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伴有足下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将常规训练中的踝关节训练更换为下肢镜像疗法训练,其余治疗均相同,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胫前肌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主动活动度(AROM)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FMA-LE、MAS、ARO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存在足下垂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疗法较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其足下垂、缓解踝关节肌痉挛、提高踝背屈主动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加芍草汤加味在脑卒中肌痉挛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新加芍草汤加味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修订的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评估肢体肌张力,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上肢运动能力,FIM行走能力评分评定下肢行走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MAS分级、FTHUE-HK评分、FIM行走评分、MBI评分显著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加芍草汤加味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肌痉挛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肢体的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强制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20min,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40min和物理因子治疗)+常规平衡训练20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6天,每天1次,共4周,治疗前后通过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能力FAC量表评定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定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FAC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患侧负重下的平衡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并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闭目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脑卒中患者通过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闭目训练组(32例),均采用以Bobath和Brunnstrom为主的现代康复技术进行治疗,按脑卒中功能障碍的特点循序渐进1次/d,每次60min.闭目训练组在上述的基础.上增加闭目下双腿站立、闭目下健/患侧下肢站立、闭目下健/患侧腿交替抬阶梯、闭目下交替迈步、闭目步行和闭目上下楼梯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用Fugl-Meyer评定法(下肢)、Barthe指数评分法、10m步行时间、Holder步行功能分级、步行能力的评价(根据康复结束出院时患者的步行自立度:独立步行、监视步行、辅助步行、乘坐轮椅和卧床5个等级来评估)对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ugl-Meyer评定法(下肢)、Barthe指数评分法、步行速度、Holder步行功能分级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速度和步行功能分级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闭目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强制运动组(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及综合干预组(头电针+CIMT),常规康复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为主,Brunnstrom技术为辅)强化患侧上肢训练;头电针组采用焦氏头针结合电刺激疗法;强制运动组限制健侧上肢,强化患肢训练;综合干预组采用头电针联合强制运动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12周观察患者偏瘫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各组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明显升高,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P0.01);但除综合干预组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在腕关节背伸及桡偏两个活动方向上较常规康复组明显改善(P0.05)外,其他各组间FMA评分及手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干预组FMA评分升高,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常规康复、头电针及强制性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均有较好的康复效果,但头电针联合CIMT训练作用最为明显,且显效最早。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痉挛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住院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推拿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住院治疗。对两组患者在入组时、治疗1月后进行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与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并对组间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1月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仅表现出较对照组增高的趋势,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体上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推拿有助于促进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对提高下肢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改良BartheI指数(MBI)、改良Ashworth评定患者的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下肢肌张力。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70.05)。下肢简式Fugl-Meyer评分与MB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MOTOmed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的改善高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整体控制疗法(GCT)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运动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5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GC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下肢运动与平衡功能(Fugl-Meyer量表)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6周,两组UE-FM、LE-FM、FM-B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康复锻炼中应用GCT能改善运动功能,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已明确诊断的90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组),B组(头穴运动疗法治疗组),C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治疗组,即综合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等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A组、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康复联合针灸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运动康复疗法和针灸疗法,治疗4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采用四肢简化运动能力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并比较肌力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肌力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18)。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治疗后肌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治疗组患者肌力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动康复联合针灸可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肌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针刺运动疗法、温针灸结合康复治疗改善中风后患侧上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风后上肢肌痉挛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以常规针刺和康复治疗;治疗组给予温针灸、针刺运动疗法和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肌痉挛程度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FMMS、ADL评分.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继发偏瘫侧痉挛患者痉挛发生率、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脑卒中继发偏瘫侧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实验组加用针灸联合康复疗法,疗程为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FMA评价法与BI评分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痉挛防治情况及治疗前后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痉挛发生率为1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MA、BI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有所增高(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大(P0.05)。结论:早期采用针灸辅以现代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继发偏瘫侧痉挛有助于防治痉挛,并提升患者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组)和对照组(单纯运动疗法组),每组各66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同组MA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治疗后MAs评分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明显C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穴位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肌痉挛效果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针刺配合现代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痉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40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致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200例,均按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案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患者病情稳定48 h后加用普通针刺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心理治疗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1个月。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者的痉挛程度,FMA评价法(Fugl-Meyer Assessment)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BI(Barthel Index)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患者发病半年后,A组患者MAS评分显著低于B组,FMA评分和BI评分显著高于B组。结论早期针刺配合现代康复治疗对预防及减轻脑卒中患者痉挛,提高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明确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MT)应用于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3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患侧下肢PT训练为主的神经发育技术疗法(NDT),观察组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比两组10m最大步行速度(MWS),Barthe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WS、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MWS、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有效改善患者动态、静态平衡状况,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平衡针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平衡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1例,平衡针组采用偏瘫穴、肩痛穴、腕痛穴,其中肩痛穴、腕痛穴取得针感后即可出针,偏瘫穴取得针感后不出针,开始留针的同时接受运动再学习疗法训练,训练结束后出针;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肩髃、肩前、肩贞、臂臑、曲池等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取针后进行运动再学习疗法训练。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d,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患者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本组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平衡针组患者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更为明显(P0.05)。结论:平衡针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的综合能力,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  相似文献   

17.
张子震 《河南中医》2019,39(4):624-628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痉挛情况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三维步态分析时空参数、时相参数及下肢关节活动范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FMA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步速、步频、跨步长大于本组治疗前,步宽显短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步速、步频、跨步长大于对照组,步宽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侧支撑相百分比、患侧/健侧支撑相比值、双支撑相百分低于治疗前,患侧摆动相百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侧支撑相百分比、患侧/健侧支撑相比值、双支撑相百分比低于对照组,侧摆动相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关节活动度大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有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恢复,从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偏瘫所致的步态异常。  相似文献   

18.
霍琦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5):16-17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实施运动想像疗法对改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配对设计方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执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像疗法的实施;持续训练6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和BARTHEL生活功能指数(BI)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训练6周后,两组患者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FMA、BI评分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运动想像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结局有积极促进作用,可将实施运动想象疗法作为临床强推荐。  相似文献   

19.
余向东  敖小凤  何观莲  梁修朗 《新中医》2020,52(16):123-125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联合低频电针治疗脑卒中后经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偏瘫痉挛期患者96例随机分为3组,Motomed组32例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低频电针组32例采用低频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综合治疗组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低频电针、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3组治疗前后Barthel改良指数、临床痉挛指数(CSI)变化,统计3组治疗后简化Fugl-Meyeri运动功能评分法(SFMA)评分、JAshworth量表肌张力评分法(MAS)评分以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综合治疗组、Motomed组、低频电针组分别为90.63%、59.37%、62.50%;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Motomed组、低频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otomed组与低频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S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综合治疗组Barthel指数、CSI评分改善较Motomed组、低频电针组更显著(P0.05);Motomed组与低频电针组Barthel指数、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tomed智能运动训统联合低频电针综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优于单纯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或单纯低频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作业活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易化技术训练,观察组则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患侧上肢功能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侧上肢FMA评分、工具性ADL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作业活动训练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