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梅芳  唐宇  郑琴  汤丹丰  罗俊  胡鹏翼  郭园园  吴海霞  杨明 《中草药》2018,49(12):2845-2854
目的对连翘Forsythiae Fructus、荆芥Schizonepetae Herba、薄荷Menthae Haplocalycis Herba及其配伍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探讨挥发油不同提取方法与其成分及抑菌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成分及其配伍后成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及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单味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和配伍提取挥发油及单提混合后的挥发油对常见的4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连翘、荆芥与薄荷混合提取后,所得到的挥发油主要成分及含量均发生了变化。连翘-荆芥混合提取的挥发油中,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含有的7种成分和荆芥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而新增了8种成分。连翘-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8种成分,并新增8种成分。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新增了7种成分。连翘-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薄荷挥发油中的2种成分,连翘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1种,荆芥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2种,新增了9种成分。与单提混合挥发油相比,3种药材混合提取组中胡薄荷酮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抑菌实验显示,不同提取方式所得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不同,单味挥发油及单提混合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均优于配伍提取挥发油组。结论挥发油是解表中药的重要药效成分,中药挥发油采用不同的提取方式对挥发油的得率、成分及药效有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其疗效,应对此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将感冒清热冲剂中的荆芥穗、薄荷、紫苏叶提取的混合挥发油,用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以下简称β-CYD)制成包结物后加入原颗粒,与药典工艺(挥发油喷洒吸附工艺)进行对照实验。测定结果说明:新工艺能更有效地保存挥发性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选荆芥挥发油的提取及β-环糊精胶体磨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水蒸馏法进行提取,以浸泡与否、加水倍量、蒸馏时间为考察因素,挥发油体积为评价指标,考察荆芥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以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加水倍量、研磨时间为考察因素,挥发油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胶体磨研磨法,正交试验优选包合工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显微成像分析对包合物进行验证。结果优选的提取工艺为荆芥加8倍量水,提取6 h;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为1∶8(m L∶g),加8倍量水,研磨30 min。结论所选工艺合理、可行,可用于提取荆芥中挥发油及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包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选胶体磨法制备紫苏叶和荆芥混合挥发油?β?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方法:以包合物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考察β?CD与水的比例、挥发油与β?CD的投料比和包合时间对包合工艺的影响;通过薄层色谱法初步验证紫苏叶和荆芥混合挥发油包合物是否形成。结果:确定紫苏叶和荆芥挥发油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紫苏叶和荆芥混合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为1:9,β?CD与水的比例为1:3,包合时间23min。结论:胶体磨法制备包合紫苏叶和荆芥混合挥发油的工艺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薄荷-荆芥穗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的变化,为薄荷-荆芥穗药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薄荷-荆芥穗药对、薄荷和荆芥穗单味药材的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方法对二者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薄荷挥发油中确定了40个化合物,其中21个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测到;荆芥穗挥发油中检测确定了27个化合物,其中6个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测到;药对挥发油中确定了35个化合物,其中有5个新成分在单味药材挥发油中未检测到。结论:薄荷-荆芥穗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组成及相对含量较单味药材均有一定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煎煮过程中发生了某些物理或化学的变化。配伍后化合物组群的相应药效学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β-环糊精包合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得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β- 环糊精包合物,通过L9(34)正交实验考察了挥发油与β- 环糊精的配比、包合温度及包合时间对制备工艺的影响,找出最佳的制备工艺条件并进行了放大验证。并用TLC、显微镜鉴别的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优选出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8,包合温度为55℃,包合时间为3h。结论:本实验为连翘、薄荷混合挥发油包合工艺获得最佳工艺参数及产业化放大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清解颗粒挥发油的提取和β-环糊精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水蒸馏法进行提取,以提取时间、粉碎度、加水倍数为考察因素,挥发油体积为评价指标,考察清解颗粒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结合,优选最佳包合工艺。结果优选的提取工艺为荆芥、防风、连翘药材粗粉加10倍量水,提取3 h。包合方法为饱和水溶液法,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投料比为1∶12、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3.5 h。通过薄层色谱法、紫外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初步证明了清解颗粒挥发油包合物的生成。结论优化的清解颗粒挥发油提取和包合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工业化大生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川椒方中蛇床子、荆芥、川芎、花椒混合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制备混合挥发油与β-环糊精(β-CD)的包合物并表征其形成。方法以收油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包合工艺参数;采用显微镜法和红外分光光度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评价。结果挥发油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浸泡2 h,提取5 h;包合工艺为:β-CD(g)与水(m L)的比例为1∶10,挥发油(m L)与β-CD(g)的比例为1∶10,在40℃条件下包合1.5 h。结论本研究优化筛选的提取包合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川椒方的颗粒剂生产。  相似文献   

9.
李玉霞 《中成药》2004,26(10):859-860
甘露清热片由豆蔻、广霍香、薄荷、石菖蒲等11味中药材组成.临床证明具有芳香化浊,清热解毒功效,用于暑湿蕴结,身热肢酸,胸闷腹胀,尿赤黄疸等症的治疗[1],其中豆蔻、广霍香、薄荷、石菖蒲药材含有挥发油成分.在提取工艺中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将挥发油提取、分离.这些成分易在光、氧的条件下氧化、变质,从而降低疗效.本实验用β-环糊精对其挥发油进行包合,并优选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以降低其挥发性,增加稳定性,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薄菏挥发油提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大璠 《中医研究》2002,15(6):26-27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茎叶 ,薄荷在临床广泛应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症 ,其有效成分主要是薄荷挥发油。为了更充分、完全地提取挥发油 ,我对影响挥发油提取的诸多因素进行考察 ,经筛选优化得到了较佳的提取工艺。1 仪器与试药UV -2 2 0 1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产品 ) ;薄荷购自河南省药材公司 ,经鉴定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茎叶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2 方法与结果2 1 挥发油的提取根据文献查阅结果和生产实际 ,我们采用先温浸再蒸馏的方法 ,即称取薄荷 1 0 0g,按表 1规定的条件进行提取 ,…  相似文献   

11.
荆芥穗挥发油的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曹丽诞  孔铭  丁安伟 《中草药》2006,37(2):216-217
荆芥穗Sp ica S ch izonep eta挥发油具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是常用解表药的原料药[1]。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胡薄荷酮等萜类化合物,且质量分数超过50%[2]。有报道采用GC-M S技术分析荆芥穗中挥发油成分[3]。本实验采用TLC法,以胡薄荷酮和荆芥油为对照,建立荆芥穗挥发油的薄层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选当归、薄荷挥发油的提取及β-环糊精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提取,以加水倍量、蒸馏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体积为评价指标。包合工艺以温度、搅拌时间、挥发油与β-环糊精和水的配比(m L∶g∶m L)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产量为评价指标,采用饱和水溶液法,以正交试验优选包合工艺。采用X射线衍射法和显微镜法对包合物进行验证。结果优选的提取工艺为当归、薄荷加8倍量水,提取6小时;包合工艺为温度30℃,搅拌3小时,挥发油∶β-CD∶水=1∶6∶60(m L∶g∶m L)。验证结果显示包合物形成。结论所选工艺合理、可行,可用于当归、薄荷中挥发油的提取及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包合。  相似文献   

13.
薄荷挥发油提取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茎叶,薄荷在临床广泛应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症,其有效成分主要是薄荷挥发油。为了更充分、完全地提取挥发油,我对影响挥发油提取的诸多因素进行考察,经筛选优化得到了较佳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选芪蛭益肺颗粒中化橘红、连翘、当归混合挥发油提取及包合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混合挥发油的得率为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混合油的提取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进行L_9(3~4)正交实验,优选挥发油的包合工艺。并采用显微呈像分析,X射线衍射法对包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不浸泡,加12倍量水,提取10小时;最佳包合工艺为:油(m L)∶β-CD(g)∶水(m L)比例为1∶10∶100,包合温度为40℃,包合时间为3小时。显微镜法、X射线衍射法表明包合物形成,包合状态良好。结论本实验优化的挥发油提取及包合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制剂生产提供支撑性数据。  相似文献   

15.
《中药材》2016,(11)
目的:优选薄荷挥发油β-环糊精的最佳包合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包合温度、包合时间、β-环糊精与薄荷挥发油的比例(料油比)为自变量,薄荷挥发油包合率和包合物收得率的综合评分为因变量,采用效应面法优化薄荷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工艺。结果:最优包合工艺为:包合温度49℃,包合时间157min,料油比9∶1,在此条件下的工艺综合评分达到86.44。结论:利用效应面法分析结果可靠,得到的最佳包合工艺能用于薄荷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提高了薄荷挥发油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β-环糊精包合颅痛安颗粒剂中挥发油成分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琴  税丕先  何兵  田吉  王琳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225-1227
目的研究颅痛安颗粒剂中挥发油成分的混合提取及包合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以挥发油重量为提取工艺的评价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以挥发油包结率和包合物收得率为包合工艺的评价指标。结果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加10倍量水,浸泡6 h,提取挥发油6 h;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挥发油:β-环糊精按1∶8(g∶g)配比,在40℃包合1 h。结论优选的工艺条件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薄荷、荆芥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及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为薄荷-荆芥药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荆芥药对及薄荷、荆芥单味饮片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体外抑菌作用比较。结果:在薄荷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在荆芥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在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3种挥发油样品共有化合物27种,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新测得5种化合物,9种化合物未检测到。在体外抑菌作用上,薄荷-荆芥药对及其单味药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有抑菌作用,其中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的抑菌作用强于薄荷、荆芥单味药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和ATCC25922)的抑制作用,药对挥发油=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结论: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较薄荷、荆芥单味药均有一定变化,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略优于单味药挥发油。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选桂枝、干姜混合挥发油提取及β-环糊精(β-CD)包合的最优工艺。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以浸泡与否、加水倍量和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挥发油体积为考察指标,优选挥发油提取工艺;通过正交试验法,以饱和水溶液法对混合挥发油进行β-CD包合,以挥发油包合率为评价指标,以包合温度、包合时间、β-CD与混合油比例为考察因素,进行包合工艺的优选。采用显微成像分析和X射线衍射法对包合物进行验证。结果桂枝、干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为饮片不浸泡,加8倍量水,提取11 h,验证结果显示该工艺稳定可行;最优包合工艺为包合温度为50℃,油(m L):β-CD(g)为1∶8,包合2 h,验证结果显示包合工艺稳定可行;显微成像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混合挥发油和β-CD已经形成了包合物。结论确定了桂枝、干姜挥发油最优提取工艺、包合工艺,且该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9.
银翘合剂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最鹏  刘志辉  钱芳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599-2600
目的研究银翘合剂提取工艺。方法以浸膏得率和绿原酸提取率作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进行考察;以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分别考察了荆芥穗,薄荷,连翘挥发油提取所需时间,并进行验证。结果加6倍量水,提取3次,40min/次提取效果最佳。结论该工艺可作为银翘合剂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20.
荆芥防风配伍的药理与临床应用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荆芥、防风为临床常用祛风解表对药。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全草 ,性微温味辛 ,具有祛风解表、止血功效 ,荆芥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右旋柠檬烯等 ,荆芥穗中有效成分为荆芥甙A、B、C、D、E以及荆芥醇等。防风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性微温、味辛甘 ,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功效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和香豆素类 ,挥发油主要有辛醛、β -没药烯、己醛、花侧相烯等 ,香豆素类有补骨脂素、香柑内酯、珊瑚菜素等。1 药理作用对药荆芥、防风具有相似或相近的药理作用。两者均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镇静抗惊厥、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