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主要以气道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气道高反应性(airwayhyperrespo—siveness,AHR)和不可逆性气道重塑(airwaytemod—elling)为主要特点。气道重塑是气道反复炎症损害与修复的结果.是造成哮喘患者不可逆气道阻塞的病理基础。是诱发气道高反应性和哮喘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多种炎症细胞和炎性介质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Thl/Th2免疫反应失衡是哮喘主要的发病机制,而嗜酸粒细胞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哮喘的显著临床特征。Th17细胞通过活化和募集中性粒细胞,促进气道炎症发生发展,尤其与中重度哮喘密切相关。Th17细胞为中重度哮喘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深入研究Th17细胞分化调控机制,有望为治疗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带来新的愿景。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发作性气道阻塞为其特征,表现为突然的、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等。说明炎症是哮喘的本质,气道阻塞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多年来我们习惯用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来衡量气道阻塞及其程度,而实际上气道阻力(Raw)才是反映气道阻塞存在与否及其程度最直接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产生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多数患者可经治疗缓解和自行缓解。其主要内容归纳为:(1)支气管哮喘是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2)气道的高反应性,气流受阻及呼吸道症状均与气道炎症密切相关;(3)存在可逆性气道阻塞。  相似文献   

5.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EOS)、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以前大多数研究表明,哮喘是因接触刺激物引起的以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为特征的可逆性慢性气道炎症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以往人们认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单纯的支气管痉挛性疾病,随着对支气管哮喘认识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它是由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炎性细胞等及气道组织间释放的介质,通过细胞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炎性细胞浸润、支气管粘液分泌增多、气道阻塞、间质水肿、微血管渗出、支气管上皮损伤和基底膜增厚,还可有气道平滑肌的肥厚和增生、杯状细胞数量增加、粘膜下腺体扩大。由于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和支气管上皮损伤,粘膜下神经末梢暴露,造成了气道狭窄,气道反应性增…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和以气道高反应性(BHR)为特征的疾病。是当今世界威胁公共健康最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目前世界各国报道的哮喘患病率差异较大,从0.3%~7.0%不等,  相似文献   

8.
张秋娣  刘皓  张素娟  周调 《临床荟萃》2011,26(19):1687-1689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传统观点认为哮喘的特征是气道慢性炎症,可逆性的气流受限,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在内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其组分均参与了哮喘慢性气道炎症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道阻塞,临床上患者表现为喘息、气促、咳嗽等症状[1]。除消除症状外,减少急性发作和保护肺功能是哮喘治疗的长期目标,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气道抗炎药物是目前哮喘控制最有效的措施。鉴于慢性气道炎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是一类顽固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特征性表现为气道高反应性和气流可逆性阻塞,其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是气道的慢性免疫炎症反应。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是由损伤内皮细胞产生的一种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可有效地反映炎症损伤的严重程度。研究表明,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实质是炎症细胞的局部浸润和炎症介质对气道的损伤,其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是其中最关键的炎症效应细胞之一。本次研究主要通过检测不同状态下的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清hs-CRP和外周血EOS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iotidine and cimetidine kinetics and dynamic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the longer duration of effect of tiotidine in man. Both drugs has similar lag times for absorption. Tiotidine with a meal was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when fasting and was also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cimetidine with a meal. The elimination rates for both drugs did not differ; they were both approximately 2 to 3 hr. Oral doses of cimetidine achieved areas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curv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at of tiotidine but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only 1/10 as potent. The cimetidine concentration inducing 50% inhibition of food-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was 0.41 +/- 0.04 whereas it was 0.04 +/- 0.003 microgram/ml for tiotidine. The effect of tiotidine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cimetidine because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man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relative to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n clinical doses of cimetidi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