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灰关联聚类法在综合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中的运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气虚组、气虚发热组、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补中益气汤高、中、低剂量组。利用游泳劳损法加限食法制作气虚模型,除正常组、气虚组外,各组ip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气虚发热模型,比较各组测量体温与基础体温差值△T、大鼠的体质量,运用灰关联聚类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于治疗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阿司匹林与高剂量的补中益气汤最好,中剂量的补中益气汤与低剂量的补中益气汤次之。结论灰关联聚类法可客观、公正地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报》2013,(7):1072-1075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肛肠科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临床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补中益气汤的应用。结果: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气虚发热诸证,具有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点。结论:补中益气汤对肛肠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病证的效果.方法 应用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舌痛、发热、水肿、崩漏等病证病人各1例.结果 4例病人均获良好疗效.结论 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病证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阎洪臣教授善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种疑难病症,认为掌握辨证论治精髓,即可彰显中医疗效,临床病症错综复杂,只要辨证具有气虚证表现者,不必拘于病名,均可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气虚头痛,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顶痛脑痛加藁本、细辛,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反复发作的外阴溃疡,以益气升阳,除湿清热为法。补中益气汤合白鲜皮、地肤子、苦参治疗而痊愈。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以益气托毒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伴红皮症,效若桴鼓。取甘温除热之意,用之治疗不明原因发热,4剂热退;承阎师法,治疗1例ANCA相关性血管炎,以气虚发热为主要表现,亦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气虚发热为重点讨论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元气虚浮发热、血虚发热与气虚发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一并论及。气虚发热的辨证,可从体质、寒热、出汗、二便及兼证等五个方面为要领,综合进行辨证,治疗则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要方剂。但本证仍挟湿热,尚须根据湿重、热重之不同病情灵活化裁,或改用东垣清署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元气虚浮发热,宜熔甘温、甘热于一炉,益气温阳并施,佐以镇摄浮阳之品。血虚发热与心肝脾三脏有关,心脾血虚宜甘温之剂,心肝血虚与肝脾血虚则不属于甘温徐热范围。  相似文献   

6.
气虚发热,是脏腑功能失调,脾胃气虚引起的发热。其特点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多伴有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出、易感冒、食少便溏、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是金元时期李东垣,开前人之先河,发千古之先声,在《脾胃论》中首先创立提出的。补中益气汤为其治疗上的主要代表方剂。虽然李氏先师首创被历代医家公认的气虚发热之证和用之有效的著名方剂,但先师对气虚发热的本质和机理阐述欠详,故后世历代医家理解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7.
李杲在《脾胃论》中,首创阴火论,立“甘温除大热”之法,创补中益气汤。后世对其甘温除热之病机众说纷纭,不断发展李氏之阴火论。提出血虚发热;气虚中气下陷,伏留化火;脾胃气虚,外邪入侵;气虚湿阻郁而化热;发热乃虚阳外越;气虚及阴,阴虚则生内热等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8.
气虚发热是内伤引起的一组虚热,治疗主以“甘温除热法”,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证诸临床,疗效确切。究其气虚发热的机理,各家说法尚不统一。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高等中医院校试用教材《内科学》内伤发热篇中罗列五种:一是认为脾气虚陷,中焦虚寒,因之虚阳外越而呈热象:二是认为脾胃气虚,谷气下流而蕴为湿热,促使下焦阴火上冲而致发热;三是认为气虚则卫外不固,感受外邪,正邪相搏而发热;四是认为中气虚则不能生血,致血虚而发热;五是认为阳气不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八味药组成。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治疗自汗、气虚发热、久病伤气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气虚发热”病机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金元医家李杲提出“气虚发热” ,创“甘温除大热”之法后 ,后世医家对其病机的理解 ,众说纷纭 ,各执己见。笔者从补中益气汤方义入手 ,对各家的观点进行了剖析 ,认为其均失妥当 :而李杲所提“气虚发热”的病机当为“气虚下陷 ,阳气内郁”。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源于金元四大家之一--季东垣所著<脾胃论>,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诸症,如发热、自汗出、渴热喜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大便稀薄、脏器脱垂等.笔者在多年的乳腺病临床诊治中,将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产后缺乳,取得奇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蒋宪才 《广西医学》2007,29(7):1131-1132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恒《脾胃论》,由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具有培补脾胃,升阳益气功效.原治脾胃气虚,气虚发热清阳下陷诸证.经后世医家验证,本方用途广泛,凡属气虚脾弱所治之病,皆可以用本方治疗.笔者临证加减运用该方,屡有效验,现举5案例如下,供同道共勉.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组成.具有培补脾胃,升阳益气功效.原用以治疗脾胃气虚,气虚发热及清阳下陷诸症.笔者认为本方用途广泛,并以此化裁治疗内外杂症,屡获良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笔者应用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获得较好效果,现将点滴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文君 《河北医学》2002,8(4):289-292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运用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在出现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证时采用异病同治。结果:治疗重症肌无力(全身型),尿毒症,功能性子宫出血,顽固性自汗.顽固性慢性湿疹、冷性荨麻疹,心源性水肿皆取得可靠疗效。结论:补中益气汤为治脾胃虚弱,气虚下陷的方剂,一些慢性病中见该证,一些危重症,难治症在其发展中也可出现该证,是以补中益气汤亦可参与危难症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为临床常用方,出自<脾胃论>,是李杲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及气虚发热等证.笔者运用此方治疗相关杂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临床常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但退热作用不持久,且易损伤机体机能。根据导师治疗发热证的临床经验,认为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效果显著,现作以下简单探析,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辩征要点.治疗气虚发热,气虚下陷的主方,笔者在临床应用中,辩证施治,随证裁减,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5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53例,临床治愈22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90.56%。本病属中医崩漏范畴,其发生主要由于冲任受损,气虚失于统摄,使月水非时而下。中药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本病药证合拍,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白术、灸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组成.主治脾胃气虚、食少、神疲、畏寒、自汗、或见气虚发热,头痛畏冷,渴热饮,少气懒言,脉虚大无力,中气下陷,小便失禁,或妇女气虚不能摄血所引起的崩漏等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