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景论悸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名释义:仲景论悸主要有悸、心动悸、心下悸、脐下悸、眩悸、烦而悸、厥而悸及惊悸.这些证名概括了悸动的部位、主要兼症及性质.病因病机:大致有受邪、虚劳、水饮、气郁、惊忧五个方面.辨证施治:(1)误汗伤阳,扶正补中.①轻证:心阳不足,扶正通阳--桂枝甘草汤证.②下有水饮,培土制水--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③重证:阳虚水泛,温阳化水--真武汤证.(2)水气凌心,温阳化饮.①饮停心下,通阳消水--半夏麻黄丸证.②膈间有水,温中利水--小半夏加茯苓汤证.③饮停下焦,通阳利水--五苓散证.(3)心血不足,心阳不摄.滋阴补血,通阳复脉--炙甘草汤证.(4)中气不足,补脾健中--小建中汤证.(5)气血郁滞,阳郁不达.通阳解郁--四逆散加桂枝证.结语:研究仲景论"悸"之原文,意在以仲景原意研讨"悸"之病因病机,学习仲景有关辨证施治的方法,以求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3.
仲景学说与痫病证治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仲景学说之“营卫“、“脾胃“学说探讨痫病的证治规律,认为脾虚,风、火、痰、瘀阻滞营卫不和,枢体不利,脏气不平,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发病,脾气虚为病机之本,风痰夹瘀为病机之标。发病特点可以“阴阳往来,休作有时“加以概括。治痫原则可以“调和营卫、调和少阳、补益脾胃“为其本,本重标佐,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4.
心悸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痰饮致悸(痰饮扰心型心悸)的患者并不少见。历代医家都对痰饮致悸的病机、证候和治疗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形成了痰饮致悸"病机—治法方药"的系统体系,通过对这个体系的研究,对于运用中医药治疗痰饮致悸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论悸证,涉及太阳、少阳、少阴、厌阴诸经。虽同为悸,但患者的感受却不尽一致,有心悸、心中悸、心动悸、心下悸及脐下悸之不同.笔者细观请荣,发现仲景之所以详述修的部位,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辨证施治。兹将笔者的体会理述于下。查《说文解字》,悸作“心动”解。成无已认为:“修者,心松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松松,不能自安者是也。”说明悸是一种心动不安或具体其他部位筑筑惕惕而不能自主运动的自觉感受。不同部位的悸动,患者的感受及相关的临床见症不尽一致。但同为悸证,却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其病因病…  相似文献   

6.
梁华龙 《河南中医》1998,18(6):334-335
三纲学说.仲景书中原文不见经传,是后世医家在研究和注解书时归纳整理出来的。对此学说的起源,近人有两种认识.对其错误也有两处不同看法.但其否定“三纲鼎立”学说的宗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王锡哲 《河南中医》1998,18(5):264-264
以孔子为代表,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学说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学的中心思想为“天地间,和为贵”,儒家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极力反对纷争,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为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和...  相似文献   

8.
<正> 阿-斯征(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Adams-Stokes’ Syndrome)是由各种心脏疾病(如冠心、心肌炎等),颅内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血钾,某些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中毒等等损害了心肌及心脏的传导系统所产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心率极度缓慢,心率极度快速,心律极度紊乱,心搏暂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凡与“悸”症状有关者共14条,方剂9首,涉及太阳、少阳、少阴等经及心、脾、肾诸脏,把握“悸”之辨证论治规律,对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悸”之种类在《伤寒论》中,“悸”,多以病位定名。一曰心悸指患者不因惊吓,自觉心跳,自慌,悸动不安。属心脏本身的病理性跳动,故名心悸。  相似文献   

10.
仲景论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对于黄疸病的认识,不拘泥于<内经>,而且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发挥.关于黄疸的分类,提出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虚劳萎黄五疸之分,并且女劳疸与虚劳萎黄,作为鉴别诊断而提出;关于黄疸的病因病机,不仅提出有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火劫发黄、女劳发黄以及虚劳萎黄等,而且强调湿淤入血分之理;关于黄疸的治疗,不仅重视清热利湿之法,而且将汗、吐、下、和、温、清、补及消等法皆贯穿于其治疗中,同时又强调了预后的判断.因此,张仲景对于黄疸病的认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精髓,对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病历摘要患者,男,65岁,2009年8月10日主诉“反复心悸6年,加重2周”来诊。首诊时诉心悸持续存在,夜间加重,偶有饭后显著,胸痛时作,偶有胃脘不适,偶有呃逆,轻微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自诉既往有慢性糜烂性胃炎并胃溃疡病史40余年,  相似文献   

12.
对第七届广东省仲景学说学术年会15位中年专家演讲进行综述,集中反映了近年来广东省仲景学说研究的新方向、新动态、新见地、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滋肾定悸汤治疗更年期女性阴虚火旺型心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予以滋肾定悸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美托洛尔片、谷维素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5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84%,对照组为81.6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滋肾定悸汤治疗更年期女性阴虚火旺型心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盛京 《四川中医》1993,11(12):23-24
心悸为心系疾患的重要病证,对其发病机理,多责之阳气不足,阴血亏损,而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不畅。论治常着眼于虚、痰、瘀。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日渐增多,特别是当其合并早搏等心律失常时,心悸常为其重要的主症,论治的中心。其心悸的始动因素是外感邪毒侵心,邪毒留连不解常致其心悸顽固难已。此类心悸在病因、病机及治疗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在急性期,有别于其它病因所致之心悸。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52-1353
通过《伤寒杂病论》中哕之论述,分析现今慢性肾衰竭患者顽固性呃逆多因病情迁延日久,三焦壅塞,浊毒内盛,损伤中焦,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最终气机上逆而导致,治疗上提出自拟柴胡肾通方,以疏利三焦、利水逐饮及通降肠腑为本,温中降逆为辅助,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仲景学说》是将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进行适当分化和重新整合而成的、针对中医专业和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教材。为此,应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确定改革的步骤和方法,分步实施,并进行必要的试点,以期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从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辨证论治原则、抓主要矛盾的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预防思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十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说明在当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需要研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强调应改变传统的学习经典方法。注重从整体上全面完整地把握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和原则。  相似文献   

18.
何立人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育工作四十余载,博采众长,临证精究,学验俱丰,尤对心系疾病的认识和思考入木三分,遣方用药韬略独运,以和为贵,以平为期,崇尚经方,广涉时方,又结合现代大方复治,笔者有幸侍诊,总结了何师心悸病治疗的八大特色,即首顺气,善治火,重安神,化痰饮,先疏风,宜养阴,兼温阳,擅调血.具体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室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而阴虚火旺证是心悸常见证型之一。病机是证候的根源,证候决定方药。历代医家对阴虚火旺型心悸的病机、证候和治疗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其"病机-证候-方药"体系。在追溯心悸阴虚火旺学说源流的基础上,研究其"病机-证候-方药"体系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对于中医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忡.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