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支付方式改革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的重要手段。云南省禄丰县于2007年开始探索住院按床日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有效控制了住院次均费用的过快上涨,初步建立了医疗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参合农民、医疗机构和新农合经办机构满意度较高。本文对禄丰县按床日付费制度的主要做法和效果做了评价,并提出调整支付标准、完善考核办法等建议,以供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单病种付费政策的费用控制效果以及对医院、患者、医保基金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2017—2019年徐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数据,建立双重差分(difference - in - differences, DID)模型分析胃息肉患者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自付费用、住院天数、实际补偿比等相关指标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变化。结果 政策实施后,次均住院费用下降29.46%,次均自付费用下降38.37%,住院天数下降59.71%,月均住院人次数增加55.30%,单病种月收入基本维持稳定。结论 单病种付费政策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次均费用和自付比例、提高医疗机构效率、维持医保基金稳定运行。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DRGs)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单病种付费政策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住院次均费用控制模式控制医疗费用的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为贵溪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比较贵溪市住院次均费用控制模式实施前后两年全省及贵溪市社会经济状况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相关指标;分析贵溪市5年来参合农民住院次均费用和住院流向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贵溪市实施住院次均费用控制模式后,各级医疗机构的住院次均费用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仍需进一步加强.结论:住院次均费用控制模式强化了医疗机构在费用控制中的作用及其所承担的风险,增强了各级医疗机构费用控制的主动性,对于住院费用控制有一定的作用,但仍不成熟,还需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4.
支付方式改革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效手段.按床日付费制度是指通过对不同医疗机构的疾病类型和住院天数确定支付标准,以住院床日为付费单元,实行费用控制的一种支付方式,其本质是按单元付费[1].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哈尔滨市在全面实施医保费用年度总额预付制支付方式前后的相关指标变化,评价总额预付制支付方式的实施效果,对医保支付政策的更好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汇总统计,描述性分析比较市医保在医保总额预付制实施前后医保住院患者相关指标的情况。结果:该市在医保总额预付制实施两年后,医保住院患者量,患者的住院次均费用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整体市医保次均住院费用及医保次均支付费用呈负增长。结论:实施医保总额预付制后,患者的次均费用的控制效果显著,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在政策及方式和方法上有相应的调整,以便适应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开展,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南通市总额预付制下的结算办法的运行效果。方法:从供需双方的视角,分析不同结算方式对年人均住院次数、次均住院费用、次均医保支付及个人自付比,并建立回归模型评价运行效果。结果:患者年住院两次以上人数逐年增加,三级医院的住院费用年均增长高于二级医院,多因素回归结果发现:增幅管理模式2有效地促进医疗机构降低次均住院费用及次均医保支付费用,尤其是二级医院;次均个人自付支付比例下降了2.48个百分点。结论:医保管理部门应建立总额预付下的价格谈判机制,探索综合支付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青海省20所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改革前后相关数据对比分析,了解改革后各类医疗机构实际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数量和收入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稳妥推进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整群抽取不同类型医疗机构相关资料,对比分析改革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改革后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实际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数量占国家规范数比例较低;医药总费用增长,次均费用下降,住院和门诊患者药品总费用和次均费用均下降,医疗服务项目总费用和次均费用均增加。结论:改革后医疗机构的实际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数较少;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改革初步实现了预期。  相似文献   

8.
对江苏省三种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探索的典型城市进行分析,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为主线,探讨在不同支付方式下,江苏省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控制情况,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支付方式的改革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医保费用支付方式、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按病种分值结算付费方式改革对厦门市某三甲医院的绩效。方法:提取某三甲医院按病种分值结算付费方式改革前后各两个医保年度的所有出院患者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与双重差分法对相关医疗管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改革后次均住院费用等相关指标增幅低于改革前;本地医保改革后次均住院费用、次均药品费用、次均耗材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净效应分别为-761.12元、-60.86元、-77.86元、-0.41天,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有利于增强医院自主管理意识;有利于减轻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水平;改革存在分值单价贬值问题;双重差分法研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效应有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子宫肌瘤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住院费用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支付方式对于住院费用控制的效果,分析混合式支付方式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对A市B医院2011—2015年522例子宫肌瘤患者及110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病案首页、一日清单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就诊明细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结果:子宫肌瘤患者住院次均费用变化波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住院次均费用变化趋势平稳。不同支付方式患者人次结构随支付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结论:由于对按项目付费的准入和不同支付方式之间的选择及转换监管力度不够,供方趋于将患者推向支付标准更高的支付方式,缺乏精算管理和有效监管的混合式支付方式对住院费用控制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北京市胆囊结石患者住院费用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与医耗联动综合改革 (以下统称两轮综合改革) 前后的变化情况,总结两轮综合改革的成果与不足。方法:应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对北京市111家二三级医院两轮综合改革前后胆囊结石患者例均住院总费用及明细费用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两轮综合改革后,二三级医院胆囊结石患者例均住院总费用略有增加,例均药品和材料费用占比减少,例均医疗费用占比增加。二级医院例均医疗费用和例均材料费用在两轮综合改革后呈增长趋势,三级医院例均药品费用在两轮综合改革后呈下降趋势,例均医疗费用则继续增长。结论:两轮综合改革基本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建议加强医用耗材治理,优化医院内外部补偿机制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公立医院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地市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情况进行跟踪调研,评价不同阶段性实施效果,为深化和完善医药价格体制改革补充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市级5家医院相关医药价格改革前后运营指标,运用对比研究方法进行改革效果研究。结果样本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增长,药占比有所下降,运行正常;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不同程度增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未能有效弥补减少的合理收入,传统内科、肿瘤专科受冲击大。结论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增加政府财政投入;逐步建立有利于费用控制、以合理成本定价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医务人员绩效激励机制;探索政府财政对公立医院分类补偿办法;推动DRG付费改革,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云南省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现行的总额预付和DRGs-PPS两种医保支付方式进行数据分析,比较运行效果,为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完善提供参考。方法以该科室2018年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 20.0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DRGs-PPS能较好控制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平稳地控制出院人数,较好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总费用与耗材费的相关度较高,省医保患者的平均自付费用较高。结论在总额预付制基础上实行以DRGs-PPS为主的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未来云南省DRGs-PPS支付应加强对自付费用和耗材费用的控制,DRGs-PPS操作较为复杂,医疗保险机构应加强培训与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2017年山西省某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患者住院费用来反映目前医疗保险运行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管理建议及措施。方法 针对2017年山西省某市71032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住院患者分析其支付结构并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对参保患者的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7年山西省某市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患者住院费用5千元以下主要集中在0~9岁年龄段,且年龄越高高额住院费用出现比例越高;人次最多的住院费用段为0.5~1万元。年龄、性别、医疗机构等级、统筹支付、基本自付、大病自付分别是参保患者住院总费用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住院总费用与基本自付比例成负相关,医疗机构等级对参保患者住院总费用影响最大。结论 参保患者医疗费用支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参保患者住院总费用越高,基本自付比例越少,个人负担越少;需完善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制度,规范临床诊疗路径,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民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控制效果,规范医疗服务,保证基金运行安全。方法对民乐县县内医疗机构2008年、2009年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民乐县2009年实行住院费用总额预付和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后,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控制有效,实际补偿比相对降低。结论适宜的费用控制方式能引导医疗机构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控制住院率和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但在实际运行中需要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并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云南省医疗机构DRGs-PPS支付改革成效和面临问题,为更好地推广DRGs-PPS支付提出建议。方法以2017年云南省6家DRGs-PPS试点医疗机构为研究对象,借助云南省DRGs绩效管理网络平台,对16 257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RGs支付与权重高度正相关,医院结余与实际医疗费用总额、人均自付费用、平均住院日负相关。结论云南省DRGs-PPS支付改革坚持总控原则并配合按项目付费,促进医院主动降低医疗费用,明确职能定位,提高诊疗水平,DRGs-PPS支付的进一步推广需加强部门间配合,尽快统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昆明市某三甲医院肿瘤内科总额预付制运行的现状,总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支付住院费用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统计法比较2016—2017年肿瘤内科职工和居民医保住院患者的人次数、次均费用及平均住院日等。结果总额预付制下医保患者异地就医管理不够规范,疾病经济负担依然较沉重,当前总额预付标准较难确定,并会影响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结论加强总额预付费用管理,并推进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的医保付费制度;优化医疗机构考核方式,完善内部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做好对医保政策的宣传工作,患者正确维护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