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清以前古医籍中,仅汉、晋、北周、唐、宋、元、明、清8代共42部涉及有关乌梅丸方剂68首。其中34部出现正名乌梅丸59首,8部出现异名乌梅丸9首。复方涉及中药99味,药物分为21类,单味用药总次数483次。通过分析研究历代乌梅丸组成可知:1核心药物为乌梅、甘草、桃仁、常山、淡豆豉、黄连、知母、肉桂、人参等;2核心药类以补虚药、收涩药、清热药、温里药、解表药为主;3敦煌古医方所载乌梅丸由核心药物乌梅、甘草加减配伍而成,全方共奏温里散寒、涩肠止泻之效;4敦煌古方乌梅丸组方比《伤寒论》乌梅丸少人参、当归、细辛、蜀椒,熟艾,多为其后者的加减方。  相似文献   

2.
刘××,男,5 4岁。2 0 0 0年5月7日初诊。自述于1 998年4月中旬开始,患间断腹痛、腹泻,严重时每日泻7~8次,泻下物夹有大量粘液,有时混杂少量脓血。当时服用黄连素、香连丸、氟哌酸等,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至1 998年1 0月初,由于一次食物中毒后,导致腹痛、腹泻反复发作,症状进行性加重,服上述药物收效甚微。遂到某市级医院诊治,经结肠镜等专科检查后,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给服阿托品、SASP及卡那霉素等治疗,症状有好转。但连续服药近1年,未能治愈,故求治于笔者。患者形体消瘦,表情痛苦,左侧腹痛明显,伴里急后重感,大便每日1 0余…  相似文献   

3.
一、治疗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它的主要症状,适属于中医的蛔厥范畴。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症,近贤已有不少报道,但笔者体会,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症,必须适用于里虚寒热错杂的患者,方能恰中病机,效如桴鼓,否则不但无效,变证却随之而生。盖厥阴禀风木而内寄相火,虫因风化,蛔感风木之气而生,故蛔厥乃厥阴病主证之一。因此,厥阴乃病之本,而蛔厥乃病之标。所谓“治病求本”,本拔则  相似文献   

4.
乌梅丸验案3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梅丸验案3则肖金1劳伤发热徐×,男,63岁,1990年12月12日初诊。发热1年。1年前某日因晨练过劳,当时汗出如浴,汗后全身发冷。自此经常发热,体温多在37.5~37.8℃之间,某院曾诊为中枢性发热,服中西药未见显效。诊见面色晦暗,发热阵作,胸腹...  相似文献   

5.
乌梅丸原主治蛔厥及久利,当今疾病病机复杂多变,寒热错杂、虚实相兼、阴阳失调者比比皆是,为乌梅丸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空间,已非蛔厥久利所限,只要抓住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的病机,皆可随证施用乌梅丸。笔者根据其寒热并用,清补兼施之功,加减运用于寒热错杂且正气虚弱之多种疾病,收效尚佳。  相似文献   

6.
正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全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花椒、桂枝、人参、黄柏10味药组成,乃厥阴篇的主方,主治"蛔厥"及"久利"。病至厥阴,病情日久,正气衰弱,易导致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乌梅丸医案,挖掘其临床使用的剂量、加减药物、症状、辨证、辨病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有效运用乌梅丸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搜集乌梅丸医案,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18年12月21日.建立Excel数据库,提取剂量、用药、主症、辨证、辨病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频数分析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乌梅丸中乌梅剂量最大,黄连剂量最小;加味药中白芍(29次,6.3%)、甘草(26次,5.6%)、茯苓(17次,3.7%)频数排前3位,皆味甘,归脾经;加味药类别中频数最多的为补虚药(112次,24.1%);舌脉中频数最高者为暗红舌(76次,39.6%)、薄白苔(80次,41.7%)、弦细脉(29次,17.0%);频数排前3位的症状为四肢不温(55次,5.1%)、失眠(53次,4.9%)、乏力(51次,4.7%);证型分布最多的为寒热错杂证(96例,53.9%);常规主治疾病中排前3位的疾病为泄泻(31例,23.8%)、痢疾(16例,12.3%)、不寐(14例,10.8%).结论:乌梅丸的现代运用较之原方有差异,但其核心病机总为"寒热错杂",在具体运用时应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乌梅丸医案,挖掘其临床使用的剂量、加减药物、症状、辨证、辨病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有效运用乌梅丸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搜集乌梅丸医案,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18年12月21日.建立Excel数据库,提取剂量、用药、主症、辨证、辨病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频数分析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结果:乌梅丸中乌梅剂量最大,黄连剂量最小;加味药中白芍(29次,6.3%)、甘草(26次,5.6%)、茯苓(17次,3.7%)频数排前3位,皆味甘,归脾经;加味药类别中频数最多的为补虚药(112次,24.1%);舌脉中频数最高者为暗红舌(76次,39.6%)、薄白苔(80次,41.7%)、弦细脉(29次,17.0%);频数排前3位的症状为四肢不温(55次,5.1%)、失眠(53次,4.9%)、乏力(51次,4.7%);证型分布最多的为寒热错杂证(96例,53.9%);常规主治疾病中排前3位的疾病为泄泻(31例,23.8%)、痢疾(16例,12.3%)、不寐(14例,10.8%).结论:乌梅丸的现代运用较之原方有差异,但其核心病机总为"寒热错杂",在具体运用时应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山东中医杂志》2017,(12):1072-1074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之厥阴病篇,全方酸苦辛甘并用,清上温下。认为厥阴为阴阳相互转化的关键;久咳、顽咳与气机不畅、阴阳不相顺接有关,故与厥阴密切相关。临床上用乌梅丸加减治疗久咳、顽咳,尤其表现为寒热错杂、夜间咳嗽的类型,疗效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杨平  邵启峰 《山西中医》2010,26(6):61-61
乌梅丸系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主治蛔厥和久利的专方。临床上笔者应用于慢性胆囊炎、复发性口腔炎、神经性头痛等效果良好,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顽固性失眠是指长期持久的难以入睡,频繁或持久的觉醒、早醒,持续3周以上,且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睡眠障碍,属中医学"不寐"范畴。笔者导师林兴栋教授善用经方辨治失眠症,效果满意。现择其运用乌梅丸治疗顽固性失眠典型病案如下,并阐释其证治机理。方某,男,54岁。主诉:入睡困难2年余,于2018年8月26日初诊。患者2年前因工作不顺等原因开始出现入  相似文献   

12.
巧用乌梅丸验案三则刘洪钧江苏省兴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兴化225700)笔者常以乌梅丸加减改丸为汤剂,治疗寒热错杂之病证,临床收效颇佳,现择验案3则,报道如下。1难治性久痢案张某,男,38岁。1992-10-17初诊。患慢性痢疾缠绵不愈已6年,曾经中、西...  相似文献   

13.
患者贺某,男,19岁农民.因1983年4月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坡,即送县人民医院,诊为腰椎骨折,正骨术后住院治疗四月,后仍然腰痛,遂邀余诊治.症状:形体消瘦如柴,“腰痛”,俯仰转侧则疼痛加剧,不能行走,腹大如箕,且青筋暴露,按之痛甚,面色苍白无华,舌  相似文献   

14.
彭涛教授临床紧扣厥阴病寒热错杂病机及乌梅丸主治范围,在综合判断患者体质及其气、血、水、火病理状态的基础上,运用乌梅丸治疗肿瘤、精神障碍、妇科疾病等疗效显著。该文介绍彭涛教授运用乌梅丸验案2则,以深化临床对乌梅丸的理解,扩大乌梅丸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正陆为民主任中医师在临床应用乌梅丸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其结合前人经验及现代创新应用,创新性地提出应根据整体"三辨"原则:一辨寒热错杂;二辨病位肝(肾);三辨灵活化裁,即辨病、辨位、辨证,灵活进行乌梅丸临床应用,运用苦降辛开,少佐微酸,疏肝调气之法治疗厥阴肝经寒热错杂之证。其认为厥阴病的实质是寒热错杂,由于个体差异,可出现腹泻、反酸、失眠等多种不同症状。现举  相似文献   

16.
17.
在《伤寒论》厥阴病寒热错杂理论指导下,介绍乌梅丸加减治疗牙痛、五更泻、久利的临床经验。乌梅丸寒热并用,疏通厥阴,是治疗寒热错杂病之效方,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冯鑫 《中医药导报》2003,9(7):11-12
作者介绍了李赛美教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炎和更年期综合征的两则验案 ,阐述了李教授谨守乌梅丸所治厥阴病机 ,灵活运用乌梅丸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9.
<正>乌梅丸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的名方,其病机关键在于阴气渐消,阴尽阳生,若阳气虚衰而致阳气难复,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患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四肢厥冷,躁动不宁。笔者在常规中西医药物治疗心系疾病效果不明显时,采用该方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以乌梅丸加减治疗心系疾病验案5例,以供同道探讨。1高血压案女,54岁,高血压病史10年,患者诉阵发性头痛、眩晕反复发作,平素自服拜新同(硝苯地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随师临诊一则的理、法、方、药的分析,阐述了乌梅丸在治疗厥阴证不寐中的作用机制,并证实了从六经论治不寐的可能性,开拓了中医治疗不寐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