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人工股骨头置换、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3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5例老年股骨粗隆周围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其中DHS固定71例,PFN-A固定2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4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随访3~12个月,对于3种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的情况和术后的患者髋关节评分做相关比较,不同的手术方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各有其优点。结论稳定型、顺股骨粗隆间骨折应选择DHS治疗。粉碎性、不稳定或反股骨粗隆、粗隆下骨折可以选择PFN-A治疗。高龄、机体基础条件较差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骨质疏松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内固定。对于不同类型的高龄股骨粗隆周围骨折应根据骨折、年龄以及全身情况等临床资料,展开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DHS组32例,PFN组3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2例,比较3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PFN组明显少于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3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的术后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及固定牢固等优点,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为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0年6月分别采用DHS、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PFNA治疗46例、39例和1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2月.DHS内固定患者、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和PFNA组患者Harris评分分别为83.6分、90.2分和89.2分,优良率分别为82.6%、94.8%和84.2%.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和平均术中出血和术后12小时引流量方面优于DHS内固定组(P<0.05);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平均输血以及平均住院日均较DHS、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少(P<0.05).结论:三种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效,但必须注意手术指征和技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案的优劣.[方法]选取2002年4月至2007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9例,其中应用DHS手术内固定治疗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2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疗效优良率等6项临床指标以及患侧髋关节功能评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平均2.1年,6项临床指标均显示股骨头置换组疗效明显优于DHS组, 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DHS内固定有明显优势,可作为临床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75岁以上高龄、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Tronzo-Evans 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术后按髋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生活自理情况作疗效评定指标.结果 32例中1例死亡,其余31例经6~24个月随访,按Harris评分优良率达96.9%,无1例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少,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可作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骨折内固定治疗很好的补充;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2种不同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高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组)治疗15例及应用骨水泥固定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关节置换治疗组)治疗19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DHS组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压疮1例,猝死1例,5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患肢短缩;Harris标准评分优5例,良6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73.3%。关节置换治疗组术后7~10 d可扶助行器下床活动,1~2个月恢复正常行走,无一例发生上述并发症;Harris标准评分优13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94.7%。结论:对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单纯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不能有效控制骨折的稳定性,且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行人工股骨头王换治疗操作简单,髋关节功能恢复快,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治疗高龄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2月收治的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28例。研究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参照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长、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参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1年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参照组的28.57%(P0.05)。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效果理想,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尽快恢复,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年龄77~93岁)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DHS内固定治疗组(对照组)3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组(观察组)34例,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术后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1%比82.4%,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效果良好,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日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朱彬 《中国临床研究》2013,(10):1057-1058
目的总结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适应证的掌握、术中的关键环节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vansⅡ型5例,Ⅲ型4例,Ⅳ型6例。结果 15例经3~2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优9例,良4例,优良率为86.67%。无1例死亡。未出现假体松动及下沉现象,髋关节功能良好,优于传统内固定术。严格把握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适应证及认真控制术中的关键环节是获得手术成功的关键。结论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更符合生物力学、尽快恢复功能的特点,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内同定术(DHS)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高龄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随机分为DHS组及半髋置换组,分别接受DHS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记录术中和术后与手术或内植物有关的并发症、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手术时间及每个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在最后一次随访时进行Harris评分.结果:DHS组在手术时间及输血人数上明显多于半髋置换组(P<0.01),2组在失血量、输血数量、负重时间及平均Harri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HS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半髋置换组长.术后并发症半髋置换组明显低于DHS组.结论:2种术式在功能恢复上基本相同,但DHS在输血人数及手术时间上高于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解剖板(LPFP)、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确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将81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75~95岁)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4组;DHS组(25例)、LPFP组(22例)、PFNA组(19例)及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5例).对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围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时间:DHS组明显短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0.05);LPFP组、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围术期实际失血量:DHS组及LPFP组明显少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均P<0.05);PFNA组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LPFP组及PFNA组(均P<0.05).术后早期关节功能: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明显优于DHS组、LPFP组及PFNA组(P<0.01或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好,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研究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方法:对2007-01/2009-02手术治疗的粗隆间骨折患者98例分为A组31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均为骨水泥型;B组67例,其中DHS内固定治疗的为51例,PFN内固定治疗的为16例。结果: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1a,A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满意度及生活信心指数较高;B组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术后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满意度及生活信心指数较低。结论: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水泥型)优于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DHS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科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2例,骨折类型按Evans分型,Ⅲ型44例,Ⅳ型38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9例,DHs内固定术43例。【结果】82例患者均得到近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年。DHS内固定组有7例手术失败后,均重新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9例,术后随访期间患者仅有1例假体脱位,其余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DHS 内固定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科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2例,骨折类型按Evans分型, Ⅲ型44例,Ⅳ型38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9例,DHS内固定术43 例.[结果]82例患者均得到近期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1年.DHS内固定组有7例手术失败后, 均重新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9例, 术后随访期间患者仅有1 例假体脱位, 其余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是临床上多发于老年人的常见病。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粉碎性不稳定性骨折,手术治疗的优点已得到大部分骨科医生的肯定。但对于高龄患者特别是高龄Evans分型Ⅲ型以上不稳定性骨折,常因为固定需长时间卧床或不能进行有效锻炼而出现各种并发症,导致治疗失败,甚至危及生命。作者自2001年3月至2008年10月,采用zemer材料进行带大小粗隆重建,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宋志勇 《临床医学》2013,33(10):67-69
目的 观察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和半髋关节置换三种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牟县人民医院2005 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2例,采用DHS(28例)、LCP(29例)和半髋关节置换(25例)三种不同方法治疗的完整临床资料,三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按AO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并比较三组手术术中情况、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术后近期及远期的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DHS组与LCP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LCP组分别与半髋关节置换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床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判定标准[1]评价术后近期及远期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DHS和LCP都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各有优缺点,后者在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上优于前者,对于A3型老年骨折应首选锁定钢板固定;半髋关节置换组在术后近期髋关节功能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标准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年龄在7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骨折线在小粗隆以上。结果:全部病例术后2-3周可下地行走,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采用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尽早恢复肢体功能,早期下地负重,提高生活质量,是内固定治疗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该院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PFNA组(53例)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7例),分别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相比,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缩短或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2周、1个月时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明显低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无论是采用PFNA内固定还是人工股骨头置换,均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PFNA内固定可以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对于患者远期临床效果较好。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以帮助患者早期进行下床功能锻炼,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但是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较多,远期临床效果并未优于PFNA内固定,因此在临床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普通柄与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行加长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16例患者行普通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接近术前,两组近期随访均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对于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在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加长柄骨水泥型临床疗效较普通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并无明显优势,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远期效果行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普通柄与加长柄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其中12例患者行加长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16例患者行普通型骨水泥型股骨柄半髋置换术,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接近术前,两组近期随访均无假体移位、松动及下沉。结论:对于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在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加长柄骨水泥型临床疗效较普通柄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并无明显优势,但仍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对远期效果行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