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客观确定实验大鼠常用经穴。方法依据穴位处高导声状态的特性,应用声测经络技术,将声波波幅值较高点确定为大鼠经穴点。结果大鼠经穴皮肤声波波幅值较经穴旁对照点显著增大(P0.05)。结论大鼠经穴与人体经穴具有相同的生物物理学特性,与人体经穴类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客观检测声波疏通经络生物物理学特性。方法:应用皮肤电阻测定技术,测定声波刺激人体前后经脉相应穴位皮肤导电量的变化,观察并证明声波对人体产生的生理作用。结果:声波干预后人体经穴皮肤导电量较明显增加,P<0.01;波型Ⅱ(声电复合波)干预对皮肤导电量的影响高于波型Ⅰ(声电波),P<0.01;声波对阴、阳两经皮肤导电量的影响相近。结论:声波具有降低人体经脉电阻抗的特性,其特性的显现与刺激强度、电极压力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测大鼠心肌处于正常生理态、缺血损伤病理态、低频电针和高频电针刺激后干预状态时相关经穴和非相关经穴皮肤温度变化的规律,探寻机体的机能状态与相关经穴的相关性.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经穴低频电针内关穴组、经穴高频电针内关穴组,每组10只.于第3天治疗后,检测心电图,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区的皮肤温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大鼠在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时,双侧相关经穴内关、足三里穴区温度均降低(P<0.01,P<0.05);低频或高频电针治疗后,双侧相关经穴内关穴区温度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 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相关经穴穴区皮肤温度存在一定的变化特征,以内关穴尤为明显,足三里穴次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穴贴定喘膏体外透皮试验用皮肤做比较研究,选择适宜亲脂性成分的实验皮肤。方法应用TP-5型智能透皮扩散仪,以穴贴定喘膏中木兰脂素为考察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比较了不同种皮肤对穴贴定喘膏经皮渗透参数的影响。结果累积渗透量:硝酸纤维素>裸鼠>小鼠>壳聚糖>大鼠>兔>乳猪>蛇蜕;时滞:蛇蜕>壳聚糖>硝酸纤维素>乳猪>兔>大鼠>小鼠>裸鼠。结论硝酸纤维素膜可作为适宜亲脂性成分木兰脂素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的理想皮肤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探讨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或非穴后,相关经穴、非相关经穴及非区穴皮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损伤组(简称模型组)、高频电针经穴组和高频电针非穴组。高频电针经穴组、高频电针非穴组均在成功制备模型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于第3天电针治疗后30、60 min,应用红外热成像仪记录"内关"穴、"阳陵泉"穴、非穴区皮肤红外热像图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频电针经穴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升高(P0.01),高频电针非穴组"内关"穴、"阳陵泉"穴、非穴区皮肤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高频电针经穴组"内关"穴区皮肤温度以治疗后30 min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 "内关"穴区皮肤温度能相对特异性地反映大鼠心肌所处的不同状态,高频电针"内关"穴能阻抑由于心肌缺血损伤诱发的相关经穴皮肤温度的下降,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气候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通过夏至、冬至二候人体经穴(原穴、背俞穴、耳穴)电阻的对比观察,初步提示:人体经穴电阻与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关系;人体经穴电阻似有其季节节律性;经穴一内脏相关性。说明了人体经穴电阻的变化符合气候变化的规律,为中医“天人相应”理论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角质层厚度、生物化学组成,并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给药芥子碱的渗透特性,探讨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对芥子碱经皮给药的影响,为白芥子涂方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以自制装置测定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电阻;皮肤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皮肤和角质层厚度;以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法比较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以芥子碱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法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白芥子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胶带粘贴法剥离角质层,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各层中药物的分布。结果 穴位皮肤电阻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穴位皮肤(P<0.05);穴位皮肤角质层厚度显著低于非穴位(P<0.05);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显示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基本一致。给药24 h后,离体实验中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是经非穴位皮肤的6.8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是非穴位的6.1倍;离体透皮实验和在体渗透实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各时间点角质层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结论 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经非穴位皮肤。穴位皮肤的低电阻、角质层薄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吸收和贮存,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Wistar大鼠和SD大鼠大鼠经皮电阻试验(TER)结果。方法参照OECD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指南和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的体外皮肤腐蚀性大鼠经皮电阻试验的流程,分别使用Wistar大鼠和SD大鼠对12种参考化学物质进行皮肤腐蚀性检测,对比分析两个品系两种不同判定标准判定的腐蚀性结果。结果两品系大鼠使用OECD指南方法对12种参考化学物质皮肤腐蚀性判定结论一致,灵敏性均为50%,特异性均为100%;在使用《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判定皮肤腐蚀性时,两品系大鼠对4-甲硫基-苯甲醛腐蚀性判定结论不一致,其余11种参考物质判定均一致,Wistar大鼠灵敏性100%,特异性83.3%,SD大鼠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两品系大鼠经皮电阻试验结果基本一致,SD大鼠更适合应用于大鼠经皮电阻试验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炭黑填充复合型导电硅橡胶的电阻温度特性,分析了升温过程中导电硅橡胶电阻特性的详细变化过程。研究了导电粒子和白炭黑含量对导电硅橡胶电阻温度特性的影响,测量了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电阻率的变化及加力时电阻的驰豫时间。分析了热处理对电阻特性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探讨低频或高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后内关穴及非经非穴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规律及治疗次数对其的影响。方法将10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次治疗组和3次治疗组,各组再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频电针组、高频电针组5个小组,每组10只。电针组大鼠左侧内关穴每日接受针刺1次,于第1天或第3天治疗结束60 min后,应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双侧内关穴和非经非穴区域的皮肤血流灌注量,HE染色观测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3次治疗后模型组内关穴区皮肤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且3次治疗模型组较1次治疗模型组内关和非经非穴皮肤血流量皆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3次治疗后低频电针组和高频电针组内关穴区皮肤血流量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内关穴区皮肤血流灌注量较非经非穴能相对特异地反映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的变化,尤其是低频或高频治疗后随次数增加能阻抑由于心肌缺血损伤诱发的相关经穴皮肤血流灌注量下降的情况,且3次治疗后以高频电针作用更为明显,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三伏贴中有效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Sinapine thiocyanate, SPT)和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 THP)对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ion channels, TRP)的影响,以及激活TRP通道后对三伏贴透皮行为的影响,以探究三伏贴经穴位渗透的机制。方法 通过背根神经节细胞Ca2+内流实验考察三伏贴有效成分对TRP通道的激活作用。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比较肺俞穴与非穴位皮肤中TRPV1和TRPA1表达的差异以及给药后TRPA1表达的变化,并且通过在体滞留和激光共聚焦3D扫描,研究激活TRP通道对三伏贴穴位透皮行为的影响。结果 三伏贴中有效成分SPT可以促进TRP通道介导的Ca2+内流。大鼠肺俞穴皮肤TRPV1、TRPA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穴位皮肤(P<0.05),三伏贴持续作用后肺俞穴和非穴位皮肤TRPA1的表达量下降。皮肤TRPV1和TRPA1被激活后,经肺俞穴皮肤渗透的SPT和THP的皮肤滞留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表皮在电极-皮肤界面的导电特性中起主要作用,但是当直流电通过机体时,也还会受到其它组织的阻力。治疗中因湿衬垫和电流本身的刺激作用,治疗部位的极间电阻会下降,而致电流强度自行上升。为更好地指导临床操作,我们进行了直流电作用后极间电阻变化的实验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耳穴电特性的研究,从基础到临床报道甚多。所采用的方法大体相同,主要是测量耳穴的电阻、电流或电压的变化。结果也比较—致。一般认为在患有各种内脏疾病时,耳廓上常可找到相应的敏感点。这些敏感点在电学上又常表现为电阻低、导电量高、自身电压强等特点。我们在用示波器观察耳穴电阻或电流的特性时发现,某些穴位当电阻或电流达到某—稳态水平值后,在此水平上可出现有微小的动态变化。这些动态变化有何特点?是否与穴位皮肤当时内环境有关?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此,我们根据实验需要,设计安装一台信息变换仪,将所观察到的微小动态电变化变换成易见的类神经冲动样脉冲信息,以进一步研究耳穴低电阻部位的电学特性,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经络测定仪测定十二经原穴皮肤导电量之发动情况,了解经络脏腑之变动在临床上已逐步推广应用,在临床诊断疾病方面确有一定价值,但是利用经络测定仪测定十二经原穴皮肤导电量之变动情况也有一些缺点,如测定值之大小与电极接触皮肤面积大小,接触时间长短,电极压于皮肤之轻重而有所变动,若将上述各条件给予固定,虽然测定时导电量比较稳定,但不稳定的情况仍然存在,动摇范围仍  相似文献   

15.
四足太阴脾经1.隐白:藏者曰隐。穴在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甲乙经》有:“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是处皮肤常隐而肉色白,因名隐白。2.大都:都者盛也。穴当足大趾本节之后内侧陷中,《甲乙经》有:“在足大指本节后陷者中。”是处皮肤丰盛,因名大都。3.太白:穴属足太阴,位于足内侧,核骨下陷中。《全鉴》有:“足大指后内侧,内踝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是处皮肤较足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心肌缺血大鼠后不同时间相关经脉穴位"内关""郄门""天泉"穴皮肤温度的变化情况,探寻针刺治疗心肌缺血损伤后其相关经脉穴位反映的后效应。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损伤组(简称模型组)、经穴低频电针组(简称经穴A组)和经穴高频电针组(简称经穴B组)。经穴A组、经穴B组均在成功制备模型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于第3天电针治疗后,检测各组大鼠心电图,记录经穴即刻、30 min、60 min红外热像图并进行数据测量和分析。结果心肌缺血损伤时,相关经脉穴位皮肤温度均升高;电针治疗后,各穴区温度不同程度下降,近端"天泉""郄穴"最接近正常态相同穴区温度。电针治疗结束即刻,经穴A组双侧"内关"、双侧"郄门"、左侧"天泉"体表温度较经穴B组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电针治疗结束30 min时,经穴B组双侧"内关""郄门"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电针治疗结束60 min时,经穴B组双侧"内关"、右侧"郄门"、右侧"天泉"更接近空白对照组。结论低频电针或高频电针治疗后,大鼠心包经经脉线上穴区温度会下降,低频电针起效快,持续时间短,高频电针起效慢,后效应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患者和健康人群在十二经原穴体表导电量的异同。方法以痰热内扰失眠症患者30例为失眠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利用皮肤电生理特性测量技术,使用经络能量分析仪,测试记录十二经脉左右手足共24个原穴导电量,统计并研究痰热内扰失眠症患者导电量变化规律。结果失眠组手足24个原穴左右比较,十二经原穴导电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手足24个原穴左右比较,十二经原穴导电量只有胆、胃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失眠组与对照组比较,心经、脾经、肝经、胆经、胃经的原穴导电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痰热内扰失眠症患者与健康人原穴导电量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裂症病人与正常人的经穴导电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人体的经穴导电量 ,是研究经络实质的一种方法[1] 。有人在对精神病人经穴导电量中研究中发现 ,精神病人的导电量低于正常人[2 ] 。但此研究没有将不同诊断的精神病人进行分类 ,其结果不能反应不同诊断的精神病人的导电量特点。笔者选择精神分裂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 ,测定其经穴导电量 ,并与正常人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92例均为住院患者 ,病程、发病次数、住院时间、用药种类均不限 ,诊断均符合CCMD Ⅱ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其中 ,男性 6 2例 ,女性 30例 ;平均年龄 30 3± 9 8岁。正常…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做腧穴低电阻特性的探测时,发现有的女同学们在行经期间穴位低电阻特性有改变,这里是否月经周期对腧穴的电阻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呢?根据古人的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理论,考虑到月经期间人体的生理变化,一定在相应体表有所反映,并且现代的"经穴一脏腑"相关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做腧穴低电阻特性的探测时,发现有的女同学们在行经期间穴位低电阻特性有改变,这里是否月经周期对腧穴的电阻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呢?根据古人的经络"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理论,考虑到月经期间人体的生理变化,一定在相应体表有所反映,并且现代的"经穴一脏腑"相关的理论越来越被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