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男性不育患者精浆丙二醛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精浆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水平的意义。方法:93例不育男性分为:阻塞性无精子症组(12例);非阻塞性无精子症组(15例);少精子症组(21例);弱精子症组(19例);少弱精子症组(16例);少弱畸精子症组(10例)。18例生育男性作为对照组。采用HPLC检测生育与不育男性精浆MDA含量。结果:生育组精浆MDA值除与阻塞性无精子症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与其他各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1)。各不育男性组间精浆MDA值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HPLC检测精浆MDA水平是诊断活性氧产生过高所致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男方染色体多态性对精子质量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比较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ET助孕治疗的男方染色体多态(n=131)和正常对照夫妇(n=160)的妊娠结局,观察男方的精子质量和受精情况、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结果男方染色体多态组中严重少/弱精子症(19.85%)比例显著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00%,P0.001),Yqh+在严重少/弱精子症(38.46%)中的比例最高;Yqh-也高达15.38%,1qh+在严重少/弱精子症组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多态类型(19.23%);染色体多态组的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基础性激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方前向精子率(PR%)、精子正常率以及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组行IVF-ET助孕治疗后,其着床率(17.42%)、临床妊娠率(28.17%)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2.26%,59.38%)(P0.05);并且早期流产率(11.11%)高于对照组(2.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多态组行ICSI-ET助孕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妊娠结局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质胚胎率(75.24%±23.68%)还高于正常对照组(49.97%±29.31%)(P0.05)。行ICSI-ET助孕的男方染色体多态患者其着床率(34.78%)以及临床妊娠率(52.00%)显著高于行IVF-ET助孕的男方染色体多态患者(17.42%,28.17%)(P0.05)。结论男性染色体多态性患者中严重少/弱精子的比例增加,男性染色体多态不利于IVF妊娠结局,对ICSI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研究特发性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与 Y染色体微缺失的关系 ,建立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 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 PCR技术对 1 0 0例无精症和严重少精症患者 (其中无精症 72例 ,严重少精症 2 8例 )进行 Y染色体 AZFa、AZFb、AZFc/DAZ、SRY的微缺失检测。结果 :1 2例患者 (1 2 % )有 AZFc的微缺失 (其中无精症 8例 ,占 1 1 .1 % ;严重少精症 4例 ,占 1 4.3% ) ,且其中 1例无精症患者为 AZFb、AZFc双重缺失 ;所有病例未发现有 AZFa的缺失 ;SRY基因 PCR扩增均为阳性。6 0例已有生育的正常男性均无 AZFa、AZFb、AZFc、SRY微缺失。结论 :Y染色体微缺失 ,特别是 AZFc/DAZ的缺失是引起无精和严重少精、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进行遗传咨询和行卵细胞质内注入精子术 (ICSI)时 ,有必要对不明原因的不育男性患者进行 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  相似文献   

4.
毛细管电泳用于Y染色体微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毛细管电泳在研究男性不育中特发性无精子症和射出精液严重少精子症与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factor,AZF)缺失的作用。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对4例无精子症和29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外周血细胞中Y染色体AZF所在的11.23区的15个位点进行扩增,分别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毛细管电泳分离扩增产物,并以6例正常生育男性和2例女性为对照。结果:毛细管电泳发现4例无精子症中3例发生缺失,29例严重少精子症患者中6例发生缺失。其中6例同为SY254(C)、SY242(C)、SY255(C)、SY239(C)、SY152(D)缺失。6例正常生育男性毛细管电泳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而凝胶电泳有2个条带模糊,难以判断。结论:毛细管电泳可提高AZF检测准确性。Y染色体AZFc/DAZ的缺失可能是引起无精子和严重少精子并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无精子症、少弱精子症患者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与男性精液异常的关系,为不育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对2010年至2015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无精子症及少弱精子症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G显带)。结果:2436例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者340例(13.96%),其中性染色体异常208例(61.18%),以克氏综合征最常见;常染色体异常132例(38.82%),以常染色体多态性、易位最为常见。1014例无精子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179例(17.65%),主要表现为性染色体数目异常(81例,45.25%);1422例少弱精子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161例(11.32%),主要表现为性染色体(69例,42.86%)、常染色体(84例,52.17%)结构异常。无精子症与少弱精子症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构成类型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精子症或少弱精子症的形成与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密切相关,细胞遗传学分析对于明确不育症病因及指导进一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与外周血白细胞雄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方法:根据精液分析及睾丸活检病理检查结果,将67例男性不育症患者分成少精子症组(n=21)、弱精子症组(n=15)、阻塞性无精子症组(n=14)和非阻塞性无精子症组(n=17),采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检测不育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雄激素受体(AR),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_2)水平,并以22例正常生育男性为对照。结果:外周血白细胞AR含量少精子症组、弱精子症组、阻塞性无精子症组与对照组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阻塞性无精子症组(782±98)与对照组(913±10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不育症各组与对照组相比,E_2和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密度与白细胞AR含量呈正相关(r=0.233,P=0.010)。结论:一部分男子不育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与AR表达下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681对(1362例)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夫妇(复发性流产组),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选取373对(746例)无流产史,至少一胎足月分娩后的正常生育夫妇为对照组。结果:复发性流产组的夫妇中,染色体多态性检出率(9.03%,123/1362)高于对照组(2.41%,18/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性流产组中inv(9)、Yqh-、1qh+、D/G组、Yqh+、16qh+、9qh+的染色体多态性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复发性流产组中男性染色体多态性的检出率(11.31%,77/681)高于女性(6.75%,46/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有一定关系,在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病因分析中不应忽视染色体多态性的作用,男性染色体的多态性也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无精子因子AZFc微缺失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AZF)缺失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该缺失可导致男性生精障碍甚至是无精子症。AZFc缺失在AZF所有缺失类型中最为常见的,加上AZFc区域在Y染色体上的基因结构复杂,被发现有多种缺失类型,因此AZFc微缺失男性的临床表现也多样,从精子密度正常、少精到无精都可能发生。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因AZFc缺失而严重少弱精的患者可通过辅助生育方式将这种染色体的缺陷遗传给男性子代并可能导致子代缺失的扩大;并且,因严重少弱精而通过ICSI治疗的男性,其子代AZFc微缺失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基因Thr307Ala(rs6165)和Asn680Ser(rs6166)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分布情况及其与中国长三角地区重度少弱精子症的关联性。方法:外周血提纯DNA,PCR扩增后直接测序分析200名已育男性(已生育组)和150名重度少弱精子症不育男性(不育组)FSHR基因Thr307Ala和Asn680Ser位点的SNP,并用χ2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SHR基因Thr307Ala和Asn680Ser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已生育组和不育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hr-Asn/Ala-Asn和Thr-Ser/Thr-Ser双倍型在已育男性与重度少弱精子症患者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FSHR的单倍型Thr-Asn和Ala-Asn之间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SHR基因Thr307Ala和Asn680Ser的2个多态性位点特定的单倍型和双倍型与男性不育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子DNA完整性与重复性自然流产(RSA)的关系。方法:85例不明原因RSA妇女配偶(RSA组)和50例已生育的成年健康男性(对照组)的精液,应用精子染色质扩散实验(SCD)检测精子DNA完整性。将RSA组根据1年后怀孕结果分为3个亚组:怀孕组(30例)、流产组(26例)、未孕组(29例)。结果:RSA妇女配偶DNA损伤精子的百分率(14.6±6.9)%与对照组的(12.9±3.8)%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DNA损伤精子百分率大于20%视为精子DNA完整性异常,则有17.6%的RSA患者配偶的精子DNA完整性异常,6%的正常生育男性精子DNA完整性异常,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怀孕组、流产组、未孕组配偶的DNA损伤精子百分率分别为(12.4±5.3)%,(14.6±6.5)%和(16.8±8.1)%,未孕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怀孕组、流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DNA完整性异常与RSA继发不育有关,有必要筛查RSA患者配偶的精子DNA完整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中国东北人群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53例健康可育男性和182例不育男性的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结果:弱精子症不育组(AS组)和不明原因不育组(UR组,精液常规正常)的3种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东北人群男性不育有相关性,且与弱精子症和不明原因不育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不育症患者精子X,Y及18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育症患者精子X,Y,18染色体的荧光原位杂交情况。方法:在男性不育症组中,2例无精子症患者从附睾抽吸获取精子、3例从睾丸获取精子、2例严重少精症患者从射出精液中找到精子。选择5例正常射出精液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查精子X,Y以及18号染色体,比较两组精子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发生率。结果:不育症组睾丸精子、附睾精子的非整倍体率无差别,但不育症组精子与正常男性组精子比较,非整倍体总发生率、性染色体二体性率及缺对染色体率明显增高(2.8%vs0.58%,0.81%vs 0.19%,2.1%vs0.37%),P<0.001。结论:无精子症与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精子比正常精子具有更高的染色体非整倍体率,需要进行大样本的研究,为不育症患者的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有效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精子发生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作民  沙家豪 《生殖与避孕》1998,18(2):67-70,86
<正>育龄夫妇中约有10%不能生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男方生精障碍,表现为严重少精子(<200万/ml)或无精子,约占不育男子的10%.除输精管道梗阻、感染等病因外,遗传性状改变也是一重要因素.Tiepolo和Zuffardi等于1976年发现6例无精子症患者均有Y染色体长臂的缺失,包括远端的荧光区和与其相连的非荧光区,因此推测在Yq11上存在着“Y染色体精子生成基因”.由于许多男性无精症患者均有Yq11的异常,故将其称为“无精子因子”(azoospermia factor简称AZF),以后许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的病因。方法:收集30例特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病例组)和30例已生育的成年健康男性(对照组)的精液,同时应用伊红染色法检测精子膜结构完整性,应用精子染色质扩散实验(SCD)检测精子DNA完整性,应用凝集素免疫荧光染色法(PNA-FITC)检测精子顶体完整性,利用JC-1荧光探针检测精子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情况。结果:病例组精子顶体完整百分率为(35.15±11.28)%,低于对照组(50.20±1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对照组精子伊红红染率、DNA碎片率及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顶体完整性检测对部分特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的诊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对不育男性精子浓度、活动力、正常形态率及精子DNA碎片化指数(DNA fragmentation index,DFI)的影响.方法:选取169份精液标本,其中129例特发不育者为不育组,40例正常生育者为对照组,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CASA)系统分析精子浓度和活动力.精子形态分析采用Shorr染色法,吖啶橙试验(acridine orange test,AOT)检测精子DFI.支原体检测采用培养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Uu/Mh、Uu或Uu+Mh感染组精子DFI显著增高(P<0.05),与无Uu/Mh感染组相比,Uu或Uu+Mh感染组DFI亦显著增高(P<0.05).与正常生育对照组相比无Uu/Mh、Uu或Uu+Mh感染组正常形态率显著降低(P<0.05),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Uu/Mh、Uu、Mh和Uu+Mh感染组的精子浓度、a级、a+b级和a+b+c级精子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而除无Uu/Mh感染组外,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不育男性的精子浓度、正常形态率、a级、a+b级和a+b+c级精子百分比较正常男性的均显著下降,Uu/Mh感染并非是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其他重要因素或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特发性不育男性精子DFI明显增加,Uu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Uu可能主要通过对精子DNA,而不是常规参数的影响来造成男性生育力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生育与不育男性生育力指数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生育力指数(FI)在判断男性生育能力中的作用。方法:对不育组(n=124)和生育组(n=62)进行精液常规检查,并计算FI[FI=精子密度(106/ml)×精子活动力×精子正常形态率]。结果:生育组FI为13.23(24.16),高于不育组的5.69(10.62)(t=5.657,P=0.001)。生育组FI(P2.5,P97.5)的范围为2.06-56.85。结论:FI较单个精液参数更能客观反映男性生育能力,当FI<2.0时男性生育概率将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无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精子症患者借助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出生的子代与其他精子ICSI/体外受精(IVF)子代的出生缺陷情况。方法:将接受ICSI/IVF治疗的237对夫妇生育的300例子代按ICSI/IVF当日精液情况和受精方式分为附睾/睾丸精子ICSI组(A组,患者92例,子代118例)、严重少/弱精子ICSI组(B组,患者84例,子代106例)、非严重少/弱/畸形精子ICSI组(C组,患者35例,子代42例)、正常精子IVF组(D组,患者26例,子代34例)。对召回现场随访的子代进行出生缺陷病史询问、超声检查和无精子症因子(AZF)基因检测。结果:受访子代平均年龄为33.1±20.3(4~84)个月,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1.7%(5/300),总出生缺陷率为4.7%(14/300),4组的出生缺陷率分别为5.1%(6/118)、3.8%(4/106)、2.4%(1/42)和8.8%(3/3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12个家庭AZF基因检测显示B组有3对父子存在同样位点的AZF基因微缺失。结论:无精子症和严重少/弱精子症等严重男性不育症患者ICSI子代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其他较好精子或正常精子IVF子代相比无明显增加,AZF基因检测没有新增缺失位点和新增缺失病例。  相似文献   

18.
男性不育症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缺陷的筛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缺陷与精子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分析方法对149例男性不育症患者及100例有正常生育能力的男子进行Y染色体上相关基因检测和常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不育症组有11例存在着Y染色体上不同基因片段的微缺失,缺失率为7.38%,染色体异常核型发生率为14.09%;而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现相应部位的缺失,异常核型发生率为2%。11例存在Y染色体上不同基因片段微缺失者只有1例合并有异常核型,说明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提示Y染色体微缺失是引起男性不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进行单精子卵泡浆内注射(ICSI)时应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分子检测,以免所生的男性后代亦有与其父亲相同原因的不育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畸形精子症患者精子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率。方法:应用18号、X和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比较畸形精子症患者(畸精组,n=18)和生育力正常且精子正常形态率、浓度、活力等均正常男性(对照组,n=5)精子中18号、X和Y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率。结果:畸精组共计数精子58 178条,对照组共计数精子16 369条。畸精组和对照组杂交效率分别为97.5%和98.3%;染色体非整倍体类型主要有二体(XX18、YY18、XY18、Y1818和X1818)和二倍体(1818XX、1818YY、1818XY)。畸精组和对照组的18号染色体二体率分别为0.29±0.16%和0.03±0.02%,性染色体二体率分别为0.65±0.24%和0.05±0.02%,二倍体率分别为0.14±0.12%和0.04±0.03%。18号、X和Y染色体非整倍体率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生育力和精液各参数均正常男性相比,畸形精子症患者18号、X和Y染色体非整倍体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浆左旋肉碱测定在男性不育症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检查与处理实验室手册》的参考值,将不育男性按照精液常规分析结果分为精子活力正常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32%)(n=283)和弱精子症组(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32%)(n=892)。通过比色法检测精浆中的游离左旋肉碱含量,分析左旋肉碱浓度与精子活力、精液浓度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分析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确定左旋肉碱浓度的阈值,以阈值为分界点,将弱精子症组患者分为高于左旋肉碱阈值组和低于左旋肉碱阈值组,分析左旋肉碱与精子活力和精子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弱精子症组的精浆左旋肉碱浓度(384.14±188.81μmol/L)显著低于精子活力正常组(434.04±171.77μmol/L,P0.05)。精子活力正常组和弱精子症组精浆中的左旋肉碱含量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精子浓度的相关性极低或不相关(r0.2)。肉毒碱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592,阈值为380.9,低于左旋肉碱阈值弱精子症组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有较弱的正相关关系(r=0.329,P=0.000)。结论:对于拟行辅助生育的不育男性患者,精浆中左旋肉碱浓度作为精浆生化的指标之一,可能对弱精子症患者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