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60例,依据其心电图Ⅱ导联R/Q值分成三组,其中R/Q>2组的心电图Ⅱ导联抬高的ST段恢复快,心绞痛复发率低,心功能较好;R/Q=1~2和R/Q<1组则恢复慢,心绞痛复发率高,心功能较差。提示用R/Q值估计病情和心功能是一种简单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3.
4.
陈德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23,(3):244-246
报告3例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出现小Q波及相关心血管事件。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7、53、14岁。例1确诊为结肠肿瘤,手术后麻醉苏醒时期,突然出现血压骤降,经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心脏病理检查: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其中右冠状动脉病变Ⅲ级)、心肌肥大、右室壁轻度脂肪组织浸润,考虑患者死亡原因为急性循环衰竭。例2以胸闷、腹痛入院,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缓、下壁导联小Q波(Ⅲ导联呈QS波)、心肌酶升高。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右冠状动脉血栓病变,近端狭窄闭塞。例3因发热、咳嗽入院,心电图示下壁导联小Q波,但有SⅠQⅡTⅢ征,胸部CT示肺栓塞,D-二聚体升高,最终确诊原始疾病为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提示下壁导联小Q波与“右室”病变或负荷相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之间关系。方法 对62 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59 例异常者中,合并前降支病变组中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1.6% 、29.7% 、70.3% 、37.9% ;在未合并前降支病变组中分别为:0% 、9.1% 、68.3% 和31.9% 。根据心电图改变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的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为:33.3% 、16.7% 、81.0% 和75.0%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糖尿病或伴心电图广泛前壁(V1-6)或前侧壁(V4-6)ST 段下降者,大多合并前降支病变 相似文献
7.
沈文锦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0,(3)
本文用Case等提出的顺序角度导联分析观察了100例正常人及94例单纯下壁心肌梗塞(简称下壁梗塞)者的心电图,结果发现:(1)-aVR导联的q波出现率很低,且均<0.02s及(1/4)R,-aVL及-I的q波出现率虽较高但均无ST段上抬。(2)在下壁梗塞中,异常q波及ST段上抬除见于Ⅱ、Ⅲ、aVF外,大多数并见于-aVR、-aVL、-I等导联。作者根据病理性q波及ST段上抬的部位和范围将下壁梗塞分为4个类型,探讨了它们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心电图对判断梗塞相关动脉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塞(IWAMI)时ECG对判断梗塞相关动脉(IRA)的作用,我们对57例I WAMI的ECG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IRA为RCA45例,LCX7例,分别占IWAMI的865%与135%;其中RCAP36例、RCAd9例、LCXd7例、LCXP0例。2同时有右室梗塞173%,后壁梗塞481%。3IWAMI时以ECG同时有右室心梗图形或仅有下壁心梗图形判断IRA-RCA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100%:P<005;4以ECG同时具备后壁心梗图形和avL导联ST段压低<15mm来判断IRA-LCX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917%,P<005。18导联ECG有助于在急性期判断下壁心肌梗塞的IRA。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左前降支长度和病变部位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玲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1):43-45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ST段改变与左前降支(LAD)长度和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7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肌梗死初期是否伴有下壁ST段改变而将患者分成3组,即伴有下壁ST段压低者为I组,伴有下壁ST段抬高者为Ⅱ组,下壁ST段无改变者为Ⅲ组,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I组中72%患者为LAD非优势近端病变。Ⅱ组中60%患者为LAD优势远端病变;Ⅲ组中LAD优势近端病变与LAD非优势远端病变所占比例相似。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ST段改变可能与LAD长度和病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心电图标准12导联与后背导联(背导)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PAMI)的诊断价值,对经(99m)Tc心肌断层显像确诊的41例PAMI15导联心电图演变与70例正常对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标准12导联中以演进后的Rv2≥0.04s的预测准确度最高(88%);ST段压低有助于早期诊断;Qa(VF)≥0.03s时应注意有无PAMI并存。背导中演进后的Qv8≥0.03s的预测准确度为全部指标之冠(96%);ST段抬高是PAMI早期诊断的最佳指标;T波倒置较胸导T波直立有意义,亦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指标。总的说来,背导的诊断价值高于标准12导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77例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VI)患者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AIVI合并右室梗塞(RVI)时出现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如果在AIVI时,以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来诊断RVI,其符合率(即敏感度)为96.9%,特异度为90.6%,而若STB不抬高,ST_Ⅳ≥1mm,诊断RVI的敏感度为10.3%,特异度为100%。表明在AIVI时。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或/和ST_Ⅱ不抬高,ST_Ⅲ≥1mm对是否伴有RVI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把它作为心电图诊断RVI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3.
急性Q波下壁心肌梗死V1、V2导联ST段变化冠脉造影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结合冠脉造影探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STV1、STV2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6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根据就诊时第一份心电图V1、V2导联ST段抬高、元改变及压低情况分为A组(6例,STV1抬高≥1.0mm、STV2压低≥0.5mm);B组(13例,STV1无改变、STV2压低≥0.5mm);C组(34例STV1及STV2均压低≥0.5mm);D组(13例,STV1及STV2均无改变).四组之间进行心电图、临床指标及冠脉造影比较.结果冠造发现A组及B组的罪犯血管(除B组1例为前降支近段闭塞外)全部为右冠状动脉,两组患者近段血管病变(RPL)发生率无明显差异(83%对88%,P>0.05),B组的RPL明显高于C、D两组(25%及22%,P均<0.05).A、B两组右室梗死(RMI)发生率无区别(66%与70%,P>0.05),但B组RMI发生率明显高于C、D两组(14%及7%,P均<0.05).A、B两组病人的低血压和(或)休克发生率无明显区别(P>0.05),但明显高于C、D两组.A、B、C、D四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急性Q波下壁心肌梗死STV1无改变或抬高、STV2压低者病情重,是右冠脉闭塞位置高,坏死范围广泛且有可能合并右室梗死的证据,而STV1、STV2均压低或无改变者病情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壁导联ST段压低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I)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MI初期是否并发前壁导联ST段压低将96例急性下壁MI分为两组即前壁导联ST段压低组(A组,56例)和前壁导联ST段无压低组(B组,40例),将两组冠脉造影结果、梗死部位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多支血管病变(52%)、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82%),下后壁MI(88%)、下后壁+右室MI(90%),心力衰竭(16%)、心源性休克(14%)、室速(21%)。B组多支血管病变(30%)、梗死相关血管近端病变(22%),下后壁MI(12%)、下后壁+右室MI(10%),心力衰竭(2%)、心源性休克(2%)、室速(8%)。两组分项比较差异均显著(均P<0.05)。结论并发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急性下壁MI多为多支血管病变,梗死相关血管多为近端病变,梗死部位多,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研究78例Q型下壁梗塞时右胸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显示下壁梗塞时右胸导联的异常Q波与正常人右胸心电图相对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右胸导联出现的异常Q波有三种类型,其中右心前导联出现较少,右心后导联较为多见,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解剖学关系密切。20例急性下壁梗塞患者,24小对内HC导联右胸S-T抬高持续时间长,幅度高。与Wilson’s导联相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单极WiLson’s导联与尹氏双极头胸(HC)导联对比结果,HC导联右胸心电图对右室梗塞的诊断优于Wilson’s导联。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6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导联ST段压低与常规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的关系。结果①单纯下壁心肌梗死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显著多于伴胸导联ST段改变(P<0.01),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改变显著多于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P<0.01),而下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与胸导联ST段改变无明显区别(P>0.05)。②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均较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高(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表明心肌梗死广泛,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17.
作者结合超声心动图所见,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MI)患者1~4周的心电图(ECG)胸 导联R波电压变化的临床意义。71例做了紧急血管成形术的急性前壁MI患者在1~4周接受了ECG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在MI发作后约1周,进行了~(201)铊(TI)和~(123)碘-β甲基磷碘酚酸(βMIPP)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与不伴右室梗死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伴与不伴右室梗死(RVMI)的鉴别。方法分析80例AIMI患者的心电图。结果单纯AIMI时,胸前导联ST段下移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显著降低;在合并RVMI的48例中STⅢ抬高程度超过STⅡ者有42例,占87.5%,在无RVMI的32例中ST抬高Ⅲ>Ⅱ者12例,占37.5%,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ST抬高Ⅲ>Ⅱ可作为AIMI+RVMI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9.
图1患者女性 ,75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年 ,心前区压榨样痛2h入院。有“Ⅱ型糖尿病”史8年。血清GOT2017nmol·s-1/L ,LDH15.5μmol·s -1/L,LDH1 0.46 ,CK466U/L(酶偶联测定法) ,α_HBDH930U/L。A.窦性心律 ,心率100次/min,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呈2 :1及3 :2传导。Ⅱ、Ⅲ、aVF导联QRS波群呈R型 ,电压1.0~1.3mV ,ST段抬高分别达3.5、4.0和3.5mm ,与T波前支融合呈凹面向上的ST_T改变。对应导联Ⅰ、aVL、V1 ~V4 … 相似文献
20.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V1,V2及背部导联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背部导联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诊断价值与 V_1、V_2导联相关性及体位变化对背部导联波形影响,本文观察240例正常人和51例急性正后壁心肌梗塞患者(正后壁心梗组)V_1、V_2、V_7—V_9导联各波形态、并其中10例和39例正常人仰卧、侧卧背部导联心电图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