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状动脉痉挛是引起心肌梗塞的一个机制,特别是在变异型心绞痛者。迄今,仅在少数心肌梗塞患者由血管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痉挛;但有关此类病人的冠状动脉解剖的了解很少。本文旨在确定心肌梗塞前或后由血管造影观察到有冠状动脉痉挛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表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三种冠状动脉综合征(穿壁性心肌梗塞,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心绞痛)的侧枝循环进行分析,以了解这三种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造影联系,明确局部侧枝循环是否对梗塞后的临床症状起有作用,以及明确局部侧枝循环对心绞痛患者亚极量运动试验时是否出现缺血性心电图起有作用。方法:300例在出现典型冠心病症状一年内(平均23周)作过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三个临床组:(1)穿壁性心肌梗塞组。73例,其中43例为前壁梗塞,30例为下壁梗塞。(2)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组。63例,其中33例为前壁、30例为下壁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2%患者心肌梗塞时血清酶有诊断意义的升高,68%患者血清酶无明显升高。(3)单纯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阻塞部位及程度、侧支循环状态,对94例首次Q波心肌梗塞患者行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和QRS积分显著相关(r=-0.94和r=0.76,P均<0.01)。冠状动脉病变积分≥8预测心性意外的精确性(65%)高于左心室射血分数(55%)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51%)。因此,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可为估价心肌梗塞患者远期预后提供一个新的实用指数。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治疗的20例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和18例非老年心肌梗塞患者随访3年,并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老年心肌梗塞患者PTCA的特点,以便为老年心肌梗塞患者行PTCA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塞前心绞痛与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例心肌梗塞前有心绞痛史(甲组)和22例心肌梗塞前无心绞痛史(乙组)的患者,均于心肌梗塞后6个月内行左心室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证明,甲组的冠状动脉病变比乙组广泛而严重,但侧支循环丰富;节段性室壁活动异常减低。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提示,心肌梗塞前心绞痛对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侧支循环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前壁心肌梗塞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是冠状动脉性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有证据表明,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心肌梗塞,死亡率甚高。作者选择马萨诸塞州立医院糖尿病性心肌梗塞患者(228名)和非糖尿病性心肌梗塞患者(196名),对两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塞30天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表现。  方法 :回顾总结了 1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 99m锝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99m Tc- MIBI)静息心肌断层显像。  结果 :18例心肌梗塞患者心肌灌注显像均显示异常 ,12例有节段性缺损 ,6例未见缺损但可见心肌节段性稀疏。心肌灌注显像对心肌梗塞的定位与心电图 Q波比较 ,显示病变部位更明确。  结论 :心肌灌注显像提供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损伤部位及程度。  相似文献   

8.
对象与方法在169例心肌梗塞及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患者中除去因步行困难等不能进行运动疗法(PT)及轻症中无运动耐力降低毋需PT或不愿行PT的病例,以其余81例患者为对象。其中陈旧性心肌梗73例(男65、女8)、冠状动脉旁路术后8例(男7、女1)。分为青年组(30—49岁)26例,壮年组(50—59岁)33例,老年组(60—79岁)22例。心肌梗塞的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清酶值。原则上对心肌梗塞急性期入院的患者于发病7周后、冠状动脉旁路术患者于术后4周后、心肌梗塞慢性期入院的患者于入院2周后行运动负荷试验及心池扫描或左室造影,以评价运动耐力和测定左室  相似文献   

9.
偶尔,心肌梗塞患者在梗塞后所作的冠状动脉造影,并无明显异常。本文旨在分析这些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心肌梗塞临床表现,将之与同年龄组有冠状动脉病变者相比较,并寻找其发生心肌梗塞的原因。方法:将作者等新近见到的6例,加上过去文献报道的19例心肌梗塞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共25例(均为男性)列为第一组,同时将心肌梗塞后冠状动脉造影有病变者16例列为第二组进行对比。结果:第一组的平均年龄显著较第二组16例为轻(27.5岁:33.7岁,P<0.005)。第一组中15例无易患因子,而第二组则均有1个或1个以上的易患因子(P<0.0001)。第  相似文献   

10.
心脏死亡和心肌梗塞(MI)发生率常用来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疗效。对1829例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比较PTCA或CABG术后5年心脏死亡率和心肌梗塞发生率。 方法 有多支冠脉病变的患者和严重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的患者随机分入CABG或PTCA治疗方案。其适应证如下:(1)非Q波心肌梗塞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4小时至6周;(2)稳定型Ⅲ或Ⅳ级心绞痛;(3)稳定型Ⅰ  相似文献   

11.
许多作者认为,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增高是心肌梗塞的一个主要危险因子.一些研究表明,在年青的心肌梗塞存活者中,血清中雌二醇(E_2)和雌酮的水平比正常人高,而血清中的睾丸酮(T)水平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别.本文通过对冠状动脉疾病过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年龄患者的研究,以及对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者与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闭塞的患者进行比较,以期进一步证实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增高是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方法:病人分四组,均未接受洋地黄、雌激素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运动诱发室上性期外收缩R波振幅的变化对冠状动脉疾病(CAD)和判断左室心功能的意义。 受检者94例,男65例,女29例,年龄30~67(平均53.5±8)岁,均行左室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术。血管造影证实63例(67%)为CAD,其中34例有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为A_1组。余29名无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为A_2组。31例(33%)冠状动脉正常或损害<30%者为  相似文献   

13.
绝大多数心肌梗塞(MI)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常发生于老年患者,并多伴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少数心肌梗塞则由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NAMI)所致。国内有关NAMI的报告不少,但尸检证实的NAMI资料却不多。本文回顾我院近10年经尸检证实的NAMI 11例,并就其病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是心肌氧释放减少,从临床观点考虑,有5种机理可引起心肌梗塞:(1)冠状动脉血栓形成;(2)严重病变的血管内暂时性血小板聚集;(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继发性出血使冠状动脉管腔迅速减小;(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5)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塞(AMI)已非假设。无疑大多数 AMI 病人有继发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规则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灌注不足时,以血管内形成血栓为特征的。血栓的形成是由于激活了凝血系统和血小板的凝集,这提供了使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治疗此类疾病的依据。 使用抗凝血药物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时间可追溯到近半个世纪前,当时常规肝素(UFH)已被证明可阻止不规则绞痛发展为心肌梗塞,并随之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死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53例首次穿壁性心肌梗塞患者于发病后6月内行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23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患者(甲组)较30例梗塞后无心绞痛患者(乙组)冠状动脉受累血管数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增高,梗塞区侧支循环和左心室局部室壁活动改善。甲组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性再通率显著高于乙组。本文提示,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可预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特别是前壁梗塞时,因此,对心肌梗塞后有心绞痛的患者宜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期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对象为61±6(40~70)岁的30例确诊为冠心病的男性患者:18例有心肌梗塞史,18例曾作冠状动脉旁路术,8例曾作 PTCA,1例曾作左室室壁瘤切除术。心力衰竭、近期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冠状动脉旁路术或四肢活动受限已经剔除。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引发血小板激活,进而引起冠状动脉内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和远端血管闭塞的一组心血管急症,是目前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逐渐认识到其主要病理基础为不稳定斑块引起的血小板继发性激活从而引起冠状动脉局部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基础.因此,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推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及行药物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心肌梗塞患者[1].  相似文献   

19.
各种不同药物曾用于缩小心肌梗塞范围的研究,如β阻滞剂、硝酸酯类、皮质激素和透明质酸酶。钙通道阻滞剂已被证明能有效地治疗稳定型、不稳定型和血管痉挛性心绞痛。此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也可能发挥有益的作用,包括:(1)解除冠状动脉痉挛。Oli-va 等研究指出,痉挛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起作用。更为新近的冠状动脉造影和链激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发生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n=16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n=2 4) ,分析两组间肌酸激酶峰值、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及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 AVB发生的影响。  结果 :AVB发生与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 ,狭窄程度越高 ,则 AVB发生率越高 ,L 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唯一有意义的危险因素 (P=0 .0 0 2 9,OR=8.86 0 1)。  结论 :优势型冠状动脉的严重阻塞是 AVB发生的一个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