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主治蜕厥,又主久利。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认识多有争议,大致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乌梅丸是专为鱿厥而设,另一种观点认为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有感于斯,笔者也想结合原文就乌梅丸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厥阴病的主方,其特点为寒热并用、清上温下,主治“蛔厥”。后世医家对乌梅丸的适用疾病和病机进行了深化,扩大了乌梅丸的应用。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首次提出“乌梅丸为厥阴主方,非只为蛔厥专剂矣”。现代中医将乌梅丸加减用于消化系统疾病,也用于妇科疾病,皮肤病及肿瘤的治疗[1-4]。  相似文献   

3.
霍黎生  陈强 《陕西中医》2013,(11):1552-1552
<正>乌梅丸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后世的《医方集解》、《汤头歌诀》将乌梅丸归于驱虫剂,以致后人对其临床证治的理解易拘于蛔厥、下利。从历代医家对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的认识,可以看出乌梅丸并非仅仅是一驱蛔剂,而是厥阴证的主方。北宋庞安常在《伤寒总病论》中,于厥阴提纲证后补充了"乌梅丸主之",清代的柯韵伯认为"太阴以理中丸为主,厥阴以乌梅丸为主。"[1]"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2]  相似文献   

4.
乌梅丸出自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被认为是驱蛔要剂。厥阴病篇历来争议颇多,乌梅丸亦是如此。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本文试从肝木、脾土角度出发,对乌梅丸是否为厥阴病的主方及蛔虫的生源进行阐释,同时对乌梅丸证的病机和其用药机理进行讨论。认为乌梅丸是厥阴主方,而蛔虫生于肝木,养于土湿。另一方面,乌梅丸证是由于木土不和而成,且乌梅丸作为理肝重剂,可用于调肝理脾治疗临床诸多疾病。  相似文献   

5.
<正>1方剂溯源乌梅丸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的主方。历代伤寒注家也都把它作为治疗厥阴病的总方。厥阴是阴之尽、阳之始,伤寒六经的最后一经,是阴阳的转折点,乃阴尽阳生之经。病至厥阴,正气衰弱,邪正斗争剧烈,临床中常有寒热错杂的表现。清代著名医家柯韵伯[1]说:"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由乌梅、桂枝、细辛、人参、蜀椒、干姜、附子、黄连、黄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江西泰斗姚荷生寒温汇通思想,从寒温内外皆有厥阴病变的立场出发,对以乌梅丸为代表的厥阴阴阳错杂方证,从生理病理到辨症用方,进行了系统梳理,突出强调了厥阴主病不只阴阳错杂且有肝风内扰,厥阴主方不仅燮理阴阳且能敛肝熄风;对厥阴病复杂多变,比较了伤寒、温病与内伤杂病由于病因差异,以致各自的阴阳错杂,会产生寒热虚实不同偏转的情况;进而提出厥阴主证主方,不限于乌梅丸证一例,而是包括连梅饮证、椒梅汤证、安胃丸证等在内的一组乌梅类方方证系列;最后对乌梅类方临床运用中容易产生疑惑的若干问题做了简要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乌梅丸作为《伤寒论》厥阴病主方,主要用于厥阴病枢机不利,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的寒热错杂证。临床在把握主证基础上,灵活将乌梅丸用于眼科疑难疾病,疗效甚笃。  相似文献   

8.
<正>1乌梅丸证治述略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根据历代医家应用乌梅丸的经验,可将乌梅丸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的一首经方,历来多认为是厥阴病的主方,主治颇多,本文仅从治疗久利来探讨乌梅丸的机理、方证、加减使用经验。加减法根据病机相应药证的原则,疗效确切,并针对后期调理做了基于自己经验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乌梅丸是一首经典经方,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张炜教授对运用六经辨证和经方辨治儿科疾病和内妇科临床常见病、疑难杂病有丰富的经验.特举张炜教授运用六经辨证,使用乌梅丸治疗儿童慢性腹泻2例验案,探讨乌梅丸对小儿慢性腹泻属厥阴病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之主方。认为乌梅丸寒热刚柔、补泻升降并用,泻厥阴、和少阳、温太阴、护阳明,涉及肝胆脾胃心包等脏腑,但重在治肝而偏于潜敛。指出,乌梅丸对不是厥阴病提纲诸症及蛔厥久利证,如头痛、眩晕、口苦、痛经、崩漏、带下、失眠、心悸、癫狂痫等内妇儿外感内伤疑难杂症,只要辨证符合寒热错杂,虚实相兼病机的厥阴病临床特点,就可应用乌梅丸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12.
付焕香  蔡少峰 《陕西中医》2010,31(6):746-746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蛔撅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但在临床中发现,乌梅丸并非只为蛔厥而设,乃为厥阴诸病之主方。现将笔者运用该方治疗各种疾病的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梅丸治疗2型糖尿病病机。方法:钻研中医经典,从厥阴病病机、乌梅丸方证精髓、糖尿病临床辨证及应用等方面阐述乌梅丸治疗糖尿病的病机。结果:厥阴病属于肝体肝用不及之病,乌梅丸既能补肝体,又能疏肝用,为厥阴病的主方。以乌梅丸治疗糖尿病,能补肝体阴虚不足,还能疏肝调脾、除燥热,和糖尿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机一致,可获良效。结论:乌梅丸能补肝阴、疏肝用、温脾寒、除胃热,是调理肝脾阴阳气机的代表方剂,临床巧用乌梅丸治疗糖尿病,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乌梅丸治巅顶脱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悔丸为厥阴病主方,已被医界所公认。其方不仪治蛔厥,也治下利,凡厥阴病阴阳两伤,寒热错杂之证,用乌梅丸治之最为允当。笔者曾于一九八四年仲春以乌梅丸治疗一巅顶脱发患者,收效甚速,为已所未曾科及。现将此案追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乌梅丸是张仲景治疗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厥阴病之主方,笔者谨守病机,师其意而不拘其方,守其法而不泥其药。运用乌梅丸辨证治疗妇科杂症,取得了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及其临床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篇之主方 ,惜多囿于驱蛔、下利 ,乃小视其用。乌梅丸对于内、外、妇、儿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故探讨寒热并用之偶方乌梅丸及其所主病证 ,十分必要。1 历代医家对乌梅丸证病机的认识《伤寒论》厥阴一篇 ,病理深遂 ,最难疏解。乌梅丸为厥阴篇之总方 ,历代医家皆喜研习 ,其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三。1 .1 安蛔论 :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 ,而乌梅丸酸苦辛同用 ,治疗蛔厥确有良效 ,因而后世奉为治蛔良方。然而据此把乌梅丸作为治蛔的专剂 ,则失之局限。陈元犀曰 :“此为厥阴之总方 ,注家第谓蛔…  相似文献   

17.
乌梅丸临床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主治蛔厥与久利。后世医家多视其为厥阴病之主方;近代不少医家亦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又提出了新的见解。如蒲辅周认为“外感陷入厥阴,七情伤及厥阴,虽临床表现不一,谨守病机,皆可用乌梅丸或循其法而达异病同治。”郑统魁认为“无论外感或内伤,凡见有寒热错杂,能归於厥阴范围以内的病证,皆可以乌梅丸加减治之。”刘炯夫亦认为“此方有温阳,固本、熄风、清火、杀虫、止痛之功,并非专力驱虫而设。”从而扩大了乌梅丸的治疗范围。现仅就八二年有关乌梅丸临床应用的报导,选摘综  相似文献   

18.
<正>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治疗大多从气虚、阳虚入手,温阳益气为治疗大法。乌梅丸为治疗上热下寒证主方,临床正确应用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意想不到效果。1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证的临床病机乌梅丸出于《伤寒论》,主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主要用于厥阴病阴阳两伤,木火内炽,最为允当。但柯韵伯指出:"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立法,叔和编  相似文献   

19.
试论乌梅丸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喜奎  陈亦人 《中医杂志》2002,43(4):245-247,280
研究表明,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且乌梅丸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存在诸多一致之处,主要体现在主症相似,病机雷同,病势一致,治法吻合,疗效确切。并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初步探讨了乌梅丸治疗CAG的疗效机理,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厥阴病实质,推广乌梅丸的临床应用,探求中药治疗CAG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病主方,治厥阴肝风内动,寒热错杂之证。因其集酸甘苦辛,大寒大热之品于一体,后世医家广泛用此方来治疗各种杂病,并且在运用中促进了本方新的发展与变化。其中,清代大医家叶天士对于乌梅丸的发展贡献甚多,总结其临床应用乌梅九的经验,对于理解本方的制方理论,熟悉其加减变化规律,进而扩大乌梅丸的运用范围,提高诸多杂病的临床疗效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