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石症以右上腹或右胁疼痛,有放射痛、恶心、厌油腻、腹胀纳差等为基本症状,甚则出现剧烈绞痛、寒颤高热、黄疸等,一般通过B超、胆囊造影即可确诊,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胆石的形成,首先当责之于肝胆.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胆附于肝,内藏胆汁,为"中精之府",其性刚直.在生理上肝胆互为表里,病理上两者关系密切,肝胆常同病.胆汁的化生和排泄,都依赖肝的疏泄,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蛔虫上扰,虫卵留于胆道,均可导致胆汁排泄障碍,使之积于胆腑,久而成石,亦有脾气虚或肝木横克脾土,使脾虚湿生,加之肝气过盛化火,湿热与胆汁蕴结于胆腑而结成胆石.结石一旦形成,或充塞胆腑,或堵塞胆道,而致肝胆气机不畅,临床证见脘痛连胁、嗳气腹胀等,甚则可致胆腑气滞血瘀而发生绞痛.结石阻塞胆道,胆汁瘀积而泛滥不循常道,或因湿热交蒸于肝胆,以致胆汁外溢肌肤,则可形成黄疸.若又为热毒所侵,或因湿热化火,热毒内燔,则证见高热寒战,若热毒进而内陷心包,扰乱神明,临床可见谵语、神昏等重证.胆石症论治多重其实而少虑其虚,但老年人由于脏腑组织功能衰退,其生理病理与青壮年大有不同,因此,老年胆石症有其明显特点.朱振铎教授,临床诊治老年胆石症不忘调肝,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慢性胆囊炎成因复杂,常与胆结石并存,病情反复,病程缠绵,是临床常见病。魏开建教授从事临床多年,经验丰富,认为慢性胆囊炎的基本病机为胆失通降,不通则痛;胆络失养,不荣则痛,治疗上强调虚实兼顾,标本同治。其临床多从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络瘀阻、肝肾阴虚等方面辨证,治以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养阴柔肝为法,临床效果显著。兹举典型验案一则,浅述魏开建教授辨治慢性胆囊炎的经验,为慢性胆囊炎的中医诊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胆结石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结石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疾病。结石可以在胆囊或肝内、外胆管内。结石成分可以是胆包素、胆固醇或混合性,我国以胆管结石较多见。 1 病因病机汉代《伤寒论》中结胸发黄近似本病。胆为“中精之腑”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输胆汁而不传化水谷,它的机能以通降下行为顺。凡精神因素、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或虫积等因素均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而郁积肝胆。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蕴结中焦,亦可影响肝的疏泄,使胆汁凝结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胆结石与胆道感染,代谢障碍、胆汁滞留以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超声波、X线平片或胆囊造影可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4.
治胆六法     
胆病为临床常见病 ,多因湿热痰瘀留阻 ,胆腑气机郁滞不畅所致 ,以右上腹疼痛及背 ,身目发黄、尿黄 ,甚则腹绞痛 ,或伴高热寒战为主要见症。相当现代医学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等病。中医中药治疗胆病根据辨证而治之 ,疗效良好可靠。1 疏肝利胆法胆附于肝 ,经脉相互络属 ,胆具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 ,胆汁源于肝 ,若肝失疏泄 ,影响胆汁分泌排泄致肝胆郁滞。证见 :右胁胀痛走窜不定 ,随情志变化而发作 ,嗳气、口苦、苔薄、脉弦。治以疏肝利胆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三金玉须汤 (自拟方 :金钱草、郁金、鸡内金、玉米须 )。柴胡疏肝散疏肝…  相似文献   

5.
谢晶日教授总结出一套关于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认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烟酒过度、劳倦过度及手术损伤为其病因,脾胃虚弱为本,湿热内蕴为标,阻于肝胆,胆胃郁滞,胆邪逆胃,灼伤胃络为其主要病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用药轻清,善用药对,通调脏腑,通畅二便,综合调理。  相似文献   

6.
李延教授认为胁痛应责之肝、胆,病机主要为肝气郁滞、瘀血阻络、湿热蕴结以及肝络失养,久病邪滞肝络,病性为虚实错杂。治疗在疏肝理气、活血柔肝的基础上,兼以辛润通络、芳香散结等法,临证随症加减,获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肝的中医辨证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病因病机慢性乙肝主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 ,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感受湿热疫毒之邪 (HBV) ,侵入血分 ,内伏于肝 ,影响脏腑功能 ,损伤气血 ,导致气机逆乱而变生诸症。但病情的发生发展又与以下因素有关。酒食不节损伤脾胃 慢性乙肝患者本来就有湿热内蕴 ,然不少人却嗜酒成性。酒毒伤肝 ,酿湿生热 ,又因饮食不节 ,恣食高粱厚味 ,辛辣炙 ,损伤脾胃 ,脾失健运 ,酿湿生痰 ,湿热内生 ,熏蒸肝胆 ,或痰瘀阻络 ,胆汁外溢 ,渗入血中 ,发为黄疸或胁下症块 (肝脾肿大 )。劳欲过度耗伤气阴 不少慢性乙肝患者不知劳逸结合 ,注意休息 ,经…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足的病因病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糖尿病是类似于中医学中的消渴病痛疽,属“脱疽”范畴。认为肾虚、内热是本病的主要内因,外感湿热是其主要外因。同时阐明了脏腑失调,阴虚内热、血气变涩、营卫不行、湿热变盛是其主要病机。现今中医多认为糖尿病足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气阴亏虚、瘀血阻络、外感湿热。l气明亏虚气阴亏虚则经脉失养,脏腑受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虚则无力抗邪,湿热之邪则乘虚入足;阴虚则内热,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消渴病涌脓而致。2瘀血阻络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运受阻、血脉瘀滞、瘀血阻络,故出现面紫胸闷,舌…  相似文献   

9.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于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导致胆汁反流入胃,削弱或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消化液作用于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出血和上皮化生的病变。就近年来中医治疗BRG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BRG属中医“胃脘痛”、“痞证”等范畴。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病位在胃、胆,与肝、脾密切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单兆伟认为以脾胃虚弱、运化不利为本,肝气郁滞、胆邪逆胃为标,病机概括为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1]。周学文认为中气不足、升提无力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依据“邪在胆,逆在胃”(《灵枢?四时气篇》)、“肝胆之火逆入于胃”(《医宗金鉴》)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认识认为其病机特点可概括为胆邪逆胃,胃络损伤[2]。姜树民认为本病乃毒热之邪(反流之胆汁),逆行于胃,灼伤胃之脉络而致;以脾胃虚弱为本,胃失和降、胆火上炎为标;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胆火上炎[3]。朱西杰认为肝胆邪气逆乱则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原因,病机为胃失和降、胆气上逆、胆汁反流入胃。强调腑气不通,肝胆郁热犯逆脾胃,使脾胃升降失常,胆汁随胃气上逆,虽表现于胃,其实在于肝胆与肠腑之气不通[4]。刘启泉依“热客于胃,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浊毒内蕴、瘀血阻络,气滞、湿阻、浊聚、热郁、浊毒、络瘀、阴伤为发展规律[5]。  相似文献   

10.
张燕玲 《河北中医》1997,19(6):13-14
胆石症的指胆道系统的任何部们发生结石的疾病。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女性多于男性。以右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发胆囊炎。中医本无胆石症之病名,但在历代中医文献中类似本病的记载可归属于“胁痛”、“腹痛”、“腹胀”、“黄疸”、“结胸”等门类中。一般认为,胆石症的发生,是由于长期的情志抑郁,饮食失节,导致脏腑气机受阴,血行不畅,进而形成瘀血、浊气、痰湿互结而致结石。1病机分析胆石症的主要病位在于肝胆。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胆附着于肝,与肝相连,胆为“中清之府”,内藏胆汁,胆汁源自“肝之余气”,肝胆共司疏泄…  相似文献   

11.
周志红 《四川中医》2002,20(5):23-24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为骨失和降,肝胃不和,胆邪上逆,笔者临诊十余年,以脾虚胆乘,湿热阻滞,肝胆犯胃,瘀血阻络分型辨证,采用调和肝胃,降逆顺气的治疗方法,方以仲景“四逆散”加味为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过程中,以肝肾阴虚、瘀阻肝络为基本病机,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可涉及肝、胆、脾、胃、肾等。邢练军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重在滋补肝肾、活血化瘀,同时注重顾护脾胃、调畅气机,佐以清利之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主要病因病机是外感湿热疫毒,内为饮食所伤,体内瘀血或沙石阻络,导致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湿邪与瘀血是主要病理因素,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脾胃肝胆。本病证包括阳黄、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炎病机初探张文玑(石家庄市第五医院050021)慢性肝炎的病理机转是肝郁络阻,痰瘀互结。根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分析认为,湿热疫毒是外因,正气不足是内因。病位始在脾(胃),继而波及肝(胆)、肾及全身气血津液。湿热疫毒之邪入侵,脾当其充,因脾恶湿,湿...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久病体虚4个方面,其中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忧思伤脾,或病后虚弱,正气未复,或肝脏失养,气机不畅影响脾之健运;七情失调,肝失疏泄,肝郁乘脾,脾失健运,精微不布,化为脂膏痰浊沉积于肝;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火旺,蒸熬津液,酿湿生痰;肾阳不足,脾失温煦,清浊不分,湿热瘀结,血行不畅,脉络壅塞,痰浊与气血搏结于肝胆等均可形成脂肪肝.病机为肝脾肾亏虚为本,痰湿瘀互结为标.  相似文献   

16.
胰腺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建平  徐凯 《陕西中医》2008,29(1):121-123
1病因病机胰腺癌多由于内外因素影响而发病,与肝胆脾胃相关,脾胃失调是关键.即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外感湿邪,致肝脾受损,气滞痰湿瘀毒结于胰腺,久而发为癌瘤.如王氏认为其病因病机多由于七情郁结,或饮食失调,久而肝脾受损,脏腑失和,脾运受阻,湿热内蕴,瘀毒内结所致[1].周氏认为胰腺癌的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暴饮暴食.如膏梁厚味,损伤脾胃,积滞于中;(2)肝气横逆.如情志忧郁,肝失疏泄,横逆犯脾,使脾胃升降失调;(3)湿热郁结.如湿热内阻,中焦运化失调,邪热郁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而成黄疸.暴饮暴食、肝郁及湿热等致病因素皆能引起胰腺功能失调(如胰液排泄障碍、胰腺水肿、腺泡破裂等慢性炎症),逐步形成癌瘤[2].  相似文献   

17.
姜伟  李润东 《光明中医》2021,36(2):195-197
李润东教授是山东省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治疗肝胆脾胃疾病方面,理论扎实,实践成效显著.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李教授认为肝胃不和、湿热蕴结是其主要病机,其病位在胆,与肝、胃有关,临床以肝胃不和兼湿热蕴结肝胆为多发,胆、肝、胃均位于中焦,中焦之病,以疏通气机、利湿清热为主.文章论述李...  相似文献   

18.
李小慧 《河南中医》2013,33(3):320-321
心悸主要病位在心,但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心之气血不足,阴阳受损,心神失养,或痰、瘀、火等病理产物侵扰致心神不宁,悸动不安,或肝胆、脾、肾等脏器损伤,不能辅心行令,心神动摇,动悸不安为其基本病机.临证时当从心、脾、肝、肾辨证论治,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19.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内经》认为本证主要与肝胆病变有关。如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民病左胠胁痛……病本于肝”。后世医家又以肝脉布胁,胆脉循胁,肾脉贯肝膈为据,主张胁痛与肝、胆、肾经有关。病机多为肝郁气滞、湿热内郁、外伤血瘀、久病肝肾阴亏致肝络不和,疏泄不利、气滞血瘀或络脉失养引起胁肋作痛。然肝主藏血,其气从左  相似文献   

20.
翟宏伟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439-1439
胆为六腑之一,功能传化物,实而不能满,藏精汁,然藏中又有泻,属六府之腑而兼有脏,具有不偏不倚的特性,充当着脏与腑两者的功能。古人将胆视为"奇恒之腑"。中医学的胆包括解剖学的胆囊、胆管、胆道有形之器官,还包括胆系机能和与胆相关的胆系藏象、经脉之特性,属肝络胆,内外相连,由内而表现于外,肝胆脏腑参与人体的整体功能。临床中应从"藏象"所载含意,结合胆为贮精汁、助消化、主决断、节制胆汁、胆汁进出有序、秉性刚直果断的胆气之生理内容,直观而广意的理会运用。为学习和提高,笔者结合吾父数十年临证经验,对胆腑病症的治疗叙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