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水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控制、步态及能量损耗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则配合水疗及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综合运动功能、步行生理消耗指数测定身体能量损耗、步态分析系统评测步态参数(步宽、步速、步长)。结果:治疗后,干预组Fugl-Meyer评分、步态参数、步行生理消耗指数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结论:水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有效加强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控制,促进步态重建,降低身体能量损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在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神经发育疗法、主/被动牵伸、ADL训练、必要的矫形器应用、传统中医治疗等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30min的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治疗强度和时间为40减重支持、75%的引导力量、1.5km/h步行速度,步行30min;对照组则在基础治疗基础上进行30min以提高步行能力为目标的治疗师辅助步行训练,所有治疗均5次/周,1次/天,共45min/次,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6min步行距离、FAC评分、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定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Lokomat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模式、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连云港长寿医院50例早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徒手辅助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在治疗前、治疗12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下肢项(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FMA、BBS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辅助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改善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依据其训练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训练,观察组用常规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Fugl–Meyer、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74(GQOLI–74)评分优于训练前和对照组训练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患者常规训练的同时,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帮助其恢复运动功能的效果显著,经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以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临床观察,明确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足下垂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合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的规范化练习,对照组仅接受肢体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得分、"起立-步行"计时测试结果的变化。结果:在改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上,两组疗效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Fugl-Meyer下肢运动得分、"起立-步行"计时测试上,试验组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可改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肌张力,特别在促进分离运动的形成、提高行走功能上较常规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基米德悬吊系统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柳州市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平衡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悬吊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大关节松动、耐力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阿基米德悬吊系统进行减重状态下的分离动作诱发训练、腰背控制训练、腹部肌群训练、下肢肌群的抗阻训练。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5天,连续训练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定(BBS)、10m步行速度测试、改良Barthel指数(MBI)测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BS评定、10m步行速度测试、MBI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BBS总分、10m步行速度测试、MBI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遗症期平衡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阿基米德悬吊系统治疗能有效改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步行能力以及步态情况。结果训练后,研究组的步行功能较常规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两组的步态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研究组的步态评分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的应用效果良好,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阻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改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下肢肌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患侧踝部绑沙袋的抗阻行走训练,1次/d,40min/次,5次/周,治疗4周。观察患者Fugl-M 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左右步幅差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左右步幅差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运动功能评分、左右步幅差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下肢抗阻步行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均用常规治疗及被动足背屈训练,观察组加用运动想象疗法。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FMA、MBI评分高(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中下肢肌张力分级为0级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被动足背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下肢肌力,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LokoHelp机器人训练对脑梗塞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将40例脑梗塞致下肢功能损伤患者随机分为LokoHelp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LokoHelp机器人辅助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步行基础训练、步行分解训练),于治疗前后评估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运动力指数(MI)、Berg平衡量表(BBS)、步速(GV)、Rivenmead运动指数(RMI)等指标。结果:4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FAC、MI、GV、RMI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训练后LokoHelp组BBS、FAC评分提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LokoHelp机器人训练在提高脑梗塞所致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平衡能力和功能性行走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且操作简单、便捷,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康复科住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方案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组增加头针治疗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各组均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记录三组患者简式Fugl-Meyer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部分(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平均轨迹误差(ATE)及评估时间(T)。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及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P<0.05),TUG、ATE及T降低(P<0.05)。与观察组同期比较,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BBS及FAC升高,TUG降低(P<0.01)。结论头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本体感觉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游越  韩冰  汪洪波  宋妮 《四川中医》2020,38(9):185-188
目的:观察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Holden步行分级、10-MWT及6-MWT测试、Tinetti、BBS和FMA-L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在下肢骨关节术后的康复中开展坐位和卧位持续性被动运动训练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下肢骨关节术治疗的患者84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患者接受传统康复训练,观察组42例接受坐位和卧位持续性被动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康复后6 min步行距离、肢体功能评分分别为(220.86±50.69)m、(79.64±8.56)分,对照组为(154.72±34.63)m、(69.73±7.79)分;观察组康复后膝关节屈曲以及伸展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坐位和卧位持续性被动运动训练有助于促进下肢骨关节术后的康复,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和新Bobath技术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Fugl-M 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 A)、改良Barthel指数(M BI)和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MBI和步行功能较治疗前均提高(P 0. 05),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新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患者足底动态压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头针和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对照组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分开进行,治疗组将头针与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同时进行。康复治疗前及康复治疗12周结束后,以步态分析系统分别测定患者步行过程中支撑相中期双侧足底不同区域的压力分布比。结果:健侧足底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区域压力比无明显变化。患侧足底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跖骨头4-5、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组间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第1趾、跖骨头2-3负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结论:互动式头针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过程中患侧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结合组30例,采用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仅行推拿治疗.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结合组Fi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7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10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并进行平衡训练。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改良功能性前伸测试(MFRT)、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最大步行速度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BBS评分为(49.54±5.7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为(40.32±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最大步行速度分别为(78.32±11.33)m/min与(60.22±11.10)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改良的FRT评分分别为(0.219±0.03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评分为(0.190±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改善临床指标,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0天后吞咽功能(舌肌、咀嚼肌及颊部、咽喉肌)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 r t hel指数(MBI)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吞咽能力、MB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吞咽能力舌肌评分、咀嚼肌及颊部评分、咽喉肌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接受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干预,可改善吞咽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赵爱英  姜布平 《河南中医》2014,(7):1274-1275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疗法配合强化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强化步行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ADL评分显著升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疗法配合强化步行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并减轻其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