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惠娟  刘幼方 《护理研究》2000,14(5):217-217
原位肝移植是现阶段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肝移植术后 1年存活率可达 90 %左右 ,5年存活率达 6 0 %~75 % [1]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是直接影响移植肝功能恢复的重要原因 ,其中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如不及早发现及治疗 ,可迅速导致移植肝功能损害。现就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观察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1993年 9月— 1999年 12月共施行原位肝移植 34例 ,其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4例。其中男 3例 ,女 1例 ;年龄最大 45岁 ,最小 17岁。 3例为原发性肝癌 ,1例为良性终末期肝病。 4例病人均施行了原…  相似文献   

2.
背景: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是制约国内肝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目的:探索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病理学水平的实验方法改进,于2007-06/2008-11在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完成.材料:供体选用SD大鼠,雌雄不拘;受体选用雄性Lewis大鼠,供受体各120只.方法:采用改良Kamada's二袖套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良:肝上下腔静脉重建采用改良连续缝合:支架法重建肝动脉,肝脏灌注采用全自动静脉输液泵控制,建立同种异基因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共实施大鼠肝移植120例,其中定型手术80例.主要观察指标:移植手术时间,移植成功率,大鼠精神状态,对刺激的反应,活动及进食情况,急性排斥反应Banff评分.结果:80例定型手术中,供肝热缺血时间为0~2 min,冷缺血时间为80 min,无肝期平均为16~21min,手术成功率为85%(68/80).急性排斥反应出现于移植后第3天,表现为食欲不佳、精神萎靡;移植后第5天出现局部黄染;移植后第7天黄疽进行性加重,并出现明显腹水和死亡.移植后第3,5,7天的急性排斥反应Banff评分分别为3.98,4.96及6.03.结论:同种异基因大鼠采用改良Kamada's二袖套法、重建肝动脉、改进肝上下腔静脉缝合及肝脏灌注方法可建立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3.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 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 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 (12.75±1.25) d,移植后第7 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12.75±1.25)d,移植后第7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本课题拟通过回顾性分析,结合小儿的生理免疫特征,比较小儿与成人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不同临床特点,以期为小儿肝移植术后个体化抗排斥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小儿部分亲体肝移植18例,其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成人全肝改良背驮式肝移植56例,其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9例。术后采用糖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和FK506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监测患儿及成人:①肝功能,主要包括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T和AST;② FK506血浓度。结果:检测肝穿刺日及之前6d亲体肝移植患儿肝功能的主要指标:AR组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穿刺前3d起较非AR组显著升高(P<0.01);而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则在穿刺前第5d起出现显著增高(P<0.01)。成人肝移植AR组中,穿刺日及之前8d,患者外周血中ALT、AST,TBIL及DBIL的水平已均显著高于非AR组(P<0.01)。小儿及成人肝移植患者分别于病理确诊AR前5d及8d起,血中FK506谷浓度较非AR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小儿亲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时间可能较成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晚,程度较成人AR轻,这与小儿亲体肝移植受供体血缘关系近、供肝质量好有关。FK506浓度较低时可能诱发急性排斥反应,但血FK506的浓度高低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并无显著关联。 关键词:小儿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Th1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3在移植肝脏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探讨Th1型细胞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Banff病理分级将原位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标本分成4组,应用RT-PCR方法半定量分析各组标本中CXCR3的mRNA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未排斥组肝穿标本大多呈现CXCR3的轻、中度表达;排斥组肝穿标本CXCR3高度表达的例数较多,且随着排斥程度的加重,肝穿标本CXCR3表达的相对R值呈现递增趋势。结论 CXCR3通过在Th1型细胞表面的表达,在人类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各种生物学手段抑制CXCR3在移植肝脏中的表达有可能成为防治急性排斥反应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针刺肝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80只模型大鼠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治疗A组(针刺肝俞组)、治疗B组(他克莫司组)、治疗C组 (针刺肝俞+他克莫司组),每组20只。治疗A组针刺肝俞穴,1次/天,每次20分钟;治疗B组给予他克莫司0.05mg/kg/d灌胃,1次/天;治疗C组给予他克莫司和针刺肝俞。观察各组大鼠生存率及生存时间;术后第7天取腔静脉血检测TBiL 、DBiL 、AST、ALT、ALP、GGT。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术后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5),TBiL 、DBiL 、AST、ALT、ALP、GGT显著下降(P<0.05),排斥反应指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 针刺肝俞具有明确的减轻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其可应用于临床抗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治疗。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一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护理,通过对患者情绪、生命体征、胆汁的量及血环孢素A深度的监护,结果表明,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患者的情绪变化发生最早也是最明显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兴奋、失眠;体温和血压也随之有所增高;胆汁的量迅速减少;血环孢素A浓度降至最低,与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提示的急性排斥反应相符。因此,肝移植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生命体征、胆汁的质量以及血环孢素A浓度,通过综合  相似文献   

9.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指标众多,有肝脏功能指标、D 二聚体、血清中趋化因子 IP10 和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HSP70 等。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防治措施除了经典的免疫抑制治疗外,大黄素、雷公藤多甙、受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等都有可能是有前途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常见,早期诊断、综合防治是降低其危害的有效手段。了解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指标和方法,分析肝移植患者手术后预防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对肝移植术后的恢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术后腹部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肝移植术后行多层螺旋CT腹部5-7.5mm平扫,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2.5mm薄层重建及血管重建。结果:发现腹部各种并发症15种,胆道并发症11例,位于非血管源性并发症首位,肝动脉狭窄闭塞3例,门静脉血栓2例,肝缺血梗死3例,右肾上腺血肿4例,另外还有肝脓肿,转移瘤,脾梗塞等。18人多种并发症同时存在。结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多层螺旋CT对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能够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可以早期发现和诊断。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位肝移植术后监测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原位肝移植术后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24例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1)肝形态大小、实质回声,肝内管道系统的情况,同时对血管内血流参数进行测量;(2)脾脏和肾脏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回声及血流分布情况;(3)胸、腹腔有无积液及量的多少。结果各项监测指标随着时间而有所改变,同时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原位肝移植术后监测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肝癌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分析AR患者移植肝活检前肝功能生化检测值。结果肝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后,随发病进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逐渐增高,成正相关,与非急性排斥组(NAR)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移植肝活检及活检前生化检测对于AR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探讨如何通过改进手术操作预防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在Kamada“二袖套法”吻合血管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门静脉和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吻合,胆总管采用单管内支架胆管端端吻合法。施行原位肝移植140例,对预实验组60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对手术方式进行相应改进。结果预实验组60只大鼠发生出血、吻合口狭窄、静脉血栓、感染和胆道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为70%,显著高于实验组(10%)(P〈0.05)。结论熟练细致的手术操作是预防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先决条件.提高手术技巧,熟悉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延长大鼠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的临床监测措施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1例肝移植病人术毕即转入重症监护室(ICU),按预先设定的处理方法,对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和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监测。结果:21例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呼吸功能不全、中心静脉压过高、高血糖、高血压、心律失常、胸腔积液、急性肾功能不全、肝动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及多脏器功能不全;17例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健康出院;4例死于并发症。结论:肝移植术后易并发全身各重要脏器及系统的并发症;并发症严重影响了肝移植的成功率,积极防治能减少肝移植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胶原凝胶包埋的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培养的猪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急性肝衰竭(ALF)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制作大鼠ALF模型。48h后分别将培养24h的猪肝细胞悬液(含5.0×107个肝细胞,Ⅰ组)、Ⅰ型胶原凝胶固定培养24h的猪肝细胞(含5.0×107个肝细胞,Ⅱ组)、Ⅰ型胶原凝胶包埋的PLA-O-CMC纳米粒子培养24h的猪肝细胞(含5.0×107个肝细胞,Ⅲ组)移植到ALF大鼠腹腔内,并以RPMI1640腹腔内注射作为对照(Ⅳ组)。观察移植后大鼠14d存活率,血清白蛋白(ALB)、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血氨(NH3)的变化和移植肝细胞的病理变化。结果:移植后14d ALF大鼠的存活率:Ⅰ组为56.25%,Ⅱ组为62.5%,Ⅲ组为75%,Ⅳ组为18.75%,各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1~5d,Ⅰ、Ⅱ、Ⅲ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Ⅳ组,Ⅲ组肝功能恢复好于同时间其它移植组,肝功能恢复从快到慢依次为Ⅲ、Ⅱ、Ⅰ、Ⅳ组。Ⅲ组移植肝细胞存活时间最长,炎症浸润最轻。结论:应用胶原凝胶包埋的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培养的猪肝细胞腹腔内移植治疗ALF大鼠能显著改善肝功能、提高生存率,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用于异种肝细胞移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延长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18.
本研究用山羊建立肾移植模型,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2)急性肾小管坏死组(ATN);(3)急性排异组(AR),每组6只。前两组采用自体肾移植,AR组采用同种异体肾移植。结果表明;①肾移植术后,正常对照组、AR组、ATN组移植肾长度均较术前增加,分别为8.4%、28%、12.5%,以AR纷增大明显(P<0.05),AR组的厚径、体积、皮质厚径也较正常对照组增大(P<0.05);②AR组和ATN级皮质部RI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TN组RI峰值时间早于AR组;③AR组排异早期,肾皮质动脉峰值流速增快;④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评价肾皮质血流灌注明显优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合并门静脉栓塞者进行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20例合并门静脉栓塞的患者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发生门静脉再栓塞5例,均为术前门静脉完全栓塞者;发生下腔静脉栓塞3例;发生胆道并发症2例;胸腔及腹腔积液各20例。结论合并门静脉栓塞者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30%比例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SD大鼠,"二袖套法"行30%比例原位肝移植25例。经腹主动脉插管原位快速灌注获取供肝,冷缺血时间设定为1 h。结果:术后2 d存活率和1周存活率分别为72%(18/25)和64%(16/25)。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30%比例的小体积肝移植模型,该模型手术成功率较高、便于操作,与临床部分肝移植(如活体肝移植)的手术十分相似,是研究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