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中钩突水平段影像学新分型的价值。方法:选取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35例,采用影像学钩突水平段新分型进行术前评估,在FESS术中进行观察和比较,评价其对手术指导的意义。结果:135例(270侧)患者进行钩突分型:内下型157侧(58.15%)、内上型81侧(30.0%)、外下型31侧(11.48%)、外上型1侧(0.37%)。所有患者均能在内镜下使用探针完成钩突切除术及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扩大开放,1例外上型患者出现眶纸样板损伤并发症。结论:钩突水平段影像学新分型方法对评估钩突水平段切除和上颌窦口开放的难度以及预防手术并发症有一定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额隐窝区域临床解剖特点,探讨鼻内镜下最佳额窦手术路径.方法 对39例(64侧)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检查和CT冠状位、水平位扫描,矢状位重建.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径路: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行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结果 钩突路径治愈21侧(77.8%),好转4侧(14.8%),复发2侧(7.4%);鼻丘路径治愈29侧(78.4%),好转5侧(13.5%),复发3侧(8.1%).两种路径手术方式在治疗效果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额隐窝区解剖复杂.CT和鼻内镜检查结果是选择不同手术路径的重要依据.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具有等同的治疗效果.术中可根据情况选定一种路径或采用两种路径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冠状面HRCT观察钩突附着方式及常见解剖变异,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56例副鼻窦冠状面及横断面HRCT图像,观察56例(112侧)钩突影像解剖。结果:钩突头端的附着方式有三种常见类型:筛顶型39侧,纸样板型45侧,中鼻甲型28侧;钩突解剖变异的形态观察:钩突内偏9例(5例为双侧),钩突外偏7例(4例为双侧),钩突肥厚12例(9例为双侧),钩突气化3例(1例为双侧)。结论:冠状面HRCT可以清晰显示钩突影像解剖,对前组鼻窦病变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手术中保留钩突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钩突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意义,保留钩突的FESS更符合鼻腔生理特点。方法40例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为实验组,实验组施行经鼻内镜下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40例单纯慢性鼻窦炎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经典钩突切除术。结果随访6个月,实验组治愈36例,好转2例,无效2例,有效率95.O%。对照组治愈29例,好转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保留了鼻腔的正常结构,使手术更加适应鼻腔鼻窦的气流特征,减少了鼻窦黏膜炎症的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5.
钩突的切除常作为鼻内镜手术学习的第一步或手术的开始步骤.是否能安全有效地切除钩突对于初学者信心的建立或整个手术进程的顺.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但钩突并不都是特征明显的.钩突偏曲的出现率在16%[1] ,尤其是慢性鼻窦炎患者或鼻腔、鼻道长期占位性病变患者,因肿物压迫或上颌窦内负压从而导致钩突外移,甚至陷于上颌窦腔内.初学者甚至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在面对复杂的鼻腔情况进行钩突切除时均可能因判断失误导致并发症的产生.本文通过介绍一种新的钩突切除的手术入路,以期最大限度降低钩突切除的掌握难度和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茂  宋艳红  吴丹  张品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0):1115-1115,1117
目的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探讨鼻内镜手术中额窦开口的确认和处理方法。方法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额窦炎35例(58侧),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结果冠状位CT扫描提示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为28侧(48.2%);额窦开口与钩突与眶纸板之间为30侧(51.8%)。术后随访3~18个月,全部症状消失或改善,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钩突上部为CT扫描和术中定位额窦口解剖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钩突上附着点(superior attachment of uncinate process,SAUP)分型与中鼻甲气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2018年5月—2018年7月行鼻旁窦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患者178例(350侧,6侧因炎症等原因导致钩突上附着点显示不清,排除研究),通过MSCT冠状及横断重建图像确定SAUP的类型及中鼻甲气化的情况,并分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50侧SAUP分型中,最常见的分别是Ⅰ型(46.6%),Ⅳ型(20.6%)。中鼻甲气化143侧(40.9%)。中鼻甲气化时,钩突上端附着于中鼻甲(Ⅱ、Ⅳ、Ⅶ)明显高于其他钩突上端附着方式(49.7%、30.9%,P <0.05)。结论:MSCT可以明确SAUP分型及中鼻甲气化的情况,为鼻内镜术前提供精准的影像资料。当中鼻甲气化时,钩突上附着点更容易附着于中鼻甲。  相似文献   

8.
苏卫军 《新医学》2012,43(7):470-472,F0003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保留钩突上中段的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行鼻窦炎、鼻息肉手术186例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共134例,采用经典鼻内镜术式(钩突切除);实验组52例,采用经鼻内镜保留钩突上中段的改良术式。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47例(91%),对照组119例(89%),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主观不适2例,对照组24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留钩突中上段黏膜的鼻窦炎、鼻息肉术,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及鼻内镜鼻窦手术中鼻腔鼻窦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的重要性。方法:3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以冠状位鼻窦CT分析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并在鼻内镜鼻窦手术中分别予以矫正。结果:鼻腔鼻窦解剖变异包括鼻中隔高位偏曲(21.3%)、中鼻甲气化(18.5%)、反向弯曲(7%)、中鼻甲肥大(55.8%)、钩突气化(3.3%)、钩突偏移(9.7%)、钩突肥大(23.1%)、鼻丘过度气化(6.1%)、Haller气房(11%)。结论:鼻腔鼻窦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发病相关,鼻腔解剖变异的正确处理是鼻内镜鼻窦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内镜术中与额窦开口有密切关系的解剖标志.方法:总结37例(56侧)额窦开放手术患者手术资料,分析与额窦开口相关的解剖标志.结果:以钩突为主要解剖标志找寻额窦口,37例(56侧)术中均准确定位并顺利开放额窭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术中利用钩突、筛泡及中鼻甲根部等解剖标志联合定位额窦开口,安全、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黏膜下钩突骨质切除治疗单纯型慢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5月~2010年4月该科住院具有行FESS手术指征的单纯性鼻窦炎患者,通过评估,筛选出可以行黏膜下钩突骨质切除的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黏膜下钩突骨质切除手术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钩突切除术,随诊至术后6个月,观察术后患者症状缓解程度、术腔上皮化情况,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有效率均为100%;试验组治愈率为96%,对照组为91.3%,两组患者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P=0.478);试验组手术方式可以加快术腔上皮化的进程(P=0.026),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鼻腔黏膜的上皮化时间趋于一致。试验组上皮化时间为(5.96±0.87)周,对照组上皮化时间为(6.75±1.21)周,两组患者上皮化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423);术后两组评分总分分别为(4.30±0.67)、(5.70±0.96)分,试验组较对照组较症状缓解明显(P=0.023)。结论钩突骨质切除治疗单纯型慢性鼻窦炎,在去除钩突对中鼻道的阻塞因素的同时充分保留了钩突黏膜,缩短了上皮化的时间,缓解患者症状更明显,更符合功能性手术理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联合Caldwell-Luc进路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鼻内镜下上颌窦暴露困难的病例,联合Caldwell-Luc进路,处理上颌窦病变42例共52侧,对手术适应证和操作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2例患者共52侧,46侧治愈(88%),6侧好转(12%)。结论:鼻内镜联合Caldwell-Luc进路手术,上颌窦暴露良好,有利于窦腔病变彻底清除,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鼻窦内镜手术治疗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以95例190侧Ⅲ型鼻窦炙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鼻窦内镜手术治疗,分析其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治愈128侧(67.4%),好转50侧(26.3%),无效12侧(6.3%).95例190侧患者中,并发纸样板损伤6侧(3.2%),鼻腔粘连或闭塞21侧(11.1%),出血>400mL者3侧(1.6%).结论 Ⅲ型鼻窦炎鼻息肉炎症重,正常解剖结构缺失或改变,导致手术风险增大,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行鼻窦内镜手术治疗时需要注意仔细寻找并确定解剖定位标志,处理好病变的中鼻甲和完整切除钩突,术前术后配合类固醇药物可促进炎症消退,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功能性鼻-鼻窦内镜手术(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FESS)后鼻内镜辅助下上颌窦冲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鼻内镜检查和吸引技术应用于FESS术后上颌窦冲洗的病人,根据窦口状况分别选择内镜下吸引加冲洗、单纯冲洗方法。结果83%病例实施了内镜下吸引加冲洗,17%采用了单纯上颌窦冲洗方法。操作后行内镜检查,本组上颌窦窦口冲洗后未见痂皮、渗出物或脓性分泌物的比例达100%,冲洗效果令人满意。结论将内镜检查和吸引技术应用于FESS术后上颌窦冲洗,保证和提高了冲洗质量,并促进了专科护士业务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397-39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鼻侧切开术,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除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经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肿瘤复发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的手术后并发症情况没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适合应用鼻内镜下进行上颌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的患者,进行单纯的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能够减少手术的创伤,减少手术并发症,术中做到微创,术中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鼻内镜下翼腭窝手术入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翼腭窝手术的可行性与解剖路径。方法10%甲醛充分固定的5例(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在电视监视下,从鼻腔置入0°鼻内镜,依次切除中鼻甲、钩突、筛泡以及前后组筛房,扩大上颌窦口后咬除上颌窦口后部腭骨垂直部直达其与蝶骨交界处,全部切除上颌窦后壁内侧半骨壁,显露翼腭窝。分别用0°、30°鼻内镜充分暴露翼腭窝内的结构,逐层进行解剖,记录所涉及到的组织结构,探查其毗邻关系。结果所有标本均能满意显露翼腭窝。翼腭窝显露范围向上达眶尖,向下达翼腭窝底壁,向外能完全暴露翼突外板上半部分以及翼突根部,部分显露颞下窝。结论鼻内镜下可以满意显露翼腭窝,安全控制翼腭窝内所有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  相似文献   

17.
鼻内镜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病变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盖锡球 《新医学》2004,35(5):289-289
目的:探讨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防止病变复发的手术方法。方法:在鼻内镜下对42例(48侧)上颌窦病变选择性地行中下鼻道联合或融合开窗术,术中彻底清除上颌窦病变。结果:随访1~2年治愈率达95%(40/42),好转率为5%(2/42),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地行上颌窦联合或融合开窗术,对清除上颌窦病变,防止病变复发,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Nd:YAG激光在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行双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 2 0例 ( 4 0侧 )患者 ,分为A侧 (单纯FESS组 )及B侧 (FESS +Nd :YAG激光组 ) ,分别观察患者的中鼻道术腔及上颌窦窦口开放情况 ,并以此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探讨Nd :YAG激光在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构异常性慢性鼻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有结构异常的慢性鼻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对67例分别有鼻中隔偏曲、下鼻甲代偿性肥大、钩突和筛泡肥大、中鼻甲肥大和内移的慢性鼻炎患者,在鼻内镜下应用电动切割器进行微创手术治疗,随访半年以上。结果痊愈39例(58.21%),显效21例(31.34%),有效4例(5.97%),无效3例(4.48%);总有效率为95.52%,无1例并发症出现。结论有结构异常的慢性鼻炎患者有必要尽早行鼻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伴变应性鼻炎者,效果不肯定。  相似文献   

20.
内窥镜手术治疗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筛窦,中鼻甲游离缘,中鼻道内的钩突和筛泡,上颌窦窦口等处。后鼻孔息肉大多来自上颌窦,以长蒂通过窦口经中鼻道向后悬垂于后鼻孔,常为单侧性和单发性水肿型息肉,常见于成人,偶尔也见于儿童。自20世纪70年代鼻内镜的出现,于鼻内镜下进行鼻息肉手术摘除,使手术较为彻底,组织损伤较小,出血较少。本院耳鼻咽喉科于2004年4月至2008年2月共收治6例少年儿童上颌窦后鼻孔息肉患者,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