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自尊的关系,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沈阳市4所学校的858名流动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mental health test,MHT) 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应用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测定研究对象的自尊水平。结果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最常见,发生率为48.50%。健康组与不健康组的自尊水平不同,不健康组儿童低于健康组(P<0.01)。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P<0.01)。 结论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为主,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尊水平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深圳市3所学校共计1 33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HT)》进行调查、评估、对比。结果流动男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总焦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常住男童(P值均0.05)。流动女童的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常住女童(P值均0.05)。结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常住儿童差,流动男、女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同,需要给予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家庭环境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辽宁省沈阳市4所学校的858名流动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研究对象进行家庭环境调查.结果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最常见,发生率为48.50%;健康组与不健康组的家庭环境不同,不健康组儿童家庭的亲密度(6.61±2.29)分、组织性(4.95±1.86)分均低于健康组的(7.16 ±1.92)、(5.31±1.76)分,而矛盾性得分为(3.06±2.46)分高于健康组的(2.43±1.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儿童的知识性得分分别为(3.54 ±2.06)、(3.56±1.9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状况有相关性(P<0.01).结论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为主,家庭环境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对其采取相关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沈阳市6所学校1 88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最常见,发生率为46.22%,其余依次为自责倾向(17.76%)、身体症状(15.34%)、过敏倾向(10.29%).对人焦虑(6.26%)、恐怖倾向(5.15)、冲动倾向(3.63%)和孤独倾向(1.11%).流动男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总分高于常住男童(P值均<0.05),流动女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和总分高于常住女童(P值均<0.05).结论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为主,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常住儿童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探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以四川省未受地震影响的经济水平、外出务工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某县548名农村初中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心理健康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将初中生分为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内含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4组,不同组别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0,P<0.01)。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差异,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能很好地预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开展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丽水市劳务输出最多的12所学校学生研究对象,调查2 109人,其中留守儿童974人,非留守儿童1 135人,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展开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冲动倾向和总焦虑分方面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方面得分高于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女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总焦虑分方面得分均高于留守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丽水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针对不同留守儿童群体开展人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3 000名学生,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评价。结果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为56.2%,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其中学习焦虑问题尤为突出(40.5%),孤独倾向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在因子得分方面,单亲家庭总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上都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女生的恐怖倾向显著高于男生。结论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政府部门和社会应加强在心理感受上对单亲家庭儿童的救助,并针对学习焦虑、孤独、恐怖等典型或重点问题,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且单亲家庭中的女孩应作为帮扶工作的优先人群和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3 000名学生,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评价.结果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为56.2%,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其中学习焦虑问题尤为突出(40.5%),孤独倾向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在因子得分方面,单亲家庭总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和恐怖倾向上都显著高于正常家庭,女生的恐怖倾向显著高于男生.结论 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政府部门和社会应加强在心理感受上对单亲家庭儿童的救助,并针对学习焦虑、孤独、恐怖等典型或重点问题,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且单亲家庭中的女孩应作为帮扶工作的优先人群和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农村4~9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方式,对农村4~9年级512名留守学生进行调查,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性别、年级不同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的状况也有所差异,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以及监护人的不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读书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儿童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流动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概念的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贵阳市流动儿童,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流动儿童问卷453份。 结果 流动儿童的心理症状检出率高于一般儿童(χ2=78.74,P<0.01),在自责、恐惧、冲动及总分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P<0.05或<0.01),心理健康的部分因素的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流动儿童的自我概念不如一般儿童,在部分因素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P<0.05或<0.01),自我概念的年级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心理健康的身体症状和自责外,其它因素及总分与自我概念各因素相关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结论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概念都有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二者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肝硬化腹水患者家属的焦虑与社会支持状态,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患者家属,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测定,并用统计软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腹水患者家属的焦虑得分为(34.77±4.38),高于国内常模(t=11.99,P<0.05);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分值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7,-5.02,8.89,-6.85,P值均<0.05);焦虑评分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家属存在较高的焦虑情绪,其与社会支持水平密切相关,应采取相关措施来改善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单身赴任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某矿山226名单身赴任职工进行调查。结果单身赴任职工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3.9%,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子有: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心理健康与支持总分、支持利用度、求助具有显著的负相关(P<0.05),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单身赴任职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相对较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均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提高单身赴任职工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有利于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初中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方法  各期资料均来源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基线调查采用分层次、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全国初中教育阶段10 279名七年级学生进入调查队列,2014-2015学年一期追访到9 449人,选取其中1 645名流动儿童作为分析对象。基于调查问卷中的学生自报心理健康量表,采用t检验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开展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 645名初中教育阶段流动儿童的基线心理健康总体得分为(8.33±3.31)分,比非流动儿童得分(8.03±3.17)高,随时间推移到追踪期升高至(8.60±3.79)分,43.3%的被调查者更高频地出现消极心理状态。性别、认知水平、居住方式、兄弟姐妹数量以及学校排名等对心理健康总体得分产生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  结论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于非流动儿童更加脆弱,且有持续恶化趋势。流动儿童中的女性、认知能力较弱者、不与父母双方同住者、非独生子女以及所在学校排名中等及以上者心理健康状况偏差。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居住地在江苏的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 178例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其中流动妇女729例。结果:①流动妇女总分、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的均分高于中国普通人群常模,在躯体化、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与中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流动妇女总分和各因子均分除偏执因子外均高于男性流动人口,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和总分与男性流动人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按标准化偏回归系数显示影响流动妇女心理健康的因素为每天工作时间、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客观支持、尚未找到工作、对生活状况满意程度、打零工和暂时不打算工作。结论:流动妇女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留守儿童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析近10年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方法 通过系统搜索2005-2015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MB)及PubMed等数据库发表的留守儿童及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2.0软件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MHT各维度标准化均数差(SMD)进行Meta分析。结果 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本文最终纳入文献17篇,累计样本总量为15 63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MHT各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因子处于较高水平,SMD分别为0.380(95%CI:0.178~0.581)和0.311(95%CI:0.164~0.459)。结论 近10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仍不理想,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方面表现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其关系,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对58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差异,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6,P=0.001、t=3.532,P=0.000、t=5.972,P=0.000、t=2.957,P=0.003);在人格特征方面精神质、内外向方面得分低于非留守学生(t=2.797,P=0.005、t=5.357,P=0.000),在神经质、掩饰性两方面高于非留守学生(t=2.992,P=0.003、t=4.744,P=0.000)。相关分析表明,神经质与MHT总分及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掩饰性与大多分量表呈显著负相关(P0.05);精神质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呈负相关,与其它各因子呈正相关;内外向与孤独倾向呈负相关,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呈正相关(P0.05),与其它分量表相关不显著(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焦虑、孤独等问题,表现出性格焦虑内向。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应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铺导,并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湛江市900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状况。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湛江市9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并采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对其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本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5.78%;其中男童8.00%,女童7.7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品行问题、冲动-多动及多动指数方面得分方面高于女童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岁组儿童焦虑因子得分明显高于3~5岁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严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心理特征,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黔西县4所中小学的1 485名儿童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和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黔西县留守儿童人格除了内外向(E)处于倾向型以外,其他各维度均处于中间值范围;留守男生与非留守男生神经质(N)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女生精神质(P)、N因子分高于非留守女生(P<0.05);留守男生与留守女生的P、掩饰性(L)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小学生E、L因子分低于留守中学生(P<0.05);留守儿童父母不同外出时间在L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黔西县留守儿童的个性较非留守儿童易出现焦虑、孤独、不关心他人、郁郁不乐、忧心忡忡等问题;留守女生较留守男生易出现P因子;留守中学生性格较留守小学生性格倾向于外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某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乔良  陈希宁  袁萍  苏维  曾谨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108-3111
[目的]了解南充、眉山两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南充和眉山两个镇中心小学3~5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留守儿童填写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 [结果]留守儿童中,总焦虑倾向检出率为6.21%.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焦虑倾向上的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女生在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总焦虑倾向上的检出率高于留守男生.高学年留守儿童的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总焦虑倾向的检出率高于低学年儿童.与父母保持联系的留守儿童的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的检出率高于不与父母联系的留守儿童. [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必须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朱焱  胡瑾  余应筠  卢芸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57-1659
了解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定新乡和重新镇四~九年级学生1 569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1 569名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34.2%.留守小学生MHT全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小学生(t值分别为2.254,2.171,2.476,2.099,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MHT全量表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t值分别为2.666,2.358,3.862,2.076,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对人焦虑检出率较非留守小学生高,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恐怖倾向检出率较非留守初中生高(x2值分别为6.131,6.601,6.875,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8.23±3.64)高于非留守小学生得分(7.54±3.68)(t=2.533,P<0.0S).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消极应对方式与该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关(P<0.05).结论 该地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较非留守中小学生稍差,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等心理问题方面留守中小学生表现较明显.消极应对方式可能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