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胃尔康对萎缩性胃炎大鼠生长因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胃尔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血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4组,CAG单纯模型组、胃尔康高剂量组、胃尔康低剂量组均以酒精、去氧胆酸钠、氨水复合因素造模,连续27周,正常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各种工具药;胃尔康高、低剂量组在造模的同时分别灌服65g/Kg/d、32.5g/Kg/d的胃尔康流浸膏,CAG单纯模型组在造模的同时灌服等容量的生理盐水。27周后常规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萎缩情况,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水平。结果:CAG单纯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以中至重度萎缩为主。预防应用高、低剂量胃尔康后,大鼠胃黏膜萎缩程度明显减轻。CAG单纯模型组大鼠血清EGF、TGF-α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血清GH、IGF-Ⅱ水平较正常组大鼠明显降低;预防应用胃尔康后,高、低剂量组大鼠血清EGF、TGF-α水平较CAG单纯模型组明显下降,但血清GH、IGF-Ⅱ水平与单纯模型组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中药胃尔康降低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EGF、TGF-α水平是其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胃炎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MTL、ET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胃炎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方法:采用多因素综合致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观察胃炎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MTL、ET的影响及病理形态学改变,取三组不同浓度的胃炎康药液灌胃,同时以蒸馏水为阴性对照,以温胃舒冲剂为阳性对照,14周后杀死大鼠取血,送检MTL、ET,取胃黏膜组织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胃炎康明显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浆的MTL、ET水平,明显改善大鼠的胃黏膜病理变化,且与药物剂量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胃炎康具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其机制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水平,起到保护和修复胃黏膜、逆转胃腺体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腺上皮主细胞、壁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健脾清热活血中药胃萎清对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初步揭示胃萎清对CAG的作用机制。方法:将CAG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胃萎清高、中、低剂量组及叶酸组。以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合饥饱失常法建立CAG大鼠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主细胞核固缩,胞浆中出现大量空泡样变;壁细胞染色质浓缩,线粒体嵴数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胃萎清高、中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主细胞核仁结构尚均一,粗面内质网基本整齐;壁细胞核质比较规则,线粒体嵴增多。胃萎清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主细胞细胞核核仁形态较模型组规则;壁细胞细胞核形态改变,线粒体数量减少。叶酸组大鼠胃黏膜主细胞细胞核染色质较正常,胞浆出现空泡样变;壁细胞染色质固缩,线粒体嵴数量较模型组多。结论:胃萎清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胃黏膜腺上皮主细胞、壁细胞的超微结构,推测胃萎清能改善CAG患者不适症状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改善胃黏膜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埋线组、针刺组,采用20mmol/L去氧胆酸钠、0.05%~0.1%氨水、0.05%吲哚美辛和40%酒精等综合方法进行造模,24周制成CAG大鼠模型。埋线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胃俞进行穴位埋线,每2周治疗1次;针刺组取穴同埋线组,每天治疗1次,2组均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胃黏膜的差别。结果: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后的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损伤明显改善,埋线组与针刺组治疗效果相当。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能有效改善CAG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损伤情况,疗效与针刺相当,且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脾益气化湿中药及西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影响。方法经中医辨证论治分为健脾1组、健脾2组、化湿组、西药组和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EGF水平变化,并作疗效对比分析。结果CAG各组治疗前血清EG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健脾1、2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明显改善(P<0.01),两健脾组血清EGF含量也明显下降(P<0.05),化湿组治疗后血清EGF上升(P<0.05),西药组治疗后血清EGF变化不大。结论CAG炎症刺激可导致血清EGF反应性升高,经中药治疗后EGF水平回复;检测EGF可作为CAG转归观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7.
补气养阴解毒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表皮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 ,1978年 WHO将其列为癌前状态。大部分胃癌患者伴有CAG,CAG的癌变率为 2 %~ 10 %。因此 ,CAG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CAG的发生、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 ,其中与表皮生长因子 (EGF)和生长抑素 (SS)有很大相关性 ,EGF和 SS对胃粘膜的损伤和修复有密切联系 ;而中药治疗 CAG疗效显著。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 CAG模型 ,检测 CAG大鼠 EGF、 SS水平 ,从胃肠激素角度阐述补气养阴解毒方的作用机理。1 实验材料1.1 动物 :SD雌性大鼠 16 0只 ,体重 180~ 2 2 0 g。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 相似文献
8.
参佛胃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参佛胃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血清胃泌素(GAS)和血浆胃动素(MTL)的影响,探讨参佛胃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采用100μg/ml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2%水杨酸钠和30%酒精等综合方法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采用高中低剂量参佛康煎剂灌胃治疗,并设空白组和模型组,维酶素组,放免法测定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含量.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降低,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参佛胃康大、中剂量组对胃泌素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胃动素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佛胃康能使异常改变的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参佛胃康可能是通过对胃肠激素的调节而达到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胃炎合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胃炎合剂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抗炎、镇痛作用和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及大鼠进行药效学实验研究。结果:本剂有明显的抗炎作用、止痛作用、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提示本剂为一有效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安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E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诊断标准的病例分为2组,治疗组20例,给予安胃汤(由百合、白芍各20g,丹参15g,薏苡仁、半夏各10g,乌药7g,黄连、干姜、炙甘草各5g组成)治疗;对照组20例,用维酶素片治疗,每次2片,每日3次。两组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黏膜EGFmRNA水平,对后者进行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EGF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后EGFmRNA表达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低CAG胃黏膜EGFmRNA的表达,减缓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异常,缓解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形增生,可能是安胃汤防治CAG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三参滋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三参滋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病理和细胞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综合造模法。将大鼠随机分为 5组 :正常组、三参滋胃饮小剂量治疗组、三参滋胃饮大剂量治疗组、自然恢复组、维酶素治疗组。给药 5 0天后留取胃粘膜组织块 ,HE染色观察粘膜组织病理变化 ,流式细胞仪观察粘膜组织细胞动力学变化。结果 :三参滋胃饮大小剂量组胃粘膜病变基本恢复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自然恢复组胃粘膜病变无恢复与正常组差异显著。三参滋胃饮大小剂量组 G0 /1 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 ,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S期和 G2 /M期细胞比率明显低于自然恢复组 ,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细胞增殖指数 ( PI)低于自然恢复组 ,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三参滋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胃粘膜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并对胃粘膜活跃的增殖状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云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细胞增殖作用和逆转机制。方法CAG模型大鼠分别用3种剂量云母和生理盐水灌胃给药4周。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变化。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黏膜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C-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云母组大鼠胃窦黏膜的炎症指数明显下降(P<0.05),黏膜腺体厚度和腺体数目显著增加(P<0.01)。云母组胃黏膜氨基已糖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 <0.01)。云母组胃窦黏膜PCNA阳性表达高度为(117.29±11.91)μm,较模型组大鼠(57.14±6.57)μm显著增加(P<0.01);云母组大鼠的血清EGF水平较模型组大鼠显著增高(P<0.01)。模型组、云母组和正常大鼠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5%, 62.5%和0%(P<0.05),C-erbB-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12.5%和0%(P<0.05)。结论云母促进胃黏膜细胞良性增殖,可以逆转萎缩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求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有效方法。[方法]将78例CAG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2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26%,其中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9.13%,胃镜下形态改善总有效率为84.78%,病理变化总有效率为71.74%,清除幽门螺杆菌(Hp)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中药具有缓解和消除症状,改善胃镜下形态,清除Hp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把握现阶段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造模方法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完善该病的动物模型制备提供有益指导。[方法]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及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7月31日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大鼠实验研究,纳入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的140篇文献涉及153种造模方法,造模实验动物以雄性、4~6周龄大鼠为主;造模方法多见于复合因素造模,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为主要造模药物;在造模周期方面,单因素与复合因素造模的平均周期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CAG模型的建立具有较长周期、较高死亡率的特点,建立稳定、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仍需更深入地探索。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变现在动脉硬化、为血流量不足以及研究嗜好等方面。患有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会被肠上皮细胞代替随即发生肠化反应,炎症会因此而继续演变成细胞增生而导致癌变。陈树森教授临证经验丰富,在以中医为主治疗胃肠道疾病,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颇有见解,注重分型辨证论治,现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摩罗丹联合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摩罗丹联合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予口服摩罗丹及叶酸治疗,对照组51例给予单独口服叶酸治疗,2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内镜下表现好转率和对轻、中度异型增生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5%、88.89%和81.48%,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内镜下表现好转率和对轻、中度异型增生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43%、72.55%和60.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摩罗丹联合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黄连素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8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使用替普瑞酮的为对照组,黄连素联合替普瑞酮的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的IL-6、TNF-a、PG I、PG II水平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经治疗,观察组IL-6、TNF-a、PG I和PG II水平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02%(40/43)和74.42%(32/4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且抗炎杀菌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资生消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资生消萎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72例,治疗组给予资生消萎方治疗;对照组给予维酶素和胃复春片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后证候积分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4%,对照组为6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疾病临床总有效率81%,对照组为6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资生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逆转病理组织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2011年间收治的7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17~52岁之间,女性19~63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观察组39例患者中,治愈21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3%,对照组35例患者中,治愈15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7.1%。结论: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过程中,采用中医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对于患者的病情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