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后路手术治疗54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34例,另一组经肌间隙入路手术20例。两组病例均于伤椎上下椎及伤椎相对完整一侧椎弓根内置入椎弓根螺钉1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术后局部Cobb角矫正率。对比X线片、CT等对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在位情况及局部Cobb角矫正率,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1.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情况发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48 h VAS评分比较,肌间隙入路组显著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手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入路组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及末次随访局部Cobb角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结合伤椎置钉治疗不需直接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时能有效复位固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0):1846-1849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的优越性。[方法]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2月间,收治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42例,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传统组24例采用传统术式(后正中入路)完成整个手术,改良组18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效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相对于传统组,改良组手术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效果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是一种合理、微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式入路行胸腰段椎体骨折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34例(A组),传统开放式入路32例(B组)。结果两组外周血肌酸激酶(CK)术前及术后1周浓度无明显差异,但术后24、48 h差异明显,且A组CK浓度升高幅度小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椎旁肌的剥离、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小切口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17例予以传统入路(传统组),16例予以后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组)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切口长度也要短于传统组,术后体温及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相比具有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发热及疼痛程度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治疗无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1-01-2011-06收治的30例无神经压迫症状的胸腰段骨折患者行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是否应用止痛药物、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前缘上下终板高度、术后第5天复查血:WBC、CRP、ESR进行分析。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2.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63 min,出血量178 ml,均未使用止痛药物,VAS评分由术前8.5降至术后1.7。结论肌间隙入路是治疗无神经压迫症状胸腰段骨折的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实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按入路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33例(A组),后正中入路41例(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 VAS和ODI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7.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20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25例(B组),分别记录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后疼痛感觉程度评分(VAS)、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指标,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A组与B组的手术时间[(88±17)min vs(105±14)min]、出血量[(121±24)ml vs(230±31)m1]、术后引流量[(66±28)ml vs(250±45)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伤椎Cobb角矫正率[(82.3±1.58)%vs(83.5±3.71)%)],椎体坍塌矫正率[(88.22±3.18)%vs(87.19±2.16)%],术后VAS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具有创伤小、入路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它符合现代微创理念,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手术方法、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治疗11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其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各55例,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Beaujon-lassale功能评分。结果 103例患者获得随访,7例失访,随访时间1~25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VAS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功能评分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如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手术时间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但该术式具有对椎旁肌损伤小、术中出血少、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疼痛轻、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的疗效。方法 2007-12-2010-12收治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6例,前瞻性地按入院顺序交替归入A组和B组,分别采用传统后入路和椎旁肌间隙入路,收集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 d、1个月及6个月的腰背部VAS疼痛评分,术前及术后3 d、6个月的患椎后凸Cobb角,术后6个月腰背痛JOA评分、切口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 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置钉准确性上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腰背部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两组在术后3 d的腰背部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腰背痛缓解快等优势,对于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建议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止痛药应用情况,观察术后早期疼痛缓解及早期恢复情况。方法共纳入33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无需行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采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15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18例(B组)。记录2组肌注止痛药用量、口服止痛药用量、术后距末次肌注止痛药的时间、术后距末次口服止痛药的时间、术后开始自主下地活动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结果33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A组肌注止痛药总量、口服止痛药用量少于B组,且术后距末次肌注止痛药的时间、术后距末次口服止痛药的时间、术后开始自主下地活动时间较B组短,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也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术后止痛药的摄入量较少,摄入时间短,有助于减少止痛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同时从侧面反映经椎旁肌入路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多裂肌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从后路行短节段内固定手术,传统后正中入路伤椎不置钉27例(A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44例(B组),分别记录两组的术后1周和术后1年伤椎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疼痛感觉程度评分(VAS)。对两组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胸腰椎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两组术后1周伤椎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入路简单、术后遗留腰疼并发症少,伤椎置钉技术有助于骨折椎体复位,增加固定节段稳定性,减少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Wiltse椎旁入路治疗胸腰段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59例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Wiltse椎旁入路固定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对术前术后X线片进行测量。结果 59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18个月。按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价疗效:优38例,良16例,差5例,优良率为91.52%。术前椎体前缘高度14.38 mm±2.72 mm,Cobb角21.39°±2.64°;术后椎体前缘高度23.18 mm±2.96 mm,Cobb角16.27°±3.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130 ml±20 ml。VAS评分:术前为6.1分±1.3分,术后为0.5分±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iltse椎旁入路应用于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创伤小、术后腰背疼痛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探讨腰椎滑脱症椎旁肌入路术后结合近红外线治疗仪局部照射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03月-2012年03月以腰椎滑脱症收住我科的患者,符合纳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实施单纯的椎旁肌入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手术,B组椎旁肌入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切口拆线后开始实施近红外线局部照射,随访1.5年,记录比较术前及术后1.5年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疼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椎旁肌CT冠状面面积,计算差值,进行比较。结果 椎旁肌入路手术结合近红外线治疗组VAS、ODI术前术后1.5年的差值(4.42±0.97;0.51±0.38)与单纯的手术组(3.89±1.14;0.42±0.6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近红外线治疗组患者的S值减小程度(0.45 ±0.57)与单纯手术组(1.25±0.4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椎旁肌入路结合红外线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经皮与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研究经皮微创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4月~2008年12月治疗49例新鲜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21例行经皮微创手术,28例行传统开放手术,比较围手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并在半年期随访时行椎旁肌肌电图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了完整的随访,随访时间为6~31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相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疼痛(VAS评分) 经皮微创组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术前、术后影像学指标如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椎管堵塞指数对比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术后影像学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术后肌酸激酶水平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开放手术组术后发现失神经电位,而经皮微创组未发现.[结论] 经皮椎弓根微创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对椎旁肌损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对椎旁肌的近期、远期的影响。方法 33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分成近期开放、近期经皮、远期开放、远期经皮手术四组,用椎旁肌针式肌电图及手术前后CT椎旁肌面积、色彩级变化研究手术对椎旁肌影响,同时比较远期经皮组、远期开放组患者疼痛、功能评分。结果 手术前后四组椎旁肌面积、色彩级变化显著;近期经皮组与近期开放组色彩级变化有显著差异,面积变化无显著差异;远期经皮组与远期开放组色彩级变化无显著差异,面积变化有显著差异。肌电图近期开放组与近期经皮组有显著差异,远期开放组与远期经皮组无显著差异。对患者远期功能评估近期组与远期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经皮、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均造成椎旁肌损伤,但经皮手术对椎旁肌损伤小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Wiltse经椎旁肌入路手术治疗胸腰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手术治疗的53例无明显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3例,女10例,平均41岁(19~62岁)。节段分布:T116例,T1211例,L122例,L214例。其中28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5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并对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VAS评分、伤椎Cobb角和椎体前部塌陷程度的变化以及伤椎椎管正中矢状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无论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还是在腰背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改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两种入路在伤椎Cobb角改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正中矢径变化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达到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相同的整复效果,而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