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周期中hCG注射次日血清雌二醇(E2)水平较hCG注射日的增幅对超促排卵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2例行黄体中期长方案IVF/ICSI-ET患者的临床资料。hCG注射次日E2增幅=(hCG注射次日血清E2水平-hCG注射日E2水平)/hCG注射日E2水平×100%。根据增幅的不同分成4组:A组增幅20%,B组增幅为0.1%~20%间,C组为-20%~0%间,D组增幅-20%。分析4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超促排卵情况以及临床结局各项指标。结果:各组患者的取卵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bFSH)值、降调节剂量、rFSH天数、hCG用量、hCG注射日LH值、2原核(2PN)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冷冻胚胎数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的Gn启动剂量、Gn总用量、hCG注射日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值随着E2增幅的降低逐渐升高。A组的临床妊娠率(56.30%)显著高于B、C、D组(40.27%、42.85%和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胚胎种植率(33.86%)虽高于B、C、D组(26.23%、28.65%和1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黄体中期长方案垂体降调节IVF/ICSI-ET患者hCG注射次日E2增幅水平对临床结局有预测意义,E2水平在hCG注射次日较hCG注射日增幅高达20%以上时,临床结局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hCG注射日前后血清雌孕激素水平变化及其比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短方案治疗的137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CG注射日每成熟卵泡(B超下直径≥14 mm的卵泡)的E2水平分为3组,A1组E2水平<450 pg/ml,A2组E2水平450~600 pg/ml,A3组E2水平>600 pg/ml;据hCG注射日较前一日E2增幅程度不同亦分为3组,B1组增幅程度<20%,B2组增幅程度20%~30%,B3组增幅程度>30%;另外为探讨hCG注射日雌、孕激素比值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按hCG注射日E2/P值不同亦分为3组,C1组E2/P<3,C2组E2/P=3~5,C3组E2/P>5;对上述3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2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A3组,A1和A2组的胚胎种植率亦高于A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B2和B3组,B1组的胚胎种植率亦高于B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3组的临床妊娠率高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C3组的胚胎种植率明显高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IVF-ET患者的hCG注射日前后适合水平的血清雌、孕激素及其比值(E2水平在450~600 pg/ml,hCG注射日前后E2增幅<20%及E2/P>5)能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1 000 IU低剂量hCG在控制性卵巢刺激(COS)过程中诱发卵泡成熟的作用。方法:35例接受IVF/ICSI-ET治疗的患者进行35个周期的COS。在诱发卵泡成熟日,肌肉注射hCG1 000 IU;并按照血E2水平分为卵巢正常反应组(E2<3 000 pg/ml,A组,12例)和卵巢高反应组(E2≥3 000 pg/ml,B组,23例),统计分析IVF/ICSI-ET结局。结果:35例患者均获得成熟卵母细胞并进行了胚胎移植,平均获卵数为13.5±7.7枚,平均成熟卵母细胞数为11.6±6.7枚,平均受精卵数为10.8±5.6枚,平均胚胎数为10.0±5.6枚,平均移植胚胎数1.9±0.2枚,平均冷冻保存胚胎数为4.3±3.3枚,临床妊娠率A组为50.00%,显示高于B组(30.43%)(P<0.05),继续妊娠率A组为41.67%,显示高于B组(26.09%)(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无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A组与B组相比较,获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及早期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 000 IU的低剂量hCG能够在COS过程中诱发卵泡成熟,不仅适应于卵巢反应高者,而且也适应于卵巢反应正常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分析了hCG注射日LH、E2、P、E2/P水平,及hCG注射日卵泡大小、每卵泡血清E2水平等各因素与hCG注射时机的相互关系,并指出hCG扳机时机需在卵泡大小达到一定程度,大卵泡达到一定比例,每卵泡E2水平达到200~350 pg/ml之间时,兼顾各激素水平及内膜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00 IU hCG在控制性卵巢刺激(COS)过程的晚卵泡期替代hMG对CO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体外受精/单精子卵胞质内注射-冻融胚胎移植(IVF/ICSI-FET)患者资料共154例,进行154个COS周期,根据晚卵泡期是否应用200 IU hCG分为:A组,COS完全应用hMG(65个周期);B组,COS的早卵泡期应用hMG,晚卵泡期则应用hCG(200 IU/d)替代hMG(89个周期)。后续166个周期进行FET,其中,A组70个周期,B组96个周期。统计分析COS周期的用药情况、IVF/ICSI-FET结局。结果:B组的hMG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分别显著少于A组(1 361.0±494.6 IU vs 1 782.7±475.2 IU,P0.05;7.3±2.3 d vs 9.5±2.0 d,P0.05);B组的成熟卵母细胞数显著多于A组(15.2±6.6 vs 11.6±5.7,P0.05);冻融胚胎移植中A、B组的临床妊娠率(64.29%vs 64.58%,P0.05)及活产率(80.00%vs 79.03%,P0.0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200 IU hCG能够在COS的晚卵泡期替代hMG,能安全、有效地维持卵泡生长发育,并且减少Gn的用量,避免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时机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行短效长方案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助孕术患者的临床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ICSI助孕术的200例患者,按传统标准的hCG注射日时间(有3个卵泡平均直径≥17 mm)比较推迟2 d(+2组,n=167)、推迟3 d(+3组,n=31)和推迟4 d(+4组,n=2)ICSI助孕过程中的临床参数及妊娠结局。结果:+3组与+2d组比较,平均直径≥20 mm的卵泡数有上升趋势(6.1±2.4 vs 5.4±2.3);hCG注射日最大卵泡的平均直径达到25.0±2.6 mm,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20 mm/≥14 mm比值组间差异更大(0.52±0.16 vs 0.46±0.13,P0.05),P×1 000/E2有降低趋势(0.23±0.12 vs 0.42±1.44),E2/≥14 mm的卵泡数比值有上升趋势(276.73±93.55 vs 246.23±77.03)。卵子回收率、MII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周期取消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自然流产率、宫外孕率及OHSS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短效长方案患者适度推迟注射hCG时间是值得推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最大卵泡直径及主导卵泡群比例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以探讨HCG扳机的超声标准。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所接受IVF-ET治疗的患者共2566周期,根据HCG日最大卵泡径线(D)分为:A组(D≤18mm)、B组(18mmD≤21mm)、C组(21mmD≤24mm)、D组(24mmD≤27mm)和E组(D27mm),比较5组的年龄、基础FSH、HCG日E2、HCG日≥14mm卵泡数、HCG日主导卵泡比例、2PN数、可移植胚胎数、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等。结果:A、B组HCG日≥14mm卵泡数、HCG日≥20mm比例及HCG日≥18mm比例显著低于其余3组,A组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的HCG日≥16mm比例、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均低于C、D、E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5组患者的年龄、基础FSH、卵子数、2PN数、可移植胚胎数、早期流产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G日扳机的超声标准应以主导卵泡群比例为主要参考指标并兼顾最大卵泡直径,各主导卵泡群的比例:HCG日≥20mm卵泡比例35%、≥18mm卵泡比例55%~60%、≥16mm卵泡比例80%;最大卵泡直径21mm。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曲普瑞林和hCG在来曲唑(LE)/FSH促排卵行IVF-ET治疗中诱发卵泡成熟的效果。方法:391个IVF-ET治疗周期随机分成促性腺激素激动剂(GnRHa)组(n=267)和hCG组(n=124),所有患者均采用LE/FSH促排卵方案,当主导卵泡平均直径达18~20mm时,GnRHa组患者采用达菲林0.1mg诱导卵泡成熟,hCG组采用hCG10000IU诱导卵泡成熟,比较组间的获卵数、MII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和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OHSS)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诱导日(d0)、取卵日(d2)、胚胎移植前日(d4)和胚胎移植后第4日(d9)的血清E2、P、LH水平。结果:hCG组Gn使用总量、MII卵率、卵裂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显著高于GnRHa组(P<0.05)。Gn使用天数、获卵数、受精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GnRHa组d0LH、d2LH、d9LH水平显著高于hCG组(P<0.05),而d2P、d4E2、d4P、d4LH、d9E2、d9P水平显著低于hCG组(P<0.05)。结论:在LE/FSH促排卵方案中可以用GnRHa替代hCG诱导卵泡成熟,而不影响IVF结局,并显著降低OHSS发生率。GnRHa诱导卵泡成熟的IVF周期其黄体期存在黄体功能不全,需适当补充外源性hCG加强黄体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控制性卵巢刺激(COS)拮抗剂方案的高反应周期中,能安全有效地促进卵子成熟的扳机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行卵胞浆单精子注射(ICSI)受精[包括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COS拮抗剂方案高反应(扳机日雌二醇,E214 684.93pmol/L)的334例患者,共345个周期资料,按照扳机方式分为单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扳机组(A组,n=14);GnRH-a+小剂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双扳机组(B组,n=194);重组hCG 250μg扳机组(C组,n=115);hCG 10 000U扳机组(D组,n=22)。比较4组的一般资料、COS情况、实验室结果(包括卵子成熟率等)。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校正混杂因素。结果 A、B、C、D 4组的中位基础窦卵泡数(AFC)分别为23.5、19.0、16.0、17.0个,A、B两组明显高于C组(P0.05)。扳机日E2≥18 356.17pmol/L的比例A、B、C、D 4组分别为64.3%、64.4%、38.3%、40.9%,A、B两组明显高于C组,B组显著高于D组(P0.05)。A、B两组的获卵数及成熟卵子数均明显高于C、D两组(中位数分别为获卵数28.0、27.0枚vs. 20.0、19.0枚;成熟卵子数23.0、20.5枚vs. 16.0、16.0枚,P均0.05)。中位卵子成熟率A、B、C、D 4组分别为83.26%、83.33%、82.76%、85.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E校正Gn使用总量、AFC、BMI等混杂因素后,拮抗剂方案高反应周期不同扳机方式卵子成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排卵拮抗剂方案高反应周期,拟行全胚冷冻时,可考虑采用单GnRH-a或GnRH-a联合小剂量hCG双扳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卵巢中等反应和高反应患者中,比较2 000 IU、3 000 IU低剂量hCG与5 000 IU hCG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诱导卵泡成熟及随后冷冻胚胎移植(FET)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 166例接受IVF/ICSI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CG的剂量分为3组:2 000 IU(A组,n=722),3 000 IU(B组,n=722)和5 000 IU(C组,n=722),观察比较成熟卵母细胞的比例、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累计妊娠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等。结果:3组患者获得成熟卵母细胞比例(89.92%,91.40%,90.20%)和受精率(79.80%,80.07%,80.51%)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hCG注射日E2水平、获成熟卵数及优质胚胎数均显著高于B组和C组。3组患者每次移植的临床妊娠率(45.95%,43.97%,44.25%)、继续妊娠率(43.17%,40.91%,42.53%)、种植率(30.74%,27.78%,29.86%)及每位患者的累计妊娠率(CPR)(58.31%,53.60%,54.85%)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的OHSS发生率很低(0.00%,0.14%,0.28%)。结论:对于卵巢中等与高反应患者,2 000 IU hCG与5 000 IU hCG在诱导卵泡的成熟中发挥同样的效果,2 000 IU hCG不仅不影响妊娠结局,而且阻止了OH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述卵泡液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血清中E2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临床62例控制性超促排卵(COH)IVF-ET患者治疗过程中测定的血清E2数据和取卵时收集到的卵泡液,采用ELISA法测定卵泡液中LIF含量,分析LIF在取卵日不同E2组中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其在卵母细胞、胚胎发育中的作用。结果:LIF在E2=1500-4000pg/ml组最高,在E2<1500pg/ml组中表达最低;在不同年龄组表达无差异。LIF<15pmol/L和≥15pmol/L组间受精率、可用胚胎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LIF浓度与受精率、可用胚胎率成正相关。结论:受精率及早期胚胎的质量可能与卵泡液中LIF含量有关。卵泡液中LIF的浓度受周围血E2的影响;合适的E2浓度有利于卵泡液中LIF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黄体支持方法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三种黄体支持方法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个IVF-ET周期的结果,根据注射hCG当天的血E2水平、B超示直径≥14 mm卵泡数目及所用的黄体支持方法分组。A组:112例,E2<2 000 pg/mL,直径≥14 mm的卵泡数<10个,hCG进行黄体支持;对E2≥2 000 pg/mL,卵泡数目≥10个者,随机分为两组,B组,46例,单用黄体酮进行黄体支持;C组,37例,黄体酮加雌激素进行黄体支持。结果: 三组间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OHSS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CG用于IVF黄体支持并不优于黄体酮,但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某些患者由于注射黄体酮产生的痛苦。黄体酮+雌激素进行黄体支持应该是黄体支持较合理的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超长方案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的高龄(年龄≥40岁)且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窦卵泡3~7个)患者的治疗结局。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研究的方法,将行IVF-ET的120例高龄且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随机分成:改良超长方案组(A组,n=55)和拮抗剂方案组(B组,n=65),比较A、B组间IVF-ET结局。结果:A组的Gn使用总量(3 955.2±1194.3 IU)、Gn使用天数(11.7±1.9 d)、hCG注射日E2水平(2 452.7±1 285.6 pg/ml),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12.1±2.3 mm)均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2 022.5±610.1 IU、9.1±1.7 d、1 257.7±696.0 pg/ml、11.3±2.0 mm),P<0.05;周期取消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宫外孕发生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hCG注射日LH水平(1.0±0.5 mIU/ml)及P/E2值(0.3±0.2)明显低于B组(3.4±2.4 mIU/ml及0.5±0.2),P<0.05。结论:改良超长方案经过GnRHa的预处理,使患者充分降调节,hCG注射日可以获得良好的LH水平、P/E2值及内膜厚度;而hMG的使用,既可降低患者费用,又可以适当补充LH,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因此,对于高龄且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的患者,改良超长方案是一个经济有效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克罗米芬(CC)联合地塞米松(DEX)对CC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的促排卵效果。方法:将50名CC抵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患者在月经第3 ̄7日口服CC100mg/d,同时在月经周期的第3 ̄12日口服DEX1.0mg/d;B组CC的应用同A组,同时在月经周期的第3 ̄12日口服叶酸片0.5mg/d。月经第8日开始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当有1个卵泡直径≥18mm或2个卵泡直径≥17mm时,肌注hCG10000IU,36h后性生活。观察2组注射hCG日成熟卵泡数和子宫内膜厚度、促排卵天数、月经周期第22日孕酮水平、排卵率和妊娠率。结果:A组注射hCG日的成熟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月经第22日血清中孕酮水平以及排卵率和妊娠率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P<0.01);促排卵天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CC抵抗的PCOS患者,DEX可以促进排卵,改善CC对子宫内膜的抗雌激素效应,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添加低剂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在COH过程中不同时间添加低剂量hCG进行促排卵患者的促排卵效果。结果:P水平在诱发排卵日[1.15(0.65,1.90)ng/ml]显著高于添加hCG日[0.30(0.20,0.56)ng/ml](P<0.05)。39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为46.2%(18/39),种植率为24.4%(20/82),临床妊娠率为35.9%(14/39);61个冻融胚胎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为41.0%(25/61),种植率为18.4%(23/125),临床妊娠率为32.8%(20/61);无1例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未孕患者中仍有10个周期还余有优质胚胎未移植。根据促排卵日不同时间添加低剂量hCG(50~200 mg/d)分组(A组≤5 d,n=9;B组6~8 d,n=26;C组9 d,n=19;D组≥10 d,n=23),各组的获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A~D组诱发排卵日P水平分别为1.00(0.5,1.6)ng/ml、1.32(0.7,2.6)ng/ml、1.30(0.6,2.2)ng/ml、1.09(0.7,1.5)ng/ml,均显著高于添加hCG日[分别为0.20(0.1~0.2)ng/ml、0.30(0.2,0.7)ng/ml、0.30(0.2,0.5)ng/ml、0.44(0.2,0.63)ng/ml](P<0.05或P<0.01)。结论:因卵泡生长缓慢、卵泡大小不均匀、卵泡数量过多,在COH过程中添加低剂量hCG对促排卵结局无影响,虽然诱发日的P水平会有所升高,但对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的妊娠结局影响不显著,后续冻融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也较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的排卵结局和不同受精方式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100例需诱发排卵或行宫腔内人工受精(IUI)治疗的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hp-hMG或hMG促排。用化学发光法测量基础及治疗各期血清中的性激素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应用促性腺激素的时间和剂量、卵泡数、排卵率、妊娠率无统计学意义。但hCG注射日大卵泡数(1.8±1.3vs2.5±1.9)、E2水平在hp-hMG组显著低于hMG组(577.77vs925.23pmol/ml),而P/E2水平无明显差别。合并两组后LH<4IU/L组的排卵率(100%)、妊娠率(27.5%)明显较LH>4IU/L组(90%和10.0%)增高,当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在8-12mm时妊娠率最高(21.3%);IUI患者hCG注射日E2水平、卵泡数(>14mm)和卵泡破裂数在妊娠组显著高于非妊娠组(E2:1324.00±971.52vs733.97±724.87pmol/L;卵泡数:3.28±2.39vs2.19±1.55;卵泡破裂数:2.2±1.1vs1.2±0.5),而P/E2在妊娠组显著低于非妊娠组(1.25±1.20vs2.62±2.05)。结论:hMG和hp-hMG在促排卵治疗中无论是排卵率、妊娠率均无明显差异,但hp-hMG更为有效;基础LH水平在促排卵治疗中对排卵率和妊娠率有重要作用;hCG注射日的E2和P/E2水平与妊娠率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高反应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治疗使用低剂量联合扳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在本院生殖医学中心采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方案进行控制性促排卵行IVF/ICSI助孕的PCOS患者(n=364)的临床资料,分为低剂量联合扳机组(GnRH-A+低剂量hCG,A组,n=127)和标准扳机组(hCG,B组,n=237)。分析比较因卵巢高反应采用不同扳机方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一般情况和促排卵治疗用药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hCG扳机日血清E_2水平[(19193.9±7837.5)pmol/L]及获卵数(29±9)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15786.8±7104.1)pmol/L,P0.05;24±6,P0.05]。两组患者的ICSI授精率、M_Ⅱ卵比率及双原核(2PN)胚胎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冻存胚胎数(14±6)显著多于B组患者(12±5,P0.05)。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冻融移植周期A组患者胚胎复苏率(62.3%)显著低于B组(77.0%,P0.05)。两组患者的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高反应PCOS患者使用拮抗剂方案基础上,应用减量联合扳机并全部胚胎冻存,不增加重度OHSS发生率,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也得到了满意的治疗结局。  相似文献   

18.
郭悦  杨菁  蔡晶  潘颖  闫文杰 《生殖与避孕》2013,33(7):456-462
目的:探讨晚卵泡期孕酮(P)水平上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与P水平上升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 083例IVF/ICS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CG注射日血清P水平结合早发性LH峰将患者分为3组:低孕酮LH正常组(A组)、高孕酮LH正常组(B组)、高孕酮LH峰组(C组);根据hCG注射日卵泡数及E2水平将患者分为:卵巢正常反应组、卵巢高反应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用药情况和妊娠结局.结果:P水平上升的最佳判断点为1.205 ng/ml. A、B和C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1.0%、38.9%和28.6%(P=0.000),胚胎种植率分别为32.2%、24.9%和15.6%(P=0.001).与A组相比,B和C组的Gn使用总量更高(P=0.000)、获卵数更多(P=0.000).与B组相比,C组直径≥18mm的卵泡数更少、E2水平更低、P水平上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卵巢正常反应组相比,卵巢高反应组同量用药情况下P水平上升更高.孕酮提前上升的相关因素为体质量指数(BMI)、基础FSH、hCG注射日最大卵泡直径、E2水平、Gn使用总量和Gn启动剂量.结论:晚卵泡期P水平提前上升不利于妊娠结局,但不影响卵母细胞及胚胎质量.卵巢自身反应性与FSH剂量是导致P水平提前上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hCG是否作为自分泌激素参与了滋养细胞雌二醇 (estradiol ,E2 )、孕酮 (progesterone ,P)分泌功能的调节。方法 :以绒癌JAR细胞为研究对象 ,用hCGβ亚基反义寡脱氧核苷酸 (AS ODN)阻断体外培养的JAR细胞hCG分泌 ,观察hCG被阻断或加入外源性hCG时JAR细胞分泌E2 、P功能的改变。结果 :JAR细胞受AS ODN(2 0 μmol/L)作用hCG分泌抑制后 ,E2 、P的分泌下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在相当于加药 2 4、4 8、72h时E2 的分泌量下降分别是 6 0 .0 %、78.3%、6 9.0 % ;P的分泌量下降分别是 5 4 .1%、71.9%、6 4 .7%。外源性hCG对JAR细胞分泌激素的影响主要在作用第 2 4h ,表现为雌二醇、孕酮的分泌较空白对照组高 ,4 8h后雌二醇、孕酮的增加差异无显著性。JAR细胞hCG分泌量的改变影响E2 、P的分泌量。结论 :hCG可能作为自分泌激素参与了JAR细胞雌二醇、孕酮分泌的调节 ,JAR细胞hCG分泌的量与E2 、P分泌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杨岳州  金帆  孙晓溪  陈华 《生殖与避孕》2014,(4):269-272,286
目的:探讨单侧输卵管切除术对育龄期妇女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及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输卵管切除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77例患者为A组,同期行IVF-ET治疗的无输卵管手术史的75例患者为B组。分析患者促排卵启动日血清AMH水平及促排卵治疗结果。结果:患者促排卵启动日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E2、P4、LH、FSH水平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窦卵泡数(AFC)(12.2±4.8)较B组(13.6±5.6)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A组血清AMH水平(144.57±107.32 pg/ml)低于B组(184.48±112.94 pg/ml)(P0.05);A组的促性腺激素(Gn)用药量较大(24.2±10.2支),hCG注射日血清E2(4 040.6±2 092.9 pg/ml)较低,子宫内膜较薄(9.77±3.32 mm),有效胚胎数(4.2±3.4枚)、优质胚胎数(3.3±3.0枚)较少,但与B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侧输卵管切除的术后时间长短与AMH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06,sig=0.58)。结论:单侧输卵管切除后,育龄期妇女的血清AMH水平持久降低,预示卵巢贮备功能受损,难以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