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恶变的预测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病理诊断中,非典型内异症为恶变前病理改变,病程长、高龄、雌激素、达那唑、月经频发及量多、二英等均为内异症恶变的高危因素。当内异症囊肿迅速增大、疼痛规律改变、CA125200kU/L、影像检查见囊内乳头等均提示恶变可能。分子机制研究将为内异症恶变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α2-HS-糖蛋白(AHSG)基因和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调控区-174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河北省育龄妇女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50例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评分>40)及62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析AHSG基因和IL-6基因调控区-174位点基因的多态性。结果: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中AHSG基因的3种基因型AHSG1*1、AHSG1*2、AHSG2*2各占44%、46%、10%,对照组则分别为71%、25.8%、3.2%。将突变型与杂合型合并与野生型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7,P=0.004),其OR为3.111(95%CI为1.422~6.805),携带变异基因的患病风险率高。AHSG1、AHSG2等位基因频率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3,P=0.003),携带AHSG2等位基因的患病危险度高,OR为2.561,(95%CI为1.358~4.831)。在50例试验组与62例对照组中均未发现IL-6突变基因。结论:AHSG2基因可使患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遗传易感性升高,未发现Ⅳ期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与IL-6基因调控区-174位点突变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类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病率为6%~10%。虽然为良性疾病,但有恶变风险,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率约为1%。目前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许多研究提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卵巢癌的高危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初诊年龄大、囊肿直径大、不孕及肥胖等会增加其恶变风险,生育次数多、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清除术、患侧附件切除术以及长期服用避孕药等可降低此风险。基础研究显示,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炎症反应、激素作用、环境因素及基因突变等因素与其恶变机制关系密切。此文主要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变的发病风险、高危因素、保护因素和发病机制4方面的进展进行归纳与总结,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疾病。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类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病率为6%~10%。虽然为良性疾病,但有恶变风险,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率约为1%。目前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许多研究提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卵巢癌的高危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初诊年龄大、囊肿直径大、不孕及肥胖等会增加其恶变风险,生育次数多、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清除术、患侧附件切除术以及长期服用避孕药等可降低此风险。基础研究显示,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炎症反应、激素作用、环境因素及基因突变等因素与其恶变机制关系密切。此文主要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恶变的发病风险、高危因素、保护因素和发病机制4方面的进展进行归纳与总结,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疾病。  相似文献   

5.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多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卵巢中的生长形成的卵巢包块。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从输卵管返流的子宫内膜在卵巢附着、生长而成。根据这个理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一个假囊肿,其囊壁是内陷的卵巢皮质。因此,卵巢子宫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脂联素(ADIPOQ)基因的多态性是否与中国河南地区汉族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282例EMs患者和271例无内异症妇女的外周血,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对脂联素基因rs822395、rs17366568、rs2241766和rs1501299四个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经年龄和BMI校正后,rs2241766位点携带GG基因型致EMs效应是TT基因型的0.71倍(P=0.040,95%CI=0.51~0.98),加性模型和显性模型下rs2241766位点的携带G等位基因均与EMs发生风险降低有关(OR分别为0.71、0.68,均P<0.05);rs1501299等位基因T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性模型P=0.050,OR=0.75,95%CI=0.57~1.00)。rs2241766位点的GT+GG基因型与EMs患者临床分期、CA125水平、有无痛经相关(OR分别为0.026、0.40、0.55,P<0.05)。rs1501299基因上携带T等位基因可使EMs患者高CA125水平、不孕发生的风险降低(OR分别为0.49、0.60,P<0.05)。结论:脂联素基因rs2241766和rs1501299多态性与河南地区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术后随诊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将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600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分为四组:单纯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组(单纯组)、合并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组(DIE组)、合并子宫腺肌病组(AM组);同时合并子宫腺肌病、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组(复合组).比较各组间症状、手术效果以及术后随诊等情况.结果 (1)AM组35岁以上的患者比例为64.2%,明显高于单纯组(35.0%)及DIE纽(26.8%).(2)与单纯组(51.7%)比较,DIE组(69.0%)、AM组(79.2%)及复合组(83.3%)中度以上痛经率较高,病程较长(P=0.000).(3)DIE组、AM组及复合组手术时间均较单纯组长,出血量较多.(4)有AM者合并不孕率大于无AM者(30.2%vs 16.9%,OR=2.187,95%CI 1.181~4.051,P=0.011);前者术后妊娠率低(0vs 39.0%,OR=0.116,P=0.02,95%CI 0.014~0.947).(5)有AM使用GnRH-a者较无AM使用GnRH-a者疼痛缓解程度低[17.9%(10/56)vs 8.8%(23/261),OR=2.250,95%CI 1.004~5.040,P=0.0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合并AM或DIE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痛经程度以及手术时间.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子宫腺肌病和(或)深部浸润型内膜异位症临床症状更重、手术难度更大,术后疼痛缓解率和妊娠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细胞因子6(PDCD6)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的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单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25例及无血缘关系的健康育龄妇女25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对PDCD6基因两个位点rs4957020和rs4957014进行分析。结果:rs4957020基因上携带T等位基因的基因型(CT+TT)可提高EMT发病的风险(OR=3.273,95%CI 1.008~10.621,P0.05),同时,rs4957014基因上携带G等位基因的基因型(GT+GG)可提高EMT发病的风险(OR=3.431,95%CI 1.026~11.476,P0.05)。结论:PDCD6基因可能是导致EMT发生、发展的一个新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恶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6月至2014年6月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90例,其中卵巢EMs恶变25例(EAOC组),未合并卵巢EMs的卵巢癌165例(NEAO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结果:EAOC组和NEAOC组患者的年龄、首发症状、术前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直径和卵巢癌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OC组的FIGO分期期别相对较早,病理类型以透明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腺癌居多。EAOC组较NEAOC组的中位PFS时间长,中位OS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AOC发病年龄早,CA125水平轻度升高,FIGO分期期别较早,病理类型主要为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无进展生存期较优,但远期生存期较差。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具有恶性行为,近来不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发生率约0.7%~1.0%左右,病例中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最为多见,卵巢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好发部位依次为:肠道、盆腔、阴道直肠膈、阴道外阴、剖宫产疤痕及会阴切口、膀胱、腹股沟、脐部、胸膜、输尿管等处.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组织学类型以子宫内膜样癌与透明细胞癌居多.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与卵巢癌相比早期患者较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标记物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开腹术后病理检查诊为EMs的40例患者为EMs组,同期入院经术后病理检查非EMs者34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及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及腹腔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A125血清浓度和腹腔液浓度,绘制EMs组IL-6,TNF-α和CA125血清浓度和腹腔液浓度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①EMs组3项标记物的血清浓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Ms组腹腔液IL-6和TNF-α浓度分别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Ms组腹腔液中CA125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EMs组血清3项标记物浓度与对应腹腔液中浓度无线性相关性(P〉0.05)。④EMs组腹腔液TNF-α、血清TNF-α、血清CA125、腹腔液IL-6、血清IL-6、腹腔液CA125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2,0.856,0.790,0.778,0.700和0.403。结论:腹腔液TNF-α有望成为临床诊断EMs更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CAl25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相关性。方法:对256例EM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cAl25与EMs分型、rAFS分期、痛经程度、子宫直肠窝封闭情况的关系。结果:①腹膜型EMs血清CAl25水平显著低于卵巢型和混合型,卵巢型、混合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不同临床分期间血清CAl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期别越高血清CAl25水平越高;③无痛经纽血清CAl25(19.5KU/L)水平低于有痛经组(轻度:28.3kU/L、中度:35.2kU/L、重度:35.0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痛经组间血清CAl25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子宫直肠窝无封闭组血清CAl25水平显著低于部分或全部封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部分和全部封闭组血清CAl25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各组间CAl25的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rAFS分期是血清CAl25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期越高血清CAl25阳性的发生风险越高。结论:血清CAl25对EMs病情严重程度的综合评估有重要意义,可用于协助判断EMs分型,临床上尤可用于EMs术前评价,为个体化术前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CA125对上皮性卵巢癌(EOC)二元论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4月间因盆腔包块或卵巢囊肿住院拟行手术的患者,包括妇科炎症6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509例,卵巢良性肿瘤887例,卵巢交界性上皮瘤73例,EOC 132例(Ⅰ型78例,Ⅱ型54例),以及正常妇女71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HE4、CA125水平,并评估其应用价值。结果:EOC患者血清HE4和CA125水平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呈正相关(rs分别为0.534,0.541,均P=0.000);各期Ⅱ型EOC HE4、CA125表达水平高于同期Ⅰ型EOC,高级浆液性癌高于低级浆液性癌,各期EOC HE4表达水平高于妇科良性疾患各组(P<0.05);Ⅰ期EOC患者血清CA125表达与妇科炎症、EM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Ⅲ期Ⅰ型EOC患者血清CA125表达与EM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HE4、CA125检测EOC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ROC-AUC)分别为0.877,0.786;准确度为90.0%,70.5%;敏感度67.4%,69.7%;特异度92.1%,72.6%;约登指数0.595,0.403。结论:HE4单项检测EOC的特异度优于CA125,单独血清HE4及其与CA125联合检测对EOC早期诊断、分期、病理分型及预后评估都有一定意义,可以作为诊断EOC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标记物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开腹术后病理检查诊为EMs的40例患者为EMs组,同期入院经术后病理检查非EMs者34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及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及腹腔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A125血清浓度和腹腔液浓度,绘制EMs组IL-6,TNF-α和CA125血清浓度和腹腔液浓度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①EMs组3项标记物的血清浓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EMs组腹腔液IL-6和TNF-α浓度分别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EMs组腹腔液中CA125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EMs组血清3项标记物浓度与对应腹腔液中浓度无线性相关性(P >0.05)。④EMs组腹腔液TNF-α、血清TNF-α、血清CA125、腹腔液IL-6、血清IL-6、腹腔液CA125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2,0.856,0.790,0.778,0.700和0.403。结论:腹腔液TNF-α有望成为临床诊断EMs更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低剂量重组人促卵泡刺激素(rFSH)递增方案诱导排卵中临床结局的预测因子。方法:总结全国22家生殖中心对WHO II型无排卵为主要不孕原因的患者使用低剂量rFSH递增方案共433个诱导排卵周期中418个符合疗效分析的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单卵泡发生率、周期取消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比较37.5 IU和75.0 IU不同rFSH启动剂量的临床、实验室结局,分析单卵泡发育、卵巢诱导成功、周期取消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卵巢储备等预测因子间的关系。结果:①所有对象临床妊娠率为17.94%,单卵泡发育率为57.66%,OHSS发生率为2.31%,多胎妊娠率为0.23%,周期取消率为12.68%;②果纳芬(rFSH)平均治疗天数为12.7±5.6 d,平均总使用剂量为813.8±480.4 IU,平均阈剂量为73.0±29.7 IU;其中75.12%的患者总使用剂量1 000 IU,73.68%的人群刺激天数在5~15 d之间;③启动剂量为37.5 IU者较启动剂量为75 IU者的卵巢诱导时间明显增加(14.1±5.6 d vs 10.9±4.9 d,P=0.000),果纳芬总使用剂量明显减少(767.0±495.0 IU vs879.1±542.7 IU,P=0.000),单卵泡发育率明显增加(62.30%vs 51.15%,P=0.027),周期取消率明显升高(17.62%vs 5.75%,P=0.000);OHS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87%vs 1.72%,P=0.532),临床妊娠率和生化妊娠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不同阈剂量下临床妊娠率和生化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质量≥70 kg时阈剂量明显增加;⑤周期取消的预测因素与年龄呈负相关(r=-0.169,OR=0.845,95%CI=0.744~0.960,P=0.010),与既往诱导排卵周期数呈正相关(r=-0.240,OR=1.271,95%CI=1.093~1.478,P=0.002)。结论:低剂量递增方案诱导排卵可以取得较高的单卵泡发育率和临床妊娠率,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不同启动剂量与刺激天数和总使用剂量相关,但对临床结局无明显影响;周期取消可能与年龄和既往诱导排卵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卵巢上皮性癌(EOC)患者外周血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sTWEAK)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住院行手术的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和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患者共43例,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sTWEAK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相比,EOC组的sTWEAK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中sTWEAK的表达与CA125呈正相关(r=0.42,P0.05),其中CA125500U/ml者的sTWEAK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A125500U/ml者(P0.05)。(2)EOC患者血清中,sTWEAK的表达水平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组织类型以及腹水有无肿瘤细胞均无相关性(P0.05)。(3)EOC组中,CA125500U/ml者行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比例显著高于CA125500U/ml者(P0.05)。结论:sTWEAK虽不能反映EOC患者的肿瘤进展,但其与EOC的发生密切相关,sTWEAK可能成为判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新型血清学标记,在EOC诊断及预后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MPs)发生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489例经宫腔镜病理确诊为EMPs的患者,依据病理类型分为良性组(471例)和非典型增生/恶性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子宫内膜息肉合并不典型增生者11例(2.20%,11/489),子宫内膜息肉合并子宫内膜癌者7例(1.43%,7/489)。单因素分析的各临床因素中,绝经≥10年(OR=15.60,95%CI:2.05~118.57)和绝经后出血(OR=4.08,95%CI:1.31~12.70)是与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或子宫内膜癌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子宫内膜息肉病史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生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绝经≥10年和有绝经后出血症状是发生癌前病变和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hTERT在EMs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EMs患者及15例正常子宫内膜中hTERT的表达情况,应用显微镜及相关软件评估hTERT在EMs患者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随着月经周期变化的表达情况。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组织中hTERT表达与CA125、月经周期、r-AFs分期及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EMs异位内膜病灶处hTERT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位内膜、正常子宫内膜(P0.05);EMs在位内膜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正常内膜和EMs在位内膜中,月经周期变化对hTERT的表达无明显影响。EMs病灶处hTERT的表达水平与血清中CA125水平呈正相关(r=0.367,P0.05),而与月经周期、r-AFs分期和年龄呈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TERT在EMs中异常表达,表明hTERT在EMs的发生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孕三烯酮在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的价值。方法:系统检索OVID、MEDLINE、CNKI数据库获得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Meta分析。结果:孕三烯酮的症状缓解率优于妈富隆(RR=8.270,95%CI:1.046~65.384),弱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RR=0.888,95%CI:0.845~0.933),与达那唑(RR=1.043,95%CI:0.949~1.146)、米非司酮(RR=0.972,95%CI:0.943~1.003)及中药治疗(RR=0.954,95%CI:0.905~1.00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用药后累计妊娠率的改善方面孕三烯酮弱于GnRHa(RR=0.792,95%CI:0.657~0.954),与米非司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13,95%CI:0.730~1.140)。孕三烯酮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肝损伤)高于米非司酮(RR=1.865,95%CI:1.453~2.394)和妈富隆(RR=8.270,95%CI:1.046~65.384),与GnRHa相比总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08,95%CI:0.965~1.772),但相应表现有所不同。2种剂量的孕三烯酮对EMs患者的美国生殖医学协会EMs分期(AFS评分)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85,95%CI:-0.491~0.861)。结论:孕三烯酮作为治疗EMs的二线药物,总体效果弱于GnRHa,增加剂量对疗效无明显改善。在不良反应可接受的范围内,是可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