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监测肝细胞肝癌(HCC)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射频消融(RFA)治疗后肿瘤残存或复发的价值。方法:选择40例经TACE或RFA治疗后的HCC患者,于TACE或RFA治疗后2~3个月内行MRI检查,MRI检查后2~4d内行DSA检查,观察MRI动态增强扫描各时相病灶的MRI征象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判断原发病灶有无肿瘤残存或复发以及有无新发病灶,并与DSA、临床资料对照。结果:40例HCC患者共发现88个病灶,MRI动态增强扫描显示48个坏死灶,40个病灶有肿瘤残存或复发;DSA结合临床检查显示47个病灶为肿瘤坏死,41个病灶有肿瘤残存或复发。与DSA结合临床检查相比,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肿瘤残存或复发的一致性好(Kappa值=0.931,P<0.05),敏感性97.9%,特异性95.1%,阳性预测值95.8%,阴性预测值97.5%,诊断正确率96.6%。结论: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HCC经TACE或RAF治疗后原发病灶残存或复发,是评价HCC介入治疗疗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癌TACE术后残存病灶的判断方法,125 I放射粒子治疗疗效及疗效检测方法。方法28例接受过1~5次TACE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共37个病灶,残存病灶确定方式为强化CT扫描10例,强化MRI 8例,PET‐CT 6例,肝动脉造影4例。根据治疗计划系统Brachy Interstitial‐Therapy Planning System (TPS)制订治疗计划,确定放射粒子数量及位置,肿瘤靶区超出肿瘤影像学边界0.5~1.0cm ,行C T引导下125 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残存病灶,定期检测血清AFP变化并与影像学结果做对比。结果强化CT、强化MRI 、PET‐CT、肝动脉造影均可确定肿瘤残存。28例患者37个病灶,均按计划完成治疗,分别于术后2、4、6、12月复查C T ,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依次是:100%(37/37)、100%(37/37)、90.9%(36/37)、81.8%(34/37),血清AFP变化并与影像学结果高度一致。结论强化CT和MRI检查是判定肝癌TACE术后残存的首选方法,125 I放射粒子治疗残存病灶是有效的,AFP检测是125 I放射粒子治疗后有效的疗效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MRI评价碘油栓塞后沉积良好肝癌(HCC)患者肿瘤残存的价值。 方法经TACE治疗后3~6月,CT扫描碘油沉积良好的25例HCC患者,1个月内同时行MRI常规扫描及DSA检查,以DSA和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为标准,分析MRI对肿瘤残存灶的评价效果。 结果本组25例CT扫描无肿瘤残存的患者,MRI增强扫描发现14例存在肿瘤残存,其中1例可疑,DWI发现高信号而经DSA证实有肿瘤残存,而经DSA及6个月以上临床随访证实,16例患者有肿瘤残存。MRI随访诊断灵敏性为87.5%(14/16),漏诊率为(2/16),特异性为100%(9/9),符合率为92%((14+9)/25)。 结论TACE后碘油沉积良好的病灶中仍可能有肿瘤残存,MRI增强扫描结合DWI能更全面的评价TACE疗效。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TACE后CT和MRI随访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比分析CT和MRI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肿瘤残存和病灶稳定性的能力。方法  2 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分别于 1~ 4次肝TACE治疗后 2~ 6月行CT、MRI和动脉造影 ,3项检查均于 1月内完成。以动脉造影和临床随访 6个月以上的结果为标准 ,分析和比较CT和MRI对肿瘤残存的显示情况。结果  2 8例患者共有病灶 46个。动脉造影和临床随访证实无肿瘤残存病灶 15个 ,有肿瘤残存病灶 3 1个。CT判断有肿瘤残存病灶 2 0个 ,无肿瘤残存或无法判断的病灶 2 6个 ,其敏感性为64.5% ,特异性为 10 0 % ,准确性为 76.1%。MRI判断有肿瘤残存病灶 2 9个 ,无肿瘤残存病灶 17个 ,其敏感性为 93 .5% ,特异性为10 0 % ,准确性为 95.7%。CT和MRI判断肿瘤残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有明显差异 (Ρ <0 .0 1)。结论 CT可清晰显示肝TACE治疗后碘油在病灶内分布情况。MRI能更清楚地显示肝TACE治疗后肿瘤坏死和残存 ,从而更准确地评价肝TACE疗效。并且MRI更能鉴别无碘油沉积区是肿瘤残存或肿瘤自然坏死、出血或纤维化等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MRI和DSA评价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TACE)治疗后原发病灶肿瘤残存和肝内新病灶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6 8例TACE治疗的HCC患者 ,共有原发病灶 92个。患者于治疗后2~ 9个月行MRI检查 ,MRI检查后 0~ 7天行DSA。评价MRI和DSA显示原发病灶残存和肝内新病灶结果的符合情况 ,并与临床 6个月以上随访 (平均 10 .4个月 )结果相对比。结果  (1) 92个原发病灶中 ,6 1个病灶MRI和DSA均显示有肿瘤残存 ,2 6个无肿瘤残存 ,两者的总体相符率为 94 .6 % (87/ 92 )。 18例患者MRI和DSA均显示有肝内新病灶 ,4 7例无新病灶 ,两者总体相符率为 95 .6 % (6 5 / 6 8)。 (2 )以临床随访结果为标准 ,MRI显示原发病灶肿瘤残存的敏感性为 93.9% ,特异性为 10 0 % ,准确性为 95 .7% ,DSA的敏感性为 98.5 % ,特异性为 10 0 % ,准确性为 98.9% ,两者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MRI显示肝内新病灶的敏感性为 85 .7% ,特异性为 10 0 % ,准确性为 95 .6 % ,DS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 10 0 % ,两者亦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结论 MRI和DSA均能清楚显示HCCTACE治疗后原发病灶肿瘤残存和肝内新病灶 ,两者有很高的符合率。MRI为无创伤性检查技术 ,便于临床随访采用 ,并能准确评价TACE疗效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CT和DSA随访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CT和DSA_在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肿瘤残存和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于1~4次肝癌TACE治疗后1~6个月行CT和DSA复查,2项检查间隔时间为3~5 d.分析和比较CT和DSA对肿瘤残存和复发的显示情况.结果 碘油沉积形态可分3种类型:密整型,缺损型,稀少型.密整型9例(20.0%,9/45),CT与DSA 6个,H内复查均未见复发.缺损型32例(71.1%,32/45),32例中DSA示27例病灶残存或复发,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显示19例残存或复发,CT于动脉期见病灶显著强化者16例,门静脉期进一步强化者3例(提示有门静脉参与供血),DSA发现该区有明显染色及供血,另有8例CT与DSA表现不一致,CT双期增强无强化,但DSA可见肿瘤血供及肿瘤染色;稀少型4例(8.9%,4/45),CT双期增强轻度强化,DSA提示肿瘤为少血供.结论 肝癌TACE治疗后CT平扫及双期增强CT扫描可作为显示肿瘤残存和复发的首选检查方法,DSA是观察肿瘤变化和评价疗效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两者的结合对病灶的显示和后续治疗作出更好指导.  相似文献   

7.
MRI与SCT在原发性肝癌经TACE治疗后随访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MRI与螺旋CT(SCT)在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经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1例,分别于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3个月行MRI及SCT检查,MRI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S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后三期扫描.并于MRI与SCT检查后1周内行DSA.以DSA结果 为金标准,比较MRI和SCT对于TACE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显示情况. 结果 DSA检查发现30例39个瘤灶残留,7例新发病灶,其中2例单发,5例多发,共13个新发病灶.残留灶与新发灶均表现为局部异常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MRI共显示29例36个残留灶,6例共12个新发病灶;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100%.SCT显示共有23例28个残留病灶,显示6例共12个新发病灶;敏感性为72%,特异性为100%.MRI对于肿瘤残留灶的检出率、敏感性高于SCT(P<0.05),对于新发病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SCT比较,MRI能排除碘油沉积的影响,更加敏感地检测出肿瘤的残留、复发及新发病灶,而且更能反映肿瘤TACE治疗后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5TMRI平扫和动态增强对肝癌微波固化治疗后表现和疗效随访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32个病灶肝癌微波固化治疗后MRI表现,并与AFP和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微波固化治疗3天后的MRI平扫表现,T1WI呈相对高信号,T2WI呈相对低信号,病灶周围可见长T1,长T2水肿带。微波固化治疗1月后的MRI表现①单独行微波固化治疗的19个病灶以凝固性坏死为主,平扫T1WI呈相对等高信号,T2WI呈相对低信号或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无强化;②多种介入方法联合应用的5个病灶,特别是与TACE联合治疗的病灶,以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合并存在,表现为局部T1WI呈相对低信号,T2WI呈相对高信号,但动态增强扫描无强化;③8个病灶不完全坏死:在T1WI上呈相对高信号的病灶周边有低信号结节或同时伴新月形低信号带,在T2WI上则表现为等低信号病灶周边出现相对高信号结节或新月形高信号带,在动态增强扫描时呈快进快出强化表现。结论 MRI平扫和动态增强评价微波固化的疗效可靠、准确,微波固化术后定期MRI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学性栓塞(TACE)联合经皮局部热疗治疗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HAPS)的近期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对25例肝癌合并HAPS患者,先行肝动脉明胶海绵颗粒或弹簧圈堵塞瘘口及供血动脉,必要时加用碘油栓塞,3d后再行经皮穿刺微波凝固治疗(PMCT)或射频消融(PRFA)治疗,术后2个月行CT或MR增强、DSA检查,观察瘘口闭塞、肿瘤坏死及临床症状好转等情况。结果25例27个病灶DSA造影发现43处HAPS,其中中央型21处,周围型22处,经明胶海绵颗粒及弹簧圈栓塞后瘘口及供血动脉完全闭塞。18个病灶进行了PM—CT治疗,9个病灶进行了PRFA治疗。2个月DSA复查,17处HAPS再通(中央型12处,周围型5处)。CT或MR增强扫描示6个病灶完全坏死,19个病灶坏死面积〉50%;8个病灶缩小50%以上,10个病灶缩小25%~50%。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腹胀、腹泻及腹水等门脉高压相关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TACE联合经皮局部热疗可以有效地治疗肝癌合并HAPS。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经皮射频消融(PRFA)治疗肝癌后的B超、CT和MRI的定期观察,探讨不同影像方法对PRFA治疗肝癌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对134例PRFA治疗肝癌患者在治疗前行超声、MRI或CT检查,以及肿瘤标记物AFP测定;分别在治疗后在1w、1个月、6个月重复进行上述检查。结果134例中,78例患者在治疗后进行CT复查,其毁损灶在早期(1个月内)呈混合密度,边缘低密度区多有强化;后期则为不强化的低密度影,6例毁损边缘在动脉期有强化。全组有68例术后复查MRI,病灶早期(1个月内)T,WI中央区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而周围则呈环形低信号,PDWI和T2WI病灶中央区呈低信号,周围则呈环形高信号;静脉注射Gd—DTPA后中央区无强化,而边缘则呈环形强化。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木后均行超声检查,术后见病灶缩小,彩色多普勒CHFI和CDPI显示肿瘤血流信息消失。结论增强CT和MRI能很好地反映肿瘤的坏死或残存状况,超声检查方便快捷,适合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经导管肝动脉栓客化疗(TACE)术后肝癌病灶栓塞效果进行评价的技术可行性.方法:31例肝癌患者TACE术后次日行DWI检查,SE-EPI序列,并与DSA结果对照分析.结果:TACE术后DSA显示39个病灶,34个病灶碘油沉积较好,5个病灶碘油沉积不完全.DWI显示42个病灶,32个病灶碘油沉积完全,7个病灶碘油沉积不完全,3个病灶未见碘油沉积.碘油沉积区和肿瘤坏死区DWI呈低信号,肿瘤残留区DWI呈高信号.结论:结合常规MR DWI能评价TACE栓塞效果技术上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动态增强和脂肪抑制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 了解磁共振动态增强和脂肪抑制技术在胰腺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进行了磁共振检查,采用在磁共振序列分别为:SET1WI、FSET2WI、脂肪抑制技术SET1WI和动态增强FMPSPGR等。结果 18例胰腺癌肿瘤病灶,在SET1WI上呈低信号者10例,等信号者6例,高信号者2例;FSET2WI上高信号者8例,等信号者6例,低信号者4例;脂肪抑制技术SET1WI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纤维型脑(脊)膜瘤的MRI影像特征。方法 1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纤维型脑 (脊)膜瘤,位于颅内7例(大脑镰旁、后颅窝各2例,右颞部、侧脑室及前颅窝嗅沟各1例),颅颈交界区1例,胸椎管2例,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前后,均经FSE序列T1加权和T2加权磁共振成像,并分析其MRI影像表现。结果 5例颅内脑膜瘤与1例颅颈交界区脑(脊)膜瘤T1WI呈等信号,T2WI中央极低信号,周围等信号,增强扫描中央轻度强化,周围明显强化;2例颅内脑膜瘤(其中1例位于右侧侧脑室)与2例胸椎管内脊膜瘤T1WI与T2WI均呈等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除1例侧脑室脑膜瘤外所有肿瘤以宽基底贴敷于硬脑(脊)膜,其中,3例增强扫描可见“脑(脊)膜尾征”。结论 纤维型脑(脊)膜瘤有典型的MRI特征,MRI对其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抑脂技术和动态增强MRI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抑脂技术和动态增强MRI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术前行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SE 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加脂肪抑制技术的T1WI和T2WI(即T1WI FS和T2WI FS),快速多层面扰相梯度回波(FMPSPGR)序列作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在常规T1WI和T2WI序列仅检出4例肿瘤,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和T2WI稍高信号。在T1WI FS上7例呈均匀低信号,显示清晰;在T2WI FS上6例病灶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快速动态增强扫描(FMPSPGR)检出11例肿瘤,在动脉期7例肿瘤明显强化呈高信号,4例轻度强化呈稍高信号,1例无明显强化呈等信号,胰腺实质期和门脉期6例仍呈高信号,6例呈等信号。与手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动态增强MRI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1.7%(11/12)。结论 动态增强MRI是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敏感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癌介入治疗后随访中的图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癌介入治疗后随访中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例肝癌介入治疗后患者分别进行DWI检查和MRI常规扫描(T1WI和T2WI)。每次取2个扩散敏感梯度值即b=0和/或150、350、500和800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进行DWI检查。在各成像序列上分别计算病灶信号-噪声比(SNR)、病灶-脏信号对比噪声比(CNR)和病灶的ADC值;与肝脏CT和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定性评价不同b值DWI对肿瘤内部坏死组织和活组织的鉴别诊断能力。结果:病灶在T2WI、DWI150、DWI350、DWI500和DWI800的SNR分别为:(69.81±18.99)、(59.33±32.66)、(59.23±32.94)、(54.25±19.71)、(39.43士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3,P=0.0024);病灶-肝脏CNR分别为(19.11±11.33)、(17.69±9.20)、(21.38±10.10)、(19.90±13.75)和(13,24±1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0,P=0.1556);b=150、350、500和800s/mm^2时病灶的ADC分别为(2.35±0.80)×10^-3、(1.95±0.59)×10^-3、(1.78±0.44)×10^-3和(1.54±0.3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6,P=0.0001)。DWI500和DWI800病灶内部坏死和活性肿瘤组织能有效区分。结论:在肝癌介入治疗后随访检查时,选择合适的扩散梯度系数能够得到较佳的信号对比度,同时也能较准确地区分坏死组织与活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定性和定量评价残留或复发肿瘤组织的能力。方法对16例行TACE术后肝癌患者分别进行DWI、上腹部增强CT和DSA造影检查。DWI检查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500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与上腹部增强CT和DSA造影检查相对照,观察碘化油沉积灶、肿瘤坏死组织和肿瘤组织在DWI上的信号特征;分别测量TACE术后病灶的ADC值和对应的CF最大强化值,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DWI显示TACE术后病灶内部信号较复杂,2例(2/16)病灶碘油沉积完整,DSA检查无肿瘤染色,CT图像显示为完整的碘化油沉积灶,DWI为均匀低信号;2例(2/16)病灶为碘油沉积但出现局部缺损,DSA检查可见缺损区肿瘤染色,DWI图像上碘油沉积区表现为低信号,肿瘤染色区为高信号;12例(12/16)病灶DSA检查可见无或稍许碘油沉积,造影见大量肿瘤染色,其内可见无或轻微染色的缺血、坏死肿瘤组织,DWI图像上肿瘤染色区域表现为高信号,缺血坏死区为低或较低信号;对14例(14/ 16)病灶内肿瘤组织的ADC值与其最大CF强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存在相关性(r=-0.76490,P<0.01)。结论DWI是一种灵敏的检测肝癌TACE术后肝内新发病灶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可监测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活组织和坏死情况,小b值(500s/mm~2)的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血供,可以用于肝癌TACE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7.
MSCT、MRI、DSA评价HCCTACE术后复发的价值及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分析MSCT、MRI、DSA评价肝癌(HCC)TACE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HCC TACE术后1月排除HCC病灶残留后,共收集108例HCC TACE术后复发的病例。对其进行临床随访,评价MSCT、MRI和DSA显示HCC TACE术后复发的符合情况。结果:对于①小于0.5cm的复发灶,MSCT与DSA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43.5%(40/92)、86.9%(80/92);MSCT与MRI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50%(11/22)、90.9%(20/22);MRI与DSA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93.1%(27/29)、89.7%(26/29);②对于大于0.5cm小于1cm的复发灶,MSCT与DSA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86.5%(45/52)、94.2%(49/52);MSCT与MRI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85.0%(17/20)、95.O%(19/20);MRI/与DSA比较其检出率分别为100%(24/24)、95.8%(23/24);③对于大于1cm的复发灶,MSCT、MRI和DSA检出率均为100%。结论:①MR/对于显示小于0.5cm的乏血供复发灶比MSCT和DSA敏感,MR/应为首选检查;②DSA显示复发灶的肿瘤染色、血管形态及血管受侵袭情况较NSCT、MRI好;③MSCT显示碘化油聚集的形态较MRI和DSA好;④MRI和DSA显示小于0.5cm的复发灶较MSCT敏感。  相似文献   

18.
胰腺内分泌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MRI在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中韵价值。资料与方法 15例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均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SE T1WI、FS T1WI、FSE T2WI、FMPSPG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5例患者共16个病灶。多数肿瘤呈长T1(9/15)长T2(11/15)信号,FS T1WI及FMPSPGR平扫序列多为低信号(分别为8/11和13/16),且显示肿瘤较常规SE T1WI更清晰,动态增强后肿瘤可有多种强化方式,8个动脉期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门脉和延迟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周围正常胰腺实质;2个动脉期边缘结节样强化,进行性向中心填充;2个表现为均匀轻中度强化;2个呈均一渐进性强化;2个明显囊变,囊变区无强化,周围呈持续环状强化。动态增强扫描不仅有助于肿瘤的检出、定性,而且可以了解血管受累程度及有无肝脏、淋巴结转移。结论 MRI多序列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对胰内分泌肿瘤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