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林荣繁  谢秀斌  蓝华  彭旭  李涛 《微创医学》2009,4(6):625-627
目的观察改良与传统开胸、关胸方法对术后手术侧胸部疼痛的影响。方法将开胸手术病例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传统开胸、关胸方法为A组(n=25),改良开胸、关胸的方法为B组(n=25),A组采用切除选定部位的一根肋骨进入胸腔,关胸采用直接用7号丝线缝合切口上下肋间肌和壁层胸膜关闭胸腔;B组采用术中不切除肋骨,经选定的肋间进入胸腔,关胸时用克氏针在切口下位肋骨上钻三个等距小孔后经钻孔处缝入1号可吸收缝合线,并经上位肋骨上缘缝出后结扎关闭胸腔。分别于术后24 h、72 h、10 d、3 mo询问及随访病人,进行疼痛评分,观察有无胸壁疼痛及疼痛程度。结果A组术后24 h、72 h、10 d、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7.22±0.65、5.98±0.62、4.70±0.50、3.46±0.38,B组术后24 h、72 h、10 d、3 mo疼痛评分分别为5.26±0.44、3.28±0.56、1.08±0.37、0.30±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B组较A组术后疼痛消失快,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保护肌肉剖胸切口在胸腔内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1998-2002年选择常规胸腔内手术的病例386例,采用侧胸横切口,游离胸壁肌瓣,根据术野需要选择相应的肋间进胸,用二把牵开器扩大胸腔视野,完成相关的胸腔内手术操作.结果:用该剖胸方法共完成386例多种胸腔内手术,术野显露良好,术后疼痛轻、康复快.结论:保护肌肉剖胸切口具有损伤小和显露好的优点,可适用于大多数胸腔内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肋骨打孔法关胸,用于减轻开胸术后疼痛及皮肤感觉异常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80例行开胸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2组,Ⅰ组采用切口下位肋骨打孔法关胸;Ⅱ组采用传统丝线直接绕过上下肋骨结扎关胸法。术后于相同时间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术后疼痛度,观察手术侧胸壁及上腹部明显皮肤感觉异常区,记录整个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采用肋骨打孔法关胸可明显减轻开胸病人术后的疼痛。术后手术侧胸壁及上腹部无明显皮肤麻木区,咳嗽排痰良好,未发生肺部并发症。改善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结论肋骨打孔法关胸用于减轻术后疼痛是安全有效的,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保留胸肌的微创剖胸切口和经肋骨打孔法关胸在食管胸中上段癌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7例有适应证的患者应用保留胸肌的微创剖胸切口进行右胸、左颈及上腹正中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总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预后.结果:全组胸部小切口平均长度11 cm .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中位留院时间为18天(14~25天).全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 术后1个月首次复查时均达到静息状态下伤口不感疼痛.至随访结束时,7例中5例患者存活,5年生存率71.4%.结论:对于早期食管胸中上段癌患者,应用保留胸肌的微创剖胸切口可能达到满意的远期根治效果,这种术式对减轻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美观方面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剖胸手术患者手术切口长、创伤大、部分术中需切除肋骨,甚至造成肋骨骨折,因而术后伤口疼痛剧烈,常影响患者术后各器官功能的恢复。我院对剖胸手术患者术后采用胸部硬膜外镇痛,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外伤行剖胸探查术和肋骨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剖胸处理胸内脏器完成后,使用环抱式肋骨固定器固定肋骨骨折治疗.结果 除2例(4.35%)因原发创伤死亡或未愈外,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且术后卧床时间短,缓解疼痛效果明显,胸廓无明显畸形.结论 严重胸外伤行剖胸探查和使用环抱式肋骨固定器行肋骨内固定的方法,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普胸术后胸腔内大出血再次剖胸止血的临床资料,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普胸术后胸腔内大出血。方法:对我院近5年普胸外科术后胸腔大出血并行再次剖胸止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出血原因并总结治疗经验。结果:共11例普胸术后再次剖胸止血,痊愈10例,死亡1例,出血部位有切口肋间血管出血3例,壁层与纵隔胸膜广泛渗血1例,右下肺动脉干结扎线脱落1例,肋骨断端出血1例,支气管动脉出血1例,下肺韧带出血1例,食管床出血1例,纵隔手术创面出血1例,未能找到明确出血点1例。结论:关胸前仔细检查,严密止血是预防术后胸腔大出血的重要措施。及时果断地再次剖胸止血是治疗术后胸腔大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肋骨打孔连续缝合关胸法在胸部开放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88例胸部开放手术患者,根据关胸方式的不同,分为肋骨打孔连续缝合关胸组(n=96)和传统关胸组(n=92),比较两种关胸方式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结果 肋骨打孔连续缝合关胸组的关胸时间、术后疼痛程度、伤口感染发生率优于传统关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皮下气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缝合关胸法关胸具有关胸时间短、手术后疼痛程度轻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留胸肌改良后外侧切口在胸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12例胸部疾病的患者施行剖胸手术时,采用保留胸肌的改良胸后外侧切口,于第4、第5或第6肋间径路完成手术。结果采用此切口避免切除或切断肋骨;避免大片胸壁肌肉切断;明显减轻术后胸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减少出血和输血;大大缩短开关胸时间。结论保留胸肌改良后外侧切口行普胸外科手术可获得满意手术效果,可以在开胸手术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术切口在预防胸部外伤电视胸腔镜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可行方法 .方法 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采用肋骨上缘骨膜下切口入胸行胸腔镜手术24例(观察组);同时行肋间肌肉切口入胸常规腔镜手术20例做为对照组.两组以术后疼痛评分和持续时限做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时间为2 d至1个月,1个月后无术后疼痛综合征表现,与对照组疼痛时限及评分有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肋骨上缘骨膜下切口可以明显降低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病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保护胸肌的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开胸技术在胸部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开胸技术有选择性地对62例胸部肿瘤患者施行胸科手术.其中行肺楔形切除术7例,肺叶切除术29例,一侧全肺切除术6例,胸腺瘤摘除术3例、纵隔肿瘤摘除术9例、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2例、食管下段癌根治性切除手术6例.结果:全组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治疗, 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损伤小,开胸出血量少,疼痛不明显,术后住院时间短,肺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影响小,术后康复加快,明显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采用保护胸肌的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可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肋骨经肋间隙入路在中下胸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中下胸椎疾病患者采用保留并不断肋骨经肋间隙入路进行手术(A组),并与采用传统后外侧断肋入路进行手术(B组)的40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在切口长度、手术视野纵向直径、开胸时间、关胸时间、胸内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和术后1周呼吸功能及术后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A组手术切口长度、开胸时间、关胸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月的疼痛VAS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的疼痛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肺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的肺功能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视野纵向直径、胸内操作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保留肋骨经肋间隙入路治疗胸椎疾病,具有进胸快、手术视野暴露充分、出血量少、关胸简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生活质量高等优点,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微创开胸技术在胸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微创入胸切口行心胸外科手术72例,其中经腋下小切口施行肺叶切除(包括楔型切除)17例,全肺切除肺癌根治性手术1例,肺大疱切除缝扎23例,脓胸廓清术6例,动脉导管结扎21例(其中经胸膜外径路5例);经胸腔镜辅助切口施行肺叶切除(包括楔型切除)l例,肺大疱切除缝扎2例,动脉导管结扎1例。结果:全组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治疗,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损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患者痛苦小,遗留疤痕较小,基本上不影响肌肉和关节功能,术后康复加快,明显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结论:微创开胸手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适用性广及住院手术费用减低等优点,同时兼顾美观,疗效满意,符合“微创”外科的新观点,只要适应症选择得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中断肋骨进胸切口:附100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仇德惠  诸杜明 《上海医学》1995,18(7):373-375
施行肺、食管等胸外科手术的传统进胸切口是肋床切口和肋间切口。肋床切口较肋间切口暴露范围大,但需切除肋骨,手术创伤较大,并因肋骨切除有损肺功能和造成胸壁局部凹陷畸形。作者设计的中断肋骨剖胸切口,已用于各类胸外科手术100例,术野暴露范围与肋床切口相仿但保留肋骨。术后病人咳嗽有力,下床活动早,无胸壁畸形和胸壁局部软化。术后3周X片示中断的肋骨对位好。100例中无一发生术后肺不张和因胸壁切口部出血再次剖  相似文献   

15.
胸段食管癌外科治疗3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326例胸段食管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1年1月间手术治疗326例胸段食管癌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食管胸上段32例、胸中段213例、胸下段81例。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食管胃左颈吻合79例,三切口食管结肠吻合术5例,左颈、左胸二切口食管胃左颈吻合156例,左开胸食管胃弓上吻合53例,左开胸食管胃弓下吻合33例。结果:手术病死率为1.23%(4/326),术后5年生存率为35.3%。结论:胸段食管癌应提倡食管次全切除加彻底淋巴结清扫,以提高术后生存率及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Yan S  Wu N  Xiong HC  Zheng QF  Lü C  Feng Y  Y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9):597-601
目的 通过保护后外侧剖胸切口双侧肋间神经,评估患者术后近期疼痛改善的幅度,并了解不同程度的保护对术后疼痛的改进作用.方法 自2006年10月10 日至2007年4月10日满足入选标准的患者共60例,均采用后外侧剖胸切口入胸.按照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研究要求,将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后外侧切口组(对照组,18例)、单侧肋间神经保护组(单侧组,20例)、双侧肋间神经保护组(双侧组,22例)3组.疼痛分级采用数字疼痛强度分级法.记录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及镇痛药物的用量.结果 双侧组术后2~7 d及术后1个月切口疼痛均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单侧组术后2、3、5、7 d切口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均P<0.05).双侧组胸管拔除后1 d较拔管前疼痛有明显缓解(P=0.020),单侧组及对照组疼痛缓解不明显(P值分别为0.091,0.768).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手术相比,保护切口双侧肋间神经可以明显减轻术后急性疼痛程度,尤以术后1个月时疼痛缓解最为明显.这种方法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