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氯胺酮对脑缺血诱导大鼠海马、皮层一氧化氮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急性全脑缺氧缺血的病理作用机制。方法:用硝酸还在酶特异性还原一氧化氮(NO)产物的方法,测定大鼠前脑缺血模型中海马、皮层一氧化氮释放量的异常变化及离子通道拮抗剂氯胺酮对这些变化的影响。结果:(1)急性脑缺血后海马、皮层胞内一氧化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预先腹腔注射氯胺酮,大鼠海马、皮层NO释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50mg/kg的给药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一定量的离子通道拮抗剂氯胺酮能部分抑制缺血性中枢神经元一据化氮的异常释放,且早期脑缺血诱生一氧化氮的异常升高很可能是脑组织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支气管哮喘模型,观察不同浓度氯胺酮对哮喘大鼠肺组织iNOS活性及NO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组)、哮喘模型组(A组)、不同浓度氯胺酮预处理组(分别为K1组、K2组)和地塞米松组(D组),每组8只。A组大鼠用卵白蛋白辅以百日咳杆菌菌苗和氢氧化铝为佐剂注射致敏,2周后雾化吸入卵蛋白激发哮喘;氯胺酮处理组大鼠用同样方法致敏,但在激发前分别给予雾化吸入氯胺酮25 g/L(K1组)和50 g/L(K2组);D组在激发前给予雾化吸入0.01%地塞米松;N组用生理盐水替代卵蛋白进行注射和吸入。每组分别测定其肺组织NO2-/NO3-水平、肺组织诱导型NOS(iNOS)和原生型NOS(cNOS)活性水平,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iNOS在大鼠哮喘模型肺组织中的分布。结果A组肺组织中NO2-/NO3-和iNOS水平升高,iNOS和肺组织NO2-/NO3-水平呈高度正相关;K1、K2组肺组织中NO2-/NO3-和iNOS水平低于A组(P<0.05);D组肺组织中NO2-/NO3-和iNOS水平亦低于A组(P<0.05)。结论25 g/L或50 g/L的氯胺酮雾化吸入可抑制哮喘大鼠肺组织iNOS活性,降低NO含量,减轻大鼠肺部炎症。  相似文献   

3.
氯胺酮麻醉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病理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鹏斌  常丹  宋正川  丁晓英  张珍妮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187-189,F0003
背景: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需要在麻醉状态下通过外科手术完成,但麻醉药物可能影响局灶性脑缺血的结局。目的:观察氯胺酮麻醉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病理结果的影响,并与戊巴比妥进行对照。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材料:实验于2004—05/2005—03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进行。取30只雄性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戊巴比妥组和氯胺酮组,每组15只。方法:戊巴比妥组和氯胺酮组大鼠分别以戊巴比妥40mg/kg.氯胺酮60mg/kg腹腔麻醉。待翻正反射消失后,通过腔内线栓永久性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引发脑缺血。主要观察指标:④大脑中动脉阻塞4h时,参照改良的Bederson’s评分方法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②大脑中动脉阻塞24h时,每组选取5只大鼠,处死后取脑,以20g/L的TTC进行染色,计算梗死体积。③大脑中动脉阻塞72h,记录2组死亡率。然后每组取4只大鼠,采用相应的麻醉剂进行麻醉后处死取脑,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半暗带内的存活神经元。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脑中动脉阻塞4h时,戊巴比妥组和氯胺酮组神经病学评分差异不显著(1.46&;#177;0.98,1.38&;#177;0.68,P〉0.05)。②大脑中动脉阻塞24h时氯胺酮组的脑梗死体积小于戊巴比妥组[(28.1&;#177;4.11)%,(37.8&;#177;4.95)%,P〈0.05]。③大脑中动脉阻塞72h,戊巴比妥组和氯胺酮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42%比33%,P〉0.05),但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密度氯胺酮组高于戊巴比妥组[(836&;#177;15),(740&;#177;24)个/mm^2,P〈0.05]。结论:①在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时,氯胺酮麻醉下产生较轻的脑损伤。②在氯胺酮麻醉下制作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评价一些药物或方法的神经保护作用时,所研究的药物或方法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难以体现。  相似文献   

4.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脑缺血再灌注损害中的重要作用,并研究脑持续性缺血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NO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大鼠颈内动脉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模型,依氧合血红蛋白(HbO2)NO法测定持续性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内NO含量的变化。结果:脑缺血3小时受损脑组织NO水平即增高〔(2.49±0.90)nmol/L〕,再灌注后NO逐步升高;而持续性缺血组NO则表现降低后再升高的变化,脑缺血51小时为(8.82±0.70)nmol/L,脑缺血171小时为(3.08±0.95)nmol/L,与脑缺血前比较,P均<0.01。NO在缺血3小时再灌注168小时和缺血171小时时均有明显降低,但仍高于脑缺血前水平(P均<0.01)。结论:两种不同脑缺血过程中脑缺血组织内NO的变化有不同的规律,可能与缺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NO合成酶被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氧胺酮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I/R)后海马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s 2,UCP 2)表达的影响及在脑保护作用中的机制. 方法 45只体质量在250~300 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加放血降压再回输法建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电图出现低幅持续性7 Hz、30~40μV的θ节律为脑缺血模型成功标志.对照组(C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未放血降压及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缺血损伤组(1组):放血法使平均动脉压降到(40±5)mmHg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g/kg);氯胺酮干预组(K组):放血降压、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与Ⅰ组相同,侧脑室内注射氯胺酮(1.0 mg/kg).于再灌注6 h后断头取脑组织,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海马UCP 2mRNA表达(n=7);免疫组织化学(IH)法检测海马UCP2蛋白表达(n=8).RT-PCR、IH结果应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C组UCP2 mRNA(0,91±0.02)表达比较,Ⅰ组脑I/R后6h UCP2 mRNA(1.06±0.02)和K组脑I/R后6 h UCP2 mRNA(1.18±0.06)表达升高(P<0.05),K组脑I/R后6 h UCP 2 mRNA表达高于Ⅰ组(P<0.05);C组UCP2蛋白少量表达(17.91±5.49),Ⅰ组脑I/R后6 h UCP2蛋白(31.56±4.01)和K组脑I/R后6 h UCP2蛋白(44.61±4.96)表达升高(P<0.05).K组脑I/R后6 h UCP2蛋白表达高于Ⅰ组(P<0.05). 结论 氯胺酮促进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I/R)后海马UCP 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实施加速度作用后造成大鼠脑缺血,在急性期血浆中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OS)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变化,探讨加速度对机体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程度及机制。方法:30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施加+1Gz(正加速度)、高+Gz和正、负加速度(±Gz)的交替作用,并把被施加+1Gz加速度的大鼠作为对照组。于加速度作用后即刻麻醉,腹主动脉采血。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一氧化氮、NOS和IL-6的含量。结果:一氧化氮含量:±Gz交替组犤(60.4±6.6)μmol/L犦与高+Gz组犤(50.3±2.2)μmol/L犦比较,t=16.5250;高+Gz组与对照组犤(35.9±3.3)μmol/L〗比较,t=27.9397;±Gz交替组与对照组比较,t=50.0324,P均<0.01。NOS活性:±Gz交替组犤(890±73)μmol/(s·L)犦与高+Gz组犤(791±60)μmol/(s·L)犦比较,t=3.3147;高+Gz组与对照组犤(332±27)μmol/(s·L)犦比较,t=23.4389;±Gz组与对照组比较,t=25.9615,P均<0.01。IL-6含量:±Gz交替组犤(132±18)ng/L犦与高+Gz组犤(106±15)ng/L犦比较,t=19.6748;高+Gz组与对照组犤(71±10)ng/L比较,t=24.9296;±Gz组与对照组比较,t=48.1645,P均<0.01。结论:正、负加速度交替和单纯高正加速度作用均可使血浆中的一氧化氮、NOS和IL-6的含量增加明显,且正、负加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变化及通心络对其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MCAO模型,应用放免方法观察缺血后第3、5、14及30d NO、ET含量变化。结果:MCAO后血浆ET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NO浓度显著下降(P〈0.05);通心络能升高血浆NO浓度,降低ET浓度。结论:MCAO缺血损伤时,NO、ET起着重要作用,通心络则具有防治脑缺血性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制作需要在麻醉状态下通过外科手术完成,但麻醉药物可能影响局灶性脑缺血的结局。目的:观察氯胺酮麻醉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病理结果的影响,并与戊巴比妥进行对照。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材料:实验于2004-05/2005-03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第二附属医院病理科进行。取30只雄性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戊巴比妥组和氯胺酮组,每组15只。方法:戊巴比妥组和氯胺酮组大鼠分别以戊巴比妥40mg/kg,氯胺酮60mg/kg腹腔麻醉。待翻正反射消失后,通过腔内线栓永久性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引发脑缺血。主要观察指标:①大脑中动脉阻塞4h时,参照改良的Bederson’s评分方法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②大脑中动脉阻塞24h时,每组选取5只大鼠,处死后取脑,以20g/L的TTC进行染色,计算梗死体积。③大脑中动脉阻塞72h,记录2组死亡率。然后每组取4只大鼠,采用相应的麻醉剂进行麻醉后处死取脑,甲苯胺蓝染色检测半暗带内的存活神经元。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脑中动脉阻塞4h时,戊巴比妥组和氯胺酮组神经病学评分差异不显著(1.46±0.98,1.38±0.68,P>0.05)。②大脑中动脉阻塞24h时氯胺酮组的脑梗死体积小于戊巴比妥组犤(28.1±4.11)%,(37.8±4.95)%,P<0.05犦。③大脑中动脉阻塞72h,戊巴比妥组和氯胺酮组死亡率差异不显著(42%比33%,P>0.05),但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密度氯胺酮组高于戊巴比妥组犤(836±15),(740±24)个/mm2,P<0.05犦。结论:①在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时,氯胺酮麻醉下产生较轻的脑损伤。②在氯胺酮麻醉下制作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评价一些药物或方法的神经保护作用时,所研究的药物或方法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难以体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硝普钠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神经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4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再灌注加侧脑室微量注射L-NAME组,脑缺血再灌注加侧脑室微量注射硝普钠组。用栓线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自颈内、外动脉分叉处起始,假手术组的尼龙栓子插入13mm,其余3组插入(18.0±0.5)mm造成大脑中动脉完全缺血30min,缓慢拔出尼龙栓子形成再灌注状态,L-NAME组和硝普钠组侧脑室微量注射L-NAME和硝普钠进行干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侧脑室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术后12,24h,2,4d分别处死动物取材,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各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免疫组化法测脑组织NOS活性,TUNEL法检测调亡细胞。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急性期(术后12h),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迅速增高犤(10.14±1.97)mol/g犦,L-NAME明显降低脑组织一氧化氮的含量犤(3.86±1.35)mol/g犦,硝普钠能明显增加脑组织一氧化氮的含量犤(12.46±1.57)mol/g犦,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LSD法统计结果,各组间比较,F=24.07,P<0.05,有明显显著性意义。术后12hL-NAME抑制NOS的活性犤(16.0±1.2)个/视野犦,硝普钠组NOS的表达增强犤(62.0±4.2)个/视野犦,组间比较,F=  相似文献   

10.
一氧化氮在氯胺酮预处理对大鼠应激性溃疡保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胺酮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胃黏膜病变(stress ulcer, SU)后一氧化氮(NO)的影响及胃黏膜溃疡指数(ulcer index,UI)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 Wistar 大鼠 40 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N组),应激性溃疡组(S组),氯胺酮1、2、3组(K1、K2、K3组)。采用水浸束缚应激(WRS)方法制作 SU 模型,于应激 6h 后检测血浆、胃粘膜 NO 水平、UI、大体及光镜下胃粘膜损伤程度及组织学改变。结果:氯胺酮预处理组与 S 组比较胃粘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并且氯胺酮预处理组大鼠血浆、胃黏膜 NO 水平明显增加。结论:氯胺酮预处理对大鼠急性胃黏膜病变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氯胺酮改变血浆、胃粘膜 NO 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夹闭加全身降压建立的脑缺血模型研究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对犬完全性脑缺血后脑血流量(CBF)、脑匀浆三磷酸腺苷(ATP)和神经机能恢复的影响。全麻药为硫喷妥钠20mg/kg和琥珀酰胆碱0.1g静注,气管插管机械控制呼吸。脑缺血15分钟后(恢复灌流后),缺血对照组(B组和C组,犬各6只)动物生理盐水静脉滴入,尼莫地平治疗组以尼莫地平20μg/kg,半量立即静注,另半量30分钟内静脉滴入(D组和E组,犬各6只)。其中C组和E组动物颅骨开窗备取脑皮层组织。复灌后120分钟治疗组动物的CBF和脑ATP比对照组动物显著增高,神经缺陷积分和存活数比对照组略好,但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尼莫地平有助于犬脑缺血15分钟后CBF的改善和脑ATP的恢复,但尚不足以明显改善神经机能和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不仅可能是缺血性脑丘管病的诱因,也可能是其结果,木实验通过建立急性不完全性脑缺血家兔模型,观察了缺血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探讨了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犬16条分为3组.A组为无缺血实验对照组,犬4条,仅做分离颈部血管手术.B组为缺血实验对照组,犬6条.AB两组其后仅用一般处理.C组犬6条,脑缺血后再灌流时即静注尼莫地平10μg/Kg,另外10μg/Kg于30分钟内滴注完,同时将鼻咽温度降至28士1℃,直肠温度33士1℃,维持8小时.全麻用硫喷妥钠20mg/Kg和琥珀酰胆碱0.1g静注.气管插管,机械控制呼吸.双侧颈动脉和椎动脉夹闭加全身降压造成15分钟完全性脑缺血.复灌流后观察发现:C组第4小时起其神经缺陷积分即显著性地低于B组,14小时后全部恢复到零.24小时后A组和C组的动物均全部存活,存活率显著高于B组(全部死亡).结果表明,脑缺血后头部重点降温合并静脉用尼莫地平治疗在15分钟脑缺血模型中显示具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存活率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沙土鼠脑缺血及使用MK801后海马内IL-1I型受体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脑缺血后海马锥体细胞层IL-1I型受体mRNA表达明显增强,而脑缺血同时腹腔注射MK801后,海马锥体细胞层IL-1I型受体mRNA表达显著降低。结果提示:IL-1及其受体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羟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以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阻断双侧颈总动脉 5min ,然后松开即再灌注。将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组 )、缺血组(Is组 )、短暂缺血组 (Po组 )和缺血预处理组 (Ip组 ) ,每组 6只。在动物处死前 3 0min腹腔注射水杨酸钠 10 0mg/kg。在再灌注60min ,快速断头取脑 ,在冰面上分离海马 ,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方法测定各组沙土鼠海马 2 ,3 -二羟基苯甲酸 (2 ,3 -DH BA)、2 ,5 -二羟基苯甲酸 (2 ,5 -DHBA)的含量 (mmol/L)。结果 :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 60min ,Sh、Is、Po和Ip组海马中 2 ,3 -DHBA、2 ,5 -DHBA含量分别为 0 2 3± 0 0 5、0 73± 0 12 ;0 46± 0 0 4、1 2 3± 0 11;0 2 7± 0 0 4、0 80± 0 12 ;0 2 9± 0 0 3、0 87± 0 0 7(mmol/L)。Is、Po和Ip组海马中 2 ,3 -DHBA、2 ,5 -DHBA含量分别约为Sh组 2 0 3 %、169% (P <0 0 1) ;118%、110 % (P >0 0 5 ) ;13 1%、119% (P >0 0 5 )。与Is组相比 ,Ip组海马中 2 ,3 -DHBA、2 ,5 -DHBA含量分别减少约 3 7% (P<0 0 1)和 2 9% (P <0 0 1) ;Po组海马中 2 ,3 -DHBA、2 ,5 -DHBA含量分别减少约 41% (P <0 0 1)和 3 5 % (P <  相似文献   

16.
采用酶标法和比色法分别测定了脑梗塞患者血浆NO和SOD含量,结果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NO含量显著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而SOD含量低于恢复期及对照组,本文还对脑梗塞患者血浆NO含量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调节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模型,治疗组给予神经调节素干预治疗。于缺血1 h再灌注6 h1、2 h1、d、2 d、3 d7、d、14 d,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COX-2蛋白及COX-2 mRNA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脑组织可见到少量COX-2阳性细胞。对照组缺血再灌注6 h后COX-2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再灌注2 d后达高峰,然后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至14 d仍有表达。治疗组COX-2阳性细胞数相对较少,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似,同一时间点比较,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558~6.795,P〈0.05)。结论神经调节素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COX-2的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小鼠脑缺血期、再准流期脑和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进行了测定,结果提示:缺血期及再灌流期脑和血中PAF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再灌流期升高为明显,本文就PAF对脑缺血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 :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阻断双侧颈总动脉 5min ,然后松开 ;沙土鼠缺血预处理模型 :在 5min缺血前 2d行 1或 2次 2min缺血。 30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组 ) ,缺血组 (Is组 ) ,预处理组 (Po组 ) ,缺血预处理 1组 (Ip1组 ) ,缺血预处理 2组 (Ip2组 )。末次缺血后第7d用组织学检查海马CA1区存活的锥体细胞数。结果 :缺血预处理能明显减少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死亡的数目 ,且 2次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效果优于 1次缺血预处理。结论 :缺血预处理能明显减轻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大黄对大鼠肠缺血所致肝细胞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实验动物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流组和肠缺血再灌流+大黄组。分别观察肝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肝线粒体呼吸功能以及肝脏形态学变化。结果:应用大黄能显著降低肝组织LPO,升高GSH-Px,降低肝线粒体内膜通透性以及减轻肝脏形态学变化。结论:大黄对肠缺血所致肝细胞损伤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