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和自然妊娠中女性年龄与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关系。方法:通过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55例自然妊娠(NC)、147例体外受精(IVF)妊娠和85例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妊娠孕早期自然流产的绒毛组织进行染色体数目检测,比较不同妊娠方式、不同染色体、不同异常染色体个数间女性年龄和非整倍体的关系。结果:NC组和IVF组中非整倍体的孕妇年龄显著高于绒毛染色体正常的孕妇年龄(NC组:35.0±5.0岁vs 31.6±4.1岁,P=0.014;IVF组:35.2±4.5岁vs 32.1±4.6岁,P=0.000),而ICSI组中无统计学差异(34.4±5.1岁vs33.5±4.1岁,P=0.391);NC组和IVF组随孕妇年龄的增长流产儿非整倍体率递增,IVF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2),但ICSI组未观察到该现象。15、20、21和22号染色体异常率随孕妇年龄的增长递增,其中20、21号染色体有统计学差异(P0.05);13号染色体异常率在40~47岁亚组中显著增高(P=0.027);16号染色体在各孕母年龄段的异常率相近;性染色体异常率在40~47岁亚组中降低。多重非整倍体组的孕妇年龄显著高于单一非整倍体组(37.4±5.3岁vs 34.9±4.6岁,P=0.039),40~47岁亚组中多重非整倍体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女性高龄是NC和IVF妊娠非整倍体胎儿的高危因素,而ICSI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导致胎儿染色体异常。多重非整倍体及大部分小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流产儿多见于高龄孕妇,而性染色体单体流产儿则多见于较年轻孕妇,16-三体不存在母亲年龄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既往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异常(previous chromosome abnormality miscarriage,PCAM)患者囊胚的染色体异常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比较因PCAM(PCAM组)和因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对照组)进行植入前胚胎非整倍体遗传学筛查(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PGT-A)患者的活检囊胚染色体异常率,并分析其与双方年龄、基础促卵泡激素(FSH)、FSH/黄体生成素(LH)、体质量指数(BMI)、既往自然流产次数、新鲜取卵周期数、MⅡ卵子率、受精率、囊胚形成率、活检囊胚数和有无PCAM的关系。结果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女方年龄和有无PCAM对活检囊胚的染色体异常率有影响。女方年龄≤30岁、31~34岁和35~38岁,PCMA组和对照组的囊胚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25.29%、27.43%、45.76%和18.22%、19.85%、31.55%(P=0.034、P=0.044、P=0.011);38岁时,PCMA组和对照组的囊胚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63.64%和46.15%(P=0.227)。结论 38岁PCAM患者的囊胚染色体异常率超过60%,建议行PGT-A以降低胚胎染色体异常导致的再次流产风险。35~38岁PCAM患者的囊胚染色体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考虑行PGT-A。  相似文献   

3.
55对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然流产的患者中染色体异常是常见原因,其再发风险极大,现将4年来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自然流产史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核型的种类及其在男女性中的分布特点。方法:检测2178对自然流产史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染色体变异的种类、发生率及其在男、女性中的分布差异。结果:2178对(4356例)自然流产史夫妇中发现染色体异常539例(12.37%),其中男266例,女273例。染色体结构异常87例,其中相互易位最多见为58例(66.7%,58/87),有27例为世界首报染色体结构异常核型。其次为罗伯逊易位13例,倒位6例,插入、缺失等其他异常核型10例。染色体数目异常8例,包括2例标记染色体、1例XYY及5例不同类型的X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多态性改变444例中,D/G组染色体随体区变异最为多见,共271例(61.04%,271/444)。结论:自然流产史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均有发生,男女性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染色体异常以相互易位为主。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较高,对以自然流产史就诊的夫妇,有必要同时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病因的分析与诊断,并为临床咨询及后续生殖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技术对1953例自然流产物进行遗传学检测,探讨流产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在自然流产中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1...  相似文献   

6.
自然流产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其主要原因为染色体异常,分析胚胎染色体的核型对寻找自然流产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绒毛细胞染色体制片的培养法成功率高于直接法,但培养法的操作难度及成本亦高于直接法;自然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中以非整倍体的发生最多见,其中16三体约占三体的1/3;自然流产、辅助妊娠后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分别都高于人工流产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对于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相关性及自然流产次数、年龄、孕周及胚胎性别与绒毛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均尚无明确结论。目前类似以上通过绒毛染色体分析寻找自然流产原因的研究很多,但可以治疗的原因并不多见,故还需结合临床的实验指标,寻找与绒毛染色体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染色体分析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微阵列(CMA)检测,探讨自然流产的遗传学原因以及染色体异常与孕妇年龄、流产孕周及流产次数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5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治疗自然流产的女性,留取流产绒毛或胚胎组织进行CMA结合荧光定量PCR(QF-PCR)检测。根据CMA结果分为染色体数目异常、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意义不明的变异(VOUS)和染色体正常组,比较不同孕妇年龄、流产孕周以及不同自然流产次数CMA结果的差异;并对自然流产中CNV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共1514例自然流产纳入本研究,其中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为58.06%,致病性CNV为4.82%,VOUS为7.46%。染色体数目异常中常染色体三体最多见,其中16-三体占18.54%,其次是22-三体占10.35%;性染色体异常主要为45,X,占11.95%。(2)染色体数目异常在年龄>35岁女性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的女性(P<0.05),而致病性CNV和VOUS及染色体正常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35岁的女性(P<0.05);孕周≥14周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显著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因自然流产行清宫术的绒毛组织行FISH分析,使用7种探针对13、16、18、21、22号和X、Y染色体进行了检测,并对这30例流产夫妇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常规核型分析。结果:FISH分析的30例自然流产的绒毛组织中,有17例检测出了异常信号,检出率为57%,其中8例16-三体、2例22-三体、2例13-三体和5例三倍体。30例自然流产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结论:FISH技术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出流产物绒毛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异常,FISH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自然流产夫妇遗传咨询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妊娠早期胎儿染色体异常的超声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敏  陈焰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3):201-203,I0002
新生儿出生缺陷主要包括染色体异常和结构异常。染色体异常中最常见的是21-三体畸形(Down’s综合征),18-三体畸形,13-三体畸形和45-XO畸形(Turner综合征),染色体异常胎儿的围产死亡率高,出生后的新生儿可以伴有脏器结构异常、智力障碍、生育能力降低等。国内外学者对胎儿缺陷的产前诊断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些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这些筛查方法中脐血、羊水中胎儿脱落细胞及早期妊娠绒毛细胞的培养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已经被证明是染色体异常诊断的肯定方法,但这些检查均为有创性操作,具有一定的流产风险性。无创性而有效的产前筛查方法是国内外学者们探索的方向。目前,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筛查主要是在妊娠14周以后通过联合血清学筛查,并结合超声检查进行综合评价。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在妊娠早期B超发现颈部水囊瘤,尤其是有分隔者常有染色体异常(21三体,t_(21))、胎死宫内或合并畸形,但其消失并不说明畸形不存在。 t_(21)患儿有严重智力障碍,应早期诊断及时终止妊娠。目前产科通过遗传学虽能早期预测,但仅对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通量连接探针扩增(HLPA)联合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技术在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722例,分离绒毛并提取DNA,采用荧光定量PCR(QF-PCR)技术排除严重母体污染样本后,进行HLPA检测,HLPA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早期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核型的关系。方法 :检测 30 9对早期自然流产夫妇双方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结果 :早期自然流产夫妇中异常核型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总检出率为 6 .95 %。染色体异常 2 0例 :其中平衡易位 18例 (4例为世界首报核型 ) ,增加额外小染色体 2例 ;染色体异态 2 3例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 7例 ,D、G组随体变异 2例 ,9、16号次缢痕异染色质区变异 2例 ,Y染色体异态 12例。结论 :染色体异常和异态是导致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早期自然流产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是必要的 ,可以寻找流产原因 ,为优生优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AD2、BUB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人类胚胎染色体分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102例自然流产胚胎绒毛染色体数目,将自然流产胚胎分为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和异常组,分别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胚胎绒毛组织中MAD2、BUB1 mRNA和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结果:①102例自然流产胚胎中检出染色体数目异常50例(49.02%),其中多倍体9例、非整倍体36例、嵌合型5例。②异常组胚胎绒毛中MAD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9±0.19和0.45±0.06,均明显高于正常组(0.80±0.21和0.42±0.08,P<0.05)。③异常组胚胎绒毛中BUB1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4±0.23和0.35±0.05,与正常组(0.98±0.25和0.33±0.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MAD2在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组中高表达,延长了纺锤体组装检查点(SAC)的有丝分裂阻滞持续时间,在保证染色体正确分离、维持基因组稳定方面起重要作用。BUB1是SAC的上游基因,在延长有丝分裂阻滞中不起主要作用,但其正常表达对于SAC发挥功能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卵子体外受精后单原核(PN)和多原核胚胎形成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正常受精率探寻可行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 004个IVF周期和250个ICSI周期,共计15 364个卵细胞资料,研究胚胎原核形成与体外受精方式、女方年龄、生育史、获卵数的关系。结果:①ICSI周期的1PN率明显高于IVF周期,而3PN和4PN形成率则明显低于IVF(P<0.05)。②当女方年龄>35岁时,1PN、3PN和4PN形成率均显著高于年龄≤35岁者(P<0.05);当女方年龄在28 ̄35岁时2PN(正常受精率)生成率最高(P<0.05),此年龄段的患者施行ICSI时3PN生成率也最高(P<0.05)。③女方无生育史的1PN形成率上明显高于有生育史患者(P<0.05)。④获取6 ̄10枚卵组,2PN形成率明显高于1 ̄5枚卵组和>20个卵组(P<0.05);而对于1PN、3PN、4PN形成率,获11 ̄15枚卵组明显高于其他获卵数组(P<0.05);而在获卵数>20枚时ICSI组2PN(正常受精率)生成率显著降低。结论:人体外受精正常与否受到受精方式、女方年龄、生育史和取卵数目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辅助生殖技术(ART)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有助于提高正常受精率,降低异常受精率。  相似文献   

15.
有关妇科肿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已有报道,但至今对原发性非随机染色体改变尚无一致意见。报道16例妇科肿瘤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患者年龄24~66岁。12例肿瘤位于卵巢,3例位于于宫内膜,1例位于输卵管。组织学分类13例为腺癌。按 FIGO 分期,1例属Ⅵ期,9例Ⅲ期,6例Ⅱ B 或更低。诊断时3例未发现转移,其他均有不同程度和不同部位的转移。取0. 1g 新鲜肿瘤组织切碎,胶原酶消化,离心。沉淀物悬浮于3 ml Eagle  相似文献   

16.
对20对自然流产夫妇(流产组)和10对已生育正常胎儿并无自然流产史的夫妇(对照组)的外周血染色体着丝粒点(Cd)进行分析。结果:Cd消失频率,流产组和对照组分别平均为0.36±0.15/细胞和0.22±0.13/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小Cd频率,流产组和对照组分别平均为0.34±0.14/细胞和0.39±0.28/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着丝粒点-核仁组织者区(Cd-NOR)融合频率,流产组和对照组分别平均为0.31±0.20/细胞和0.20±0.19/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自然流产夫妇Cd消失和Cd-NOR融合频率增高,可能是造成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对自然流产夫妇的Cd频率进行检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早期自然流产患者TNF-α及TGF-β1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胎盘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的异常表达。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30例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自1然流产组)、25例正常妊娠妇女(正常妊娠组)、25例正常未妊娠妇女(未孕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TNF-αmRNA和TGF-β1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绒毛和蜕膜组织内TNF-α及TGF-β1表达强度。结果:三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TNF-α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21.1±9.4%、68.6±14.1%、97.0±11.6%,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GF-β1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21.5±9.4%、95.7±12.9%、87.0±13.8%,组间比较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然流产组细胞滋养层细胞及合体滋养层细胞表达TNF-a均显著强于人工流产组(P<0.01);自然流产组合体滋养层细胞表达TGF-β1显著低于人工流产组(P<0.01)。结论: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NF-α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细胞滋养层细胞及合体滋养层细胞表达TNF-α均显著强于人工流产组,提示TNF-α可能在母胎界面局部发挥作用并导致流产。②正常早期妊娠妇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GF-β1mRNA表达水平较正常未妊娠妇女显著升高,提示TGF-β1对妊娠维护起重要作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单个?  相似文献   

18.
反复自然流产的病因学很复杂。作者分析了144对至少连续二次自然流产夫妇的染色体。流产皆发生在妊娠20周前,胎儿体重少于5009,身长不足25cm,无其他明显原因(激素异常,免疫学因素,生殖道畸形,感染等)。不包括生过异常子女者。结果发现  相似文献   

19.
2 071例自然流产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发生的常见原因。我们回顾性总结自然流产患者的核型资料 ,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一、资料与方法从 1980年 1月到 1998年 8月 ,因自然流产而在本院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检查的患者共 2 0 71例 (男性 10 0 5例 ,女性 10 6 6例 ) ,根据流产次数分为 :自然流产组 (1~2次 ) 12 5 5例 ;反复自然流产组 (3~ 10次 ) 816例 ,对上述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回顾性分析。核型采用G显带。异常核型不包括多态性变化。嵌合体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系 ,每种细胞系中细胞数量等于或超过分析总数的 2 %。二、结果1 染色体核型异常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不同年龄组妊娠妇女中,妊娠早期不同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暴露对自然流产(SA)的影响,为妊娠妇女SA的早期识别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11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就诊并建档的妊娠妇女887例为研究对象。SA定义为妊娠在28周前自行终止。根据入组妊娠妇女Hcy水平的四分位数间距分为4组:A组(209例)Hcy<5.7μmol/L;B组(216例)Hcy 5.7~6.4μmol/L;C组(201例)Hcy 6.4~7.2μmol/L;D组(261例)Hcy>7.2μmol/L。比较不同Hcy水平的SA发生情况及不同年龄(<35岁,≥35岁)Hcy水平对SA的影响。结果:妊娠早期健康妊娠妇女Hcy中位数为6.30μmol/L,四分位数间距为5.60~7.25μmol/L。A、B、C和D组SA率分别为6.2%、8.8%、10.0%和11.9%,4组SA率随着Hcy水平升高而呈现升高趋势(P<0.05)。以SA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了体质量指数、产次、不良孕产史、游离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后,D组SA风险高于A组(OR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