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约有40%~50%是经母婴传播。新生儿和婴儿感染HBV后,约90%成为慢性HBV携带者,严重危害下一代人的健康〔1〕。HBV携带者不仅是HBV的主要传染源,同样也是肝硬化、肝癌的高发人群,因此,防治HBV感染是极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阻断措施,对于保护高危的HBsAg阳性孕妇的婴儿具有深远的意义。1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HBV母婴传播的方式主要有3种,即宫内传播:HBV可通过胎盘的损伤直接进入胎儿体内循环使胎儿感染HBV,或者HBV感染胎盘后可穿透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相似文献   

2.
蒋明德 《西南军医》2003,5(1):39-40
乙肝是一危害全球健康的问题全世界有3.5亿慢性携带者,最高可达25%的人将死于乙肝或其相关并发症,每年约有一百万人死于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第9位死因。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是当今世界也是我国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全球目前有3.5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约75%分布在亚太地区。我国HBV感染率为609/5左右,人群中约有10%为慢性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治疗型HBV DNA疫苗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辛绍杰  貌盼勇 《人民军医》2007,50(5):273-275
全世界约有3.5亿例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慢性携带者.HBV 慢性感染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首要病因,每年有100万~200万患者死于该类疾病.发生 HBV 感染慢性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机体不能形成足够强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以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而且发病率高。根据最近的一次普查 (1 992~ 1 995年 )数据显示 ,乙型肝炎仍然是我国一个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 :乙肝病毒 (HBV)感染率为 6 0 %,人群中约有 1 0 %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1] ,在这些慢性携带者中 ,约1 5 %~ 2 5 %,即有 2千万病人最终会死于肝病 ,如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等 [2 ] ,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 ,以至人们对乙型肝炎谈“虎”色变。近1 0多年来 ,随着医学的发展 ,对乙肝的防治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人们 ,甚至包括一些医务人员 ,对乙型肝炎的认识仍存在不少误区 ,给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6.
不同剂量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我院 1999年 12月— 2 0 0 3年 12月收治的 67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 (干扰素 5 0 0万U组 ) 3 4例和对照组 (干扰素 3 0 0万U组 ) 3 3例 ,两组均给予口服肌苷、维生素及静滴甘利欣治疗 ,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干扰素 5 0 0万U肌注 1次 /d ,2周后改为 3次 /周 ,总疗程 2 4周 ,对照组给予干扰素 3 0 0万U ,用法与疗程同治疗组。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 88 2 % ,84.8% (P >0 0 5 ) ;治疗组与对照组HBeAg/抗 HBe血清转化率和HBV DNA近期阴转率分别为 5 8.88% ,2 7 3 %和 76.5 % ,45 5 % ,两者比较 (P <0 0 5 ) ;不良反应率两组相似 (P >0 0 5 )。结论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一定范围内 ,其近期疗效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导致的慢性肝炎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2006年全国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1~59岁人群中HbsAg携带率已从1992年的9.75%降至7.18%,按目前HbsAg携带率推算,我国仍然有HbsAg携带者约9300万人。全球范围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乙醇性脂肪肝9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进一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乙醇性脂肪肝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对 98例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 ,并检测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HBV)含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 M)、血糖、血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结果  6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 64 3 %) ,血糖升高 6例 ( 6 1%) ,高脂血症 15例 ( 15 3 %) ,HBeAg阳性 45例 ( 4 5 9%) ,抗 HBe阳性 5 3例 ( 5 4 1%) ,HBV DNA载量 :10 3~ 10 52 6例、10 5~ 10 715例、>10 719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5 0~ 12 0U/L 2 6例 ,<5 0U/L 6例 ,总胆红素 >17 1μmol/L 71例 ,<17 1μmol/L 2 7例。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乙醇性脂肪肝较常见 ,可伴有糖及血脂的代谢紊乱。慢性乙型肝炎经保肝治疗后HBV DNA阴性、抗 HBe阳性的病人 ,肝功能始终异常 ,临床上应积极行肝组织活检术 ,以排除合并非乙醇性脂肪肝的可能 ,同时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胸腺素α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腺素α1(thymosin,Tα1)是1984年发现并由胸腺分泌的一种重要的T淋巴细胞调节因子,与细胞免疫调节有关.胸腺素α1作为一种生物反应调节剂(BRM),它的良好疗效已得到确证,临床应用前景极为光明.就乙型肝炎来说,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病毒性感染之一.全世界慢性HBV感染者约有3亿,其中大部分在亚洲地区.我国人群中慢性HBV携带者约占10%~15%.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每年发生肝硬变和肝细胞癌者分别占2%和1%.显然,积极治疗HBV感染,阻抑其向肝硬变和肝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此外,它对爱滋病、恶性肿瘤等这些人类健康大敌亦有良好疗效.如果开发出治疗上述疾病的Tα1药物,其市场将会大为扩展.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全球有20亿人已经受过HBV感染,估计3.5亿人已经成为该病毒的慢性携带者。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自然人群中HBsAg(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平均为9.75%,约有1.2亿人染毒,占世界HBV感染人数的1/3。慢性乙肝病人约3000万,其中10%~30%的可发展为肝硬变,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癌。所幸的是,从HBV感染开始到发生癌变,一般需要20~40年的时间,所以病人有充裕的治疗时间。慢性乙肝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控制乙…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约有150万人新发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约有82万人因HBV感染导致死亡[1]。感染HBV后,体内病毒通过肝细胞膜进入细胞核,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作为HBV复制的模板,其半衰期较长,且可进行自我补充,这使得彻底将HBV从体内清除十分困难[2-3]。  相似文献   

12.
乙性肝炎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在已知的肝炎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急性乙型肝炎病死率为1%。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5%-10%可发展成慢性携带状态,其中约2.5%将死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在我国无症状携带者数量多,分布广,携带时间长,这些人是主要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之一,同时又是乙型肝炎诊断上的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剂。HBV感染之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HBeAg。后者的出现表明HBV仍在活跃地复制,此时传染性最强。HBeAg一般在HBsAg消失之前消失,如果持续阳性达8到10周以上说明已转变成慢性肝病。HBeAg相应抗体抗-HBe的出现表明病毒复制已停止,传染力低,也是HBV感染将过的征兆。因此对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其中3000万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该病愈后差^[1,2],部分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降低HBV感染是我们的当务之急。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慢性乙肝的治疗关键是抗病毒^[3].国外报道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年内复发率超过50%。为了解干扰素-α对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我们观察了干扰素-α治疗效果并记录随访24个月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要明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控制的阶段和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心理问题.发生在不同年龄或处于不同阶段的HBV感染可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控制HBV感染应重视对其阶段和目标的认识.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于控制HBV感染的流行率具有重要意义.确定为慢性HBV感染者的人群,不能不加区分地在第一时间开始进行抗病毒治疗,而应按照慢性HBV感染的4个阶段(免疫耐受期、活动期、静止期和再活动期),在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抗病毒策略.干扰素(IFN)α、拉米夫定(LAM)等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一线药物,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应该追求临床结局的改善,而不是病毒学、免疫学和组织学短期指标的变化.对处于肝硬化、肝细胞癌阶段的患者也应根据情况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针对慢性HB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是最终控制HBV感染不可或缺的环节,虽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任务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6.
第18届国际交通医学会议论文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9月 2 2~ 2 5日 ,在开罗召开了第 18届国际交通医学会议 ,参加会议的共有 17个国家的代表约 80 0人。会上有 12个专题报告 ,另有 4 5篇论文在大会上宣读。现将有关报告内容简述如下。一、一般情况1886年 1月 2 9日 ,德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奔驰” ,10年后 ,在伦敦发生了第一起致死性交通事故。当时的验尸官说 :“这是一场恐怖性悲剧 ,这种悲剧今后再也不能发生了。”但此后 ,全球约有 2 5 0 0万人死于车轮之下。发达国家 (美国、西欧等国家 )拥有的机动车数量很多 ,约占全球的 6 0 % ,但交通事故致死的人数却较少 ,仅占14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亚群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2 6例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进行研究 ,2 3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 2 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DC亚群和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经灭活 1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1)刺激后产生IFN α的能力。结果 与健康对照相比 ,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DC1和DC2百分比和绝对细胞数降低 (P <0 0 5 ) ;DC1/DC2比率无显著差别 ;PBMC经灭活HSV 1刺激后产生IFN α的能力降低 (P <0 0 5 ) ;NK细胞绝对细胞数降低(P <0 0 5 )。结论 慢性HBV感染相关的肝癌病人外周血DC1和DC2数量减少、功能减低 ,且伴有NK细胞绝对数目的减少 ,这些可能是导致肝癌病人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然杀伤细胞代谢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性感染的关键是病毒复制环节中形成的闭合环状DNA,现有治疗措施难以将其彻底清除.研究表明,自然杀伤细胞(NK)在HBV慢性持续性感染过程中的表型和功能变化不同于急性感染,提示NK细胞的功能可能与机体能否清除HBV有关.NK细胞作为重要的天然免疫细胞,其发育、分化和活化依赖于代谢活性,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一类与细胞代谢活性高度相关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其磷酸化水平决定着NK细胞的代谢活性和功能.本文从HBV的慢性持续性感染、NK细胞的表型和功能、NK细胞发育分化与mTOR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田宏  兰云  刘利敏  邓代萍 《西南军医》2011,13(5):942-942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大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众多.目前,中国约有9300万人感染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罹患慢性乙肝后如果不进行规范治疗,就有可能发展成肝硬化、肝癌,严重威胁到患者的健康.目前认为抗病毒疗法是治疗慢性乙肝的关键.抗病毒治疗疗程长,费用高,且服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反复、病毒发生变异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可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加强乙肝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和延缓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膦甲酸钠(可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对HBV-DNA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对HBV DNA的影响。方法  46例慢性乙肝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给予膦甲酸钠注射液和一般护肝药物 ) 2 4例 ,对照组 (仅给一般护肝药物 ) 2 2例。疗程均为 2 8d。观察膦甲酸钠治疗慢性乙肝疗效以及对血清HBV DNA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有 10例 (4 1.7% )HBV DNA转阴 ,9例 (3 7.5 % )HBeAg转阴 ;治疗组治疗后HBeAg ,HBV DNA定量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 1) ,而且治疗组治疗后ALT ,HBV DNA定量与对照组治疗后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膦甲酸钠具有较好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效果 ,其有可能成为治疗慢性乙肝感染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