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 0 % 2 5 %的卒中是颅外颈动脉疾病引起的。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临床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多中心随访结果证实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远期疗效确切 ,有逐步取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外颈动脉狭窄(ECCA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212例经颅多普勒检查的病人分为有ECCAS组58例和无ECCAS组154例,并对两组患者的病史、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ECCAS程度与老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标准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周围血管病变7个因素有关。而与肥胖、吸烟、高血脂、心梗无关。结论老龄、高血压是EC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6.
颈动脉狭窄的常见病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其常见的病因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夹层分离、纤维发育不良、Takayasu大动脉炎和放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2019年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214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后首次检测的临床资料,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采用R 3.5.3软件和rms程序包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校准曲线和ROC曲线评估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214例患者中有41例发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19.2%;根据缺血性卒中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卒中组(n=41)和未卒中组(n=1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颈动脉狭窄程度≥50%且<70%、斑块超声特点为非强回声和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将原始数据重复抽样1 000次对该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CI为0.804,校准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AUC为0.8...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存和健康的常见疾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和颈动脉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1]。据国外资料报道,20%~30%的脑卒中是由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狭窄程度越重,发生缺血性中风的机会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病变部位的关系,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按头颅CT或MRI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皮质组、皮质下组、皮质与皮质下混合组和椎动脉组。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其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斑块大小以及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 皮质组颈动脉出现颅外段狭窄的比例高于皮质下组(χ^2=10.04,P〈0.01),皮质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程度严重于皮质下组(χ^2=8.44,P〈0.01)。结论 皮质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关系更密切,且随着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程度的增加,皮质脑梗死的危险性也增加。 相似文献
10.
正微栓子是指血流中通过的除正常红细胞以外的成分,是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动脉栓塞的原因,其存在说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1])。对微栓子进行监测,可为预防卒中提供治疗决策。笔者对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监测与分水岭梗死、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价值等综述如下。1微栓子概述栓塞和低灌注被认为是颈内动脉狭窄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神经丝蛋白轻链(NfL)和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在我院放射科行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人86例为研究组,同期8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以及生化指标,检测血清NfL水平,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根据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计算梗阻动脉内径大小及数量评估颈内动脉狭窄分级,并分析上述指标与血清NfL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血糖、血脂、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数量以及血清Nf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分支血管狭窄数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增加,血清NfL水平明显升高(P<0.05),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283、0.299、0.345,P均<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NfL水平明显升高,且NfL水平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并高血压患者血压调控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血压超过160/100mmHg且一个月以内血压控制欠理想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68例,随机分A、B组,A组血压控制在140~160/90~100mmHg,B组控制在110~140/75~90mmHg,随访两年,观察两组缺血性卒中的例数、卒中类型及狭窄部位。结果:A组82例,B组86例,A组前3个月发生梗死的例数比B组少且有统计学意义,随访2年后,两组无差异;导致缺血性卒中相关侧狭窄的好发部位,依次是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内动脉颅内段;在缺血性卒中类型中,A组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梗死多见,B组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分水岭梗死多见,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狭窄并高血压患者血压维持在较高水平短期内可以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但长期随访并无获益;卒中类型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腔隙性梗死多见。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它通过3种途径引起缺血性事件的发生:(1)低血压诱导狭窄远段低灌注;(2)斑块局部出血或斑块表面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3)斑块破裂,栓子脱落阻塞远段的血管,导致急性闭塞。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动脉狭窄已普遍应用,现将我科2004年8月-2005年8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狭窄以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9例2017年1月—2021年1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通过颈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评估最狭窄颈动脉轴层以及对侧同一轴层的血管周围脂肪密度;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指南对狭窄程度进行分度;回顾病史明确是否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结果]患者颈动脉狭窄侧的周围脂肪密度比狭窄对侧高4.2%(P<0.001),且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随狭窄严重程度加重而增加。在狭窄侧,有症状组患者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比无症状组高6.25%(P=0.015)。在无症状患者中,1年内发生狭窄侧相关脑血管结局事件组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比未发生患者组高12.4%(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两组差异因素结果仍具有统计学差异(OR=1.060,95%CI:1.006~1.117,P=0.028)。 [结论]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以及再发狭窄侧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结局事件患者的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高。 相似文献
16.
曲东锋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4):311-311
通过外科手术纠正中度颈内动脉狭窄的益处仅限于有症状患者,而腔隙性卒中与同侧颈内动脉狭窄之间的联系尚未得到证实。因此,颈动脉狭窄同侧腔隙性卒中患者是否能够像大动脉卒中患者那样被认为是有症状性的还有很大争议。意大利学者Silvestrini等进行了一项病例研究以寻找能够鉴 相似文献
17.
头晕、眼黑背后的真相
63岁的王女士最近半年老是头晕,由于王女士平时又有糖尿病又有高血压,所以全家也没当回事。上个月,王女士吃饭的时候,右手突然不听使唤了,筷子拿不稳,说话也开始不利落,家人赶紧把她送到医院,结果被诊断为急性脑卒中(即常说的脑梗塞、中风)。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治疗正在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新技术。由于这一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在技术和理论上均存在许多争议。文章简要回顾了血管内治疗在颈动脉狭窄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狭窄的病因、病理学和内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东升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9):717-720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最近的研究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内源性组织抑制剂在颈动脉狭窄中起重要作用。针对这2种新型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在将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中可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缪中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1):1-3
颈动脉分叉处独特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决定了该处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发生的部位,造成管径的狭窄而导致脑组织远端血流动力学性梗死。另外,沿颈动脉球内侧壁的血流保持层流,有着很高的流速和很强的剪切力,而其外侧壁处血流的分离、停滞、湍流和复杂震荡的剪切力都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脱落。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导致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占卒中发生的10%~20%),对其治疗是多年来受全球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