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4):2572-2573
目的探析超选择眼动脉插管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21例(21眼),均采用Seldinger技术施行超选择眼动脉微导管推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视网膜中央动脉显影时间、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臂-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溶栓治疗后,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显影时间、视网膜动-静脉显影时间、臂-视网膜动脉显影时间明显短于溶栓治疗前,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内患者溶栓总有效率是93.8%,48h后患者溶栓总有效率是40.0%,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出现1例下肢麻木,1周后症状消失,未出现颅内及其他脏器感染与出血症状。结论对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早期施行超选择眼动脉插管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视力状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介入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疗效。方法:导管介入眼动脉或其口部注入尿激酶25~100万U进行溶栓治疗。结果:23例中16例术后视力提高,7例术视力无改善。结论:介入溶栓是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有效方法,溶栓时间与疗效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术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22例动脉源性胃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给予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放射介入下动脉栓塞术治疗动脉源性胃出血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34%)高于对照组(81.39%),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救治成功率高,且可以快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取栓术与介入溶栓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0),A组行介入溶栓术,B组行动脉取栓术。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踝肱指数变化,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的肱骨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并且两组术后的肱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8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硬化闭塞患者中,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显著高于B组的71.4%(P0.05);动脉栓塞患者中,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显著低于B组的92.3%(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及截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治疗中,介入溶栓术与动脉取栓术各具优势,但介入溶栓术的创伤更小,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方法选取院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ACI患者7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9例给予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电泳)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S-QOL)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NIHSS评分及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电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配合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可改善ACI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不同就诊时间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retinal Arteryocclusion,CRAO)就诊时间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将58例59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根据就诊时间与发病时间间隔分为3组:<12h组、12~48h组、>48 h组,采取相应的救治护理,观察不同就诊时间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12h组治疗有效率76.9%,≥12h组治疗有效率32.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15,p<0.01),12~48h组与>48h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9,p>0.01).结论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时间以12h以内效果好.应普及眼病知识,提倡就近、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临床上最急重的暴盲眼病之一。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3例患者中男45例,女18例;年龄19~81岁,平均(51.53±9.27)岁;右眼31例,左眼32例。56只眼眼底荧光造影显示:25只眼中央动脉主干无灌注,13只眼动脉小分支无灌注;所有患者动脉及相应静脉充盈迟缓,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按随机原则将63例患者分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比较例组别时间例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层氧综合疗法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一组收集28例明确诊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采用眼科常规药物治疗及高压氧综合治疗,另一组20例患者眼科常规药物治疗,将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高压氧综合疗法治疗28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发病时间100min内者,总有效率为80.5%,对视网膜中央动脉分支阻塞疗效优于主干阻塞。药物常规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20例总有效率非缺血型比缺血型较好,有效率54.8%。结论:高压氧综合治疗法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其疗效明显优于眼科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动脉介入溶栓治疗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血压、血糖、治疗时间窗对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对42例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血糖水平、血压高低、治疗时间窗长短分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A、B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D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5h内选择性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血糖、血压水平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溶栓、动脉取栓术两种方法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用介入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动脉取栓术进行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的有效率、术后血管再狭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观察组的血管再狭窄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介入溶栓和动脉取栓术临床效果各有优势,首选介入溶栓疗法,也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鼻内镜下鼻腔电凝止血术,观察组采取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滑车上动脉(STCA)及其相关动脉的超声特征。方法对52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和6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患者行STCA、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NDR组比较,DR组STCA、眼动脉及CRA的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和舒张末期速度(EDV)下降,阻力指数(RI)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R组颈总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内径、PSV、EDV、RI与ND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R组颈部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STCA、眼动脉及CRA均可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且大血管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也增高,超声检查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眼部血流变化的信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URBT后联合髂内动脉介入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泌尿外科就诊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TURBT治疗,观察组采用TURBT联合髂内动脉介入化疗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URBT后联合髂内动脉介入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满意,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及亚低温(MHT)治疗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S-100β蛋白的变化。方法将7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以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MHT治疗,对照组(34例)只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动态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和S-100β蛋白含量。结果两组NSE和S-100β蛋白水平治疗前和治疗后1 d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 d、7 d、14 d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并术后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有效降低血清NSE和S-100β蛋白含量,对神经细胞形成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32nm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该院治疗的78例RVO患者78眼,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36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42眼,采用532nm激光治疗并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78眼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46%,其中CRVO和BRVO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和92.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视网膜循环时间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532nm激光治疗RVO有较好的疗效,有助于患者视力恢复,减少新生血管形成,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硬化患者眼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肝硬化患者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检测35例正常对照组3、0例早期肝硬化患者和31例晚期肝硬化患者眼动脉(O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和阻力指数(R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早期肝硬化患者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Vs升高(P0.05),RI降低(P0.05);晚期肝硬化患者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Vs升高(P0.01),RI升高(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眼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符合全身高动力循环状态,但随病程进展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女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应用复方樟柳碱球后注射治疗的效果。方法:筛选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CRAO女性患者4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两组均使用复方樟柳碱治疗,对照组21例采用颞浅动脉旁注射,观察组21例使用球后注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48%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观察组视力水平>0.1的患者15例(71.43%),对照组视力水平>0.1的患者10例(47.62%);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女性CRAO治疗中,相比于单纯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使用球后注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实力水平,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支架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 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9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超过4.5 h的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溶栓组41例和取栓组58例。溶栓组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取栓组接受Solitaire支架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手术结束前采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2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并于90 d进行随访。结果:取栓组的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溶栓组(94.8%v.s.78.0%,67.2%v.s.41.5%,均P0.05);取栓组的手术时间短于溶栓组(P0.05);治疗后取栓组的NIHSS评分优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高于溶栓组的87.8%(P0.05);取栓组的基本治愈率高于溶栓组(50.0%v.s.31.7%,P0.05);溶栓组患者的颅内出血的比例高于取栓组(P0.05);90 d随访,取栓组恢复优于溶栓组(P0.05)。结论:支架取栓治疗可显著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超4.5 h患者的临床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视网膜静脉阻塞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探讨该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在静脉阻塞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RVO患者男性34例,女性45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20例,分支静脉阻塞59例,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为缺血型及缺血型组,同时对患眼和对侧健眼的球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