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使用尿微量白蛋白/肌酐(mALb/Cr) 检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AU)的发生情况,测量动态血压参数并计算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AASI).检测血肌酐(Scr)并且计算肌酐清除率(Ccr)和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早期肾损害征象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例,利用动态血压参数计算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S-AASI)、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1b)、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计算肌酐清除率(Ccr)和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行S-AASI、AASI与早期肾损害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S-AASI与尿mA1b (0.708,<0.01)、NAG (0.700,<0.01)、sCr (0.229,<0.05)呈正相关,与 eGFR (-0.309,<0.05)、Ccr (-0.601,<0.01)呈负相关.AASI与尿mA1b (0.489,<0.01)、NAG (0.470,<0.01)、Ccr (-0.311,<0.05)相关性也有统计学意义.但与sCr (0.064,>0.05)和eGFR (-0.135,>0.05)不相关.结论两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早期肾脏损伤相关,S-AASI可能是比AASI更灵敏的一种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S-AASI)数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9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38例为研究对象,获取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指标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据冠脉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无狭窄)、冠脉硬化组(0~50%)和冠心病组(≥50%),比较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ABPM值。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S-AASI对冠心病(CHD)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年龄、吸烟比、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BP SD)、24 h收缩压标准差(24SBP SD)更高,夜间舒张压均值(nDBP M)更低(P<0.05);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S-AASI明显升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S-AASI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S-AASI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2(0.716~0.828)。结论 S-AASI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诊断冠心病的发生有一定价值,可作为判断冠状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常规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测定及计算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及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及相关分析。结果:在AASI高水平组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MT除与HDL-C呈负相关(r=-0.190)外,与TG、TC、LDL-C及AIP均呈正相关,与AIP相关系数最高(r=0.492p0.01)。结论:AIP与AASI、IMT一样可以作为测定血管早期改变及临床血管病变的方法,判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预后,为早期和方便的检出心血管高危患者提供客观指标,为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临床防治;为临床对高血压的风险因素早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提供了依据,AASI、AIP作为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指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在嗜铬细胞瘤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研究组)与61例年龄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征,通过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析血压参数的特点,计算AASI.结果 ABPM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及脉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研究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中,79.0%的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对照组(77.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AASI为0.45士0.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9±0.13(P=0.016).结论 嗜铬细胞瘤患者夜间血压降幅明显小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显著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示嗜铬细胞瘤患者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潜在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APP)、动态脉压指数(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APPI)对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对274例EH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APP、APPI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关系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所有病人分为两组:APP(24 hAPP)<60 mmHg组157例和APP≥60 mmHg组117例。结果 274例患者中APP≥60 mmHg组颈动脉IMT明显大于APP<60 mmHg组(P<0.05)。颈动脉IMT斑块阳性和阴性组比较,24 hSBP、24 hMAP、24 hP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24 hAPP(OR=1.033,95%CI:1.018-1.048,P=0.000 1)、男性患者(OR=2.07,95%CI:1.183-3.613,P=0.011)及吸烟(OR=1.808,95%CI:1.073-3.046,P=0.026)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随着APP的逐渐增大,颈动脉IMT明显增加,24 hAPP、男性及吸烟是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8.
代容 《四川医学》2012,33(6):1040-104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6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硬化组(CAS)及颈动脉正常组(CAN)。将两组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颈动脉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AS组白天、夜间及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CAN组,两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AS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CAN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有显著影响,且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存在着明确的异常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9.
吸烟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吸烟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60例吸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对52例非吸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吸烟组24h、白昼、夜间的平均血压及血压负荷均高于不吸烟组,白天血压及血压负荷相差非常显著。结论 吸烟可引起原发性高血压者血压升高,尤其白天血压升高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雅施达与普罗布考联合应用对高血压患者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及血致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87例患者每天清晨8时顿服培多普利4mg,治疗1周后,如舒张压仍》90mmHg者,计量增加到8mg/d,顿服,疗程8周。同时服用降血脂药普罗布考片0.5g,1天2次。治疗前后各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血脂五项。进行统计学处理及相关分析。结果:应用8周后,AASI、AIP明显下降,2者具有显著正相关性,有效延缓和控制了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进程,降低了心血管危险因素及靶器官损伤。亦提示AASI、AIP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临床防治以及为临床对高血压的风险因素早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疗效观察有效地而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踝肱指数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将7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组190例,非杓型组204例,超杓型组186例,反杓型组179例,分别计算各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进行踝肱指数测量。结果: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反杓型组>非杓型组>超杓型组>杓型组,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肱指数:杓型组=超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杓型组、超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反杓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影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踝肱指数的重要因素,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对防治动脉硬化及靶器官保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是一个反映动脉硬度的新指数。本文旨在探讨动脉动态硬化指数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从2009年1月-2010年2月在心内科因高血压就诊患者中选取120例,其中MAU阳性患者32例为试验组,88例MAU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均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IMT、心电图、尿微量白蛋白、血糖、血脂等检查。结果:MAU阳性组患者AASI、脉压水平显著高于MAU阴性组(P<0.05)。结果显示MAU、AASI有明显相关关系,呈正相关(r=0.432,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MAU有明显相关关系。MAU越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越增大;脉压越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也越增大。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2例老年EH患者、38例老年健康者及39例非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增高,以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增高,仍以收缩期血压负荷增加为主要表现;出现昼夜节律性紊乱,低谷及勺型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40.48%和26.19%)。结论: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可做为高血压诊断的重要参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勺型发生率减低可做为高血压预后判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高血压病左室重构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对 43 1例门诊初诊高血压病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检查。依据左室构型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 4组 :分别为正常左室构型组、向心性重构组、向心性肥厚组、离心性肥厚组。对 4组的动态血压各项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收缩压各项指标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舒张压指标中仅夜间舒张压向心性肥厚与离心性肥厚组较正常构型和向心性重构组为高 ,其余舒张压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 :收缩压指标是高血压左室构型改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生调脂舒(丸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AASI)的影响.方法: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应用西药控制血压,试验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生调脂舒(丸剂)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通过24 h动态血压(24 h ABPM)监测血压,分析血压参数,计算AASI.结果:(1)两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糖尿病肾脏疾病与非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44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DKD组)和31例非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NDKD组),均合并高血压.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数值从而得到短时血压变异性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值.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短时血压变异性及AASI值的差异,相关分析初步了解与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AASI相关的各种因素,进一步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影响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AASI的主要因素.结果 协方差分析(排除年龄的影响)显示DKD组患者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白昼收缩压变异性均大于NDKD组(P<0.05),同时,将DKD组患者AASI(0.55±0.14)与NDKD组患者AASI(0.45±0.16)相比较,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DKD组患者动脉硬化程度更严重.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AASI与24 h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DBPV)、白昼舒张压变异性(dD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AASI主要受到nDBPV和年龄的影响.结论 糖尿病肾脏疾病及非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动脉硬化,而前者AASI升高更显著,同时,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短时血压变异性较非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更大.DKD患者AASI受到年龄、nDBPV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 (ABPM)法比较 3 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经氯沙坦 (5 0mg/d)治疗 4周后 2 4h平均血压、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心率、血压负荷、夜间下降率等的变化 ,并与诊室血压 (CBP)相比较。治疗 4周末 ,CBP、2 4h平均血压、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血压负荷均有显著降低 ,心率无显著改变。CBP示 4周末总有效率为 70 .0 %。各时点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 ,对夜间血压的影响略小 ,但血压昼夜节律无显著改变。降压疗效谷 /峰比大于 70 %。提示 :氯沙坦能安全有效地降低血压 ,维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尤适于夜间血压低的杓型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8.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高血压(EH)靶器官损害(TO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25例资料完整符合入选标准的ABPM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血压正常者106例,单纯EH498例,合并TOD721例,其中53%心脏损害,16%脑损害,9%肾损害,22%多脏器损害。(2)EH患者TOD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男性更易出现心脏和脑的损害。(3)动态血压(ABP)对EH患者TOD的发生比偶测血压有更紧密的联系,随着ABP的增高、昼夜规律的紊乱、血压负荷的增加,TOD增多。(4)当ABPM白天〉18/11.33kPa,夜间睡眠〉16/10kPa时,TOD明显增多。(5)动态收缩压变化对脑影响明显,舒张压变化对肾影响明显,部分心绞痛患者可能与夜间血压升高有关,而左室肥厚可能在TOD中出现较早。(6)ABP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与尿微量蛋白和高血压患者肾受累的关系。方法:对52 例轻中度高血压病(EH)患者和30 例正常人进行24 h 动态血压监测(ABPM),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尿微量白蛋白(M-ALB)、α1 -微球蛋白(α1-MG)、β2 -微球蛋白(β2-MG),并对两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H 组尿M-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BPM 显示EH组M-ALB与日间、夜间的收缩压(SBP)及其负荷值和24 h SBP负荷值有相关性(r= 0.31~0.38,P< 0.05~0.01)。结论:M-ALB可作为EH患者肾脏早期受损的一个指标。ABPM 在评价EH肾脏靶器官损害方面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