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理工科与医科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旨在了解我国大学生的自杀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取样,用设计好的“自杀态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包括对自杀行为性质、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和安乐死态度的多角度多侧面的自杀态度研究,每一条目从完全赞同到完全不赞同按1-5级评分,每一因子以2.5和3.5分为两个分界值将对自杀的态度划分为3种,即对自杀持肯定、认可、宽容、理解的态度,矛盾或中立态度以及否定,排斥、歧视3种态度。结果 共完成调查243例,其中理工科大学生91例,医科大学生152例,两组之间对自杀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媒体自杀报道对象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针对当前媒体对自杀新闻报道比较混乱的社会现象,考察明星与大学生自杀新闻报道对大学生对自杀事件态度的影响。方法158名大学生(明星组50名,大学生组53名,对照组54名)阅读明星自杀报道、大学生自杀报道和不阅读任何报道,再针对报道中的自杀事件进行态度测评(对照组只进行态度测评)。结果大学生对三类自杀事件的总体态度有显著差异(F(2,157)=7.49,P=0.001),较为接纳明星自杀事件,排斥大学生自杀事件,一般态度则在两者之间;其中对自杀行为的态度有显著差异(F(2,157)=15.47,P=0.000),对不同身份自杀者的态度有差异显著(F(2,157)=10.00,P=0.000),均为最接纳明星,最排斥大学生,而对自杀者亲属的态度则差异不显著(F(2,157)=0.03,P=0.968)。结论报道对象的特殊身份会影响大学生自杀态度,大学生在媒体信息的影响下对不同自杀主体的自杀事件态度存在偏差,以此警醒相关媒体慎重或正确报道自杀事件,改善当今社会对与自杀现象的不适宜的态度,以正确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水平与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30名大学生,采用人格诊断问卷、自杀态度问卷以及Beck自杀意念问卷进行测查。结果:①有自杀意念组在人格诊断问卷(PDQ-4+)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以及抑郁型等亚型上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②有自杀意念组与无自杀意念组在自杀态度量表(SPAS)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自我不可控制性、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等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有自杀意念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不可预防、自杀不可以自我控制、自杀不是重要的社会问题;③PDQ-4+各分量表得分与自杀态度中的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人格障碍症状与自杀意念关系密切,关于自杀的某些非理性态度可能是人格障碍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自杀态度、抑郁水平和自然意念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40  
应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和自杀态度问卷(QSA),了解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状况,并探讨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79名大学生中,22.69%的人存在自杀意念;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总体上是持矛盾的或中立的态度;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关系,为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沙某本科院校大学生430名,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自杀意念问卷评估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结果:1大学生在自杀意念问卷的绝望、睡眠、乐观(t=2.128,-2.564,3.151;P0.05)上性别差异显著,在自杀意念总分上年级差异显著(F=3.007,P0.05);2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高低分组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总分上差异显著,且前者与后者相关显著。结论:父母更多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少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大学生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抑郁对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抑郁组和正常组,进行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测验,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对比。结果①抑郁组与正常组的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无差异性(t=0.37,P0.05);外显自杀态度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5),且整体呈现中立或矛盾的态度;②内隐与外显自杀态度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15,P0.05;r=0.07,P0.05)。结论①抑郁因素只调节大学生的外显自杀态度,对内隐自杀态度无影响;②内隐、外显自杀态度显著不相关,呈"分离"状,即自杀态度以内隐、外显两个独立的系统共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军校本科学员对自杀的态度和存在自杀意念的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4个年级共413名学员,施测自杀态度问卷(QSA)。结果 总体上军校学员对自杀持中立态度,年级间存在显着差异,20.34%的学员存在自杀意念,有自杀意念的学员与无自杀意念的学员在自杀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加强对军校学员的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芜湖市大学生自杀意念人口学特点及其与死亡态度的相关性,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和自杀预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芜湖两所高校分层整群抽取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SIOS)及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为测量工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950名被调查对象中,自杀意念平均分为(10.61±2.43)分,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7.1%,且在是否独生子女(χ2=5.957,P=0.015)特征上有统计学差异;大学生自杀意念得分在不同生源所在地及是否独生子女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死亡态度平均得分为(2.61±0.51)分;自然接受维度得分(3.58±0.80)较高,大学生有自杀意念者死亡恐惧、趋近接受、逃离接受维度和死亡态度总分均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者(P0.05);绝望因子与死亡恐惧(r=0.216)及死亡逃避(r=0.098)维度呈正相关,乐观因子与趋近接受(r=-0.132)及逃避接受(r=-0.155)维度呈负相关。结论:芜湖市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自杀意念与死亡态度呈低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长沙市大学生自杀预防知识、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长沙市大学生自杀预防知识、自杀态度,探讨与自杀预防知识、自杀态度相关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长沙市6所高校的1664名大学生进行自杀预防知识问卷、自杀态度问卷(QSA)、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以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测评。结果:长沙市大学生样本自杀预防知识平均得分为10.8±0.9分,应答正确率为54.5%。男性自杀预防知识掌握优于女性(12.3±0.9,9.2±0.8;t=2.33,P=0.020),医科学生的自杀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文科或理工科学生(13.9±0.8,10.0±1.0,9.7±0.7;F=10.47,P=0.000),独生子女对自杀预防知识的掌握优于非独生子女(11.9±0.7,9.1±0.9;t=3.25,P=0.034),来自核心家庭的学生自杀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扩大家庭或单亲家庭的学生(14.0±0.9,10.3±0.8,9.4±0.7;F=7.49,P=0.000)。自杀预防知识掌握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专业、家庭类型(β=0.087、0.342、0.084)。自杀行为性质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专业类别、家族自杀史、自杀意念以及心理健康水平(β=0.688、-0.055、0.810、0.731)。结论:长沙市大学生对于自杀存在许多不利于自杀预防的误解,因此开展自杀预防知识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对于自杀行为的正确态度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预防大学生因生活事件自杀提供数据与依据。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唐山市4所高校45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保持中立或矛盾态度 性别、城乡比较无显著差异 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比较在安乐死态度上有显著差异。②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及人际关系等。③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态度与人际关系呈非常显著相关,与生活事件总分、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其它事件呈显著相关 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与受惩罚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对自杀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一种因社会心理冲突而产生的蓄意终止自己生命,有目的、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行为。意外死亡已成为我国人口死因的第三位,而自杀在意外死亡中占第一位。我国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人数约28.7万。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一个较严重的社会问题。众所周知,自杀率高低与其居民对自杀的态度具有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15~39岁人群中自杀为第一位死因[1]。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等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本文旨在调查卫校女生自杀的态度,从而为青少年自杀的研究和预防以及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依据。对象与方法1.1对象以郑州市卫校女生为被试,按年级分层以班级为整群,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方法(一、二年级每年级20个班,三年级18个班)。共发放问卷485份,回收481份,有效问卷479份,问卷有效率为99.6%。其中一年级164名,二年级163名,三年级152名;城态度;≥3.5为对自杀持反对、歧视态度。数据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  相似文献   

13.
436名大学生死亡态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死亡态度是指个体对死亡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已有研究表明,死亡态度容易受身体健康状况、家庭谈论死亡情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本文调查436大学生在死亡态度各维度上的表现,分析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家庭谈论死亡情况对其死亡态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各类失德性事件的态度及其影响的认知情况。方法在349名大学生中进行自制的"失德性事件态度问卷"调查,按照性别、生源、恋爱经历进行分组,采用SPSS软件进行配对卡方检验。结果男女两组在包养二奶,女生被拍裸照,性爱自拍,各类偷拍,女生求包养,女生卖淫,一夜情(χ2=14.766,12.034,19.295,29.566,11.239,9.199,11.268;P0.01)等7个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城镇组与农村组在"女生被拍裸照"(χ2=7.623,P0.01),及"各类偷拍"(χ2=42.42,P0.01)两个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已恋组与未恋组仅在"女生被拍裸照"(χ2=7.072,P0.01),"一夜情"(χ2=8.959,P0.01)2个项目上存在显著差异。3种分组大学生在自身遭遇性潜规则时的态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分组比较情况为:(χ2=7.006,P0.01);生源分组比较情况为:(χ2=4.414,P0.05);恋爱经历分组比较情况为:(χ2=6.747,P0.01)。被调查大学生总体上有超过60%的反对率的事件分别为:包养二奶、女生被拍裸照、性爱自拍、偷拍、女生求包养、女生卖淫等6项。对自己遭遇潜规则的反对率达到了85.7%。失德性事件对大学生在人生观、性观念、道德观等多方面存在负面影响,其中"自己没有以前那么单纯",男女各组超过或接近50%的选择了此条。大学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仍为网络。结论大学生总体对多数失德性事件均持反对态度,其中女生对失德性事件的反对较男生强烈,但大学生对自己能参与的性事件却表现出了极高的自我包容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和自杀意念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共449名,采用社会和情绪孤独感量表中文版、自杀意念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同时施测,再通过实验法,考察孤独感高低分组的大学生在内隐自杀联结测验(Implicit Suicide Association Test)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孤独感与抑郁(r=0.290,P<0.01)、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266,P<0.01),层次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抑郁水平后,孤独感对自杀意念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62,P<0.001).高孤独感得分者内隐自杀联结测验中的IAT效应明显高于低孤独感得分者(F=7.58,P<0.01).结论:自杀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具有同一性.除抑郁外,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也是预测自杀意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抑郁水平、自杀新闻报道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榜样行为的作用.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449名,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和自杀榜样效应认同度量表同时施测,考察抑郁与自杀榜样行为之间的相关.之后采用实验法,选取64名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考察不同类型互联网自杀新闻(规范新闻、不当新闻)暴露条件下,大学生的自杀榜样行为差异.结果:大学生抑郁量表得分与自杀榜样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38,P<0.01),能显著预测自杀榜样行为(β=0.379,P<0.001);与阅读规范自杀新闻相比,阅读不当自杀新闻时,大学生的自杀榜样行为风险增加,表现为自杀新闻的关注度(t=-2.57,P=0.012)、回忆和从报道中学习自杀方式的倾向(t=-3.37,P<0.01)显著增高.结论:抑郁和不当的自杀新闻报道,可能是大学生自杀榜样行为的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杀态度与抑郁情况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了解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待自杀的态度及其抑郁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抑郁状态问卷(DSI)及自杀态度问卷(QSA)对718名某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评价每一位被试对象的抑郁严重程度及自杀态度倾向,筛选影响因素.结果 抑郁严重程度、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高校在校大学生所学专业及其宗教信仰也对抑郁程度、自杀态度产生了影响.结论 抑郁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因素,文化背景对抑郁及自杀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编制大学生自杀倾向问卷(College students suicide inclination questionnaire,CSIQ),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在450名大学生中初测,确定34个条目的正式问卷.随机抽取798名江苏省在校大学生进行正式施测.结果:问卷共4个因子,分别为:抑郁水平、自杀认知、自杀准备和绝望感,共解释方差61.79%.总问卷和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在0.92-0.71之间;问卷总分和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99-0.84之间.问卷总分与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抑郁分量表(MMPI-D)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5,P<0.01).结论:大学生自杀倾向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用于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