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医学专科学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信息需求的情况,为开设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近3年的毕业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90份,医院、药店、药厂及其它单位各30份。结果:医院的软件培训时间相对较长;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用到的相对较多;数据库和信息库的应用课程较为重要;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亦很重要。结论:计算机课程改革已迫在眉捷,要有选择、有重点的开设课程。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医学从"宗教医学""机器医学""生物医学"发展至现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阶段,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把对人的理解局限于生物学视野,对"意识""自然"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模式,在理论上则"汇而未通""结而未合",临床实践仅体现为"技术互补"而非有机"融合"。认为应在中医朴素的"人医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重塑更完备的新型"人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6):F0003-F0003
吴仪副总理在今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我特别提请大家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中医学中有一个理念:“上工治未病”,我理解就是重视预防和保健的医学,也就是防患于未然。我们现在讲如何治病,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身体强壮,抵抗力增强了,不生病或少生病不是更好吗?我以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医学的理念由治愈疾病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方向作出调整,“上工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出来。我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可以先选几个中医院进行试点探索。  相似文献   

4.
从"西医学中医"的培训情况、政策认可度以及培训效果进行调查、分析,梳理此项培训方式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中医学的“预防医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医学在其形成发展的两千年中,积累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的内容,不但有明确的“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有着整套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体现在环境卫生、传染病学、隔离及预防接种等诸多方面。如:“上工治未病”与“重视正气”,体现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天人合一”,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从《伤寒论》、《温疫论》到《温病学》,中医传染病学逐渐确立;中医学的“种痘术”,是世界上最早的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祖国医学对“天、地、人”三才的认识分析,提出当前的医学模式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以全新的概念,逐步让祖国医学和西方医学充分的结合,二者取长补短,真正的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对医学产生更为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媛  詹杰  朱乐英  陈红霞  詹乐昌 《新中医》2023,55(16):194-197
从“三才”医学模式视角,以《湿热论》为理论根基,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及人 文环境等因素,分析岭南地区中风的病因病机。“天环境”是岭南地区热炽之源,“地环境”是岭南地区湿横之 根,“人环境”是岭南地区人群湿热之本。“天环境”与“地环境”是岭南地区中风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人 环境”是岭南地区中风发生之根本病因。正气亏虚、湿热相合是影响岭南地区中风转变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8.
朝医“四象医学”渊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鲜医学家李济马先生是“四象医学”的创始人 ,他于1894年著述了《东医寿世保元》 ,系统阐述以体质为主的辨象辨证施治的“四象医学”理论体系。它是一门把体质、气质、社会心理学等融为一体的 ,以四象人学说为特色的独特的、完整的、具有体质医学特点的民族医药学体系。研究它 ,对掌握四象体质特征在辨象辨证施治、分析病证、诊断立法、判断转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究其渊源 ,试述如下 :“四象”一词来源于《易经》 ,“四象医学”以四维之四象为理论基础 ,把周易与儒学导入朝医学 ,认为太极分阴阳 ,阴阳分四象 :四方在东西南北 ,头有耳目…  相似文献   

9.
"当前,创业教育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全国高校都处在探索阶段,河南高校如果能够有所作为,就可以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据一定的优势[1]。"对创业教育相对滞后的河南省地方专科院校(以下简称地方院校)而言,尤为如此。大胆更新理念,进行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地方院校创业教育可以在先行者的肩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课题组针对当前地方院校创业教育现状,提出地方院校“三化”“三翼”创业教育模式,希望能以此为开展创业教育重点,促进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临床医学专科教育的形势和面临的困境,提出按照素质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之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1.
黄宇琨  黄宇琛  邱氟 《河南中医》2011,31(11):1236-1238
中医学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环境也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医学,研究人类健康、疾病和治疗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或"天人相应"的医学整体论。中医学医学模式是时空-人-药-食的四维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把人的健康、疾病、防治、养生和保健有机地联系起来,反映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河北中医》2005,27(1):26-26
西方医学的模式原来是——生物模式。20世纪后期才发现不对,最后承认医学的模式应该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这是一个进步,但我认为仍然不全面。虽然已重视了心理和社会对疾病的重要性,还没有把人提到最重要的地位。中医与西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西医着重治病,中医着重治病人。中医学是把人放在首位,根据宏观理论把人放在天地人群之间进行观察、诊断与治疗的。中医学受中华文化“天人合一”观的影响,如果要找个中医学模式的话,  相似文献   

13.
论“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论的启示下 ,探讨了人、天与人、地与人、食与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后 ,提出了超越“社会 心理 生物医学模式”的“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此可为当代中医人如何发掘、整理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结构和功能的统一。药效和疗效的统一,是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指标。中药最接近人体生理需要,是调节人体“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天然和有效的生态药物。较西药化学纯的过度治疗以及中药毒副作用较少,是最受临床欢迎的主要原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更使中药倍受欢迎。中医是国粹,中医的“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以及辨证施治”,开创了现代辨证医学的新纪元。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又使中医站在预防医学的最高点。中医模式将成为未来医疗保健模式的主流医学,并具有主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今最广为认同的医学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由乔治·恩格尔系统阐发的“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文章通过探讨“新医学模式”与中医思维模式的异同,从中医整体观、疾病防治观、中医情志理论等方面阐明中医思维模式的前瞻性,并提倡将中医理论实践和“新医学模式”形成互补,以推动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6.
心身疾病 ,即是指心理因素 ,素质因素和躯体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的躯体疾病。随着社会生产高速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人际关系更趋复杂 ,心理问题 ,心理疾病 ,心身疾病日益增多 ,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情况 ,许多国家的医学模式 ,正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 ,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化。我国的现代医学 ,深受西方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 ,加之我国曾长期处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 ,客观上也是造成我国西医学呈现为生物医学模式的原因之一。然而 ,对至今日 ,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 ,传染病 ,寄生虫病 ,营养缺乏病已不是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 ,…  相似文献   

17.
四象医学之"心"与中医学"心藏象"之涵义同中有异,两者均主张心为一身之主宰及心身一元论观点。朝医学将"心"视为中央之太极,却没有把心列在四象脏局中,强调无形之"心"的重要作用,这与中医学"心藏象"之内涵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8.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良好的科研能力将会为学生今后从事药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除了毕业专题实习阶段外,本科生很少有机会或渠道参与到系统的科研活动中。  相似文献   

19.
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型医学下,医务工作者的任务不仅要对疾病进行治疗,还要重视疾病的康复与转归,在新型医学模式下将行为医学中有关疾病和健康的知识和技术在预防和康复方面进行运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和康复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进行干预,来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心理及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视,行为医学目前已成为全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各个学科中,笔者现对新型医学模式下全科医学中行为医学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中西医"病证结合"方法学的科学性和建立"病证结合"医学体系。方法:采用现代科学先进设备和技术方法,在整体-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生物学-原子生物学水平,从机体结构态-代谢态-功能态的层次,系统研究了"病证结合"方法学的科学性。结果:通过20年对分子生物学和原子生物学指标(血cAMP、SOD、LPO、3H-TdR LCT与胃黏膜cAMP和Zn、Cu、ZnO、CuO,以及细胞核与线粒体内Zn、Cu)量变和机制以及胃黏膜组织细胞病理学(细胞形态结构变化,肠化生分型和不典型增生分度)和亚细胞病理学(细胞核与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证明了中西医"病证结合"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明确"病证结合"方法学是科学的;创立"病证结合"医学体系框架结构("病证结合"病理生理学、"病证结合"病理学、"病证结合"临床分型和"病证结合"治疗学)并奠定了理论基础。结论:自从1999年提出"病证结合医学体系"以来,经历13年学术界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考验,证明这是创新而实用的医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