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草经集注序录》云:“以《神农本草》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二十种”。但据考证,《新修本草》实载《神农本草经》(以下省称《本经》)药物367种,《名医别录》(以下省称《别录》)药物370种,总计737种,并不符陶弘景所说《本经》365,《别录》365,合730种之数。显  相似文献   

2.
《名医别录》的编纂者是不是陶弘景,近年来出版的医史书说法不一,通常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陶弘景所编纂,如贾得道著的《中国医学史略》认为:“陶弘景……医药方面则著有《名医别录》及《本草经集注》等。”①刘镜如的《中医史话》也认为:“梁朝的陶弘景……将后汉、三国、晋、齐、梁这一时期临床应用的新药进行了总结,称作《名医别录》”。②曾时新等编著的《名医治学录》也说:“陶弘景……从自己编纂的  相似文献   

3.
<正> 一、顾观光误《本草经集注》为《别录》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序》云:“梁陶隐居《名医别录》始分玉石草木三品为三卷,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三品为三卷,又有序录一卷,合为七卷。故《别录序》后云:‘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原本,论病名之形诊,记题品录,详览施用。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菜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三十种,各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今大书分为七卷’。”从这段序文来看,顾氐误解《证类本草》卷一“梁陶隐居序”〔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  相似文献   

4.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朝代。唐代前期与中期,国势强盛,经济、交通、文化、科学都有显著发展和成就。其中,医药学的成果也很突出,唐政府颁令在全国进行的药物大普查,堪称为世界药学史上之创举。 唐代在实行全国药物大普查之前,社会上所流通、采用的中药学专书,主要是南朝齐、梁时期医学家陶弘景(456—536)编撰的《本草经集注》,该书载述药物730种,其中365种药物的记载是录自《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约成书于东汉年间);另365种药物的资料是辑自《名医别录》(简称《别录》,约成…  相似文献   

5.
<正>习惯上都认为名医别录药产生时代是晚于本草经药。但从《五十二病方》所收载药物来看,并非如此。 1979年末,文物出版社出版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病方》),第196页附表二第三栏中专列有名医别录药名,说明名医别录药,早在《病方》时代已有了。  相似文献   

6.
一、《名医别录》的成书时代及作者《名医别录》是汉魏以来名医用药经验的集录,是长期累积的药物知识的传抄本,推测不是一人所作,但可能为一人所汇集而成。《隋书经籍志》卷三载《名医别录》三卷,署名陶氏撰。《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和《玉海》的记载,与前同。惟《通志艺文略》迳作陶隐居撰,恐非。究竟是什么人的著作?有几种不同看法。 (一)成书时代及作者不明。陶弘景只在《本草经集注》序中说:“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  相似文献   

7.
《本草经集注》系南朝梁医药学家陶弘景所作,此书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补入《名医别录》的相关内容,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敦煌及吐鲁番出土的《本草经集注》残卷收录了原书较多佚文,通过将两种残卷与其他相关医籍内容进行比对校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求得本书原貌,从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8.
《证类本草》向上推溯,源于《嘉祐本草》,《嘉祐本草》源于《开宝本草》,《开宝本草》源于《唐本草》,《唐本草》源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追本求源,来源于《本草经集注》中墨字别录药。要研究《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的来源,首先要了解陶弘景怎么撰写《本草经集注》的。陶弘景撰写《本草经集注》,可从陶隐居序文起了解。陶隐居序云:“本经所出邵县乃后病时制,拟仲  相似文献   

9.
中药菖蒲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史学资料和植物调查,对菖蒲进行系统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菖蒲是泛指菖蒲属(Acorns)生石上、根茎节稠密的多种植物;《本草经集注》及其多数本草所载是指石菖蒲A.gramineus及大石菖蒲A.tatarinowii等叶有“剑脊”的狭叶类植物。尽管《名医别录》及《图经本草》所载尚包括水菖薄A.catamus,但本草谓其不可作菖蒲(石菖蒲)入药。  相似文献   

10.
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方技略载:《雷公药对》2卷。《隋书经籍志》卷三所载《桐君药录》书名下,著录“梁有《药对》二卷”,但未题名雷公著。其实雷公《药对》在《隋书经籍志》以前,已有文献记载了,那是就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中已提到。兹以敦煌出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1955年群联版,以下简称《集注》)来研究。《集注》2页云:“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至乎桐、雷,乃著在篇简。”在此文中,所讲桐、雷,当指桐君、雷公而言。  相似文献   

11.
《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最早见录于《隋书经籍志》,题陶氏撰。《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亦载之,但未言著者。到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始称由陶隐居集。自此,言《别录》作者,皆从郑樵之说,题陶弘景集。郑樵在《校讎略·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一文中又说:“《名医别录》虽亡,陶隐居已收入本草。”加之《别录》中药物产地都是用前代的地名,因此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误认为非弘景所著。笔者认为,有关《别录》的  相似文献   

12.
《本草纲目》是一部世人皆知的医药学巨著。在这部书中,李时珍博采众家之言,仅收录的前代本草著作就达40余种,成为我们今天进行本草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但在此书的编纂过程中,李时珍对前代本草著作进行了不少删节和文字上的更改,特别是宋以前的资料多从《证类本草》转引。另外《纲目》中将《名医别录》与《本草经集注》混在一起;将《海药本草》与《南海药谱》视为一书,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13.
胡世林《古代人参名实考》一文已指出古代人参即今之五加科人参。然而近来仍有学者根据《吴普本草》和《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的论述,得出古之人参乃今桔梗科党参的结论。笔者在胡氏考证的基础上。再补充考辨如下。古代人参植物及药材形态《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人参条下未见对原植物及药材形态的描述,论者即以《吴普本草》和《集注》的描述为据。《吴普本草》人参条“或  相似文献   

14.
梁·陶弘景撰著的(本草经集注·序录),是重要的古代中药学文献。该文献历史上主要有(证类本草)传本。至清末,又出现了敦煌卷子本的(序录)。敦煌本抄成于唐初以前,较好地保留了《序录)的原貌,因此受到了中药文献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丛春雨主编(敦煌中医药全书)(以下简称“全书”)、马继兴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以下简称“考释”)、尚志钩等辑校(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都对本文献作了较详尽的校勘和部分注释。但是,由于对敦煌本部分文字内容未能充分理解,在敦煌本与证类本异文的优劣判断和取舍,以及断句与…  相似文献   

15.
《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自《唐本草》开始,历代本草学转引颇多,但对其中不少节段,一直存在着张冠李戴的混乱现象,有的讹以传讹,贻误至今。故有必要对历代引录乖违之处,订正并予说明,以期引起学习和研究本草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正> 竹沥主产华东诸省,生产量和销售地区均在不断扩大,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现。为此,我们在考核质量的同时,查阅了有关文献,并对华东地区竹沥的生产情况及其原植物作了考察。一、历史概况:竹沥的“沥”最早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历代本草或现代中医药书藉多称竹沥出自《别录》或《本草经集注》,但《神农本草经》竹叶项下已有“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汁主风痓,实通神明”的记载。显然,此处“竹汁”并非指竹叶、竹根压榨或煎取的  相似文献   

17.
唐代以前药用皮胶是以牛皮阿胶为主,兼用猪、驴、马等皮的多种皮胶 阿胶之名一般认为首见于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梁·陶宏景合<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作<本草经集注>时,引<名医别录>为"煮牛皮作之".为何必用牛皮?医药文献缺如.  相似文献   

18.
张瑞梅 《河北中医》2012,34(7):1055-1056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别名美草、蜜甘(《神农本草经》),密草、蕗草(《名医别录》),国老(《本草经集注》),粉草(《群芳谱》).清炙甘草又名清炙草、清甘草;蜜炙甘草又名炙甘草、蜜炙草.味甘,性温,功效补中益气,润肺祛痰,缓急解毒,调和诸药.甘草在古代文献中均记载无毒并具有解毒作用,但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大剂量或长期使用甘草能引起较多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中药鉴定学》教学中引用本草典籍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将《本草纲目》《名医别录》《本经疏证》《本草经集注》等本草著作中的内容引用于《中药鉴定学》相关药材内容的授课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巩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认为,本草典籍应用于《中药鉴定学》教学中,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  相似文献   

20.
女贞实     
<正>品种古本草溯源《名医别录》:"女贞实,味甘,无毒。生武陵,立冬采。"《本草经集注》:"女贞实。味苦、甘,平。无毒叶茂盛,凌冬不凋,皮青肉白,与秦皮为表里,其树以冬生而可爱,诸处时有。《仙经》亦服食之,世方不复用,市人亦无识之者。"祝按:女贞子与秦皮同为木犀科植物。又同为虫白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