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陕西中医学院张登本教授惠寄的《内经的思考》一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思考》)令我兴奋不已。这位对《黄帝内经》玩味了几十年、研究了几十年的园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围绕《内经》的主要宗旨,以广义的思考立论,从其成书的酝酿过程开始,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内经》的要义精华,是一部难得的学习、研究《内经》的参考书和工具书。  相似文献   

2.
《内经》论形神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神关系是《内经》的一个重要理论,形与神相依互用,神生于形,并依附于形;但神又是形的统率,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具体可概括为:形为神之体,神为形之主,形与神俱,尽终天年。这一理论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养生。  相似文献   

3.
略论五行说的起源和演变及其在《内经》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五行的产生及其唯物性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尚书·洪范》述箕子答周武王问说:“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尚书·大传》中有下述这样一段记载:“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夜宿,士卒皆欢乐以达旦,前歌后舞,假于上下,咸日:孜孜无怠,火水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此外《尚书·甘誓》中也有五行字样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学医奠基说内经——学习《内经》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问分难易,学业有攻专。自学中医,屡见不鲜,唯其攻坚不止,恒习奋进,方可名树一帜。学医之道:有读《本草备要》、《汤头歌诀》,《医宗金鉴》而成医者,此浅而易也;有始自《黄帝内经》《伤寒》《金匮》《巢氏病源》《千金》《外台》,循次及宋、金、元、明、清诸家,而后成医者,此深且难也。然而篱竹之材焉能挡猛兽,癣疥之能岂可愈大病!或问:欲从深从难而登医门,有否捷径邪?答曰:航海需罗盘,旅游倚向导,学中医能有前辈老师指点,虽无捷径,亦可少走弯路。「中医携导」专栏即为此而设,并特聘茹十眉老中医为本专栏撰稿。  相似文献   

5.
《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对疾病发生的观点,有着丰富的内涵,兹就其特点,谈谈粗浅的认识。一、阴阳失调《内经》认为,健康和疾病的基本界限在于阴阳协调与否,正如《素间·调经论》所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相似文献   

6.
在祖国医学中,汗,既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判断病情的依据,还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内经》中载汗达200处以上,其名称有劳汗、肾汗、魄汗、寝汗、绝汗之类,程度分多、少、有、无之别,部位则  相似文献   

7.
略论《内经》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9.
《黄帝内经》是现存中医学里最早的一部古典医著。不仅较详尽记载医学内容,而且还有天文、哲学等方面知识。初学之明其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机、治则之后,知道文理,能语释深难词句,应该要掌握医理。不过此时体会不深,再学之,读本草、方剂、伤寒、金匮、各家学说之后,始知中药之性味为寒热温凉,以阴阳而言;方剂之功效能解表攻下滋阴温阳,以扶正祛邪而言;伤寒之辨证能分表里寒热虚实,以六经言;金匮之论治,能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治病必求病而言;后世  相似文献   

10.
《内经》阴阳说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由于其文词古奥,言简意赅,不易领会,致使其中的个别基本概念和理论原则流传失真,阴阳说就是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例子.这类问题如不溯本求源地加以探讨与统一,势必会影响继承、整理和发扬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校勘是指对古书中因传抄、翻刻而出现的讹误,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对原文进行核对,考订文字的异同,订正差错,目的在于确定文字的真相。特别是古书原文一旦发生差错,往往造成句读和注释的错误。王冰在《素问·藏气法时论》注中说:“三坟之经,俗久沦坠,人少披习,字多传  相似文献   

12.
13.
<正> 《黄帝内经》专门阐述痹证的专篇有《素何·痹论》和《灵枢·周痹论》,而散在他篇中论及痹病概念的有约40篇,初步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为后世治疗痹证开创了先河。笔者对内经中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痹证‘三说’,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1.二合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刀又提出“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答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提出了形成痹病的二个前提:一是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三气虽错杂而至,不合而侵袭人体不能成痹。二是风寒湿三气相合而至不与营卫之气合是不致发生痹证的,这就是‘二  相似文献   

14.
病因即为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病因学说就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类别、致病特点及其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的系统理论。中医病因学说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整理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理论;然而,就学术源流而言《内经》的病因学说是其根源。《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它整理先人们积累的丰富的医疗经验,使之升华为理性知识,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并进一步驾驭医疗实践,建立了中医学临床规范,使中医学成为探讨生命规律及其医学应用的系统理论。《内经》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为指导,对人体内外的许多致病因素,做了较全面的观…  相似文献   

15.
《内经》养生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中和养生之道,提出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动静结合"的中和养生原则,是儒家"中和"思想在中医养生理论及临床实践中的完美体现。中和养生学说的基本内涵体现在顺应四时至中和以养形;调摄精气神及情志至中和以养神;调节饮食至中和以养性。后世医家对中和养生学说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与发挥,并强调了中和养生学说在中医养生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正>《内经》认为疾病的产生和湿邪有密切的关系,现就《内经》湿邪致病特点相关论述探讨如下。1湿性重着及趋下性湿性重着,指湿邪致病具有"重"和"着"的特性,重即沉重或困重,着即固着不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素问·气交变大论》云:"雨湿流行……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均说明湿邪致病往往表现为头、身体及四肢等全身多部位以沉重或困重为特点。同时病变部位固定不移,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经典著作《内经》首先提出了针灸施治的先后次序,对于针灸临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特予以探讨。一、根据“病之所先发”的顺序决定施治的先后  相似文献   

20.
通对探索《黄帝内经》中论述的针刺思想,以了解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为临床针刺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