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黄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黄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15例加用大黄10 g鼻饲。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和7 d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T)计数。结果:两组治疗后PT、TT、APTT均延长,FBG和PLT下降。治疗组治疗后第7日PT、TT、APTT均显著升高,FBG和PLT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大黄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在手足口及手足口并脓毒症患儿的水平.方法 人选患儿于人院3d内抽取空腹静脉血2 ml,检测35例手足口病并脓毒症患儿、28例轻症手足口病患儿血清PT、TT、APTT、Fbg、PLT,并与28例健康体检患儿进行对照.结果 非脓毒症的HFMD患儿上述指标与健康儿童无明显差异(P>0.05);脓毒症组患儿的PT、TT、APTT较非危重症组明显延长,AFP、PLT明显降低(P<0.01).随着治疗病情好转,PT、TT、APTT,Fbg、PLT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中需要监测患儿凝血功能,观察其变化趋势,有助于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并有针对地开展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59例脓毒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LMWH)和对照组,LMWH组给予LMWH 4 000IU皮下注射,每日2次,疗程7d,其他治疗同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以及APACHEⅡ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的28d生存率。结果:2组治疗前PT、APTT、PLT、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第7天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LT、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7天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28d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1,P=0.019)。结论:LMWH治疗脓毒症可以改善凝血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脓毒症诊断标准将危重评估过的PICU住院患儿分为脓毒症组30例,非脓毒症组30例,脓毒症组患儿又分为一般脓毒症组20例和严重脓毒症组10例.均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并分别检测凝血常规(PT、APTT、TT、Fbg)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脓毒症组PT、APTT、TT均高于非脓毒症组(P<0.05),PLT、Fbg均低于非脓毒症组(P<0.05).一般脓毒症组APTT低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Fbg高于严重脓毒症组(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其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胆红素的变化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及凝血异常的规律。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3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纳入观察组,并根据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将TBIL257μmol/L的17例患儿设定为A组,而TBIL≥257μmol/L的18例患儿设定为B组。选择同期的35例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上述新生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以及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PLT、APTT、PT、TT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而FIB水平则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为22.8%,对照组发生率为5.7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PLT、APTT、PT、TT等指标水平均高于A组,FIB水平则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增多症患儿外周血TBIL恢复正常时间明显长于PLT正常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PLT会增多,且更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随着血清TBIL水平不断升高,会加重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情况;患有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TBIL恢复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凝血功能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24例AIDS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均在入院时抽取静脉血,观察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等项目。观察组86例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38例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上述凝血指标。根据患者是否栓塞分为栓塞组与未发生栓塞组,并比较栓塞组与未发生栓塞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前的PT、APTT、TT、FIB、PLT、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组的PT、APTT、TT、FIB、PLT、D-D明显高于未进行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栓塞组和未发生栓塞组治疗前PT、APTT、TT、FIB、PLT、D-D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栓塞组PT、APTT、TT、FIB、PLT、D-D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DS患者凝血功能会出现异常,且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IDS患者,其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凝血系列指标的改变情况,统计早期抗凝治疗的效果,分析抗凝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开平医院收治的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选取同期来该院健康体检的非过敏性紫癜健康儿童80例作为健康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指标异常情况;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抗凝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的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酶Ⅲ(AFⅢ)以及血小板(PLT)等指标,分析早期抗凝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意义。结果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的DD、TT、PT、APTT及Fbg指标的异常率分别为77.8%、72.2%、75.6%、76.7%、73.3%,明显高于健康组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DD、TT、PT、APTT、Fbg、AFⅢ及PL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DD、TT、PT、APTT、Fbg、AFⅢ及PLT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DD、TT、PT、APTT、Fbg、AFⅢ及PLT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半年后的复发率为8.9%,对照组患儿治疗半年后的复发率为17.8%,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凝血系列指标发生改变,采取早期抗凝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凝血相关指标,降低复发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对儿童严重软组织感染后脓毒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严重软组织感染后脓毒症患儿31例,根据是否并发DIC分为DIC1组18例、非DIC组13例;选择同期正常儿童12例为对照组。3组均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TEG并进行比较。另选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严重软组织感染后脓毒症并发DIC患儿16例为DIC2组,该组只检测PLT、PT、APTT。比较DIC1组和DIC2组的凝血指标、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结果 DIC1组PT、APTT水平高于非DIC组及对照组,PLT水平低于非DIC组及对照组(P0.01)。非DIC组PT、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DIC1组凝血反应时间(R时间)、凝血形成时间(K时间)高于非DIC组及对照组,凝固角(α角)、最大振幅(MA值)、综合凝血指数(CI值)低于非DIC组及对照组(P0.01)。非DIC组R时间、K时间低于对照组,α角、MA值及CI值高于对照组(P0.01)。DIC1组和DIC2组PLT、PT、AP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C1组住院时间短于DIC2组,病死率低于DIC2组(P0.01,P0.05)。结论 TEG对儿童严重软组织感染后脓毒症并发DIC的诊断具有积极意义,可以评价患儿血栓形成及出血风险,指导临床治疗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液体复苏方式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3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液体复苏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3例,病因治疗前分别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常规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液体复苏前、液体复苏12 h后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血尿素(BUN)、血肌酐(SCr)水平;比较两组复苏液使用量,以及两组存活患者液体复苏后24 h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液体复苏12 h后,两组PLT、Hb及Hct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PLT、Hb及Hct升高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液体复苏12 h后,两组PT、TT及APTT水平明显升高,且研究组PT、TT及APT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12 h后,两组BUN、SC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BUN、SCr改善程度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复苏液使用量少于对照组(t=2.387,P=0.024)。研究组存活患者液体复苏后24 h并发症发生率为12.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χ~2=4.494,P=0.034)。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液使用量,改善有效循环血量,保护肾脏功能,维持凝血功能稳定,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晚期检测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67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观察组)以及9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妊娠28~40周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以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等指标。结果 (1)观察组MPV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LT、PD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血浆PT、INR、APTT、TT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FBG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妊娠晚期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检测血小板参数与凝血功能指标对预防其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凝血激活时间、凝血速率(CR)、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功能(PF)等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12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严重脓毒症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46例,按入组时间使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按2008国际脓毒症指南的要求给予经典治疗;治疗组在经典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7d.留取患者外周血,检测常规凝血指标如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和PLT,以及新型凝血指标如全血激活时间(gbACT)、CR和PF;记录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以及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7d后PLT (×109/L)和PF均明显升高,APTT(s)显著缩短(均P<0.05),对照组gbACT(s)无显著变化,治疗组gbACT显著缩短至正常范围;且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LT:218.75±114.15比151.60±153.03,PF:3.74±0.71比2.51±0.80,APTT:30.21±7.60比39.27± 15.06,gbACT:160.47±40.93比201.10±48.55,均P<0.05).两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分)和PCT水平(μg/L)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更明显(APACHEⅡ:14.72±3.55比21.50±4.85,PCT:7.09±5.51比19.43±9.98,均P<0.05).两组治疗前后PT、TT、Fib、INR、D-二聚体、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有所减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大剂量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但不能改善预后.gbACT+凝血指标对治疗的反应性更灵敏,能反映整个凝血级联过程的综合状况,与常规凝血指标结合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针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血栓弹力图在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10-01—2018-06-30期间收治的67例脓毒症患者,将其分为DIC组和非DIC组,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传统凝血指标(APTT、PT、TT、INR、FIB、DD、PLT等)与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传统凝血指标与血栓弹力图在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改变,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与非DIC组比较,DIC组患者常规凝血检查中APTT、PT、TT均显著延长,INR、DD升高,PLT、FIB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指标中α角、MA、CI明显降低,R、K指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凝血指标与血栓弹力图检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R与PT、INR、TT为中度正相关,K与FIB为中度负相关,α与FIB中度正相关,MA与PLT、FIB为中度正相关,CI与PT、INR为中度负相关,与FIB、PLT为中度正相关。在两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与CD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中,CDSS评分与APTT、PT、DD常规凝血检验结果呈现为中度正相关,与PLT呈高度负相关;与血栓弹力图中R、K为正相关,与α角、MA、CI呈负相关,且CDSS评分与血栓弹力图中的各指标相关性较好,其中与MA值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在脓毒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应用血栓弹力图具有较好效果,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提示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具有较大早期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凝血功能改变及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Sysmex-CA-500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80例妊娠晚期孕妇(观察组)及80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进行分析比较.对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分娩前与产后3 d的PT、INR、Fbg、APTT、TT进行分析比较.对正常妊娠晚期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与母血(分娩前)的PT、INR、Fbg、APTT、TT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bg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3 d的PT、INR、APTT均较分娩前明显延长,Fbg明显低于分娩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脐血的PT、INR、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bg、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与母体的高凝状态相比,其新生儿处于更明显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细菌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及ICU收治的117例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预后将其分为革兰阴性菌组和革兰阳性菌组,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各组D-二聚体、凝血四项(PT、APTT、TT、INR)、血小板(PLT)以及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WBC)水平,建立ROC曲线分析评估上述指标预测脓毒症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革兰阴性菌组PCT、IL-6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组,INR、APTT水平低于革兰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示INR、APTT、PT、D-二聚体、PCT、IL-6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以D-二聚体为优(AUC0.7)。结论:PCT、IL-6及INR、APTT水平与细菌的种类相关,可作为在细菌培养结果出示之前,协助医师选择抗生素治疗方案。同时可联合检测D-二聚体及PT帮助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胃癌患者外周血各凝血指标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1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胃癌患者不同浸润深度、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分化程度以及不同病理类型间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的水平变化。结果胃癌患者不同浸润深度组间,黏膜组患者的FIB、PLT的水平明显低于肌层组(P0.05);而黏膜组和肌层组间的APTT、TT、PT、D-D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PT、FIB、D-D、PLT在胃癌不同临床分期间差异显著(P0.05);而APTT、TT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胃癌的分化程度越高,TT水平则越高,PLT水平则越低,TT、PLT在不同分化程度间的水平差异显著(P0.05),而APTT、PT、FIB、D-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胃癌患者各病理类型间的各凝血指标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患者的凝血指标与其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9例脓毒症患者行30例次CBP治疗,在治疗前、停止治疗时及治疗后第2天观察患者APACHEⅡ评分及凝血功能的相关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APTT、TT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显著意义;治疗后第2天,APTT、TT仍延长,但无统计学意义,PT、Fg无明显变化,APACHEⅡ评分、D—D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CBP是治疗严重脓毒症的有效措施之一,能改善其凝血功能,而改善凝血功能的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110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系统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对其异常改变进行分析。方法利用IN-CVBATION-C2000多功能血凝仪进行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结果对性别组进行了比较,TT、PT、APTJ、FIB、INR水平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对青年组与老年组进行了比较,TT、PT、APTT、FIB、INR水平无显著性改变(P〉0.05),老年性FIB结果有显著性改变(P〈0.01)。结论正常人TT、PT、APTJ、FIB及INR指标无性别、年龄差异,完全可替代原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FIB对老年人的凝血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凝血功能异常与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按照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将人住急诊ICU的老年患者分为脓毒症组(A组)146例和感染组(B组)48例,脓毒症组又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lT)、纤维蛋白原(FBG)6项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 A组中APTT、PT较B组延长(P<0.01).PTA较B组降低(P<0.01).A组中的PLT、FBG均高于B组(P<0.01).A组中的死亡组APTT、PT和TT较生存组明显延长(P<0.01或P<0.05),PTA降低(P<0.01).结论 老年脓毒症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凝血功能的异常可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脓毒症患儿采用乌司他丁治疗对其C-反应蛋白(CRP)、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为其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保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78例小儿脓毒症患儿纳入研究,实施常规抗菌治疗、营养支持等治疗者为对照组(39例),另39例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乌司他丁治疗,为观察组。采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康复情况;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肝肾功能、CRP及凝血功能各指标变化;统计两组患儿治疗期间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30 d生存例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PCI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PCIS评分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体温、CRP及WBC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各指标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PLT、FIB水平升高程度及PT、APTT水平下降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0 d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情况。结论应用乌司他丁治疗小儿脓毒症具有较高安全性,且可快速改善患者炎症状态,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和正常妇女凝血四项和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仪和COULTER AcT5diff AL血液分析仪分别对1 300例临产孕妇、20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血液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检测。结果临产孕妇组PT、INR、PLT、MP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Fib、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临产孕妇APTT、TT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孕妇PT、PLT、MP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妇女,而Fib、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妇女,均有明显差异;而APTT和TT较正常对照妇女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