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在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国际脑电图学会推荐标准,以180例0~14岁各年龄组小儿SEP正常值为对照组,对77例4月~14岁临床诊断CP患儿进行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SEP检测,并与CT、EEG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P患儿中SEP异常率(66/77)86%,CT异常率(37/77)48%,EEG异常率(16/38)42%。37例CT正常者中SEP异常率为(30/40)75%。CP患儿SEP改变上肢以刺激正中神经N20波潜伏期延长、下肢以刺激胫后神经P40波潜伏期延长为明显。结论SEP在检测脑瘫时有较高的阳性率,是早期、客观诊断脑瘫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及分析小儿神经性瘫痪体感诱发电位(SEP),探讨SEP在小儿神经性瘫痪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180例0~14岁小儿刺激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值为标准,对临床有肢体瘫痪的335例年龄49d~13岁小儿的体感诱发电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66例临床有痉挛性肢体瘫痪小儿,SEP异常率共为86.5%(230/266)。表现为脊髓和/或皮层SEP峰潜伏期记录延长或消失,而周围神经电位正常;脊髓疾病及脑性瘫痪SEP异常率较其他中枢神经疾病高,分别为92.6%(25/27)和86.3%(139/161);颅内病变中天幕上SEP异常较天幕下常见;69例临床周围性肢瘫SEP异常率20.3%(14/69);3岁以下年龄组与3岁以上年龄组之间异常率差异意义无显著性。结论体感诱发电位对小儿肢体瘫痪定位,特别是对临床工作中较难判断的小婴儿瘫痪定位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肌电图与神经传导速度对Graves病患者神经肌肉受损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斯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键)41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NS)功能受累的部位。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测量了9例SCD患者和45例正常对照组的正中神经,胫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峰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采用Zegers de Beyl等的方法测量正中神经的中枢传导时间(CCT)。结果 5例患者胫神经SEP的皮层P40成份消失,2例患者N24,P40IPL明显延长;常规法测量正中神经SEP,5例患者P14PL延长,6例患者P9-P14IPL延长,8例患者N13-P14IPL延长;采用Zegers de Beyl等的方法测量正中神经SEP的CCT,全部患者N11起点-P14起点间期异常,P14起点-N20起点间期正常,N11起点-N20起点的延长与N11起点-P14起点间期的延长有关,两种方法测量的正中神经SEP的结果一致。结论 SCD的CNS受损以脊髓薄束为重,楔束和下脑干丘系受损最为常见。采用Zegers de Beyl等的方法测量正中神经SEP的CCT,使得CNS功能损害的定位更为精确。  相似文献   

5.
体感诱发电位在神经性瘫痪中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检测及分析小儿神经性瘫痪体感诱发电位(SEP),探讨SEP在小儿神经性瘫痪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180例0—14岁小儿刺激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值为标准,对临床有肢体瘫痪的335例年龄49d—13岁小儿的体感诱发电位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66例临床有痉挛性肢体瘫痪小儿,SEP异常率共为86.5%(230/266)。表现为脊髓和/或皮层SEP峰潜伏期记录延长成消失,而周围神经电位正常;脊髓疾病及感性瘫痪SEP异常率较其他中枢神经疾病高,分别为92.6%(25/27)和86.3%(139/161);颅内病变中天幕上SEP异常较天幕下常见;69例临床周围性肢瘫SEP异常率20.3%(14/69);3岁以下年龄组与3岁以上年龄组之间异常率差异意义无显性。结论 体感诱发电位对小儿肢体瘫痪定位,特别是对临床工作中较难判断的小婴儿瘫痪定位诊断具有实用价值。主厦词:脑性瘫痪;诱发电位,蛆体感党;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②4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探讨Graves病神经肌肉受损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于2000-05/2003-12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专科门诊的Graves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正常对照组31例为健康志愿者,31例行肌电图检查,30例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肌电图检测用同心圆针电极观察三角肌、股四头肌自发电位及募集形式,记录及分析小力收缩时每块肌肉20个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及去多相波平均时限、波幅和多相波百分比.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用表面电极分别在腕部刺激正中神经和内踝胫后神经,于外展拇短肌及拇展肌用表面电极记录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用指环电极分别刺激拇指、中指和趾1,用表面电极于腕部及内踝记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包括正中神经(拇指-腕,中指-腕)和胫后神经(趾1-内踝).并用超强电刺激在正中神经腕部及胫后神经踝部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结果纳入受试对象7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Graves病组患者肌电图示小力收缩后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大力收缩后其峰波幅降低.Graves病组胫后感觉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降低;正中感觉神经拇指-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中指-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Graves病组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和异常出现率增加.②46例Graves病患者有神经肌肉临床症状26例(56%),肌电图异常39例(85%);神经传导速度异常41例(89%);以肌电图异常判断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87%;以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判断肌电图异常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3%.结论两种方法对Graves病神经肌肉损伤诊断敏感性高于临床症状,对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肌病诊断异常率、敏感性和特异性相近;肌电图主要对肌源性损害敏感,神经传导速度主要对神经源性损害敏感,具互补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检测(NCS)、F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皮肤交感反应(SSR)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共选取110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糖尿病组,同时选取健康志愿者50例纳入正常对照组。分别对上述对象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腓总神经感觉及运动NCS检查、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F波检查、上下肢SEP、SSR检查。 结果糖尿病组NCS检查总异常率为74.5%,感觉神经异常比例高于运动神经(均P<0.01)。糖尿病组F波总异常率为57.3%,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正常者的F波异常率为50.7%。糖尿病组SEP近端周围神经电位总异常率为70.0%,上肢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正常者锁骨上电位无明显异常,下肢胫后神经感觉传导正常者臀点电位异常率为62.5%。糖尿病组SSR总异常率为80.0%,四肢NCS正常者中SSR异常率达72%。糖尿病组联合应用NCS、F波、SEP及SSR检查的总异常率高达90.9%,高于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项检查时的异常率(均P<0.05)。 结论NCS检查是诊断DPN患者的基本手段,将其与SSR、SEP及F波联用,能明显提高亚临床型DPN患者的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非梗死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改变。方法 对25例经头部MRI确诊的单侧颈内动脉脑梗死患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非梗死侧SEP的P15潜伏期延长(P<0.05),N60潜伏期显延长(P<0.001);25例脑梗死患中8例患非梗死侧SEP异常,异常率32%。结论 SEP检测对发现脑梗死患的微小病灶或亚临床病灶具有重要价值,其敏感性高于MRI。它是一种客观的,敏感的脑功能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云茜  王建林  周颐  王廷娟 《临床荟萃》2011,26(24):2123-2125,2129
目的探讨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无症状组)50例、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有症状组)5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后神经F波,检测指标包括F波最短潜伏期(Flmin)、平均潜伏期(Flmean)、F波离散度(Fehd)、F波出现率。结果无症状组正中神经Flmin、Flmean、Feh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min(21.33±2.22)msvs(20.27±1.14)ms;Flmean(23.53±2.01)msVS(22.15±1.70)ms;Fehd(5.37±3.50)msVS(2.74±1.02)ms,F波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4.45±15.55)%VS(92.25土7.78)%,无症状组胫后神经Flmin、Flmean、Fch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lmin(45.91±4.25)msVS(43.79±2.98)ms;F[mean(49.48±3.61)msVS(45.48±2.96)ms;Fchd(7.35±4.77)msVS(3.85±0.81)ms、F波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0.75±18.41)%VS(98.75±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的Flmin、Flmean、Fehd又比无症状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糖尿病患者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运动传导正常者中的F波总异常率达58.2%;在上下肢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中,Fchd异常率均高于F波出现率、Flmean和Flmin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远、近端周围神经均可受累,F波(尤其是Fchd)可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并有助于发现亚临床DPN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检测53例DPN病人和32例正常人的胫神经F波最短潜伏期、时限、波幅。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53例,其中轻型36例,F波时限异常33例、最短潜伏期延长21例,重型17例,F波时限异常4例、最短潜伏期延长12例。结论:F波可以作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胜林  冯玲玲 《现代康复》2001,5(2):114-115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测定已广泛应用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和听力损害的诊断和随访中,可应用于各年龄期,又因检测客观准确,重复性好,不受镇静药和睡眠影响,本为探讨BAEP在小儿脑性瘫痪9CP)诊断中应用,检测25例CP患儿的BAEP,分析其波形、潜伏期、波间期、波幅等异常和与CP患儿的病因、影像学之间关系,探讨在小儿CP诊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非梗死侧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改变。方法对25例经头部MRI确诊的单侧颈内动脉脑梗死患者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非梗死侧SEP的P15潜伏期延长(P<0.05)、N60潜伏期显著延长(P<0.001);25例脑梗死患者中8例患者非梗死侧SEP异常,异常率32%。结论SEP检测对发现脑梗死患者的微小病灶或亚临床病灶具有重要价值,其敏感性高于MRI。它是一种客观的、敏感的脑功能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脊髓病变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及预后判断的可靠性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脊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丹麦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对84例脊髓病变患进行SEP检测。84例均行下肢胫后神经SEP(SEPt)检测,其中34例同时行上肢正中神经SEP(SEPm)检测。结果:SEPt检测84例中82例异常(97.6%),SEPm检测34例中21例异常(61%),SEPt检测结果异常率明显高于SEPm。异常表现均以波幅降低为主,SEPt异常以波幅降低为主占73.1%,SEPm异常以波幅降低为主占90.5%,结论:SEP反映了躯体感觉传导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脊髓病变SEPt检测敏感性明显大于SEPm,异常表现以电位波幅降低为主,因此,SEP不仅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有参考价值,而且对判断脊髓损伤程度。评估疗效及脊髓功能状态均有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5.
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的脑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外伤后综合征(PTBIS)患者的脑诱发电位改变特点及脑诱发电位对PTBIS患者脑功能的评定价值。方法 对38例PTBI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事件相关电位(ERP)检测,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对比。结果 SEP、BAEP及ERP异常率分别为71.1%、38.9%、50%。SEP异常主要为P15、N60波波峰潜伏期延长和N20波波幅降低,BAEP异常主要为Ⅲ、V波波峰潜伏期延长或I~Ⅲ、I~V峰间期延长,ERP异常主要为P3潜伏期延长。结论 多项诱发电位异常提示PTBIS患者存在大脑半球、脑干功能的损害及认知功能障碍,脑诱发电位检查为PTBIS患者的脑功能评定提供了一种敏感、客观的电生理学手段。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及H反射和F波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近端神经及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频度.方法:我院2005年8月~2007年8月对90例糖尿病(糖尿病组)肢体神经共635条及30例健康人(对照组)肢体神经180条,采用牛津Medeiec Synergy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内踝胫神经、腕正中神经,刺激足拇短屈肌、手拇短展肌记录M波,拇短展肌记录F波,比目鱼肌记录H反射的H波.用多元回归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往返脊髓传导速度异常率61.4%,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异常率50.1%,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异常率43.4%,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80.0%,F波出现异常率60.6%,F波潜伏期异常率76.0%,H波异常率78.9%,H反射潜伏期异常率54.3%,H波波幅降低63.0%,M/H比值异常54.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神经病变为广泛多发性周围神经远端病变,并常累及神经近端,特别是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H波的异常,是神经病变早期最灵敏的信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的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41例MS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同时采用神经传导速度(NCV)技术检测MS患者周围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及其潜伏期、波幅;检测正中神经、胫神经F波、H反射的潜伏期和F波的出现率。结果MS合并PNS损害的发生率为41.4%,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麻木12例(29.2%)、肢体乏力10例(24.3%)、神经根性疼痛2例(4.8%);体征有末梢/根型感觉障碍9例(21.9%)、腱反射减低5例(12.1%)、肌力减低(〈Ⅳ级)5例(12.1%)、肌萎缩3例(7.3%)。神经电生理改变为F波、H反射潜伏期延长,F波的出现率下降;神经电位波幅降低;不同程度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末端潜伏期延长。结论MS是一种以CNS受损为主的脱髓鞘疾病,部分患者可以同时累及PNS,神经电生理检测可对周围神经损害进行定位,同时可定量反映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方法 对118例脑瘫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脑瘫的诊断年龄、头颅CT及MRI进行分析。结果 118例脑瘫患儿中96例存在围生期高危因素。常见的高危因素依次为:围生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等。76.4%脑瘫患儿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围生期高危因素。其中52.5%的脑瘫患儿在6月龄前确诊,15.3%在3月龄前确诊。77.1%的脑瘫患儿头颅CT和/或MRI异常。常见的改变包括脑发育不良(37.3%)、脑积水(18.6%)、脑萎缩(13.6%)。结论 脑性瘫痪的发生与围生期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多数脑瘫可在6月前确诊,脑瘫患儿头颅CT或MRI异常率较高,对脑瘫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体感诱发电位对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32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疾病组)康复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行SEP检测及ADL评定。3个月后进行随访,并行脑外伤后综合征的临床测试,复查SEP,比较SEP与CT检查结果,对照分析SEP对脑功能损伤的评估、与ADL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疾病组治疗前SEP异常率为46.9%,CT异常率34.4%,SEP高于CT异常率。SEP异常主要表现为:N20潜伏期及N13-N20峰间潜伏期的延长。(2)与正常组比较,疾病组SEP的N20潜伏期及N13-N20峰间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治疗后有改善,但仍高于正常组。(3)治疗前SEP异常患者的ADL评分明显低于SEP正常的患者(P<0.05)。(4)3个月后随访发现首检SEP异常的脑外伤后综合征高于SEP正常的患者(P<0.05)。结论:在轻型颅脑损伤的评估中,SEP检查较CT扫描更灵敏。SEP可反映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脑功能障碍的程度,并可为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胡晓晴  唐荣华 《中国康复》1997,12(3):114-115
64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下肢MCV及胫后神经SEP检查。其中MCV异常率64.06%,胫后神经SEP中的N7异常率75%,胫后神经SEP的N/P37,异常率67.18%。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N20~N/P37峰间期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这提示我们必须重视此类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下电生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