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调查社区老年(≥60岁)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通过直接问卷的方式,调查海盐县核电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560例,按年龄对其进行分组,分别对治疗率、达标率、降压治疗方法和用药种类、用药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该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率较高,达93.2%,但大多数为单药治疗(62.9%),联合用药者仅占37.1%,总达标率60.9%,且年龄越大者,达标率相对较低.使用药物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为主,且联合用药的达标效果较好.结论:海盐县核电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率、达标率均较高,可能与社区高血压宣传以及文化、经济条件好有关,且部分患者侧重单药治疗,联合用药少以及群体用药依从关系等影响了药物达标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在不同时间服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治疗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未服用降压药物或停用其他降压药物治疗7天以上的86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随机分为早上服药组(n=42例)和晚上服药组(n=44例),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mg/d,每日观察诊室血压。所有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行动态血压监测,共治疗12周。结果经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后2组患者诊室血压明显降低(P〈O.05),且下降程度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血压显示2组治疗后均能降低24h血压,降压程度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上服药组白天血压达标(SBP〈135mmHg)者占46.2%,夜间血压达标(SBP〈125mmHg)者占31.7%。晚上服药组白天血压这标(SBP〈135mmHg)者占42.5%,夜间血压达标(SBP〈125mmHg)者占51.3%。结论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有较好的降压效果,特别是对夜间血压升高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晚上服药可以提高夜间血压达标率,更好纠正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以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社区高血压患者的体质特点,探讨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为高血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调查社区居民494例,其中高血压患者202例,通过统一制定的体质辨识表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对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人群体质进行比较,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体重指数及血压控制达标与否等因素与体质类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体质类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血压组男性痰湿质高于女性,女性阳虚质高于男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血压组通过药物治疗,平和质体质人群的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非达标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病理体质特点是以阳虚质为主,男性与女性患者比较,阳虚质与痰湿质的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平和质体质人群疗效较好。这些,提示了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一些特征,为防治高血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用药现状及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接收诊治的24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统计患者血压达标时的用药情况,并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所有240例患者中,联合用药者明显多于单一用药者(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达标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8%,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联合用药的患者明显多于单一用药者,常用的药物有硝苯地平缓释片、苯那普利、美托洛尔等,同时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血压的控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何彬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0):97-99
目的探讨膳食干预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社区服务中心就诊的108例首次被确诊为高血压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膳食干预,分别于确诊为高血压时及3个月后进行自行设计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血压达标及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在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及血压达标上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区服务中心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膳食干预明显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相关知识的了解,并且改善其生活方式,从而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值得在各大社区服务中心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合并症、降压达标率以及用药的状況。方法通过在上海27家二、三级医院心血管病专科门诊就诊人群采用测量血压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2 681例高血压病患者平均年龄为(65±12)岁,平均病程为(12±10)年,平均血压为(156.3±13.9)/(82.5±9.8)mm Hg(1 mm Hg=0.133 kPa);合并心明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肾功能衰竭、尿蛋白阳性、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分别为4.77%、9.18%、16.93%、2.98%、10.37%和20.14%;年龄在<44岁、44-54岁、55-64岁、65-74岁和>75岁各组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的分别为29.6%、35.1%、41.7%、44.1%和51.1%,总降压达标率为43.2%。降压达标与未达标的两组中,年龄、病史中最高收缩(SBP)压、病史中最高舒张压(DBP)、病程和体重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 1)。降压未达标的患者中,单纯SBP升高者占39.6%,单纯DBP升高者占14.9%,SBP和DBP均升高者占45.5%。3组年龄、病史中最高SBP、病史中最高DBP、病程、BMI、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层和有无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1):服用1种降压药物使血压达标的仅占20.6%,而在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中,0.9%的患者未服药,44.6%者仅服用了1种降压药。使用单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占46.1%,药物依次为钙拮抗剂(CCB)36.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29.4%、复方制剂19.0%、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6.8%、β-受体阻滞剂4.3%、利尿剂4.1%、α-受体阻滞剂0.2%,在联合用药时用得最多的是CCB、ACEI、利尿剂。结论上海地区心血管专科门诊的降压达标率为43.2%,年龄大、基础血压高、病程长和BMI等因素均可影响降压达标,单纯SBP升高患者的血压较难控制,有较大一部分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不足,如能强化治疗、合理用药,完全能够提高降压达标率。CCB和ACEI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抗高血压药物,复方降压制剂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有效高血压防治模式。方法对杭州市吴牙社区30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由责任医师、责任护士组成队伍对高血压患者行治疗依从性干预,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入社区公共卫生协理员、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等社区人员参加的干预。干预内容主要为:心理指导、运动指导、药物指导、血压控制、达标监控。结果两组干预后较干预前高血压患者非药物治疗,服药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达标率均显著提高(P〈0.05)。社区人员参加的B组较A组效果更明显,血压控制B组较A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社区资源干预可明显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率,是一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防治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方法:对108例本社区高血压患者采取健康知识教育和社区综合防治(非药物干预,运动干预、饮食干预、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1年。结果:社区综合干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下降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血压达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分别为100%、84.3%、81.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综合防治,能改善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依从性以及降压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应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后各血压参数的变化,探讨其最佳用药时间。方法:采用随机排列表将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0例:A组每晨7: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B组每晚19: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剂量均为1粒/d。随访6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6个月3个时点分别进行诊室血压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检查,以收缩压为观察指标,计算并比较两组的诊室收缩压下降均值、白昼收缩压下降均值、夜间收缩压下降均值、谷峰比值、平滑指数、白昼和夜间收缩压达标率、杓型血压转变率。结果:①治疗后各时点两组的诊室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两组各时点谷峰比值均〉70%;平滑指数均〉1;③治疗后8周A、B两组的夜间收缩压的下降均值分别为(14.66±4.37)、(16.47±3.14)ramHg(1mmHg=0.133kPa),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达标率分别为25.00%、4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转变率分别为20.00%、4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6个月A、B两组的夜间收缩压的下降均值分别为(20.15±4.59)、(22.45±3.76)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收缩压达标率分别为42.50%、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杓型血压转变率分别为45.00%、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无论何时用药均能平稳有效降压,但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晚间给药效果更佳,更有利于控制夜间血压水平,并使其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纠正为正常的杓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状况。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2008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复诊1次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中抽取163例,分析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状况。结果共复诊1756例次,其中819例次血压控制达标,总计达标率46.6%。60岁及以上血压控制达标率高于59岁及以下。血压控制达标状况与季节和复诊次数相关,夏季高于冬季,复诊次数多者高于复诊次数少者。结论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率偏低,中青年患者血压控制达标不容忽视,应作为重点人群;季节变化时应嘱患者增加复诊次数,酌情调整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1.
替米沙坦联合用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或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7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替米沙坦+吲达帕胺组(吲达帕胺组)和替米沙坦+左旋氨氯地平组(左旋氨氯地平组)进行治疗,疗程8周。结果:第2周末,吲达帕胺组和左旋氨氯地平组的降压达标率分别为61.5%和4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周末,两组降压达标率分别为71.8%和74.4%,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82.1%和84.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联合吲达帕胺或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耐受性好,故这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的影响。方法:选择560例临床确诊高血压病患者,其中住院门诊患者280例,社区患者280例。住院门诊患者给予常规降压、门诊随访;社区患者给综合干预治疗,包括健康教育、药物治疗、行为心理治疗、社会监督等。6个月后观察两组血压达标率。结果:社区综合干预者血压达标显著优于住院门诊患者组(P<0.01)。结论:社区综合干预高血压治疗能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水平及血压达标率。  相似文献   

13.
门诊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731-1732
目的:了解并分析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CPAT)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表便利抽样法调查130例来院心血管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以Morisky-Green测评表进行依从性的测定,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1)130例高血压患者CPAT高者为33.8%(44例),中等者为30%(39例),低者为36.2%(47例)。(2)CPAT影响因素: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社区医疗服务状况、病程、疾病症状、药物不良反应、治疗重要性认识、药物知识了解、自测血压情况、家属督促服药,这些因素对CPAT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在职状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高血压分期、服药种类和数量、医患关系对CPAT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总体水平不高的现象在高血压疾病治疗中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专人随访管理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达标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分为随访管理组和对照组各80例,连续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华法林服用剂量和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达标情况。结果(1) 管理组患者服用华法林平均剂量、INR首次达标后监测次数、INR全程监测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间INR首次达标天数、INR达标所需监测次数、平均I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两组患者华法林剂量调整频率存在显著差别(P<0.01),因INR过高、出血和新发血栓栓塞事件原因调整华法林剂量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别(P<0.05或0.01),因INR过低和和外出原因调整华法林剂量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3) 连续随访12个月期间,在第1个月、第3个月、第4个月、第7个月、第9个月、第11个月和第12个月两组患者INR达标率存在显著差异(P<0.01)。(4) 两组患者出血事件的次数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轻度出血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度和重度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持续性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专人负责的随访管理可以减少患者华法林服用剂量和INR监测频次,提高华法林抗凝效果和达标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肾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肾脏病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行氨氯地平治疗方案,观察组行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压变化、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与2型糖尿病病程、年龄及各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根据超声显像仪检测双侧颈动脉及双下肢动脉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无下肢动脉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44例,B组颈部和或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组86例。B组根据斑块形成部位进一步分为:B1组颈部动脉斑块形成组66例;B2组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组84例。测定三组患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LDL)、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微量白蛋白(mAIb)。同时记录病程、年龄及是否并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结果:①颈部和或下肢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高达66.2%。②B组病程、年龄、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A组。③B组TG高于A组(P<0.05);TC、HDL-C、LDL-C、尿微量白蛋白(MAU)、HbA1c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年龄轻、病程短,B2与B1比较年龄、病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⑤B1、B2组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A组(P<0.05)。且B1组脑血管病患病率高于B2组(P<0.05)。⑥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病程、高血压史、高TG是血管病变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颈部和(或)下肢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高,年龄、病程、高血压史、高TG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随年龄、病程的增加及并发高血压,其发生率也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肺动脉环缩术(PAB)应用于≥6月龄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择近年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7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组分为<6月龄组(45例),≥6月龄组(62例),均采用PAB手术治疗,对比两组SPAP、SpO2等指标,≥6月龄组中术前用药与未用药患...  相似文献   

18.
吴国龙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149-150
目的探讨家庭病床服务模式下高血压患者的防治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深圳市宝安区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家庭病床服务模式管理,均随访半年。结果研究组对照高血压病防治知识及自我保健能力方面平均提高98.5%,高血压自测率提高95.6%,体重指数(BMI)平均(27.6±2.5)kg/m^2,血压(129±13)/(80±11)mmHg;对照组高血压病防治知识及自我保健能力方面平均提高64.6%,高血压自测率提高85.4%,BMI平均(32.0±0.7)kg/m^2,血压(167±19)/(114±17)mmHg;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病床服务模式能够防治高血压病,能提高疗效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社区卫生推广。  相似文献   

19.
韩文斌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2):997-999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多种药物治疗老年初治肺结核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老年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126例,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利福喷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对照组加用吡嗪酰胺,疗程共9个月.结果 治疗9个月后两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4.7%和90.8%,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2年痰菌阳转率分别为10.6% 和6.5%,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X线好转率分别为85.6%和87.7%,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空洞闭合率分别为33.3%和30.2%,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4.3%和55.8%,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含左氧氟沙星治疗方案对老年初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探讨其对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05-01至2017-06-30温州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梧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社区居民560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社区家庭医生组(单纯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两组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度、签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有效问卷54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两组居民性别、年龄、平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医保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居民的签约意愿高于社区家庭医生组(P<0.05)。社区家庭医生组居民就医可接受距离、就医行程时间短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P<0.05);社区家庭医生组居民担心误诊漏诊、延误病情、用药不规范、转诊不方便发生率高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P<0.05);两组居民担心服务态度不好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有助于提高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认可度,提高其签约意愿,可有效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居民分层就医、优化医疗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