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热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高热可引起机体代谢加速和各系统机能的紊乱,需及时采取降温措施来避免机体的过度消耗和重要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酶水平的改变。方法 在治疗前采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 4 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 6 0例和正常人群脑脊液标本 2 0例 ,用速率法测定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γ 谷氨酰基转移酶 (GGT)、碱性磷酸酶 (ALP)、乳酸脱氢酶(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8种酶水平。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LDH、AST水平为 (1 80 .88± 1 1 2 .1 9)U/L、(4 2 .1 5± 0 .81 )U/L ,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 (P <0 .0 1 )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对脑脊液进行LDH、AST检测 ,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  相似文献   

3.
陈秀青 《家庭护士》2007,5(10):44-44
临床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病理过程,其积极意义是机体致病因子的防御反应,增加机体抵抗力,又可作为疾病的诊断指标,但又有其消极一面,如导致消耗过度和重要器官损害。因此,临床对高热病人除进行病因治疗外,常采用药物方法进行对症治疗。对于降温效果的观测,教科书要求反馈降温后30min的体温,也就是以降温后30min为观察降温效果的时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比较病毒性脑炎组患儿95例和同期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组患儿30例的IL-2、TNF-α和NSE脑脊液质量浓度。结果病毒性脑炎纽脑脊液中IL-2、TNF-α和NSE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93、9.88、5.37,P均〈0.05)。病毒性脑炎病情轻重程度分型中关于患儿脑脊液NSE、TNF-α质量浓度比较,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组,中型组明显高于轻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2.45、3.37、2.82、3.28,P均〈0.05),而IL-2质量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37、0.67,P均〉0.05)。直线回归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NF-α与IL-2、NSE,呈正相关(r分别=0.42、0.37,P均〈0.05),IL-2与NSE无相关性(r=0.10,P〉0.05)。结论IL-2、TNF-α参与了机体抗病毒免疫与病毒性脑炎的病理损害过程:TNF-α能反映病毒性脑炎时炎症反应和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NSE能反映病毒性脑炎时神经元损害的的严重程度。脑脊液IL-2、TNF-α、NSE的检测有助于判断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病情和脑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结核性和病毒性两种脑炎患者脑脊液酶水平的改变。方法 在治疗前采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 4 0例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标本 6 0例 ,正常人群脑脊液标本2 0例 ,用酶速率法测定AST、ALT、γ GT、ALP、LDH、α HBDH、CK、CK MB 8种酶水平。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LDH、AST酶水平分别为 (180 9± 112 2 )U/L、(4 2 2± 11 8)U/L ,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 (P <0 .0 1)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对脑脊液进行LDH、AST检测 ,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6.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4-04~2005-10我科共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45例,经治疗护理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1~13岁,平均7岁;昏迷6例,重度昏睡5例,精神异常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布氏征、巴氏征阳性。全部患儿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均痊愈出院。2护理2.1发热的护理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患儿应卧床休息,以减少发热时氧的消耗,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降温是防止脑缺氧和脑水肿的综合措施之一,通过降温特别是头部降温,可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渗透性及减少脑实质损害。降温方法:物理降温,体温超过38℃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儿脑炎患者脑脊液C反应蛋白(CRP)和β2-微球蛋白(β2-MG)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化脓性脑炎18例、结核性脑炎14例、病毒性脑炎26例、对照组20例脑脊液中CRP、β2-MG的含量。结果 (1)化脓性脑炎、结核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CRP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脑炎患儿脑脊液中β2-MG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化脓性脑炎高于结核性脑炎和病毒性脑炎组,且与病毒性脑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检测脑脊液中CRP及β2-MG含量变化,有助于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6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 ,带状疱疹病毒 ,肠道病毒 ,腺病毒 ,森林病毒 ,狂犬病毒等引起 ,如不及时诊治 ,将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治疗尚无统一标准 ,现将我科 1995年 7月至 2 0 0 0年 7月收治的 6 0例急性病毒性脑炎诊治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 0例患者中 ,男性 41例 ,女性 19例 ,年龄14~ 5 5岁 ,平均 33.5岁 ,均符合急性病毒性脑炎诊断标准 [1 ] 。1.2 临床表现  6 0例患者中 ,发热 5 1例 ,其中高热 2 8例 ,头痛、呕吐 46例 (其中喷射状呕吐 15例 ) ,意识障碍 43例 ,其中昏…  相似文献   

9.
现将 1986~ 2 0 0 0年误诊的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简称结脑 )4 8例 ,就其误诊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来自农村 43例 (90 .5 % )、城镇 5例 (10 .4% )。男2 8例 (5 8.3% ) ,女 2 0例 (4 1.6 % )。年龄≤ 2岁 17例 ,~ 4岁 15例 ,~ 6岁 10例 ,>6岁 6例。有卡介苗接种史者 2例 ,有结核病密切接触史 15例 ,患者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 1~ 30 d,平均11d。其中误诊为病毒性脑炎 16例 ,化脓性脑膜炎 10例 ,上呼吸道感染 8例 ,消化不良 6例 ,低钙抽搐 5例 ,急腹症 2例 ,乙型脑炎 1例 ,误诊时间最短 3d,最长 15 d。临床表现 :发热 …  相似文献   

10.
发热是许多疾病常见症状之一,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但是发热过高在小婴儿尤易引起抽搐与昏迷,甚至引起永久性脑损害。目前药物降温有一定不良反应。本院自1988年至1994年收治各种原因引起高热的小婴儿32O例,均采取松解祖褓降温措施,同时给予对症治疗,退热效果好,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20例中男204例,女116例。年龄1天~3个月,其中1~28天184例,~2个月85例,~3个月51例。1.2病因发热患儿主要病因有:上呼吸道感染114例、肺炎66例、肠炎35例、蒙被缺氧综合征36例、败血症24例、化脓性脑炎13例、脐炎14例、尿布皮炎1…  相似文献   

11.
高压氧治疗病毒性脑炎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儿童发病率较高。目前采用一般支持治疗方法外 ,尚无特殊治疗。我们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儿科与感染科1999~ 2 0 0 2年住院治疗的 5 2例患儿。其中男性 2 7例 ,女性 2 5例 ,年龄 2 5~ 8 2岁 (4 31± 1.2 1) :流行性乙型脑炎 2 2例 ,其它类型病毒性脑炎 30例 :全部病例均由脑脊液检查 (部分病例经CT或MRI检查 )排除化脑、结脑等其它疾病 ;在应用脱水剂、维持内环境平衡、应用激素等对症治疗患…  相似文献   

12.
我院 1990~ 1999年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为其它疾病 8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3月龄~ 1岁 4例 ,1~ 2岁 3例 ,2~ 3岁 1例。误诊疾病肺炎 4例 ,上呼吸道感染 1例 ,化脓性脑膜炎 1例 ,病毒性脑炎 2例。典型病例男 ,7月龄。因发热、咳嗽 5 d伴烦躁、哭闹 3d入院。在当地诊为支气管肺炎 ,给抗炎、对症、支持治疗 ,病情无明显好转来我院。 t38.7℃ ,P135次 / min,R5 0次 / min,精神不振 ,呼吸促 ,无明显发绀 ,前囟 2 .0 cm× 2 .0 cm,尚平坦 ,无波动 ,咽充血 ,颈无抵抗 ,双肺可闻及少许湿罗音 ,HR135次 / min,心音尚…  相似文献   

13.
40例病毒性脑炎不同时期脑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笔者对本科1998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期间经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40例的脑电图(EEG)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病毒性脑炎在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脑电图特点,了解其对病毒性脑炎的病情评估和预后监测的价值。1对象和方法1)对象:本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8~60岁,平均34岁。临床表现:意识障碍14例,伴精神异常4例,伴发热,呕吐8例;精神异常4例,伴发热3例;肢体抽搐10例,伴发热6例;肢体运动障碍4例;发热、头痛或呕吐8例。发病到就诊时间:小于1周者36例,2周4例。实验室检查:WBC计数正常36例,轻度升高4例。脑…  相似文献   

14.
我们采用降钙素原(PCT)免疫荧光法检测5 0例急性脑炎患儿血清中PCT的含量,以探讨其在早期鉴别细菌性脑炎与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价值。一、材料和方法1.检测对象 于本院就诊的急性脑炎患儿5 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1.5~12岁,其中细菌性脑炎30例、病毒性脑炎2 0例(两组患儿均经过临床确诊)。在发病2d内,做脑脊液检查,其中2 0例病毒性脑炎白细胞计数多在2 0×10 6~10 0×10 6之间,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葡萄糖和蛋白定量检查大部分都在正常范围之内。30例细菌性脑炎白细胞计数多在10 0×10 6~4 0 0×10 6之间,分类以中性为主,葡萄糖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分析误诊原因,防范误诊措施。结果误诊为病毒性脑炎7例,结核性脑膜炎1例,误诊时间1—3周,平均2周。结论对发热、咳嗽、头痛、呕吐、抽搐患儿,检查血、脑脊液支原体抗体可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6.
"灌肠"用药治疗肠外疾病1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肠”作为通便、术前准备、消化道疾病的局部疗法等为临床广泛应用。而我们将其作为一种用药途径,采用中、西药灌肠治疗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脑炎等肠外疾病,亦取得了良好疗效。给不能配合口服及难于上消化道用药的患者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研究组选用难于或不易口服用药的患者15 2例,病毒性肺炎113例(其中合并心力衰竭5 4例) ,病毒性脑炎39例;男86例,女6 6例,年龄3d~3岁。对照组12 0例,病毒性肺炎92例(其中合并心衰32例) ,病毒性脑炎2 8例;男5 9例,女6 1例,年龄10d~3.5岁。1 2 灌肠液的…  相似文献   

17.
黄春霞  孙桂芳  陈秀荣  李艳丽 《临床荟萃》2003,18(23):1333-1333
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pneumoniae ,MP) ,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不仅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而且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 ,其中MP脑炎为伴发症中最常见类型。MP脑炎如不及时治疗 ,将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甚至危及生命。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MP脑炎 2 3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儿科 1995~ 2 0 0 2年住院患者。MP脑炎 2 3例 ,男 10例 ,女 13例 ;年龄 2~ 14岁 ,平均(8.0 9± 3.5 3)岁 ;病程 2~ 8天 ;冬春季病例占 70 %。临床表现 :2 3例患儿中 ,发热 2 0例 ,头痛、呕吐 2…  相似文献   

18.
肠道病毒引起急性病毒性脑炎已有报道,我院1990年6月~1990年12月共收治婴儿腹泻合并急性病毒性脑炎16例,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诊断标准:凡诊断为婴儿腹泻患儿,具备如下临床表现者可认为合并急性病毒性脑炎,①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感染征象,如发热、白细胞增高等;②有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如意识障碍、昏迷、精神症状、抽搐、脑神经损害、瘫痪等;③脑脊液正常,或有轻度至中度白细胞增多和蛋白质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④已排除其他颅内疾病,如脑脓肿、中毒性脑病、脑瘤等。2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介入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重症胰腺炎 (SAP)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多器官损害性疾病 ,在发病早期即全身炎性反应期 ,胰腺外器官损害及其临床治疗的重要性远远超出胰腺炎病变的本身。因此 ,阻断全身炎性反应 ,维持内环境稳定及保持重要器官功能是早期治疗SAP的重要措施。随着介入医学在临床的运用 ,使SAP缩短了治疗过程 ,疾病得到早期控制。1 一般资料2 0 0 0年元月~ 2 0 0 3年 5月我院共收治SAP 97例 ,其中男 5 2例 ,女 4 5例 ,平均年龄 5 0 2岁。 1~ 2个器官功能损害者 35例 ,3个器官功能损害 32例 ,4个器官功能损害 1 6例 ,死亡 4例 ,1 0例并发胰腺性脑…  相似文献   

20.
临床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病理过程,其积极意义是机体致病因子的防御反应,增加机体抵抗力,又可作为疾病的诊断指标,但又有其消极一面,如导致消耗过度和重要器官损害.因此,临床对高热病人除进行病因治疗外,常采用药物方法进行对症治疗.对于降温效果的观测,教科书要求反馈降温后30 min的体温,也就是以降温后30 min为观察降温效果的时间.但长期临床发现,施行降温措施后30min体温下降幅度很小,有时降幅为零,有时甚至还升高,病人及其亲属往往比较着急,多要求再次用药,同时,反馈降温后30 min的体温也无多大临床意义.因此,对降温效果的观测时间进行了临床研究,以期探讨能够真实反映降温效果的观测时间及正确记录降温后的体温,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