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已查明,消化性溃疡主要病因是胃酸分泌过多,H+离子增加,胃肠黏膜屏障损害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在四联疗法基础上加服中药健脾和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比较两种方案的溃疡愈合率.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的常见病,其主要病因为胃酸分泌过多,胃肠黏膜保护减弱,幽门螺杆菌(cobacter pyloric)感染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PPI)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我们采用雷尼替丁铋盐三联疗法和雷尼替丁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比较二种方案的活动期溃疡愈合率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致病因素是胃酸分泌过多,胃肠粘膜保护减弱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约10%,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奥美拉唑等被公认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药物,其疗效安全可靠,而埃索美拉唑对溃疡病治疗的报道不多,现将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疗效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4.
消化性溃疡目前已成为全球常见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分为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本病以中年常见,男性高于女性,DU高于GU,两者之比约3:1.溃疡最终形成源于胃酸、胃蛋白酶对粘膜自身消化所致,主要致病因素是幽门杆菌(H.pylori)长期感染所致.我院对2006-2012年178例消化性溃疡(GU60例,DU118例)进行了幽门杆菌检测,GU60例中43例检测出幽门杆菌,占72%,DU118例中109例检测出幽门杆菌,占92%.充分证明幽门杆菌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也是引起胃肠疾病的头号杀手.高压氧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目的是指患者通过呼吸高压氧,使血浆中的溶解氧和组织中的氧分压得以提高,改善了全身尤其是胃肠局部的低(缺)氧状态,并对厌氧菌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由于高压氧能使胃肠环境压力增高,气体的吸收增强,大大减轻了对胃、肠壁的压迫,降低了胃、肠穿孔的发生;高压氧治疗可以增加胃肠蠕动,促使胃肠排空能力加速.2006-2012年在178例消化性溃疡中抽取60例进行药物加高压氧治疗,抽取40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60例药物加高压氧治疗治愈率为94%,40例常规药物治疗治愈率为62%,说明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念认为过度疲劳,精神高度紧张以及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可引起胃酸分泌过多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因此认为消化性溃疡纯属无菌性病变。长期以来,中和胃酸和抑制胃酸分泌是消化性溃疡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却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人活体组织中发现了幽门弯曲杆菌。英国一位医生不用传统疗法,改用红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结果患者痊愈,经一年观察无一例复发。 1987年第三次全国消化性病学术资料表明:幽门弯曲菌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  相似文献   

6.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现代医学通过抑制胃酸、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以及保护胃肠黏膜等措施来控制病情,难以治愈且极易复发。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可取得确切疗效,提高治愈率的同时降低复发率,因而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通过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病机、证候分型及治疗进行论述,进一步加深中医对消化性溃疡的认识与研究,提高中医药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张立英 《中外医疗》2010,29(16):85-85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肠粘膜被胃液消化所形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和含有胃粘膜的Mecket憩室。由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约占胃肠溃疡的98%,近年来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食物与不良饮食习惯、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特点是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易复发。  相似文献   

8.
高建茹  李胜棉 《医学综述》2006,12(17):1064-1066
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是奥美拉唑的S-异构体,是第一个单纯的质子泵抑制剂的旋光异构体。为壁细胞的特异性抑制剂,呈弱碱性,对基础胃酸分泌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均产生抑制。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约占整个消化性溃疡的80%。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最重要的致病因子,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能显著降低溃疡复发率,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在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应占重要地位。现就埃索美拉唑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顾陈宏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3):750-751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近年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等因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环节。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胃肠肽的作用、遗传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等,  相似文献   

10.
小儿消化性溃疡3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3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通过对32例小儿消化性溃疡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31例消化性溃疡患儿口服奥美拉唑治疗,治愈率达100%;18例HP阳性患儿经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根除率88.9%。结论大多数小儿消化性溃疡经抑制胃酸治疗和(或)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能愈合。  相似文献   

11.
中药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道侵袭因素增强和防御修复因素减弱所致。近年来研究显示,中药可通过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改善局部微循环、杀灭幽门螺杆菌等方式发挥治疗消化性溃疡作用,且有毒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的优越性,为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和防止溃疡复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呈全球性分布的疾病,其主要病因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密切相关。抗酸、抗感染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关键,但消化性溃疡治愈后复发率较高,笔采用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不仅提高了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率,而且降低了复发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冯姝婷  由继辉  李艳 《中外医疗》2012,31(22):38-38
目的研究分析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针对2010年3月—2011年10月入院治疗的174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粘膜受损、胃酸分泌过多都会导致消化性溃疡。诊断的常规指标是幽门螺杆菌是否超标,另外辅助胃镜和粘膜检查。病情发作的主要症状以腹胀、腹痛为主,伴随着呕吐、反酸、发热、腹泻等症状。治疗中往往采取联合治疗的方法,即一面修复粘膜一面抑制胃酸分泌杀灭幽门螺杆菌。结论消化性溃疡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临场上诊断治疗时需要医护人员仔细护理,另外需要患者注重饮食休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并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及铋剂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04例,将所有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手段分为对照组(52例患者)与实验组(52例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铋剂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同时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08%)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有效率(96.1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78.85%)(80.77%),经统计学检验,结果间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疾病临床治疗中应用抗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联合抑制胃酸分泌药及铋剂治疗具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诱发因素主要有胃蛋白酶、胃酸、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且在疾病发生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方法,从三个方面出发,即降低胃酸浓度、增强胃黏膜抵抗力、抗幽门螺杆菌.本文现对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进行如下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一般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胃肠粘膜损害因素(胃酸、胃蛋白酶)增强和(或)胃肠粘膜自身防御因素(粘膜屏障、粘液)减弱有关。晚近,关于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热门课题为幽门螺旋菌(CP)感染。大量研究证实 CP 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自70年代初组胺 H_2受体拮抗剂问世以来,针对消化性溃疡发病过程中胃酸过多这个主要损害因素的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十多年来,H_2受体拮抗剂支配着消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而消化性溃疡是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发生的,庆大霉素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HP感染,有效而且安全.雷尼替丁可有效地抑制基础和夜间胃酸的分泌.为此,我院自2004~2007年,用庆大霉素与雷尼替丁合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晚近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理的共同认识是:胃肠粘膜的局部损伤与保护之间失去了平衡,当损伤因素增强或/和保护因素减弱即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而十二指肠溃疡主要与损伤因素增强有关。在多种损伤因素中,胃酸和幽门螺旋杆菌(HP)的作用最引人注目。为此,我医疗室自1989年5月至1993年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而消化性溃疡是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发生的,庆大霉素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HP感染,有效而且安全。雷尼替丁可有效地抑制基础和夜间胃酸的分泌。为此,我院自2004~2007年,用庆大霉素与雷尼替丁合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常规药物治疗原则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疗程4~6周。我院消化科对2种用药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旨在从中找出较佳的治疗方案和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