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病率、发病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改良围绝经期症状评分表、生活事件量表、改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于2007年1月至6月期间对广东地区112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1.07%。经前期综合征、痛经程度、绝经、居住环境、抑郁史、生活事件量表总分、改良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及Kupperman绝经指数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抑郁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除与性腺功能减退有关外,还与社会、家庭及精神因素有关。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可减少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绝经状态妇女绝经症状与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对不同绝经症状妇女的健康保健措施。方法:366例就诊于更年期门诊的妇女按月经状态分成围绝经期组(n=104)、绝经早期组(n=194)、绝经晚期组(n=68),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法和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患者进行绝经症状及抑郁症状评分。结果:改良Kupperman评分异常者占46.99%(172/366),Kupperman评分绝经早期组和绝经晚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0.393,P>0.05);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t=2.899,P=0.004;t=2.371,P=0.019)。SDS异常者占11.20%,各组间SDS评分无差异。改良Kupperman评分与SDS评分具有相关性(18.58±9.05vs33.60±9.44,Pearson相关系数为0.599,P=0.000)。结论:绝经症状评分绝经妇女高于围绝经妇女,抑郁评分与绝经症状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故需关注妇女的绝经症状,尤其是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选择治疗方法的相关因素。方法将连续2个月内因围绝经期症状在上海市城乡二三级医院绝经专病/妇科门诊就诊且接受治疗的妇女纳入本研究,并开展1年随访,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妇女的社会人口学信息,围绝经期综合征程度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modified Kupperman index,KMI)判断。结果就诊的349例妇女中共有161例接受治疗并进入队列,其中108例(67.1%)选择激素替代疗法(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MHT)。治疗后KMI评分正常的女性比例(37.9%)显著高于治疗前(13.0%,P=0.000),治疗后KMI总分(17.3±10.0)显著低于治疗前(10.6±8.2,P=0.000),治疗后13个症状单项得分均显著降低于治疗前(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同时患有1种[调整OR(a OR)=0.277]和2种及以上(a OR=0.249)慢性疾病的妇女接受MHT治疗的可能性显著低于无慢性病共患妇女。月经不规则(a OR=5.317)和已停经(a OR=11.070)妇女更可能接受MHT治疗。结论上海市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治疗效果较好,其是否接受MHT受自身健康状况和当前月经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神经刺激仪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的妇女50例,应用穴位神经刺激仪于内关、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穴位以4~10 mA的电流刺激30分钟,隔日治疗1次,治疗12 ~ 15次.治疗前与治疗后填写改良Kupperman绝经指数(KMI)评分量表与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两量表的评分.结果:治疗后比治疗前改良KMI评分与绝经期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穴位神经刺激仪可显著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间分层调查青岛市区及近郊各社区1240名围绝经期女性,围绕围绝经期症状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调查。结果:(1)1240名围绝经期女性,平均初潮年龄(15.41±1.93)岁;平均绝经年龄(49.44±3.27)岁。(2)围绝经期的主要症状有健忘(76.6%),性欲减退(72.9%),性高潮障碍(63.3%),疲乏(59%);其次为易怒,入睡困难,情绪波动,睡眠障碍,心悸,阴道干燥,潮热,骨、关节、肌肉疼痛,尿急尿失禁,性交痛,皮肤感觉异常,眩晕,抑郁。(3)围绝经期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健忘、焦虑、是否绝经、有无性生活、是否关注性生活、子女数、年龄、对绝经的态度(P<0.05)。结论:绝大多数围绝经期女性存在更年期症状,以轻度为主,应加强围绝经期保健工作,重视雌激素补充治疗及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改良Kupperman评分和Greene评分系统比较,探讨MRS评分系统评价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05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门诊43~58岁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共157例。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Greene评分及MRS评分系统分别对其围绝经期及绝经后症状进行评分。结果改良Kupperman评分与MRS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785,P0.01),MRS评分与Greene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864,P0.01)。结论 MRS评分是评价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相关症状及其对生活质量影响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系统对围绝经期因妇科良性肿瘤行双侧卵巢切除的患者进行评分,观察双侧卵巢切除对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方法:2006~2007年在我院因良性疾病行手术治疗同时切除双侧卵巢的围绝经期患者,术后6~12个月发放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和改良Kupperman评分表.询问患者如可以重新选择,是否仍愿意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手术,根据不同选择将患者分为接受手术组和暂缓手术组,并对Kupperman评分值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回收有效问卷68份.患者术后Kupperman评分由术前的12.71±9.50增加至20.35±7.84(P=0.000),其中以心悸、性生活质量下降、潮热出汗、疲乏、情绪波动、抑郁多疑等症状的评分增加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暂缓手术组患者术后情绪波动、头痛及性生活质量下降评分高于接受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双侧卵巢切除后可能会加重妇女的围绝经期症状,进行围绝经期妇科良性疾病手术治疗时,应合理掌握卵巢切除的指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女性血液病清髓性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性激素治疗(hormone therapy,HT)前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情况及自我认知。方法 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门诊的女性血液病清髓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符合诊断标准的卵巢早衰患者142例。问卷形式调查其月经情况、性激素水平、围绝经期症状并评估激素治疗后围绝经期症状缓解特点。结果 1 142例患者中103例填写了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82例出现了围绝经期症状(79.6%),Kupperman绝经指数评分(KMI)平均为13.50分,96例填写了焦虑/抑郁(HAD)评分量表,6例出现焦虑,平均8.83分,4例出现抑郁,平均8.33分;2 105例接受了激素类药物治疗(94.6%),随访95例接受HT治疗患者中71例有规律撤退性出血。51例诉月经量明显少于移植前月经量,且经血颜色变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5);3周期性激素治疗后KMI总分平均为6.7,且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血液疾病清髓性化疗剂量可导致卵巢功能提早衰竭;2性激素治疗也可以缓解清髓化疗后患者出现的围绝经期症状;3血液疾病清髓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对围绝经期症状的认知缺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地区相关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 917例围绝经期女性,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基本情况、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结果:最终纳入的2 479例研究对象中,有721例(29.08%)已自然绝经,绝经年龄为(49.42±3.57)岁。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在绝经年龄、分娩次数、流产次数、妊娠次数、腰臀比、感觉异常、情绪波动、抑郁疑心和性生活问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分娩次数和妊娠次数间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文化程度越低,分娩及妊娠次数越多,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不同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的围绝经期女性临床处理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女性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基本资料,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抑郁症状评估,应用改良绝经症状量表(modified Kupperman index scale,KMI)进行绝经症状评估,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 591名女性,年龄中位数为52岁。KMI、SDS平均得分分别为13.9±8.8、39.6±9.0,绝经症状和抑郁症状发生率分别是77.7%、15.3%,围绝经期女性评分显著高于绝经后期女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SDS评分在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差异较小(F=2.467,P0.05)。经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KMI评分6分(OR=1.148,95%CI=1.127~1.170)、生育3个以上子女(OR=1.339,95%CI=1.009~1.776)、受教育程度9年(OR=1.768,95%CI=1.167~2.678)、癌症患病史(OR=2.685,95%CI=1.139~6.334)的绝经女性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经济收入5 000元/月的女性则不容易出现抑郁症状(OR=0.597,95%CI=0.417~0.858)。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女性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改善绝经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门诊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特征与需求,以期为其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门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一般情况、改良Kupperman Index评分(KI)、绝经期生存质量(MENQOL)调查及血清E_2、FSH和LH测量。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0.51±3.82)岁,平均绝经年龄(49.10±4.87)岁,38.5%的患者出现月经紊乱,61.5%的患者已绝经。病情以轻中度为主,发生率居前5位的症状依次为血管舒缩症状(98.5%)、疲劳(91.5%)、感觉异常(82.5%)、失眠(81%)和神经过敏、焦虑(74%)。患者生存质量较差,不同病情的患者MENQOL中4个维度得分除性生活维度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的E2呈下降趋势,FSH和LH呈上升趋势。结论 门诊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病情以轻中度为主,躯体和心理症状对其生存质量影响较大,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与血清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更年期妇女潮热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热(hot flushes,HF)是围绝经期妇女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妇女在绝经过渡期来医院寻医治疗的主要原因,频繁发作和严重的潮热影响妇女的日常生活和睡眠.因此,更年期妇女潮热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现就潮热研究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是指内分泌紊乱已经开始,大多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由于卵泡的持续存在、雌激素合成增多,而引起月经周期延长及突破性出血,但有时出现典型的更年期症状,如:潮热、多汗、失眠、疲乏及情绪抑制等。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卵巢功能衰退之间有因果关系,因绝经过渡期的雌二醇(E2)水平波动和在早期即已存在的孕酮缺乏可能对中枢神经功能产生明显影响,从而引起典型的植物神经和心理症状。这不一定在进入绝经期后才会发生,甚至有时是在有规则月经时即已发生。在绝经前期的症状通过适当的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可获得疗效。有多种治疗方案,不仅在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的有关围绝经期症状及相关症状年龄分布。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598例40~65岁石家庄市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Greene评分。随机抽取其中的100例对象进行双能X线右前臂远端骨密度检查。结果:绝经平均年龄(48.38±5.36)岁。绝经症状发生率84.1%,45岁后骨密度显著下降,56岁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逐渐增加。围绝经期妇女所处年龄段不同其症状也不同。46~50岁多见潮热出汗;61~65岁多见肌肉关节痛、复发性生殖泌尿系统感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及其相关疾病给妇女生理和心理带来很大困扰,在进行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治疗中不能忽视这些相关疾病的防治,应根据不同年龄制定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多学科联合管理对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整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性研究18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绝经激素补充治疗(MHT)6个月,观察组在MHT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联合管理。填写改良Kupperman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在激素补充治疗基础上联合多学科管理的围绝经期女性,治疗6个月后,其Kupperman评分及SAS、SDS评分下降程度、E2升高、FSH、LH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激素补充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多学科管理,可以显著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躯体症状,还能够更好的改善焦虑、抑郁程度,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中医体质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对甘肃省40~55岁女性进行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结果调查人群中,平和质占32.91%,偏颇质占67.09%。偏颇质女性的年龄、患冠心病率、糖尿病率、曾进行子宫或卵巢切除术占比、妊娠次数、Kupperman评分、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相关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平和质者,初潮年龄、停经年龄、活产数、骨质疏松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偏颇质女性更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绝经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的综合保健措施及健康管理模式。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2年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的围绝经期女性100例,建立健康档案,采用Greene症状评分法、更年期Kupperman评分法、Zung抑郁量表等进行基线调查,判断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分别行激素补充治疗、健康教育、营养指导、体育运动指导、心理健康辅导等综合保健干预。干预后1、6月及12月随诊,12月后再次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综合干预后的Kupperman评分、Greene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干预前后的血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多方面干预的综合保健措施,可提高围绝经期女性激素补充治疗的接受性;可明显缓解围绝经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理状态及提高围绝经期的生活质量。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围绝经期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部分围绝经期女性出现情绪的改变,其中抑郁症状突出[1]。董胜莲等[2]报道,我国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抑郁症发生率为23.80%。度洛西汀(Duloxetine)是一种新型的平衡高效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剂,为探讨度洛西汀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本文以西酞普兰为对照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与其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浙江地区相关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2 917例围绝经期女性,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基本情况、改良Kupperman评分法评估女性围绝经期症状。结果:最终纳入的2 479例研究对象中,有721例(29.08%)已自然绝经,绝经年龄为(49.42±3.57)岁。不同文化程度女性在绝经年龄、分娩次数、流产次数、妊娠次数、腰臀比、感觉异常、情绪波动、抑郁疑心和性生活问题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分娩次数和妊娠次数间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文化程度越低,分娩及妊娠次数越多,改良Kupperman评分总分越高,围绝经期症状越严重。不同文化程度及生育情况的围绝经期女性临床处理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妇女是抑郁障碍的高发人群,可能和这一时期特有的激素波动有关。妇产科医生在诊断绝经期综合征的同时要高度警惕抑郁障碍的存在。抗抑郁药物和激素治疗同时应用治疗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抑郁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