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侧唇裂直接修复法具有设计及操作简便,术后近期外观较好,但鼻底易裂开或形成凹陷,前唇常形成弧岛状畸形,为此,我们在前唇两侧各增加一个三角瓣插入鼻底,避免鼻底裂开及凹陷,将两侧口轮匝肌的连续性,防止弧岛状畸形的形成,两侧唇红瓣在前唇下交叉,相互镶嵌缝合,以弧补前唇部红唇厚度不足,作者应用于6例患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求一种新的修复口哨畸形和鼻底凹陷方法,提高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前唇上方皮下组织双侧C瓣修复鼻底凹陷畸形,两侧口轮匝肌向中线对合,重建口轮匝肌连续性,同时前唇下方皮下组织Λ瓣向内下翻转再造唇珠.结果 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采用上述方法修复双侧唇裂继发口哨畸形和鼻底凹陷30例,所有病例术后全部一期愈合,经3 ~18个月随访,鼻底、唇部形态明显改善,唇珠明显,上唇形态自然,与下唇关系协调.结论 前唇上方皮下组织双侧C瓣及前唇下方皮下组织Λ瓣,可以改善鼻底凹陷,加强唇珠形态;两侧口轮匝肌在中线对位缝合可以重建口轮匝肌连续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口轮匝肌解剖重建联合前唇黏膜"V-Y"成形术修复双唇裂术后中央部红唇凹陷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6例双唇裂术后前唇凹陷畸形者行前唇部红唇"V'形切口,解剖分离出红唇两侧口轮匝肌并缝合,将前唇黏膜瓣"Y"形缝合,使前唇丰满.结果 患者红唇凹陷畸形得到矫正,红唇形态良好,静态与动态畸形矫正效果满意.随访2个月至2年,远期疗效稳定.结论 红唇部口轮匝肌解剖重建联合前唇黏膜"V-Y"唧成形术,是一种操作简单、效果稳定的功能性修复双唇裂红唇凹陷畸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轮匝肌解剖重建联合前唇黏膜“V—Y”成形术修复双唇裂术后中央部红唇凹陷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6例双唇裂术后前唇凹陷畸形者行前唇部红唇“V”形切口,解剖分离出红唇两侧口轮匝肌并缝合,将前唇黏膜瓣“Y”形缝合,使前唇丰满。结果患者红唇凹陷畸形得到矫正,红唇形态良好,静态与动态畸形矫正效果满意。随访2个月至2年,远期疗效稳定。结论红唇部口轮匝肌解剖重建联合前唇黏膜“V—Y”成形术,是一种操作简单、效果稳定的功能性修复双唇裂红唇凹陷畸形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损两侧的唇黏膜瓣在上唇中部红唇凹陷性缺损畸形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上唇中部红唇凹陷性缺损两侧,红唇与黏膜交界处内侧设计横行反向三角形黏膜瓣,两瓣共蒂于红唇凹陷部位。在缺损正中后部,黏膜瓣画线下方设计“人”形切口。沿设计线切开,掀起黏膜瓣,在该瓣下及两侧上唇切口下方稍加游离口轮匝肌.使其有一定移动度。将两侧口轮匝肌在掀起的黏膜瓣蒂下方正中处对拢缝合。然后将两侧黏膜瓣向下旋转90°,插入其下的“人”形切口内,使上唇中部组织量进一步增加,并加深唇龈沟,而两瓣移植后的共同蒂部“猫耳”正好形成唇珠,逐层缝合切口。结果共26例,其中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红唇缺损18例,尊侧唇裂术后继发红唇凹陷畸形4例,先天性4例,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修复后红唇凹陷处饱满,唇珠明显,上唇外形满意,手术瘢痕小明显。结论应用缺损两侧的唇黏膜瓣转移修复上唇中部红唇凹陷性缺损畸形及唇珠再造,为同类组织修复,效果理想、操作简便、应用范围广泛,对任何原因引起的上唇中部红唇凹陷性缺损畸形均可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双侧唇红矩形瓣前唇原长双侧唇裂修复术的应用。方法双侧唇裂患者29例,男性20例,女性9例。其中双侧完全裂15例,不完全裂11例,混合裂3例,均采用双侧唇红矩形瓣前唇原长法进行修复。首先采用传统的原长法原则修复唇白。修复唇红时,在两侧唇红设计形成包括黏膜和部分口轮匝肌的矩形瓣,并沿干湿唇交界线水平切开前唇,将两侧矩形瓣向下内旋转至前唇唇红对接缝合。缝合时口轮匝肌肌束的断端尽可能广阔而平整的接合,以恢复正常的环形结构。结果所有患者的创口均Ⅰ期愈合,上唇高度宽度适中,唇珠明显,无口哨畸形。结论该方法修复双侧唇裂,方法简单可靠,去除组织少,术后能获得较好的鼻唇外形,口唇功能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部分手术方法的改进.方法基于对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病理解剖的认识,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鼻底行"Y-V"推进、瘢痕瓣转移,以抬高患侧鼻底;采用患侧口轮匝肌与鼻小柱、鼻底、鼻翼组织垫及对侧口轮匝肌多层次多部位重叠缝合,使上唇饱满,更具立体感,且防止鼻翼外脚外移复发.结果自2001年1月以来,经过47例的临床实践,术后鼻底丰满,上唇人中嵴、人中凹显现,随访3~6个月,鼻翼外脚外移复发1例,其余效果满意.结论通过对某些术式进行改进,提高了手术疗效,减少了畸形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解剖学重建双侧唇裂的口轮匝肌功能,减少术后畸形。方法选择8个月至21岁的双侧唇裂患者,根据年龄和畸形程度,选用原长法或加长法。术中在鼻翼基底的下方,将异常附着于鼻孔、梨状孔边缘的鼻唇束切断,然后沿鼻翼外缘转向外上切断,止于鼻翼外侧脚及深部骨膜的鼻束,将裂隙两侧的口轮匝肌附着端向近中水平旋转、复位,并梳理为深浅两层,浅层梳理为鼻束、鼻唇束,对位缝合两侧同名口轮匝肌断端,恢复其正常的环形结构。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口轮匝肌运动时上唇各部分协调一致,上唇及鼻静态、动态外形满意。结论双侧唇裂行口轮匝肌解剖学重建术,可获得满意的外形及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尽可能减少白唇部皮肤切口瘢痕的单侧微小型唇裂(单侧Ⅰ度唇裂)的修复方法.方法 遵循微创技术操作原则,采用鼻堤Z成形术切口,行白唇区、鼻基底区口轮匝肌浅面皮下剥离,部分离断降鼻肌并松解患侧鼻翼基部在上颌骨的粘连,切取患侧口轮匝肌瓣向内向上推进与健侧口轮匝肌重叠缝合,固定于鼻小柱基部患侧皮下深层,结合唇系带松解、去表皮唇黏膜下组织瓣填充于红唇凹陷部位以修复红唇唇裂.结果 7例先天性单侧微小型唇裂修复后均甲级愈合.后随访6~18个月,唇裂鼻堤、红唇凹陷修复效果明显,且患侧鼻孔宽大及唇高短缩畸形亦有改善.结论 鼻堤切口结合去表皮唇黏膜下组织瓣修复单侧唇裂,可在尽可能避免白唇切口瘢痕的前提下,明显改善单侧微小型唇裂存在的鼻堤、红唇凹陷、鼻孔宽大畸形,并延长了患侧唇高,可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并符合微创技术原则.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双侧唇裂口轮匝肌解剖学修复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解剖学重建双侧唇裂的口轮匝肌功能,减少术后畸形。方法 选择8个月至21岁的双侧唇裂患者,根据年龄和畸形程度,选用原长法或加长法。术中在鼻翼基底的下方,将异常附着于鼻孔、梨状孔边缘的鼻唇束切断,然后沿鼻翼外缘转向外上切断,止于鼻翼外侧脚及深部骨膜的鼻柬,将裂隙两侧的口轮匝肌附着端向近中水平旋转、复位,并梳理为深浅两层,浅层梳理为鼻束、鼻唇束,对位缝合两侧同名口轮匝肌断端,恢复其正常的环形结构。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口轮匝肌运动时上唇各部分协调一致,上唇及鼻静态、动态外形满意。结论 双侧唇裂行口轮匝肌解剖学重建术,可获得满意的外形及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整形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部分手术方法的改进。方法基于对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病理解剖的认识,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鼻底行“Y—V”推进、瘢痕瓣转移,以抬高患侧鼻底;采用患侧口轮匝肌与鼻小柱、鼻底、鼻翼组织垫及对侧口轮匝肌多层次多部位重叠缝合,使上唇饱满,更具立体感,且防止鼻翼外脚外移复发。结果自2001年1月以来,经过47例的临床实践,术后鼻底丰满,上唇人中嵴、人中凹显现,随访3--6个月,鼻翼外脚外移复发1例,其余效果满意。结论通过对某些术式进行改进,提高了手术疗效,减少了畸形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侧人中嵴的重建方法.方法 本组对60例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患侧人中嵴不显或凹陷的患者施行Ⅱ期唇裂整复术时,在口轮匝肌功能复位的基础上,利用患侧人中嵴处口轮匝肌垂直褥式隆起缝合,使患侧人中嵴处口轮匝肌较厚,皮肤缝合后患侧即形成隆起的人中嵴外观.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随访3~6个月,效果满意,重建人中嵴形态逼真.结论 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整复术中,利用口轮匝肌的功能复位加人中嵴处口轮匝肌垂直褥式隆起缝合,重建人中嵴,可使人中凹显现,上唇外形更为逼真、生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修复术后继发红唇凹陷畸形的有效矫治方法。方法本组患者26例,均为双侧唇裂一期手术后。术中,首先切除原有瘢痕,解剖分离出两侧口轮匝肌,重建连续的口轮匝肌肌环;然后在双侧红唇瓣上分别设计"Y"型切口,三角瓣尖端朝向中线;最后将双侧"V"型三角黏膜瓣向中线推进交叉缝合,重建唇珠。结果 26例患者红唇口哨畸形均得以矫正,上唇人中得以延长。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2.5年,效果良好。结论在口轮匝肌重建基础上,应用"V"型皮瓣推进交叉成形术,是种操作简单、效果良好的修复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红唇凹陷畸形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4.
探讨并改进重度双侧唇裂的修复方法。方法:根据Black设计的叉形瓣并作适当的改进。深达骨膜的绕鼻翼切口使鼻翼基部及口轮匝肌充分游离,重建鼻底及正常的口轮匝肌环;前唇粘膜瓣用于加深唇沟;侧唇唇红瓣修复前唇唇红和唇珠。应用本方法修复重度双侧唇裂57例。结果:53例创口I期愈合,鼻底宽度及丰满度较满意,上唇在静态和动态时的外形均较好,但有不同程度的上唇过紧,鼻翼、鼻尖有不同程度的塌陷。2例感染、1例抓伤、1例摔伤导致伤口部分裂开。结论:叉形瓣法功能性修复重度双侧唇裂能获得较好的鼻唇外形和唇部功能,并为Ⅱ期修复创造了条件,可作为修复重度双侧唇裂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和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唇鼻畸形的整复矫治方法。方法:将23例患者按唇畸形、鼻畸形的不同,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术式治疗。对上唇及鼻畸形较轻者,采用上唇瘢痕切除,口轮匝肌重建,V-Y成形、Z成形术或双侧肌蒂红唇肌粘膜瓣向中间推进矫正红唇口哨畸形;对唇鼻畸形较严重但上唇组织较多者,采用鼻底叉形瓣延长鼻小柱进行矫治;对唇鼻畸形严重并有上唇过紧者,采用前唇组织瓣延长鼻小柱,下唇带蒂组织瓣(Abbé瓣)旋转修复上唇正中缺损。结果:23例患者中,17例效果满意,5例患者有明显改进,1例不满意。结论:本文介绍的三种术式适用于不同类型双侧唇裂术后唇鼻畸形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鼻唇畸形Ⅰ期修复术的改进叶子荣鼻唇畸形常见于先天性唇、腭裂及修补术后继发鼻唇异常,如上唇过短、口哨样畸形、鼻翼塌陷、鼻底凹陷及唇轮廓不清等。应用上唇瘢痕组织瓣结合旋转推进瓣法一次性再造唇峰、唇珠、整复鼻底凹陷畸形,获得良好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16例...  相似文献   

17.
完全性唇裂修复术中鼻底裂缘黏膜瓣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完全性唇裂修复术中既能减低鼻底缝合张力,成功封闭鼻底,又简单易行的方法。方法在完全性唇裂患儿鼻底裂隙两侧设计蒂在下及内侧的翻转黏膜瓣,充分松解后,两瓣缘间断缝合闭合鼻底。口轮匝肌及皮肤的缝合,红唇的修复均按常规手术完成。结果用本方法治疗338例完全性唇裂患儿,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鼻底封闭良好、平整饱满,鼻外形改善满意,伤口瘢痕增生不明显。结论以鼻底裂隙两侧黏膜瓣封闭鼻底,简单有效、张力较低,是完全性唇裂修复术中封闭鼻底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手术方法 ,探讨其病理解剖特点 ,以寻求治疗该病症状群的针对性技术。方法 通过鼻翼软骨外侧脚交叉转位、移位 ,结合硅胶假体或ePTFE的应用 ,成形鼻尖、鼻翼 ;将鼻小柱基部与裂侧鼻翼缝合建立联系 ,以矫正鼻小柱、裂侧鼻翼和鼻孔的变形 ;利用初次手术的瘢痕瓣 ,结合局部口轮匝肌 ,成形裂侧人中嵴 ;红唇口轮匝肌束状瓣重叠缝合 ,结合皮肤黏膜Z - plasty ,成形唇珠 ,矫正红唇畸形。 结果 本组 32例 ,2 8例具有通常临床表现者效果好 ,4例 (12 .5 % )效果差。该 4例存在白唇、红唇组织量严重不足。结论 应用此方法可以治疗具有通常临床表现的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 ,但对于组织量严重不足者不适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鼻翼切口的Mul l i ken术式修复双侧完全性唇裂唇鼻畸形术后美容效果。方法:应用原长法的原则进行唇裂整复,术中恢复口轮匝肌的连续性,并行牙龈沟的再造及鼻底的封闭,利用侧唇的粘膜肌肉瓣修复唇珠,通过裂缘和前唇切口将大翼软骨、侧鼻软骨与粘膜和鼻翼皮肤潜行剥离,贯穿缝合上提并固定大翼软骨内侧脚,贯穿缝合将一侧大翼软骨外侧脚悬吊固定至对侧鼻软骨,同期初步矫正鼻畸形。结果:36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3个月~1年,前颌骨均有不同程度的回缩,人中明显,唇珠丰满,红唇缘整齐,鼻小柱得以延长,鼻翼塌陷得以纠正,鼻畸形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采用无鼻翼切口的Mul l i ken法修复双侧完全性唇裂同期矫正鼻畸形,可获得良好的唇鼻部效果。  相似文献   

20.
单侧唇裂继发畸形修复中口轮匝肌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口轮匝肌复位重建在单侧唇裂继发畸形修复中的效果。方法对采用直线缝合法修复的唇裂患者,在行继发畸形修复中,选Millard旋转推进法设计皮肤切口,切开皮肤,将裂隙的健、患两侧的口轮匝肌进行解剖,在健侧,分离口轮匝肌达正常侧人中嵴处;在裂隙侧,将口轮匝肌从皮肤下解剖达10mm;在口腔裂隙的健侧从鼻棘,裂隙侧从鼻翼基部,将口轮匝肌从黏膜下分离出来。使用透明的尼龙线缝合肌肉。将裂隙健、患侧分离的口轮匝肌每侧水平分成4束,互相交叉缝合,然后缝合皮肤。结果术后患侧鼻孔大小、对称性、鼻小柱长度、鼻小柱的位置、患侧人中嵴、患侧唇峰、唇珠、人中凹、鼻尖的高度、突度的变化,术后均近似正常,近期效果满意。结论利用口轮匝肌的重建来修复单侧唇裂继发畸形,以恢复正常上唇正中解剖结构及对称的鼻孔大小,是一种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