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1岁女性,病程10个月,临床表现尿检异常、低补体血症伴贫血、血游离轻链比值异常,免疫固定电泳见Ig G-λ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条带,肾脏体积增大,骨髓浆细胞7. 5%、未见原始和幼稚浆细胞,肾活检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样病变),Ig G1++、λ轻链+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血管袢,Ig G2、Ig G3、Ig G4、κ轻链阴性;诊断为伴单克隆Ig G1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给予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1年,蛋白尿完全缓解,补体上升,血游离轻链比值恢复正常,血清M蛋白转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7例C3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反应,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确诊为C3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1.5±19.4)岁(9~72岁),肾活检时病程1周~8年。14例患者起病前无明确诱因,13例(76.5%)以水肿、尿检异常为首发症状,3例伴肾外症状;(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肾病综合征5例,尿检异常8例,急进性肾炎3例,反复发作肉眼血尿1例;镜下血尿11例、肉眼血尿4例、高血压10例、肾功能减退4例;平均尿蛋白定量(3.1±3.2)g/d,6例蛋白尿>3.5g/24h,血清白蛋白(33.8±6.1)g/L,低补体C3血症11例,贫血7例;5例患者检测C3肾炎因子、补体H因子及抗H因子抗体,其中1例C3肾炎因子阳性;(3)病理特点:17例患者免疫荧光染色均见补体C3呈颗粒状弥漫分布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外周袢;12例组织学符合膜增生样病变,5例以系膜增生病变为特征;超微结构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8例伴少量上皮侧电子致密物沉积;(4)随访:除1例失访外,16例患者大多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4月~5年,其中1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7例病情无变化,2例进入慢性肾功能衰竭。结论:C3肾小球肾炎是新近被认可的疾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免疫荧光染色以C3沉积为主,超微结构见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皮下和(或)系膜区电子致密物沉积。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C3肾小球病(简称C3肾病)是近年来新认识的一类肾小球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补体C3沉积于肾小球,无或极少量免疫球蛋白,无补体经典途径活化成分补体C4和C1q沉积,除外单纯C3沉积的感染后肾炎。C3肾病与补体旁路途径调节异常有关,是一类补体调节异常性疾病。可由获得性和先天性缺陷所致,获得性是指体内存在针对补体活化成分的抗体,如C3肾炎因子(C3Ne F)、抗H因子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C3肾病(C3G)及其亚型致密物沉积病(DDD)和C3肾小球肾炎(C3GN)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确诊为C3G患者的临床表型、病理资料及预后,并比较DDD和C3GN的区别. 结果:C3G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1.7±16.1)岁,44.4%以肾病综合征起病,22.2%肾功能异常,81.5%出现低补体血症,61%抗链球菌溶血素“0”阳性.C3G病理上以膜增生样病变(61.1%)和系膜增生性病变(27.8%)为主,补体C3主要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98.1%)和系膜区(63%),另59.3%伴免疫球蛋白沉积.与C3GN相比,DDD患者发病年龄轻(P<0.05),低蛋白血症更显著(P<0.05),伴发高血压的比例低(P<0.05),循环补体水平无差异.病理上,DDD患者的膜增生及新月体病变较G3GN更为常见;除血管袢和系膜区的C3沉积外,DDD常伴肾小管基膜及间质血管区的沉积(P<0.001).电镜观察DDD患者电子致密物主要沉积于基膜内、肾小管基膜和包囊壁,C3GN组主要位于系膜区、内皮下和上皮侧(P<0.001).两组随访5年的累积肾生存率无差异. 结论:这是目前亚洲人群最大样本C3G的报道,C3G以血清补体C3减低,免疫荧光C3沉积为主,超微结构电子致密物沉积与C3沉积为特征.DDD和C3GN主要在C3和电子致密物沉积部位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C3肾小球病(C3 glomerulopathy)与补体旁路途径获得性和(或)先天性缺陷所致调节异常有关。是一类肾小球仅有C3沉积的疾病,无补体经典途径成分C4和C1q,无或极少量免疫球蛋白沉积。根据电子致密物沉积特点分为致密物沉积病(Dense deposit disease,DDD)和C3肾小球肾炎(C3 glomerulonephritis,C3GN)。光镜表现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病变、系膜增生性病变和新月体肾炎。C3肾小球病诊断必须依赖肾活检,需对补体成分及基因学突变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肾小球肾炎肾小球内Ig及补体沉积可分别因免疫复合物介导或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basement membrane,GBM)介导而呈颗粒形或线形。虽然在各型肾炎IgG的沉积情况已有许多报道,但对4种重链IgG亚类在肾炎患者的肾小球内沉积情况尚无深入研究。作者对28例不同类型肾炎病人的肾标本,除常规用直接免疫荧光观察IgG、IgA、IgM、Clq、C3、纤维蛋白原及α2巨球蛋白的沉积情况外,还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IgG亚类的沉积情况进行了观察。28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两种方案治疗C3肾小球肾炎(C3G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C3GN的病例,比较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Pred+MMF)与单用泼尼松(Pred)两种治疗方案肾脏缓解率和预后的差别。结果:(1)Pred+MMF治疗组8例,男女比例3∶5,中位年龄19岁(16~27岁),Pred治疗组19例,男女比例11∶8,中位年龄33岁(19~45岁)。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和组织形态学特点无统计学差异;(2)Pred+MMF组中位随访时间43月,肾脏缓解率37.5%,1例进展至随访终点,Pred组中位随访时间41.5月,肾脏缓解率52.9%,2例进展至随访终点;两组肾脏缓解率和预后均无统计学差异;(3)11例进行了补体相关抗体检测,仅1例C3肾炎因子阳性,3例行补体相关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4)两组分别有1例出现感染。结论:Pred+MMF对部分C3GN治疗有效,但疗效并不优于单纯Pred治疗。  相似文献   

8.
C3肾小球病     
以往研究证实多种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与补体系统,尤其是补体旁路途径调节异常相关。近年有作者发现一组免疫荧光染色单纯补体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沉积的肾小球肾炎,不伴或伴少量免疫球蛋白沉积,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先天或后天获得性补体系统调节异常相关,该作者将这一组疾病统一命名为C3肾小球病,并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可能的发病机制分为不同类别。本文就这类疾病作一综述,旨在关注补体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并提高对此类肾小球肾炎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青年男性,5岁起病,临床表现为中至大量蛋白尿,大量镜下血尿,肾功能缓慢减退,同时补体C3水平轻度下降。有肾脏疾病家族史。肾活检光镜初始改变为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重复肾活检见肾小球不典型膜增生性病变伴内皮下、系膜区大量嗜复红物沉积,免疫荧光以C3沉积为主,Ⅳ型胶原染色正常。电镜下肾小球系膜区、内皮下大量、基膜内节段电子致密物分布。基因测序未见补体相关基因突变。最终诊断为遗传性C3肾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MPGN)的重新评估。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9月南京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肾活检光镜下表现为MPGN患者(排除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免疫荧光、电镜和可能病因并结合Mayo/RPS对其重新进行分类研究。结果:232例MPGN患者,35例(15.1%)为C3肾小球病,197例(84.9%)为免疫复合物(Ig+/-C3)介导的MPGN。后者包括55例肾组织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MPGN和142例多克隆沉积的MPGN。单克隆沉积的MPGN进一步分为44例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11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多克隆沉积的MPGN依次分为52例感染相关(乙肝/丙肝病毒感染)、4例自身免疫相关,以及22例冷球蛋白相关、1例纤维性肾小球肾炎,63例特发性MPGN。生存分析显示单克隆沉积的MPGN肾脏存活中位时间为42个月,显著短于多克隆组(P=0.013)。结论:(1)基于免疫荧光的MPGN新分类对于揭示致病机制、寻找病因、判断预后有实用价值;(2)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和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继发性MPGN的第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1.
C3肾小球病是新近才被提出的一种以肾小球C3沉积为主的疾病,包括C3肾小球肾炎和致密物沉积病。C3肾小球病肾移植术后具有很高的复发风险。该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遗传性或者是获得性补体系统本身或者其调控系统的异常,最终导致C3持续的活化而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襻,因此基因检测在C3肾小球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移植肾C3肾小球病临床表现各异,主要为血尿、蛋白尿以及血肌酐升高。移植肾活检多表现为膜增生样改变。移植肾C3肾小球病无特殊治疗方案,新近有报道针对补体的单克隆抗体Eculizumab对部分病人有效,但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其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单克隆Ig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单克隆Ig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肾活检时平均年龄49.8±10.9岁,肾脏病病程15.9±13.1月;血清白蛋白29.0±5.5g/L,8例患者血清白蛋白降低,尿蛋白定量5.6±2.8g/d,7例伴镜下血尿,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72.3±38.6U/(g·cr),尿视黄醇结合蛋白11.3±17.1mg/L,血清肌酐(SCr)209.5±176.8μmol/L,7例患者SCr升高。补体C3下降5例,补体C4均正常。高血压8例,贫血8例,浆细胞均未见异常,7例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仅1例存在血清异常IgGκ型条带。肾活检病理光镜为膜增生样病变,3例亦见肾小球结节,1例伴新月体。电镜下见肾小球基膜内皮下、系膜区及少量上皮侧颗粒状电子致密物,其中2例电子致密物呈晶格状结构。患者均有IgG和C3在肾小球内的沉积,5例伴C1q沉积。IgG3κ型3例,IgG3λ型3例,IgG1κ型2例,IgG1λ型1例。结论:单克隆Ig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中老年多见,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血尿,多数患者肾功能不全和贫血,部分出现血清异常单克隆条带。组织学为肾小球膜增生样病变,肾小球见颗粒状电子致密物,少数呈晶格状结构,沉积物以IgG3亚型多见。  相似文献   

13.
<正>感染后肾小球肾炎(postinfectious glomerulonephritis,PIGN)是一种与皮肤黏膜感染密切相关的肾小球肾炎,对PIGN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存在很大争议,现报道1例特重度烧伤致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伴急性肾损伤,使用激素治疗成功的病例。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因头面颈部、躯干、四肢、臀部火焰烧伤5 h,于2013年9月5日入住我院烧伤科。否认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平稳,Bp:140/90 mm Hg,心、肺、腹无明显异常。头面颈、  相似文献   

14.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伴大量蛋白尿、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和补体下降等;肾脏病理组织学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增生及渗出性病变;免疫荧光染色见C3强阳性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和血管袢,同时伴IgA、IgM、C1q沉积;电镜见"驼峰"及系膜区、内皮下电子致密物沉积。行免疫抑制剂治疗,1年后重复肾活检示肾脏病变较前明显减轻,仅见肾小球轻度系膜增生性病变。该患者最终诊断为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相似文献   

15.
中年女性患者,确诊肺癌1年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后出现水肿,大量蛋白尿和高血压,肾活检组织学为肾小球膜增生性病变伴系膜溶解和内皮细胞病变,同时伴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结合临床,考虑抗VEGF药物肾损害合并免疫复合物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相关的C3肾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5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科经肾活检病理诊断为C3肾炎的患者,筛选出血清免疫固定电泳见单克隆条带者,统计其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C3肾炎患者共有38例,其中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查者16例。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阳性者7例,男性5例、女性2例,肾活检时年龄44~65岁,病程3~67月。肾脏损害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4例,多形型血尿者6例,血清肌酐升高3例,贫血4例。(2)补体及补体相关检查:C3下降4例,C4、血清H因子均正常,C3肾炎因子及抗H因子抗体均阴性(6/6)。(3)血液学检查: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种类λ型IgG 3例,κ型IgG 2例,λ型IgA 1例,κ轻链1例。血游离轻链比值异常2例。浆细胞升高2例(2/6)。(4)肾脏病理:7例免疫荧光均以C3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及系膜区,轻链染色阴性,光镜均呈膜增生样病变,2例伴新月体,肾小管间质病变较轻;电镜下电子致密物无特殊结构,主要沉积于内皮下及系膜区,2例内皮细胞病变明显。(5)治疗及随访:2例浆细胞异常的患者接受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其中1例肾脏病长期缓解,1例快速进展至终末期肾病;余5例患者接受雷公藤多苷和(或)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失随访,3例尿检改善,4例肾功能稳定。结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的C3肾炎好发于中老年患者,组织学以肾小球膜增生样病变为主,免疫抑制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的关键应针对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  相似文献   

17.
C3肾小球病是新近被认识的一类肾小球疾病,2015年被纳入梅奥最新肾小球肾炎病理分型之列,足见其重要性。该病最显著的特点是免疫荧光染色肾小球以补体C3沉积为主,先天或获得性补体调节缺陷致补体旁路途径异常活化是其主要发病机制。及时正确的诊断是临床治疗决策及改善预后的关键。文章将重点介绍C3肾小球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期提高临床对C3肾小球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3在Ig A肾病(Ig A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检测并收集59例Ig AN患者的血清补体C3、临床资料及肾脏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 GFR)和血尿素氮(BUN)将Ig AN患者分组,e GFR降低组血清C3水平较e GFR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BUN升高组较BUN正常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补体C3与e GFR、Ig G、Ig A、C4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BUN呈负相关(P<0.05),与Katafuchi(K)积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Ig AN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与疾病活动相关,血清补体C3水平能够提示Ig AN患者肾脏病理损害程度以及肾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C3血症及补体旁路途径异常活化与Ig A肾病(Ig AN)临床、病理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确诊的363例原发性Ig AN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3水平,根据血清C3水平将患者分为低C3血症组(C30.85 g/L)和正常C3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补体旁路途径相关因子,包括人末端补体复合物(SC5b-9)、C3a、补体H因子(CFH)、B因子(CFB)、I因子(CFI)水平。结果:363例Ig AN患者中伴低C3血症患者共133例(36.6%)。与正常C3组相比,低C3血症组患者镜下血尿比例高、血红蛋白水平低、肾小球滤过率的估算值(e GFR)水平低,肾脏病理表现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比例高。多因素Cox回归显示,低C3血症为Ig AN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伴有血C3下降的Ig AN患者C3a、SC5b-9显著升高;而C4、CFH、CFI、CFB显著降低。相较于SC5b-9正常组,血清SC5b-9升高组患者血白蛋白较低,2组其他基线临床主要指标及预后无显著差异。相较于CFH正常组,血清CFH下降组患者年龄较小,但2组其他临床主要指标及预后相仿。结论:伴低C3血症的Ig AN患者临床及病理表现更重,且预后不良。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存在于部分低C3血症Ig AN患者中,提示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参与Ig AN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雯 《山东医药》2001,41(4):29-30
1998~ 1 999年 ,我们对 6 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持续性蛋白尿 (尿蛋白 >2 .5g/2 4 h)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临床治疗 ,观测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本组 6 0例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 ,男 3 3例 ,女 2 7例 ;年龄 1 7~ 6 7岁 ,平均年龄 3 2岁。6 0例患者的病理诊断均经肾活检证实 ,均伴有轻~中度高血压 ,肾功能按 Oken肾功能障碍分类 ,分别为 B、C级损害 ,持续蛋白尿 ,尿蛋白 >2 .5g/2 4 h。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钠 ( LMWH)治疗组与对照组(各 3 0例 ) ,两组病理类型见表 1。表 1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