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BPPV经手法复位后有残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治疗组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30 d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头晕残障问卷(DHI)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65%(44/46),对照组为69.57%(32/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DH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经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92例BPPV经手法复位后有残留症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30天后评估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头晕残障问卷评分。结果 2组残留症状均得以好转,且观察组各项残留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PV经手法复位后有残留症状的患者,经天麻钩藤饮治疗后残留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肾止晕颗粒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肾止晕颗粒治疗。2组均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及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26/30),对照组为73.3%(2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DHI中的躯体P评分与总分、VAS评分治疗后均下降,且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止晕颗粒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有效缓解BPPV复位后伴残余头晕肾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其头晕程度,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痰浊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7例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祛痰定眩方加减,均治疗30 d。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总分及其子指数躯体(P)、功能(F)、情绪(E)评分,比较中医证候评分以及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血流峰值,监测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DHI、P、E、F及中医证候评分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BA、LVA、RVA血流峰值对比,观察组表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3.8%,优于对照组的85.4%(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祛痰定眩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有确切疗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联合治疗眩晕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耳石症手法复位后眩晕发作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单独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小柴胡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分,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眩晕障碍量表评分随时间递减,且服药后观察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相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1.4%(P<0.05)。结论:小柴胡汤对耳石症手法复位后眩晕发作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对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息风化痰通络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6月诊治的BPPV手法复位后仍有残留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手法复位基础治疗,治疗组以息风化痰通络为治则自拟定眩方治疗。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4%(28/3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24/3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情感、DHI总分及VAS评分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 0.05)。结论:应用息风化痰通络法治疗BPPV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止眩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BPPV成功复位后患者按抽签法分为止眩饮组、倍他司汀组和空白组,止眩饮组给予中药颗粒剂口服,倍他司汀组给予敏使朗口服,空白组不使用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28 d观察各组服药后残余症状的躯体(P)评分、功能(F)评分、情绪(E)评分、DHI总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残余症状各评分在治疗后14 d及28 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14 d各组患者在P评分、F评分、DHI评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8 d,各组患者的P评分、F评分、E评分、DH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残余症候评分的下降止眩饮组倍他司汀组空白组;止眩饮组和倍他司汀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及97.06%)均高于空白组(69.44%),而止眩饮组临床控制率(45.00%)高于倍他司汀组(20.58)(P0.01)。倍他司汀组和空白组由于复发和倍他司汀的副作用等有10例脱落,止眩饮组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临床观察研究。结论中药止眩饮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症状疗效确切,且总体疗效优于西药倍他司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眩晕方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53例口服倍他司汀,观察组52例口服倍他司汀合眩晕方,疗程1周,比较2组疗效、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积分及半年内头晕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23%,优于对照组的83.02%(P0.01);治疗后观察组DHI积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半年内同部位BPPV复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眩晕方能加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医》2017,(8):999-1000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观察组服用温胆汤加减,疗程为2周。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眩晕障碍量表(DHI)的得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两组头晕持续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P0.05),疗程开始1周后两组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胆汤加减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留头晕能明显缩短病程,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经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改善.方法 将80例BPPV经手法复位后有残留症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15d后评估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头晕残障问卷评分.结果 两组残留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定眩清脑汤对耳石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残余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BPPV经手法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眩晕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治疗组予定眩清脑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药治疗后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评分(10.32±9.72)分;对照组手法复位14天后DHI评分(14.79±11.03)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PV经手法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眩晕的患者,给予定眩清脑汤治疗,能提高疗效,降低DHI评分,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倍他司汀联合降浊升清汤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0月就诊于我中心的80例眩晕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倍他司汀联合降浊升清汤治疗,对比两组症状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眩晕症状评分、DHI评分、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DHI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且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疹、嗜睡、腹泻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症给予倍他司汀联合降浊升清汤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纠正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两药联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陈卓杨  盛安  叶玲  何希敏 《新中医》2020,52(7):61-64
目的:观察强力定眩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眩晕症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强力定眩胶囊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和眩晕障碍调查量表(DHI)评分、TCD参数、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62%,高于对照组72.34%(P0.05)。治疗后,2组眩晕症状评分和DH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和DH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脑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脑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TC、LDL-C和T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定眩胶囊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眩晕症患者疗效良好,可减轻眩晕症状,改善脑血流速度、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性眩晕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银杏酮酯滴丸口服。对照组40例给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2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体有效率治疗组为97.5%,对照组为6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物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TCD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明显,起效快,安全,无明显副作用,二者联用有相互协调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耳石症患者经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8例耳石症经手法复位后有残留症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14 d后评估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头晕残障问卷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10%)较对照组(75.86%)显著提高(P<0.05)。2组治疗后DHI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耳石症患者,经手法复位后仍伴有残留症状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后,残留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能提高其生活质量,疗效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揿针治疗原发性BPPV经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5月经Epley手法复位成功后仍具备残余头晕症状的原发性BPPV患者(后半规管)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揿针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4周。分别比较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D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治疗组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周和第4周,治疗组DHI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揿针治疗能有效缓解原发性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的残余头晕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予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眩晕障碍评分(DHI)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1.43%、94.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比较,组间DHI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DHI评分改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宫旋提手法结合针刀松解术通过调整颈椎内外力学平衡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着手,运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从而丰富中西结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强力定眩片口服治疗,治疗期为7天。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采用全分析集(FAS)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效率,结果分别为92.5%和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强力定眩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疗效显著,中西结合治疗可以尽快的达到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稳石针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手法复位后仍存在残余症状的92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采用稳石针法治疗,治疗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量表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稳石针法能明显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患者的残余症状。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探究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倍他司汀片治疗良性眩晕症(BPP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厦门市第五 医院 2020 年 9 月至 2021 年 9 月期间接受治疗的 86 例 BPPV 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3 例。 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前庭症状指数评分、疗效、 Berg 平衡量表(BBS)评分、血内皮素 –1(ET–1)、眩晕症状、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 基底动脉、左右侧椎动脉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流速峰值(Vp)、血管搏动指数(PI)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95.35 %,高于对照组 81.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自评量 表(DHI)评分、前庭症状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BS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 疗后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 Vp、Vd 高于对照组,PI 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 后 ET–1 低于对照组,CGRP、NO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 6.98 %,低于 对照组 9.3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倍他司汀片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可改善 BPPV 患者血液流 动学指标,促进患者前庭功能恢复,改善平衡能力,缓解临床病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