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须玉红  马志敏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75-75,107
目的缩短CO中毒并发脑水肿患儿静脉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住入我院的CO中毒并发脑水肿的76位患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颈外静脉留置技术,对照组应用四肢静脉留置技术,对比两组留置针穿刺成功率、所需时间和留置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外渗、静脉炎及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堵管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O中毒并发脑水肿患儿的急诊抢救中使用颈外静脉留置针,不仅可以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而且可以减少外渗、静脉炎及脱管等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需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新生儿共185例,上述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实施静脉留置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输液外渗、堵管、针头脱出、静脉炎等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输液过程中观察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有效利用率,输液外渗、堵管、针头脱出、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留置针的有效利用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堵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体外渗、针头脱出、静脉炎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应用过程中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针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堵管,从而提高静脉留置针输液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虹  梁明娟  邱秀银 《海南医学》2016,(7):1199-1200
目的 比较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针和开放式笔杆型带翼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6月我科收治的163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按单纯随机抽样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3例,采用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针;对照组80例,采用开放式笔杆型带翼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种静脉留置针应用过程中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成功率、留置时间、堵管率和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4.0%)与对照组(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血成功率(55.4%)、堵管率(3.6%)、静脉炎发生率(2.4%)均低于对照组(81.3%、18.8%、12.5%),而留置时间≥3 d率(84.3%)高于对照组(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新生儿输液中密闭式Y型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堵管率和静脉炎发生率低,而开放式笔杆型静脉留置针的采血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静脉留置针和传统头皮针用于儿科输液的效果,并探索静脉留置针的合理穿刺部位。方法将964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采用传统头皮针输液,调查患儿家长满意度、首次穿刺成功率和不良反应情况以比较两组的效果,同时比较试验组中穿刺部位为头部静脉(头部组)和手足部静脉(手足组)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患儿家长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发生渗漏、脱管、堵管和静脉炎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中,手足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头部组,发生渗漏、脱管的比例均低于头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头皮针相比,儿科输液护理中静脉留置针可减少穿刺次数,降低渗漏、漏管、堵管和静脉炎的发生比例,且应优先考虑手足部位。  相似文献   

5.
黄颖华 《吉林医学》2014,(34):7708-7709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的小儿静脉留置针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0例呼吸系统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例患儿接受骨缝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对照组60例接受浅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输液留置针存留时间、留置针堵管、静脉炎、外渗等并发症的状况进行对比并分析。结果:观察组静脉输液留置针使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对照组显著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对留置针使用并发症和留置时间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焦点管理循环(FOCUS-PDCA)法降低儿科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儿科实施FOCUS-PDCA法循环前61例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为常规组,2021年7月至12月实施FOCUS-PDCA法循环后61例接受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儿为观察组。其中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实施FOCUS-PDCA法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导管堵塞情况、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发生原因及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常规组,留置针堵管率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导致患儿静脉炎发生原因少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FOCUS-PDCA法降低儿科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较好,不仅可降低留置针堵管率,还可以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韦艳  刘霞 《吉林医学》2015,(3):536-537
目的:观察Y型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对16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BD密闭Y型24G留置针静脉输液,观察患儿的浅静脉留置时间、静脉炎发生率和堵管情况。结果:Y型留置针穿刺160次,留置时间为3~10 d,平均6.8 d,其中留置时间≥5 d者56例,<5 d者104例;发生静脉炎20例,静脉炎发生率12.5%;发生堵管12例,堵管发生率7.5%。结论:Y型留置针用于小儿静脉输液可有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对肥胖患儿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较头皮和四肢部位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方法,在穿刺成功率、留针时间、输液并发症方面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58例肥胖患儿按首次来院输液日期单双号分组,单号入院为观察组(32例),双号入院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对照组用静脉留置针在头皮及四肢部位静脉穿刺输液,观察两组静脉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及输液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留针时间较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输液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可提高肥胖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刘凤艳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150-153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致液体外渗及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方法笔者对自己所在科室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164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不同穿刺部位、不同输液时间、不同药物性质静脉留置针输液发生并发症情况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44例患者在进行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发生静脉炎者9例,发生率为0.55%;致液体外渗的有29例,总发生率为1.76%。发生静脉炎与刺激性或高渗性药物致血管内皮完整性破坏有关;发生液体外渗与置管的部位、输液时间、药物的性质等因素有关。穿刺部位为大隐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颈外静脉时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2.41%、1.66%、1.12%、0.94%;≤24h、25~48h、49~71h、≥72h各时间段液体外渗发生率分别为0.41%、0.88%、1.76%、3.40%;输注刺激性和非刺激性药物时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15%。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正确选择穿刺部位、选择合适的留置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熟练掌握穿刺方法、合理科学安排输液顺序、缩短液体持续滴入时间、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等措施,能降低静脉炎及液体外渗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保证输液治疗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腋下静脉在新生儿输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新生儿60例,(其中早产儿20例)分为腋下静脉留置针穿刺组与手背静脉留置针穿刺组,比较两组患儿住院过程中反复穿刺的次数,留置时间的长短,输液外渗及红肿发生率.结果 腋下静脉穿刺组较手背静脉穿刺组的留置时间长,反复穿刺次数少,外渗及红肿发生率低.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腋下静脉穿刺留置时间长于手背静脉穿刺留置时间,减少了住院期间患儿反复穿刺、外渗及红肿,减轻患儿住院期间的痛苦和多次穿刺带来的血管损伤,利于新生儿的留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贝朗静脉留置针与B-D静脉留置针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取200例需长期输液的6个月~2岁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2组(n=100),实验组患者选用贝朗静脉留置针进行长期输液;对照组患者选用B-D静脉留置针进行长期输液。2组患者均行特殊护理方式,1周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液体外渗发生率、穿刺处渗血率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平均留置时间(2.79±0.68)d,显著对于对照组的(4.95±1.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液体外渗率为2.0%,对照组的则为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穿刺处渗血率为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炎的发生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贝朗静脉留置针较易穿刺,血管小易送管,从针头处易抽血,但是管质较硬,留置时间短,穿刺处易渗血;B-D静脉留置针管质较软,留置时间长,减少反复穿刺,穿刺点渗血少,但是血管小,模糊难穿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在门诊小儿输液的安全性.方法 将600例3岁内小儿分为两组,留置针组300例,最多留置4天;对照组300例,用一般静脉穿刺针.对比在院一般穿刺针静脉滴注和留置针带回家,两组发生堵管、液体外渗、针头脱出、静脉炎的例数.结果 对照组发生液体外渗30例,针头脱出3例,静脉炎1例,堵管1例.留置针组留置4天内未发生液体外渗,1例留置针头脱出,静脉炎1例,堵管2例.发生液体外渗的例数有显著差异(P<0.05),针头脱出、堵管、静脉炎发生例数两组基本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门诊婴幼儿应用静脉留置针期间如果能严格无菌操作技术,熟练操作技能,掌握好护理要点,让患儿家属也掌握留置针的维护和护理知识,正确维护和使用留置针,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穿刺应用效果.方法 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新生儿180例,随机选择90例作为实验组,采用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四肢静脉穿刺输液.比较2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留置针脱落、静脉炎、药物外渗、留置时间等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留置针穿刺输液过程中,采用腋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能防止留置针脱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及降低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并且可以延长留置时间.该穿刺操作简便易行、易学、无需特殊的设施设备,经济实用,纸胶布,适宜在新生儿病房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留置针应用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住院患儿1 000例,上述患儿在治疗期间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均为首次使用静脉留置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发生静脉炎2例、无意拉出3例、外渗4例、堵管0例。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4例、无意拉出12例、外渗8例、堵管7例。观察组静脉留置针应用失败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不满意不接受静脉留置针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实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孙琳  吴小玲  薛秒 《西部医学》2012,24(3):590-59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规格型号静脉留置针在老年肺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老年肺心将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BD-22G静脉留置针组(对照组)30例,BD-24G静脉留置针组(观察组)30例。比较两组留置针在穿刺成功率、静脉炎和堵管率的发生及留置时间等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穿刺时及留置期间观察组患者的疼痛感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堵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24G留置针比22G安留置针更适合运用于老年肺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单手留置针穿刺技术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采用留置针输液患儿578例,随机将289例作为实验组,实施单手留置针操作,将28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比较2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舒适度、疼痛感、留置针脱落、静脉炎、药物外渗、留置时间等方面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科留置针使用过程中,使用单手留置针穿刺方法能提高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高患儿舒适度,减轻疼痛感;减低留置针脱落、静脉炎及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并且可以延长留置时间.该穿刺操作简便易行、易学、无需特殊的设施设备,只需静脉穿刺所需用物,外加24G留置针,无菌透明3M留置针敷贴及纸胶布,经济实用,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幼儿腹壁浅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的应用。方法:将40例住院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选用腹壁浅静脉穿刺和头皮、四肢浅静脉留置套管针。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套管针留置期间出现外渗、局部感染、脱管、堵管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选用腹壁浅静脉进行穿刺并留置套管针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8.
郑桂芳  段美玲 《西部医学》2011,23(3):573-574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病人最佳注射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0月南充市中心医院CT室增强扫描的病人200例,随机分为蝶形针组和留置针组,每组各100例,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外渗率、病人满意率及成本。结果蝶形针组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97%,静脉外渗率5%,病人满意率87%,成本4元;留置针组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100%,静脉外渗率0,病人满意率95%,成本17.6元.两组比较,留置针组静脉外渗率、病人满意率均优于蝶形针组(P〈0.05),但成本高于蝶形针组13.6元,静脉穿刺成功率两组无差异性(P〉0.05)。结论为了减少CT增强病人注射的并发症,保护病人血管,提高病人满意率,选用留置针较好。  相似文献   

19.
陈璐  张丽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40-1540,1622
目的: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住院的100例应用静脉营养液的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腋静脉穿刺输入静脉营养液,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头皮静脉及四肢浅静脉穿刺输入静脉营养液.比较两组在保留成功率,发生渗漏、堵管、脱管、静脉炎的例数,保留时间及每次穿刺时间.结果:观察组保留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渗漏、堵管、脱管、静脉炎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保留天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平均每次穿刺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保留成功率高,能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与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及外周静脉置管相比,具有安全、易操作、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无菌生理盐水和稀释肝素溶液两种封管液对静脉留置针置入术后输液间歇期的封管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将253例需短期静脉输液治疗的住院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无菌生理盐水组)124例,对照组(稀释肝素溶液组)129例,每天输液结束后均正压封管一次,再次输液时开通静脉通道,比较两种封管液在96 h限期、堵管、外渗、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置入术后的留置限期、堵管、外渗、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菌生理盐水用于静脉留置针置入术后输液间歇期封管是一种符合生理要求、安全、有效、简便的封管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