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中医的"肿胀"股肿"瘀血流注"血瘀"等范畴。其病多与骨折、创伤、手术、长期卧床有关,病机为于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于脉中,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障碍,水津外溢所致。治以理气活血、清热利湿和益气活血、温阳通脉治之。急性期有效率100%,慢性期94%。 相似文献
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据统计,美国DVT年发病人数超过100万,并发肺栓塞死亡超过20万,80岁以上发病率为10、7%。我国近年DVT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吴氏在2003-2005年连续调查外科、骨科等围手术期患者,发现大手术后DVT发病率在45%左右。DVT可引起下肢肿胀疼痛,如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及治疗,可导致肺栓塞或截肢,遗留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甚至危及生命。2005年9月-2007年9月,本院血管外科共收治DVT患者85例,均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深层静脉管腔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同时伴血栓形成及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本病好发于下肢,血栓形成后,血栓远端静脉高压,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严重者还可以影响动脉供血,并使静脉瓣膜受损, 相似文献
4.
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1990年8月~2001年5月 ,采用自拟利湿通瘀汤为主 ,配合脉络宁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 ,治疗发病6个月以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7例 ,并与32例西药治疗对照观察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组病例共89例均为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57例 ,对照组32例。治疗组57例中 ,男32例 ,女25例 ;年龄25~78岁 ,平均45 72±4 19岁 ;左下肢41例 ,右下肢16例 ;有手术或外伤史者21例 ,久病卧床7例 ,妊娠后5例 ,无明显诱因者24例 ;发病部位 :髂静脉27例 ,股静脉15例 ,静脉6…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lowerextremitydeepveirthrom bosis以下简称DVT)。现将 1998~ 2 0 0 2年中所见 13例DVT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3例 ,男 9例 ,女 4例 ;年龄 38~ 6 5岁 ,平均 5 3岁 ;股骨粗隆粉碎骨折 4例 ,闭合穿针、外用多功能固定器 3例 ,股骨髁牵引 1例。髌骨骨折 2例 ,均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股骨干粉碎性骨折 2例 ,切开复位多功能架外固定 ,由于手术后怕痛长期卧床 ,功能锻炼较晚 ,患肢肿胀、疼痛、经抬高患肢 ,休息后仍无明显改善。2 临床表现肢体肿胀 :呈弥漫性水肿 ,从腹股沟至大腿 ,…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朝霞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3):187-187
<正>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我院自1998年7月到2001年6月对1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行介入+中药综合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全组19例,男7例,女12例。年龄18~70岁。平均50岁。病程1天~3年。其中1~7天6例,7~14天5例,>14天11例。发病前5例有外伤或手术史,7例有心脑或妇科肿瘤疾病正在治疗中。其中下肢肿痛和广泛肿胀10例,下 相似文献
8.
9.
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6例,全部病例为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5岁~76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2个月;发病部位左下肢16例,右下肢10例;所有病例均经下肢静脉超声波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病人中治疗组4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26例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观察,2个疗程后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并动态检测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0天D-二聚体下降至治疗前水平,治疗后20天D-二聚体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改善DVT血液高凝的有效方法。动态监测DVT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及超声观察效果。方法: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依据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使用中药口服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进行对比。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股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的D-二聚体从(0.67±0.13)mg/L降低到(0.52±0.12)mg/L,凝血酶原时间从(12.11±2.48)s升高到(15.32±2.38)s,纤维蛋白原从(3.91±1.03)g/L降低到(3.02±1.05)g/L,观察组的D-二聚体从(0.68±0.14)mg/L降低到(0.41±0.11)mg/L,凝血酶原时间从(12.03±2.51)s升高到(18.65±3.02)s,纤维蛋白原从(3.89±1.11)g/L降低到(2.23±0.98)g/L,观察组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919,-6.305,4.004,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的股静脉阻塞情况均出现好转,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5.368,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27,P0.05)。结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以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提升治疗效果,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探查,也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由于发病急,后果严重,如不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可招致静脉机能破坏,使病人处于不同程度的残废状态,或血栓脱落而致肺栓塞等危险。本文对我院1976年以来所遇15例进行分析,就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体会作以下讨论。临床资料:本组15例中,男性6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为1∶1.5。年龄较小者23岁,最大者62岁。发病于手术后者7例,外伤者5例,产后者1例,长期卧床者2例。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88例患者给予西药降纤及中药祛湿化瘀汤联合治疗。结果:临床治愈66例,显效2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陈旧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对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并动态检测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第2天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治疗后第5,10,15天D-二聚体逐渐下降,治疗后第2,10,15天D-二聚体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下腔静脉滤器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动态监测DVT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以单侧或双侧肢体肿胀、疼痛、酸困不适为主要症状。笔者2003年6月-2007年12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5例,并与西医治疗的14例对照观察,获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
20.
2008-2011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治疗48例,均为湖北省中医院入住综合病房被确诊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患者,小腿周经相差3-6cm.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在39-85岁间,平均年龄49岁;下肢静脉顺行造影6例(4例为髂股段静脉血栓形成,2例为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深静脉内有实性填充).对照组24例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在36-82间,平均年龄46岁;下肢静脉顺行造影10例(6例为髂股段静脉血栓形成,4例为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14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内有实性填充).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