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高凝状态和肺功能的影响,指导临床用药。方法:10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分为A、B、C、D四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经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药治疗);在初始常规治疗基础上B组加用低分子肝素,4 100U皮下注射,2次/d,C组加氯吡格雷75mg,1次/d;D组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和氯吡格雷,剂量同上。治疗2周后观察相关凝血指标的变化及肺功能变化(PaO2、PaCO2、FEV1)。结果: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肺素钙与氯吡格雷2周后PT、APTT、TT较治疗前延长;Fib较治疗前降低;肺功能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单独或联合可有效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高凝状态、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LMWH)、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8例UA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钙组、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钙组同时给予LMWH皮下注射,氯吡格雷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片口服。结果:三组患者用药后心绞痛改善情况:低分子肝素钙组疗效明显优于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心电图改善情况低分子肝素钙组疗效明显优于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低分子肝素钙组在TT、PT、APTT、Fbg改善方面明显优于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及葛根素对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4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及葛根素治疗,观察治疗后心绞痛及心电图改变,比较治疗前后凝血四项(TT、PT、APTT、FIB)、血小板(PLT)变化。结果:该方法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症状缓解率达91.7%,心电图改善率达85.4%,且治疗后FIB明显降低,TT、PT、APTT及PLT无明显变化。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及葛根素对不稳定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副作用较少,是目前治疗不稳定心绞痛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加服氯吡格雷和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其余治疗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脑缺血发作改善情况、脑梗死发生率、检测出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TIA频率、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两组治疗前后PT、INR、APTT、Fg、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TIA安全,疗效佳,不易复发,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近年来在我院就诊的8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明显高于对照组65.9%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T和PL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且PL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用药安全,可有效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降低血栓形成的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评估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T、APTT、Fb、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IA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辅助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EOS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4例EOSP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各62例。A组接受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g、D-D、TT、APTT、PT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及BUN、24 h UP等肾功能指标水平。统计两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Fg、D-D、TT、APTT、PT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治疗后BUN、24 h UP等肾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5.45%)低于A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改善EOSP凝血功能和肾功能,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及其他常规治疗,疗程14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q12h,疗程1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D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PLT及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用药过程中均无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黄林锋  蔡建生  叶志华  曾昭孟 《河北医学》2010,16(10):1160-1163
目的:了解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高凝状态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探讨肺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有效的降纤、抗凝治疗,是否有利于改善肺心病患者肺功能。方法:将78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常规治疗同时采用氯吡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性治疗,39例)和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39例),另设一健康人组。治疗前后同步检测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和肺功能(FEV1),并与32例同龄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分别与健康组比较,Fb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PT、APTT、TT和FEV1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此两组间上述指标无差别(P〉0.05);②治疗组(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氯吡格雷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后较治疗前Fb显著降低(P〈0.01),PT、APTT、TT和FEV1显著升高(P〈0.05);③对照组治疗前后PT、APTT、TT、Fb各项指标略有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功能(FEV1)有改善(P〈0.05);④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检测指标的比较,PT、APTT、TT、Fb和FEV1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其血液呈高凝状态,肺功能明显下降;②常规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抗凝、降纤治疗能有效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液的高凝状态,同时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肺心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NSTEACS患者97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9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症状、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心肌缺血总负荷(TIB)及缺血相关事件。结果:临床症状改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IB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缺血相关事件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NSTEACS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部大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对照组60例体检者和观察组67例腹部大手术者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1)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前PLT、P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则高于对照组(P<0.05);(2)术后观察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而PT、TT、APTT较对照组延长(P<0.05,P<0.01),FIB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手术后PLT和FIB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P<0.01);(4)术后死亡组PLT水平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而PT、TT、APTT、FIB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部大手术者术前常呈高凝状态,术后则可呈现高凝、相对纤溶抑制或低凝,术后PLT减少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对腹部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63例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并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血浆PLT降低(P<0.05),PT、TT、APTT缩短(P<0.05),FIB、D-D明显增高(P<0.01)。结论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可增加血栓或出血风险,应在手术期间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评估其在AP分型中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检测94例24 h内入院的AP患者PLT、PT、APTT、FIB、TT、D-D水平变化,并与AP分型(SAP、MA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除PLT外,SAP组患者PT、APTT、FIB、TT、D-D水平均较MAP组和对照组高(P<0.05),其中FIB、D-D值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82和0.84,P<0.05)。结论:FIB、D-D水平变化有利于AP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性充气压力系统(IPC)预防下肢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9例宫颈癌ⅠB1~ⅡA1期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3例和观察组66例。观察组于术后6 h使用IPC,术后24 h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给予一般性预防措施。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高危因素和卧床时间,并分别检测2组病人手术前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等指标,并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卧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及术后高危因素人数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前PLT、PT、APTT和FIB、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7天,2组病人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5天,观察组PT和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下肢DVT总发生率为1.52%(1/66),低于对照组的11.11%(7/63)(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IPC可降低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对82例产后出血患者根据产后出血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少量出血组26例,出血量500~1 000 ml;大量出血组32例,出血量〉1 000 ml;对照组24例,为正常孕产妇,出血量〈500 ml。定量检测三组产时及产后48 h常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少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FIB、HGB、PL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少量出血组比较,大量出血组PT、APTT、TT、D-D均明显升高(P〈0.01),而FIB、HGB、PLT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产后及时监测常规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对于了解产妇机体凝血功能以及产后出血的发生从而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2019年2月-2020年8月收治的危重凝血功能异常患儿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7例).所有患儿入院后6 h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正常孕妇在不同孕期及产后3天D-二聚体(D-D)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80例健康女性体检者(对照组)、240例孕妇(早、中、晚孕组各80例)及80例产后3天产妇的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结果: 产后3天组PT均高于对照组和早、中、晚孕组(P<0.05~P<0.01),而早、中、晚孕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IB、APTT和D-D在中、晚孕组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晚孕组TT均低于对照组和产后3天组(P<0.05)。结论: 孕妇随孕期延长血液逐渐呈现高凝状态,产后3天趋于正常;对其凝血指标进行动态检测,对预防孕产妇血栓栓塞性疾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焱  张雪梅 《四川医学》2010,31(10):1544-1546
目的探讨吸烟者凝血纤溶机制的改变规律,研究吸烟对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途径。方法使用Sysmex-CA-1500型血凝仪检测150例吸烟者(按吸烟程度不同分为3组)与50例对照者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烟组PLT、PT、APTT、TT,t-PA、D-D均下降,FIB、PAI增高(P〈0.05)。结论重度吸烟组与轻度吸烟组相比较呈现梯度效应(P〈0.05)。吸烟可引起血液系统呈现相对高凝状态并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是心血脑管疾病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按照肿瘤分期分为肿瘤早期组(25例)、局部晚期组(43例)、远处转移组(52例),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血定量检测血小板(P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含量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1)恶性实体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浆PLT、PT、FIB、APTT、TT、D-D水平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肿瘤早期组、局部晚期组、远处转移组、健康对照组间上述各凝血指标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远处转移组血浆FIB及D-D含量与肿瘤早期组、局部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其血液异常状态与肿瘤分期有关,发生远处转移的恶性实体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更加明显,需密切观察FIB及D-D变化。  相似文献   

20.
韩杰  李春华 《四川医学》2011,32(7):1044-1046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患者及时监测凝血四项,并及时补充新鲜冷冻血浆对其各项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56例(24h内输入悬浮红细胞〉10U),将仅输注悬浮红细胞未输注血浆者设为对照组,同时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输注血浆者设为实验组,监测术前、输血前和输血后的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均发生改变,PT、APTT、TT均较输血前延长,而FIB水平下降(P〈0.01)。输血后对照组PT、APTT、TT均较对照组更长,而FIB水平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出血的危险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在大量输血时,要及时进行机体凝血四项和血小板的监测,有条件的同时进血栓弹力图的监测,及时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以避免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