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蜡样芽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2003年8月23日,勃利县冷冻厂工地民工食常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对食堂及患者采样进行实验室检验,从剩余食物及患者呕吐物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通过进一步的毒力试验和血清学试验,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认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蜡样芽胞菌污染食物所引起的.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2000年10月31日,佛冈县机关幼儿园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分析以及实验室检验,确认为一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近年来,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全国多个省份均有报道。为了掌握本病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现将我院2000年10月31日收治的116例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3.
一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琼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1435-1435
2003年4月15日16时,西昌市卫生防疫站接到川兴区卫生院报告,大兴乡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川兴区卫生院16时起陆续收治急性胃肠炎患者20余人,其中9人有较典型急性胃肠炎症状,我站派出卫生监督、检验人员对中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实验室采样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李娟  刘沛明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530-2530
2006年8月8日,合浦县公馆镇发生了一起因食用糍粑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经实验室检验,确认本次中毒事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现将实验室检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粱柏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7):2684-2684
2006年5月27日,苍梧县某快餐店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中毒患者以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经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调查及实验室检验,判断为一起由于食用了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米饭所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现将调查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2年10月1日,下洋镇某电子厂食堂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认该食物中毒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现将调查及检验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1992年7月11日,驻辽西某部五连发生一起食物中毒,就餐66人,发病27人,发病率为40.9%。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证明.为一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8.
自1973年国内吴光先等人报告幼儿园儿童因吃泡饭后引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每至今,在中国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主要为米饭或淀粉类制品[1],由奶粉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的报道甚少。现将我们在1991年12月从奶粉检测样品中培养分离出蜡样芽胞杆菌的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奶粉由食检所采样提供,样品为400克袋装奶粉,无漏气、无缺损、在无菌室先用酒精棉球徐擦袋口,以无菌手续开封取样25克加入灭菌生理盐水225毫升中充分溶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1985)将稀释1:10的样品取1毫升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起食物中毒的流行因素及病原学。方法按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细菌学鉴定方法。结果就餐人数为150例,中毒病人108例,罹患率72%;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中毒食物为隔夜剩饭,病原学检查为蜡样芽孢杆菌,中毒食物中蜡样芽孢杆菌菌落为1.2×106/g。结论此次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此类食物中毒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晓伟  李刚 《河北医药》2011,33(6):930-931
蜡样芽孢杆菌是食物中毒中较常见的致病菌,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近几年来在我省较为多见,引起食物中毒所涉及的食品种类较多,多以剩米饭、米粉最为常见,本文就一  相似文献   

11.
摘要: 蜡样芽胞杆菌为人畜共患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该菌分泌的呕吐毒素与腹泻型肠毒素可致宿主出现呕吐或腹泻的 临床症状。毒素的产生及毒性的强弱受多种因素共同调控,毒性较强时可导致宿主发生死亡。目前可知该菌的毒力在逐渐增 强,宿主种类也在逐渐增多。本文对蜡样芽胞杆菌的cereulide、Hbl、Nhe、CytK及HlyII等毒素的结构、功能及致病机制进行阐 述,以期能为今后蜡样芽胞杆菌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微生物检验的效果,总结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方法、流程规范。方法随机选择萍乡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36例确定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抽检18例患者服用过的食物以及中毒后的呕吐物,对12例与中毒事件有关联的厨师进行了手试子检验,同时对6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食品操作间进行了采样检查,以此来分析和探索导致食物中毒的真实原因。在本次检验中,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对包含沙门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副溶血性弧菌在内的引发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检查,符合流程规范。结果根据细菌种类的检出率结果显示,沙门菌最高为10%,其次是蜡样芽胞杆菌8.89%、金黄色葡萄球菌6.11%,检出率最低的是副溶血性弧菌3.33%。根据检测样品分类,细菌检出率最高是食品83.33%,其次是中毒患者的呕吐物39.29%,厨师手试子的检出率为22.7%,最低的是食物操作间的厨具仅为6.41%。结论微生物检验能够准确的分析出到底是何种细菌类型导致食物中毒,最大污染源是哪里,能够为临床医师的治疗和诊断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我市蜡样芽胞杆菌在食品中污染分布情况,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于2000年8月对常见相关食品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此次集体食物中毒的病原,防止类似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剩余食物烧鸭及病人血液与肛拭子标本进行实验室检验.结果 剩余食物烧鸭和11名病人的肛拭子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52名病人血常规检验白细胞升高(11.6~23.9×10<'9>/L).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与肠道传染病菌比较,致病力较弱,但在食入大量活菌的情况下可引起食物中毒,要加强对工厂集体食堂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集体食堂的卫生水平,防止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5.
李玉珍 《淮海医药》2005,23(3):250-250
20 0 2年 9月 16日下午 2时许 ,怀远县卫生防疫站接到报告称某中学有部分学生午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疑似食物中毒。县卫生防疫站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查明这是一起由食用剩米饭引起的蜡样芽胞杆菌中毒 ,所有中毒学生均食用了这略感发粘的剩米饭。本次中  相似文献   

16.
2001年6月8日我县大市聚镇某快餐店供应中餐后,就餐人员中陆续有12人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四肢乏力等类似中毒症状。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汪实为—起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原因是剩饭受到蜡样芽孢杆菌污染而未彻底加热引起。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验证和完善蜡样芽孢杆菌与类似菌鉴别方法,降低蜡样芽孢杆菌检验结果假阳性率。方法:按照国标GB/T4789.14-2003对蜡样芽孢杆菌标准菌株与类似菌(苏云金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参考菌株以及我们从食品中分离出的蜡样芽孢杆菌可疑菌株从菌体和菌落形态、生化性状、根状试验、蛋白质毒素晶体试验等几个方面进行鉴别。结果:10株可疑菌中只有1号株菌为蜡样芽孢杆菌。结论:补充和完善后的"蜡样芽孢杆菌与类似菌鉴别方法"能有效地鉴别蜡样芽孢杆菌与类似菌,根状试验和蛋白质毒素晶体试验是最关键的鉴别手段,能明显地降低蜡样芽孢杆菌检验结果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18.
关于蜡样芽胞杆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我省尚未见正式报导,一九七八年九月,昆明市一起因吃剩大米饭所致的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验证实为蜡样芽胞杆菌所引起,现将调查和实验结果报告如下:一、流行病学调查1.1978年9月10日,省××单位×××一家四人,在家吃过中饭后不久,首先是家长出现胃区不适,恶心和呕吐。接着其他三人也相继出现上述症状。家庭成员中其他两人虽然在家一道吃早餐,但没有在家吃中饭,也没有发生上述症状。因此,认定这次食物中毒与中餐有关。2.当餐主食为大米饭,大部分为当餐所  相似文献   

19.
按照食物中毒调查规范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实验室相关检测,该起食物中毒集中发病于2007年6月12日,共计15名学生,全部食用同一摊点的凉面,未食用凉面的未发病。此次食物中毒患病率为100%,症状以恶心、呕吐、乏力为主,检测其呕吐物、加工凉面、未加工凉面,均检出菌落形态、生化反应相同的同一型别蜡样芽孢菌。本次事件是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原因是食用受蜡样芽孢菌污染的凉面。建议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卫生工作,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加强对学生的卫生知识宣传,杜绝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2013年8月14日,太原市晋源区某家具厂发生了一起因食用炒大米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判定为一起因进食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