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个性化疼痛护理对开胸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胸部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术前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疼痛护理,术后第3d由患者填写"患者疼痛认知及住院期间疼痛情况调查问卷"统计每位患者的术后的心理、睡眠的影响等。比较两组患者对术后的疼痛程度,所采取的疼痛控制行为及疼痛控制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疼痛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采取非药物止痛法及选择自控镇痛泵、药物镇痛和主动疼痛呼叫的例数均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12h、24h和48h疼痛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对心理、睡眠的影响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主动下床活动和主动进行深呼吸及咳嗽的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个性化疼痛护理,可有效提高开胸患者的疼痛知识、态度及管理疼痛的能力,提高镇痛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照研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淋巴结清扫术中对肋间臂神经的保留与否,探讨该术式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在以往对I期、Il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乳腺癌根治术Anchincloss术式的基础上进行保留肋间臂神经改良,随机选取了 150例Ⅰ、Ⅱ期女性乳腺癌患者 ,随机均分为保留组和切除组。 结果 保留组的上臂后内侧感觉异常和疼痛等不良主诉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访期内两者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I期、Il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保留肋间臂神经,减少了患者术后疼痛综合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开胸术后疼痛是指开胸手术后手术切口已愈合而切口部位疼痛症状持续存在2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1],此种疼痛是外科手术后最为严重的疼痛问题,其特殊性在于能导致各种严重的并发症,还可能发展成为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thoracotomy pain syndrome,PTPS),该征又称开胸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thoracotomy pain,CPP)。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对其的最新的定义是胸部手术后1周以后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胸壁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对单侧乳腺癌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拟行单侧乳腺癌保乳根治术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128例,按照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4组。4组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A组患者予以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患者予以胸壁神经阻滞,C组患者予以肋间神经阻滞,D组患者予以胸壁联合肋间神经阻滞。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评估术后4 h、12 h、24 h、48 h和72 h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4组患者麻醉前和术后72 h疼痛介质水平[血清神经肽Y(NPY)、P物质(SP)和β-内啡肽(β-EP)]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4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12 h、24 h的VAS评分均高于术后4 h,术后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4 h,术后48 h、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12 h、24 h,术后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术后48 h,且D组术后4 h、12 h、24 h、48 h、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其他组,A组术后48 h、72 h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肌腱对吻法预防截指术后神经瘤性疼痛疗效。方法临床200例急诊人院手外伤需截指患者,按手术先后随机分成实验组(常规截指术中采用神经肌腱对吻法处理手指神经残端)和对照组(常规截指术未作处理),每组100例。结果术后200例中失访14例,186例随访6个月~2年,按残端指神经瘤性疼痛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神经肌腱缝合法处理手指神经末梢是一种有效的预防神经瘤性疼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PVB)与肋间神经阻滞(ICB)在电视胸腔镜手术术后疼痛控制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在上海长征医院接受电视胸腔镜手术的94例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43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53.28岁;体质量指数(22.46±3.08)kg/m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级40例,Ⅱ级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VB组和ICB组,各47例。PVB组采用超声引导椎旁导管持续PVB镇痛,ICB组采用单次注射ICB镇痛。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0~48 h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统计患者0~24 h、25~48 h阿片类药物用量。结果两组手术时间[(108.32±15.74)min vs(110.47±18.74)min]、术中出血量[(123.46±42.37)mL vs(118.43±36.85)mL]、引流时间[(4.63±2.72)d vs(4.58±2.53)d]、住院时间[(9.68±1.63)d vs(9.82±1.32)d]等手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0~24 h最高VAS评分[(5.72±2.13)分vs(6.13±2.0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B组25~48 h最高VAS评分[(3.62±2.13)分]低于ICB组[(6.43±1.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0~24 h阿片类药物用量[(28.32±21.03)mg vs(33.74±23.25)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B组25~48 h阿片类药物用量[(14.39±11.89)mg]低于ICB组[(32.08±19.74)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B组镇痛满意度(80.85%)显著高于ICB组(4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次ICB相比较,超声引导下PVB具有更好的疼痛控制效果和更高的疼痛控制满意度,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兵兵  张灵芝 《医学信息》2018,(12):182-183
目的 观察在骨科手术患者中应用全面的疼痛护理干预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 2014 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骨科患者98例,采用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疼痛护理干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调查其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采用疼痛护理干预的观察组VAS评分(4.2±0.63)分和住院时间(19.4±1.8)d,低于对照组(7.6±0.94)分、(13.8±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护理满意度91.84%,高于对照组6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骨科患者实施全面的疼痛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使护理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图文沟通护理对小儿开胸术后负性情绪、疼痛及家属健康知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76例择期开胸术患儿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38例,两组均采取住院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针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图文沟通护理,应用中国幼儿情绪性及社会性发展量表评价两组患儿术前、护理后负性情绪,比较两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同时随访观察两组患儿家属健康知晓度。结果:患儿负性情绪:术前两组外化行为、内化行为、失调、能力比较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维度阳性率呈降低趋势,且低于对照组护理后阳性率,其中内化行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术后疼痛:两组手术室转入病房后即刻评定疼痛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10 h观察组FLACC评分分别为(5.41±0.64)、(4.02±1.44)、(2.76±0.96)、(2.02±0.58)分与对照组(6.11±0.73)、(5.96±1.52)、(4.88±0.81)、(3.97±0.77)分比较均显著较低(P<0.05);家属健康知晓度:出院时观察组患儿家属完全知晓率为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73.68%(P<0.05),随随访时间延长,两组患儿家属知晓率均呈不同程度降低,观察组患儿家属知晓率3、9月不知晓率分别为5.26%、15.79%,与对照组21.05%、36.84%比较显著较低(P<0.05)。结论:图文沟通护理基于患儿群体的特殊性,针对患儿及其家属采取直观表现的护理沟通方式,可显著改善患儿不良情绪,缓解其术后疼痛,并可提高患儿家属健康知晓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癌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对感觉障碍影响的研究.方法 对146例Ⅰ、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保留组(67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时保留ICBN,对照组(79例)行腋窝清扫时常规切除ICBN.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腋窝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上臂内侧感觉异常等情况.结果 保留组及对照组术后1、3、6个月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7.9%、74.9%,11.9%、60.7%,7.4%、5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6.78,P<0.001;x2=36.54,P<0.001;x2=42.80,P<0.001).手术时间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到5年期间随访无局部复发.结论 对Ⅰ、Ⅱ、Ⅲa期乳腺癌患者在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ICBN可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臂内侧感觉障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不影响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疼痛护理干预对肛肠科患者术后舒适度和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90例肛肠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和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疼痛度为11.11%,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度舒适患者少于对照组,中度、高度舒适患者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肠科患者术后实施疼痛护理干预,能提升患者的术后舒适度,降低疼痛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针对肛肠病患者在术后的疼痛原因和特点,笔者以中医护理为中心,提出部分护理干预方法和措施从各个方面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感,并在我院临床试验和研究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针对肛肠疾病术后疼痛中医护理干预情况作出以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肛肠疾病患者50例,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25例肛肠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在45~72岁,平均年龄为(52.96±4.52)岁;观察组25例肛肠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在40~68岁,平均年龄为(55.96±4.7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临床治疗研究[1]. 1.2排除标准 ①心肺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②妊娠、哺乳期妇女;③不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开展;④既往精神病病史;⑤近期内接受过大型手术治疗[2].  相似文献   

12.
胸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比较常见。据统计: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15%(1)因此,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本文通过2000年6月至2001年6月,298例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预防方法的观察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分析护理干预对妇产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分析。方法此次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8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VAS评分为(6.19±1.27)分与干预组评分为(2.96±0.87)分比较(<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8.1%(37/42)与干预组97.6%(41/42)比较(<0.05)。结论对妇产科患者术后实施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胆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本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2月接收肝胆外科164例手术患者, 数字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而干预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97.56%,高于对照组8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性化护理在缓解肝胆外科术后疼痛程度效果明显,改善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手术患者术后焦虑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干预组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SAS评分并进行术后疼痛评估。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术后SAS评分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评分(干预前:t=-0.270,P=0.788;干预后:t=-7.110,P=0.000);干预组对疼痛的耐受性要明显地高于对照组(χ2=6.631,P=0.036)。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手术患者术后焦虑与疼痛,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直接诱导麻醉,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量、术后苏醒即刻、6、12、24 h疼痛(VA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瘙痒)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苏醒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即刻、6、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2%,低于对照组的14.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减少镇痛药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张迎宪 《医学信息》2007,20(3):212-215
目的观察不同镇痛方式在开胸手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39例ASAⅠ~Ⅱ级,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下行侧开胸手术的病人,术后随机接受罗哌卡因(罗哌组,n=10)、甲磺酸罗哌卡因(甲罗组,n=10)和布比卡因(布比组,n=10)硬膜外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及吗啡(吗啡组,n=9)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结果术后1、2、5d静息时的疼痛评分罗哌组和甲罗组均明显低于布比组,但与吗啡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术后1d静息时疼痛评分吗啡组也明显低于布比组,但术后2、5d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术后1、2、5d咳嗽时疼痛评分罗哌组均明显低于布比组和吗啡组;各时间咳嗽时疼痛评分布比组和吗啡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术后1、2dPaCO2罗哌组均明显低于布比组,术后1dPaCO2罗哌组也明显低于布比组;术后1、2dPaCO2罗哌组均明显高于吗啡组,但与布比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术后1、2、5d用力肺活量和呼吸峰流速四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罗哌卡因和甲磺酸罗哌卡因加舒芬太尼可安全用于开胸手术后硬膜外镇痛,其镇痛效果优于布比卡因加芬太尼硬膜外镇痛和吗啡静脉镇痛,并使术后病人维持更好的呼吸功能,且不增加副作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开胸术患者超前镇痛的作用效果,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开胸术的10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注入异丙酚1~2 mg/kg、舒芬太尼0.4~0.5μg/kg、咪达唑仑0.1 mg/kg以及罗库溴铵0.5~0.7 mg/k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利用超声引导进行椎旁神经阻滞,注入5 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1~0.3μg·kg~(-1)·min~(-1)与异丙酚6~8 mg·kg~(-1)·min~(-1),对比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手术过程中全身麻醉维持异丙酚、瑞芬太尼以及罗库溴铵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同时间段VAS评分、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入住ICU率、气管拔管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气管拔管后30 min时SpO_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神经阻滞用于开胸术患者不仅麻醉用药量更少,而且具有超前的镇痛效果,从而可高效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后不同镇痛策略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纳入249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麻醉后采用三切口法腹腔镜手术入路,A组采用罗哌卡因单独局部浸润,B组采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氟比洛芬酯,C组采用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结果患者术后4h疼痛剧烈,A组疼痛程度显著强于B、C两组,随着时间延长,疼痛逐渐缓解,且B、C组的疼痛程度显著弱于A组;术后均出现恶心、呕吐和头晕等不良反应,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C两组,具体统计学差异。结论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氟比洛芬酯和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镇痛效果优于罗哌卡因单独浸润,二者镇痛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疼痛时弥散性伤害抑制性控制(DNIC)的动态变化,对术前DNIC、术后急性疼痛能否作为术后慢性胸痛的预测指标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术前检测大鼠DNIC,建立开胸术后慢性疼痛模型,分组为空白组(n=10)、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20),连续监测术后1、3、6、9、12、15、18和21 d的机械痛阈、冷痛阈及DNIC。结果模型组大鼠中,11只发展为慢性疼痛组(CPTP组),9只在经历急性疼痛后痛觉恢复正常(non-CPTP组)。与CPTP组比较,non-CPTP组术前DNIC减弱(P0.05),术后6 d切口附近机械痛阈值及冷痛阈值更低(P0.05)。与术前DNIC相比,模型组术后急性疼痛时期(术后3 d)DNIC减弱(P0.05),CPTP组术后21 d DNIC持续减弱(P0.05),而non-CPTP组DNIC恢复正常。结论术前DNIC及术后6 d急性疼痛程度是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两项危险因素;疼痛急性期,个体DNIC减弱,痛觉恢复正常时,个体DNIC水平也渐趋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