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和西医各具其优势和特点,若能将二者融汇贯通运用于当今临床诊疗,则无疑可以推动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如同易经所讲之阴阳乾坤一元,阴阳相倚。故笔者在神经内科临床中发现脉学不仅能作为四诊方法指导中药和方剂的运用,也可辨证指导西药运用,且在临床中验之有效。因此,此方向的探索研究亦可为其他医学分支学科的中西医汇通诊疗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2.
气变是百病之始、百病之因,中医辨证的前提在于辨气,气变脉随之变,脉变可早于症状和体征出现。本文提出以脉辨气为先导的诊治与治未病思路。将气变根据气的运动状态和性质分为气逆、气陷、气郁、气闭、气脱和气虚六种状态。运用系统辨证脉学构建出气变系统的诊断体系,将对发展中医的诊断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脉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几千年来一直具有无法被取代的地位,但是脉诊“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的自身特点使得其推广和传承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齐向华教授创立了“系统辨证脉学”.“系统辨证脉学”学术特色独特,与“传统脉学”具有较大区别,具有系统性、辨证性、客观性、全面性和脉诊心理过程明晰的特点,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脂肪肝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多数患者在其早期无任何症状,给防治带来了困难。“治未病”是中医的优势,中医在此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根据脂肪肝患者体质特点,通过辨证与辨体质结合进行“治未病”,临床可收良效。这种辨治方法对提高中医药防治脂肪肝及其并发症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作为我国常见脑血管病之一,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但因其病因病机复杂,临床选方用药困难,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基于"系统辨证脉学",总结中风病脉象要素,通过不同脉象要素之间的组合,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为治疗中风病处方用药及中医特色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付文倩  齐向华 《光明中医》2013,(11):2239-2240
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心理紊乱状态和躯体疾病都有重要意义.运用脉象能够对疾病进行准确辨证,探求病因,指示辨位和辨别病性,判断进退和预后,正确指导临床用药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述齐向华教授"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构建背景,揭示脉诊的心理认知过程,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脉诊教学中的技术训练方法。方法:运用"逐一感觉法"训练、"虚静为保"状态训练、各种感觉的稳定持续时间训练等方法。结果: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的训练,提高手指的敏感度,缩短脉诊"反应时间",建立大脑脉象"知觉"系统。结论:齐向华教授基于"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探索出的脉诊技术训练方法行之有效,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的应用贯穿于恶性肿瘤辨治的各个阶段,成效日益突显。为继承并发扬中医独到的原创优势,文章从古代中庸哲学思想与中医思维出发,钩沉“衡-和”思维之渊薮,围绕恶性肿瘤发病时机体内部稳态倾移与偏颇之特点,首倡以调衡致和为纲,求衡于动、时、势、气4个层面,致和于阴阳、形神、五脏、天人4个维度。总结凝练“衡-和”六法,由博返约,化简驭繁,为创建肿瘤辨治新体系提供形而上的思度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紧张性头痛属于原发性头痛,在临床中通过脉诊发现,心理紊乱为导致紧张性头痛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以"系统辨证脉学"为手段,通过紧张性头痛患者的脉象特征来判断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探讨其与疾病发生的病机关联,以指导疾病的辨证与诊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系统辨证脉学是齐向华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融合古今脉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的具有独到见解、容纳多学科、涵盖多层面的全新脉学体系[1].包涵25对脉象要素,即左右、内外、曲直、寒热、清浊、厚薄、刚柔、动静、来去、长短、高深、浮沉、上下、...  相似文献   

11.
眩晕症由于其病因复杂,病情反复的特点,临床治疗效果一直不甚理想。近年来,因各方面的压力增加及心理异常状态异常所致的眩晕症逐年增加。然而,心理状态是人在某时间段人的内心思维与情绪活动,现在很多临床医师对其缺乏充足的认识,加上患者不会主动诉说,临床很难准确诊断与治疗。本文从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的角度出发,以系统辨证脉学为背景,分析患者心理状态,从脉辨证、以证施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风偏瘫多为中风失治误治,以脉辨证,凭脉选择先后主次,确定疾病轻重缓解,因证施治,事半功倍。半身不遂可概括为"软、硬、麻、凉、畸",脉象见动、长、沉,滑、涩,强、弱,怠、驶,缓、急,敛、散,稀、短,上、下、稠、枯、荣、外、来、去、粗、细,浮、热,进、退等,正气可凭脉从阴、阳、卫气、营血、脏、腑六个层面辨证;邪气凭脉从风、火、痰、瘀四个方面辨证;治以扶正、祛邪,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经通络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阴阳脉:阴脉补法,阳脉泻法,根据两脚跗阳脉、太溪脉变化兼调脾肾。寸口人迎对比:比较人迎与寸口二脉的搏动程度为诊察依据,"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心主",每种脉象反映经脉病变,皆有相应针刺方法。三部九候遍诊:曲鬓脉大小可观察针刺前后头面部供血,利于掌握针刺疗效进程;头针、体针配合改善头部供血,此脉诊佐证更有意义。寸尺合诊:据偏瘫肢体尺肤温、凉、滑、涩、软、硬结合脉急、缓、滑、涩,判断邪气盛衰与正气强弱,指导针刺补与泻。"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则实,泻则虚,据脉象即可判断,不必等症状完全消失。附中风—中经络(痰湿阻滞,气阴两虚)针刺治疗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医黄玉璐(字元御)提出"一气周流"理论,核心思想为人体气机以脾胃为枢轴,肝肾之气左升,心肺之气右降,循环周流,人体之气如环无端,周流不息,如果气失周流,则生逆乱,变生诸证.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文章立足于系统辨证脉学体系,将不同脉象要素组合,来分析患者的气机、病理状态,总结出在"一气周流"理论的框架下眩晕发生的...  相似文献   

14.
系统辨证脉学体系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齐向华教授在融合古今脉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系统论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运用中医学、认知心理学、现代信息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逐渐形成的具有独到见解的、容纳多学科、涵盖多层面的全新的脉学体系。该体系揭示了脉象  相似文献   

15.
从阳化气与阴成形、癌毒、浊邪等肿瘤相关理论为出发点分析了其阴阳属性,痰、毒、瘀等病理产物停滞凝结为有形之体,其性属阴,但其活跃的增殖特性与富有转移和侵袭的特点其性亦属阳。阴邪潜伏内敛凝滞渐成积阴之体,亢阳破袭流窜在外方为用阳之势。积阴以化阳用,用阳以滋体阴。借助现代医学发展研究成果,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做出经典与现代理论相联系,在不违背经典原意的前提下,用“体阴用阳”理论解释其具有“潜伏性、隐匿性”与“猛烈性、侵袭性”等双重性质是恰当的。并指出临证治病当立足于注重动态辨治和把握扶正与祛邪两大要点,方可达到治病求本、人瘤共存的阴阳平和之态。  相似文献   

16.
系统辨证脉学是在传统脉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创新,凭脉辨证的关键在于对脉象要素的识别及对脉象要素之间关联性的辨识、判断与推理,位、数、形、质、动五维纲领的提出使凭脉辨证有法可依,有据可存,对预测疾病、指导临床诊治达到治未病的医学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7,(12):1008-1010
脉诊是中医准确辨证的基础,系统辨证脉学是对传统脉学的发展与创新,通过脉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表征出疾病发生发展的"证据链",搭建出"脉-证-方"相应的辨治体系。以眩晕为契点,系统总结其脉象要素、证候特点和辨治方药规律,验证系统辨证脉学"脉-证-方"诊治体系,为临床辨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损害的常见全身性骨骼疾病[1]。骨质疏松症患者多见腰背部或四肢关节处疼痛不适,部分患者骨量减少甚至于出现佝偻症状,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其严重的后果。骨质疏松症致死致残率逐年提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其给社会与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突出中医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恪 《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80-1880,1940
  相似文献   

20.
对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发布的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诊疗方案的相关病程分期、证候分型、用药规则等内容进行梳理、对比,得出各方案的特点与异同,便于临床医师整体把握中医药诊疗方案,同时为各方案的修订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