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种因素对供精人工授精(AID)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男方因素于国家卫计委科研所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技术服务中心接受AID手术治疗的患者2 040例,共3 889个治疗周期。探讨AID临床妊娠率与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治疗周期数、治疗方案、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30岁组与30~35岁组AID妊娠率(分别为25.23%、23.91%)显著高于35~40岁组和40岁以上组(分别为17.61%、9.38%)(P0.05);不孕≤5年的女性AID妊娠率(25.15%)显著高于不孕5年女性的妊娠率(20.90%)(P0.01);继发不孕女性的AID妊娠率(30.18%)显著高于原发不孕女性(22.75%)(P0.01)。AID实施第1至第4周期,每周期妊娠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4.88%、23.26%、20.92%和23.12%,P0.05)。促排周期组的妊娠率稍高于自然周期组(分别为24.15%和22.71%),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促排周期组的多胎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分别为5.36%和1.39%)(P0.01)。4种手术方式中宫颈管内人工授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CI+IUI)组、2次IUI组和1次IUI组的妊娠率分别为25.01%、22.33%和22.7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次ICI组的妊娠率(4.44%)最低,显著低于其他3种手术方式组(P0.01)。结论 AI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助孕方式;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是影响AID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因素;促排卵并不增加AID的妊娠率,但会增加多胎妊娠的风险;AID治疗4个周期仍未妊娠者可寻求供精IVF-ET技术助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供精人工授精(AI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在本中心治疗的258对夫妇共行480个AID治疗周期,根据女方年龄分成≤30岁和≥31岁两组。结果:480个AID治疗周期共获得120例临床妊娠,周期妊娠率为25.00%,累积妊娠率达46.51%。≤30岁和≥31岁两组在自然周期方案中周期妊娠率分别是29.65%、13.33%,累积妊娠率分别是51.00%、25.00%,两者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促排卵方案中,两组周期妊娠率分别为24.02%、23.81%,累积妊娠率分别为48.86%、43.48%,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随着女性年龄增长,不孕年限延长,两组AID的周期妊娠率和累积妊娠率下降,但是无统计学差异。前4个周期的周期累积妊娠率分别为24.03%、24.94%、24.69%和25.00%,无明显差异(P>0.05);第一周期与后三个治疗周期的累积妊娠率分别是24.03%、39.53%、45.74%和46.51%,有显著升高趋势(P<0.01)。结论:①在AID治疗中女方年龄增高,促排卵授精方案优于自然周期授精方案。②AID至少应进行3~4次,未成功者再求助于试管婴儿等其他辅助生殖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供精人工授精(AID)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以提高妊娠率,并评价其子代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二〇四医院生殖医学研中心2005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行AID助孕的5 109例患者,共计7 761周期的妊娠结局及子代出生缺陷发生率情况。结果:AID临床妊娠2 252例,周期妊娠率29.02%,累积妊娠率44.08%。女方年龄≤35岁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35岁以上组(30.31%vs 20.18%,P0.01),不孕年限5年以下组高于5年以上组(30.83%vs 28.16%,P0.01),使用促排卵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自然周期组(33.22%vs 28.68%,P0.01);治疗第1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最高(29.87%),与治疗第4周期组妊娠率(2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治疗周期组间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D发生子代出生缺陷28例(1.40%),以心血管畸形发生率最高(6例,21.43%),其次是骨骼肌肉系统畸形4例(14.29%),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畸形各3例(10.71%),还包括唇腭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畸形各2例(7.14%)及其它系统畸形。结论: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及促排卵治疗是影响AID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因素;冷冻精液行AID并未增加子代出生缺陷发生率,是一项相对安全的辅助生殖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1个周期IUI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所行周期数、周期方案、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处理前精液参数等因素与IUI妊娠率的关系。结果:促排卵周期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23.03%vs 11.03%,P0.01),第4周期以上的妊娠率较第1、2、3周期明显下降(2.04%vs 21.03%、18.13%、12.67%,P0.01),当女方年龄≥40岁、处理前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SC)10×106、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20%、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2%时,IUI临床妊娠率明显下降(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周期方案、所行周期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显著影响IUI临床妊娠率(P0.05)。结论:周期方案、所行周期数、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女方年龄、TPMSC以及精子形态是影响IUI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因素,而不孕年限、不孕类型、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对IUI成功率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 172例不孕患者在我院行4 630个夫精IUI周期的临床资料。比较女方年龄、不孕时间、子宫内膜厚度、授精时机、促排卵和不孕原因对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4 630个IUI周期共获得534例临床妊娠,周期妊娠率11.5%。(1)年龄≥40岁的患者IUI妊娠率为5.1%,显著低于年龄30岁的患者(13.3%)(P0.05);(2)HCG日子宫内膜厚度7mm的患者IUI妊娠率为12.5%,显著高于HCG日子宫内膜≤7mm者(8.5%)(P0.01);(3)自然周期IUI妊娠率显著低于促排卵周期(9.1%vs.12.6%,P0.01);当排卵数为1、2和3时,IUI妊娠率分别为10.0%、15.1%和17.0%,排卵数≥2时临床妊娠率显著增加(P0.01);(4)当排卵数为1时,授精时机即排卵前和/或排卵后授精与妊娠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5)在具有单一不孕原因的患者中,排卵障碍患者的妊娠率显著高于单侧输卵管梗阻者(13.9%vs.7.5%,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UI妊娠率与促排卵、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排卵障碍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P0.05)。结论女方年龄、促排卵及排卵个数、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及不孕原因是影响本组不孕患者夫精IUI成功的主要因素,而不孕时间、授精时机与IUI妊娠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自然周期和促排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莉  刘琦 《中华男科学杂志》2009,15(12):1112-1115
目的:比较自然周期和促排周期对不同年龄不孕夫妇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3对不孕夫妇进行的746个IUI周期。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分为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周期组;以女方年龄35岁为界,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周期组又各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促排周期组又根据不同用药分为枸橼酸氯米芬+雌激素促排卵组(CC+补佳乐组)、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组(HMG组)、枸橼酸氯米芬+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组(CC+HMG组),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分娩率。结果:自然周期组妊娠率低于促排周期组,分别为11.35%和19.61%(P<0.01);流产率和分娩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促排卵组中CC+补佳乐组、HMG组、CC+HMG组妊娠率相似,分别为18.00%、25.00%和19.35%(P>0.05)。<35岁自然周期组妊娠率、分娩率低于促排周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流产率比较无差异;≥35岁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周期组妊娠率、流产率、分娩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无论是采用CC+补佳乐方案、HMG方案还是CC+HMG方案,促排周期组IUI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女方年龄<35岁,促排周期是个好的选择,但女方年龄≥35岁,自然周期是个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一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次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在潍坊市妇幼保健院行IUI助孕、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102例。根据IUI次数分为A组(双次人工授精,48例,58周期)和B组(单次人工授精,54例,79周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不育年限、平均治疗周期数、原发和继发不育比例、男方因素和非男方因素比例、自然周期和控制性卵巢刺激周期比例、a+b级精子总数及妊娠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自然周期与控制性卵巢刺激比例(28/30vs.39/40)及人均妊娠率(22.9%vs.20.4%)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a+b级精子总数(105.4±58.6vs.55.6±25.3.)和周期妊娠率(19.0%vs.13.9%)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非男方因素的周期妊娠率高于B组中非男方因素部分(23.8%vs.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男方因素的周期妊娠率(16.2%vs.11.8%)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同一周期行双次人工授精未提高人均妊娠率,显著提高了周期妊娠率。同一周期行双次人工授精适用于非男方因素的助孕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供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过程中多精受精的发生率和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2月来我院进行新鲜周期IVF-ET治疗的患者,其中长方案IVF-ET组1 388例,短方案IVF-ET组311例,供精IVF-ET组276例。根据多精受精率不同,供精IVF-ET周期分为3组,正常受精组:多精受精率为0;低频多精受精组:0多精受精率≤20%;高频多精受精组:多精受精率20%。比较各组的女方年龄、平均获卵数、正常受精率(2PN)、正常受精优胚率、正常受精可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供精IVF组和IVF长方案组的女方年龄显著低于IVF短方案组(P0.05),平均获卵数和多精受精发生率显著高于IVF短方案组(P0.05)。正常受精组(64.79%)和低频多精受精组的正常受精率(62.46%)显著高于高频多精受精组(43.93%)(P0.05);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高于高频多精受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的优胚率、可用胚胎率及流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供精IVF-ET过程中,高频多精受精的发生会显著影响正常受精率,可能会降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供精和自精的囊胚移植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常规IVF供精和自精囊胚移植的患者,根据男方情况不同分为供精组(221个周期)和自精组(1 582个周期),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胚胎质量、临床妊娠率、种植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供精组的女方年龄显著小于自精组,不孕年限显著大于自精组(P均0.05)。供精组的第3天(D3)可用胚胎率(73.03%)和优质胚胎率(53.23%)显著高于自精组(分别为71.66%、51.37%)(P0.05);供精组的种植率(63.77%)显著高于自精组(55.30%)(P0.05),临床妊娠率(70.14%)虽然有高于自精组(64.03%)的趋势,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供精IVF和自精IVF囊胚移植可以获得相似的临床妊娠结局,但供精IVF种植率高于自精IVF,提示我们对于供精IVF也应该尽量行单囊胚移植,防止多胎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供精人工授精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多种因素对供精人工授精(AID)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6 302例女性实施的15 744个AID治疗周期,探讨AID妊娠率与治疗方案、每周期AID次数(授精时机)、女性年龄、输卵管情况、AID实施周期数的关系。结果:1克罗米芬组的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组(P=0.003),克罗米芬组和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组、HMG组和自然周期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2每周期施行排卵前后2次AID的妊娠率(26.3%)高于只行排卵前或排卵后AID女性的妊娠率(分别为7.0%、23.7%,P均0.05);335~40岁不孕女性AID治疗妊娠率(16.5%)较35岁以下的妊娠率(26.0%)明显下降,尤其40岁以后的妊娠率(1.2%)下降更明显(P0.05);4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提示有输卵管周围粘连的女性AID妊娠率(27.4%)与输卵管通畅女性的妊娠率(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AID实施1个至4个周期每个周期间的成功率比较,第1周期的临床妊娠率(27.6%)最高,与第2、3、4周期的妊娠率(分别为24.7%、23.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第2、3、4周期之间的妊娠率无明显差异(P0.05),5周期及以上的妊娠率(19.0%)与前4个周期相比,妊娠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孕女性的年龄是影响AID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同一周期施行排卵前后2次AID的优于只行排卵前或排卵后AID的,无输卵管因素女性的AID治疗在改行供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前应至少实施4个周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育患者输卵管功能状态与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关系,为输卵管功能不良患者选择辅助生育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单纯男方因素不育患者355例、636个IUI周期,按输卵管通畅程度患者分为三组:A组双侧通畅,B组单侧通畅,C组双侧通而不畅。比较各组3个周期IUI的妊娠率和累积妊娠率。结果C组妊娠率及累计妊娠率显著低于A组(P<0.05);B组妊娠率显著低于A组(P<0.05),累积妊娠率低于A组,统计学无显著差异;C组妊娠率低于B组,统计学无显著差异,累积妊娠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单侧输卵管通畅患者可以选择3个周期IUI作为初步治疗;双侧输卵管通而不畅、双侧输卵管粘连分离或造口术后患者若尝试1个周期IUI后仍不育需及时采用其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于玲  文雯  潘荣  王辉  王敏  师娟子 《生殖医学杂志》2014,23(10):847-849
目的探讨输卵管通畅情况与供精人工授精(AID)妊娠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辅助生殖中心进行AID治疗的患者527例,共840个治疗周期。将患者分为A组:双侧输卵管通畅组;B组:输卵管轻度异常组。统计这些患者AID治疗第1、2、3周次的周次临床妊娠率及累计妊娠率。结果周次临床妊娠率A组第1、2、3周次均高于B组,分别为29.29%vs.25.56%、39.38%vs.32.65%及34.43%vs.30.00%;A组累计妊娠率(51.48%)亦高于B组(46.67%)。A组妊娠率有高于B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轻度异常可能对AID妊娠率影响不大。临床上,存在AID治疗指征的患者,即使存在输卵管轻度异常,仍然可以尝试AID助孕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夫精人工授精(AIH)临床妊娠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本中心医院行AIH的188对夫妇的308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男方精液参数、女方基础资料及临床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探讨各种因素对于AIH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前向运动精子(PR)<32%组和≥32%组,精子正常形态率≤4%组和>4%组,精液处理方案不同组别(上游法组和密度梯度法组)间的临床妊娠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女方年龄<30岁组和≥30岁组,不孕年限≤4年组和>4年组,偏瘦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子宫内膜厚度<8 mm组、8~10 mm组和>10 mm组,内膜形态A型组和非A型组间的临床妊娠率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物促排卵组的临床妊娠率略高于自然周期组,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AIH治疗1个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19.10%)显著高于治疗2、3、≥4个周期组(分别为5.67%、9.09%、8.70%)(P<0.05);优势卵泡≥3个组临床妊娠率(28.57%)显著高于1个、2个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结局,探讨促排卵IU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行IUI治疗的600个周期,其中自然周期355例,促排卵周期24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结果 1促排卵周期患者的临床妊娠(14.69%)显著高于自然周期患者的临床妊娠率(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促排卵周期流产率为27.78%,略高于自然周期的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促排卵周期活产率为11.02%,略高于自然周期的7.6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所有新生儿均未发现任何出生缺陷。4按年龄段分组:年龄≤35岁患者促排卵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15.94%,显著高于同年龄段患者自然周期的9.09%(P0.05);而年龄35岁患者促排卵周期与自然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89%和5.79%,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排卵治疗能显著提高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IUI临床妊娠率,但对于年龄35岁患者,促排卵治疗并不能改善IUI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排卵障碍患者行促排卵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时不同促排卵方案、人工授精次数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提出最佳的促排卵IUI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因排卵障碍行促排卵IUI治疗的患者共437个周期,按照不同促排卵方案分为5组:A组152个周期,采用氯米芬(CC)促排卵;B组65个周期,采用来曲唑(LE)促排卵;C组130个周期,采用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D组38个周期,采用LE+HMG促排卵治疗;E组52个周期,采用HMG促排卵治疗。比较各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治疗结局,并分析行单次IUI和双次IUI治疗的患者临床结局。结果 (1)5种不同促排卵方案中,各组患者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LH、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5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以A组最低为13.82%,B组为18.46%、C组为23.85%、D组为18.42%、E组为19.23%,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组分别发生4例、2例多胎妊娠,其余各组无多胎妊娠发生;各组均无OHSS病例发生。(3)优势卵泡为1个的患者临床妊娠率(14.49%)显著低于优势卵泡2个者(24.17%)、3个者(29.2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卵泡2个者组和3个者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势卵泡2个者组发生了5例多胎妊娠,其余各组无多胎妊娠发生。(4)单次和双次IUI的临床妊娠率(18.84%vs.17.5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不同数目优势卵泡组的单、双次IUI临床妊娠率亦无统计学差异(1个者组14.63%vs.14.08%,2个以上者组25.81%vs.24.32%)(P0.05)。结论排卵障碍患者行不同促排卵方案IUI的临床妊娠率相似,其中LE、LE+HMG方案能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且多胎妊娠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多卵泡发育能提高临床妊娠率,但是增加多胎妊娠风险;同一周期行2次IUI并不能提高临床妊娠率,不应盲目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男方是否存在某些因素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结局,为今后开展IUI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生殖医学中心2007年7月~2016年7月的所有IUI周期中,以单纯男方因素(排除女方因素、双方因素)为指征的周期,且限定为女方年龄≤30岁,分析男方的年龄、不育年限、学历、处理前/后前向运动精子数、正常精子形态率与妊娠结局(活产率、流产率)的关系。结果:共有1 023对夫妻,1 615个周期纳入此项研究,活产188例,活产率11.64%,流产71例,流产率4.40%。男方年龄、不育年限与配偶活产率呈负相关,男方年龄≥35岁或不育年限>3年,其配偶活产率将明显下降,正常精子形态率处于6%~10%时,其配偶活产率最高,男方学历、处理前/后前向运动精子数与配偶活产率无相关性,各组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男方因素对夫精人工授精的活产率存在一定的影响,其中男方年龄、不育年限、正常精子形态率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精子优化处理后孵育时间对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AIH-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相同促排卵方案的191个AIH-IUI周期,男方精液经密度梯度离心优化处理后,将孵育时间分为0~19、20~39、40~59、60~80 min 4组;根据优化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C)分为(0~9)×106、(10~20)×106、(21~30)×106、>30×1064组,分析孵育时间和优化处理后TPMC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并对患者年龄、不孕年限、孵育时间、优化处理后TPMC与临床妊娠率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孵育时间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2.7%、18.3%、11.4%、9.1%,孵育20~39 min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均<0.05);优化处理后4组TPMC临床妊娠率分别为0%、16.7%、11.4%、8.3%,(10~20)×106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的增加会导致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OR 0.89,95%CI 0.83~0.94),而孵育时间20~39 min(OR 2.11,95%CI 1.34~3.13)和处理后TPMC(10~20)×106(OR 2.06,95%CI 1.32~3.46)均可显著增加临床妊娠率。结论:精子优化处理后的孵育时间是AIH-IUI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影响供精人工授精成功率因素及最佳治疗方案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供精人工授精(AID)成功率的因素及其最佳治疗方案。方法:98对夫妇行131个AID周期,其中8例行AID联合促排卵治疗3个周期以上未孕,遂改为ICSI。结果:AID共20例妊娠,且均发生在第1—3个周期,周期妊娠率为15.3%。女性患者年龄大于35岁和不孕年限大于10年的妊娠率显著降低。精子活动率在处理前妊娠组和非妊娠组相似,而处理后妊娠组显著高于非妊娠组(0.02<P<0.05)。每周期定时授精1次与2次的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8对夫妇行10个供精ICSI周期,有5例妊娠,周期妊娠率为50.0%。结论①无精子症患者的治疗首选供精AID;②AID的妊娠率随女性患者年龄的增长和不孕年限的延长而下降;③增加授精频率并不提高妊娠率;④当AID联合促性腺激素3个以上周期未孕时,ICSI将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第3天(D3)单卵裂期胚胎移植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体外受精D3单卵裂期胚胎移植临床结局,收集172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观察原发不育组和继发不育组、D3移植胚胎细胞数及评级、主动性单卵裂期胚胎移植及被动性单卵裂期胚胎移植与临床妊娠的关系。结果继发不育组女方年龄高于原发不育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分别为33.63%、23.73%。D3移植胚胎的细胞数在8细胞以上者妊娠率与细胞数不足7细胞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主动性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虽然年龄和不育年限高于被动性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但移植胚胎质量及妊娠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被动性单卵裂期胚胎移植组中各年龄段患者的移植胚胎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年龄低于35岁者有较好的妊娠结局。结论体外受精D3单卵裂期胚胎移植能获得良好的妊娠结果,临床妊娠结局主要与移植胚胎所含细胞数及评分密切相关。其次,年龄不足35岁,不育年限短的不育患者有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妊娠成功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周期妊娠成功率(PPR)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收治的168例女性不育症患者,接受夫精IUI治疗286个周期。从女方年龄、不育年限、病因、促排卵方案、不育类型I、UI时间及次数、精液洗涤后a+b级精子计数进行分析。结果PPR在年龄21~25岁组为26.3%、25~30岁组为25.2%、30~35岁组为22.2%、>35岁组为8.9%;不育年限在1~2年为29.4%、2~3年为26.3%、3~4年为16.0%、>4年为10.9%;不育因素男性因素为28.1%、宫颈因素为28.6%、排卵障碍为25.8%、免疫因素为15.6%、不明原因为17.9%及有≥2个不育因素者为9.8%;自然周期IUI为10.8%、枸橼酸氯米芬(CC)周期为11.0%、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周期为23.1%、HMG周期为37.5%;原发不育为17.2%、继发不育为26.3%;排卵前1次IUI为17.8%、排卵后1次为26.5%;精液洗涤后a+b级精子计数(1~<5)×106为6.1%,(5~<10)×106为25.0%、(10~20)×106为25.7%、>20×106为25.2%。结论影响IUI PPR的主要因素是:女性年龄、不育年限、不育类型、促排卵方案及精子活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