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丽珠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疾病30余年,在中医药治疗EGFR-TKI相关性皮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EGFR-TKI相关性皮疹属中医范畴"药毒疹"等,林丽珠教授运用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来探讨其病因病机,其根本病机为阴虚血燥在内,毒邪结聚在外,可辨证分为邪入卫分型、邪入气分型、邪入营分型、邪入血分型,治疗上应辨别温病卫气营血发展阶段,予以辛凉解表、泄热利湿、清营透气、凉血敛阴等,并予养阴解毒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
营卫循行于大肠,共同维持大肠主津与传化糟粕的生理功能。通过对大肠主津、传化糟粕与营卫的密切关联、营阴滋润肠道、卫阳通降腑气的分析,提出营卫是肠道的"生理屏障"。营卫不调是大肠癌发病的关键,既影响肿瘤微环境的发生,又进一步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致使寒邪痰瘀互结,深入营分;"寒湿入营"为久病营卫不和的基本病理趋势,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大肠癌治疗需营卫同调,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机有营卫俱虚、寒湿入营、营卫逆乱。针对不同病机分别治以调和营卫、温阳化湿、气血同调,分别选用芍药甘草汤、三生饮、芍药散加减治疗。临证结合扶正祛邪理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及大肠癌致癌的特异性,配伍相应的抗肿瘤的药物,以提高大肠癌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登革热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是以蚊媒为传播途径,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文从云南登革热中医病因病机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发病初始,卫气同病并呈气热逼营之势为病情加重的启动机制;湿遏少阳是热势缠绵成"双峰"热型的关键病机;毒热弥漫三焦,入营动血而致络损血瘀水滞是导致脏器脏真受损,病情恶化的核心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阮诗玮教授编著的《寒湿论治》一书,试从寒湿病的病因、病机、致病特点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病因与病机。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点、四诊信息、诊疗方案以及预后,认为该病主要中医病因为寒湿疫毒,病机主要为寒湿疫毒侵袭肺脾,重者凝闭心肺,甚至内闭外脱、危及生命。同时根据表里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可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分为寒湿疫毒在表、寒湿疫毒闭肺、寒湿疫毒入营入血、恢复期四个阶段。这一思路可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营卫循行于大肠共同维持大肠主津功能,其平衡的破坏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关键。通过对"大肠主津"的再次解读,提出肠道微生态属于肠道的"卫"部分功能范畴,是肠道的"生理屏障",津液乃"营"的有机成分,实现物质-能量的交换。进一步探讨了其科学内涵,从"营卫失和"、"营卫逆乱"、"寒湿入营"探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机演变,为辨治结直肠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透营转气"首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论》。其云:"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入营分时的治疗原则。热邪虽入营分,在清营养阴药中,加入升达、直透或通下之品,排除阻碍,宣畅气机,即是"透营转气"的实质,简单说就是给热邪找出路。《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就是说营  相似文献   

7.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这是叶天士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炼地论述了温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病机,传  相似文献   

8.
神昏是温病危重症之一,故对其辨治,至关重要。析其病变机理,大要不越四类。一、邪入营血心神蒙扰心主血属营、藏神,故温病邪入营血,每影响心神而致神昏。临床上有热闭心包、热入营血、热与血结等病变。  相似文献   

9.
综合考虑气候特点、证候特征、病毒嗜性等要素,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当属“寒湿疫”.瘀热入营多见于寒湿疫危重期,是寒湿疫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病机,寒湿戾气与湿瘀或湿热体质相合,加之寒湿久郁,导致机体内部成瘀化热,瘀热互结后病势深重而缠绵,具有成瘀、化热、入营三重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涉及多脏.寒湿疫与温病在瘀热入营形成...  相似文献   

10.
根据《濒湖脉学》有关“寒湿入营”的论述,指出寒湿入营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肾三脏阳虚,寒湿内生,伏于营分;或虚寒之体,外受湿邪,传于营分。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厥冷、肿块、结节或四 关节肿胀变形,心悸、眩晕、耳鸣及夜热、盗汗、早醒,男子阳痿、女子闭经等,舌胖大海暗如泥浆水样,水滑无苔不渴,舌下静脉曲张晦暗结节,脉沉细涩。本证尤其多见于自身疫病、血液系统疾病或某些肿瘤,法当温阳益气、散寒除湿、透邪外出,方用自拟验方星附汤。  相似文献   

11.
温病因邪热伤阴,津液不足,欲饮水自救,故烦渴欲饮。但温病热入营血之时,反不感觉口渴,吴鞠通将其解释为"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上潮于口"。吴鞠通一说多为后世医家所接受,但细思其由确有穿凿附会之处。通过分析叶天士医案,结合经典理论,提出"热入营血反不渴"的实质或为热入心营,影响心主神明功能,心神不使,对津液损伤难以及时判明,导致对外邪的判断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温病学说论治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及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益农 《中医研究》2009,22(10):51-53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地,且并发症多样,甚至危及生命。本文以温病学说分析该病有邪从上受,首先犯肺,或逆传心包,热扰营血等温病传变征象;发病者常正气不足,肺气偏虚,病程迁延。笔者认为,中西医诊治肺炎支原体肺炎应分常证和变证。常证的病机是肺脾不足,木火刑金;变证的病机是内陷心包,邪入营血,耗营动血,邪陷厥阴。  相似文献   

13.
<正>外感温热邪气,邪气一般按照卫、气、营、血的次序顺传,故有"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说。而其中叶  相似文献   

14.
温热病邪为阳邪,侵袭人体,严重时深入营血,灼营耗血,煎熬为瘀,影响营血的正常运行.由此可知,热入营血即有营血瘀滞表现,活血化瘀应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从气血密切的相关性及肺与他脏的关系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的病因病机,认为肺虽为气之主,但营血的生成和运行与肺亦有密切关系。慢阻肺病机总属肺肾两虚、痰浊瘀血阻滞,其关键病机多与营血的病变相关。故治疗应注意从血证论治,可根据辨证运用活血化瘀、滋阴化痰、益气活血、补肺固本、宣阳通络等治法。  相似文献   

16.
议温病透热转气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博  牛阳 《江西中医药》2010,41(1):11-12
作为温病辨证依据的卫、气、营、血四个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叶天士引伸其义,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说明温病的受邪部位和传变规律。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论及吴鞠通在清营汤、清宫汤中对辛凉质轻、透热转气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的具体运用,对后世启发很大。温病热入营分,除运用清营养阴为主治疗外,尚须加入透热之品,以求病邪转出气分,即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营热炽盛、阴液亏耗是营分证的主要病变机制,证见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脉细数。对于营分证治疗,在清营养阴药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入开达、宣透或通下之品,使邪有出路,有助于邪热透达。因不同病机变化所导致的兼证,注重配合相关治法治疗。透热转气虽为外感病在营分阶段的基本治疗大法,某些内伤杂病若出现与营分证相似的病机变化,也可使用此法或相近治法,而不必拘泥外感内伤之别。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透热转气”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施治体系,指出温病"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  相似文献   

18.
恶性胸腔积液属于中医“悬饮”“痰饮”范畴,大多为原发恶性肿瘤转移到胸膜引起。目前关于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病因病机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本文主要从“寒湿气滞”的角度探讨其与肿瘤恶性胸腔积液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寒湿气滞是恶性胸水的关键病机,治疗应以温化寒湿为主,畅达气机为辅。并对恶性胸腔积液不同时期的辨证论治加以归纳,以期为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4.营分证是否就是热入心包?为什么? 答:营分证不能说是热入心包。在病情上,热入心包较营分证为重,营分证只有在邪热内陷心包时,才是热入心包。但由于心主血属营,故热入心包一证,可以归属营分阶段。上述的说法,是因为营分证与热入心包的病机、证状、治疗都各不相同。营分证是在温热病邪内传入营分时出现的,它的病机是热入营分,灼伤营阴,心神被扰,血分受累。故临床表现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口干而不甚思饮,或见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治以清营泄热,滋养营阴,方用清营汤为  相似文献   

20.
谷守星  魏勇军 《河北中医》2013,35(8):1238-1239
"透热转气"是叶天士首先提出的治疗营分证的方法,初见于《吴医汇讲》,载"乍入营分,犹可透热,乃转气分而解……"王孟英《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此为后世治疗温病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透热转气"是治疗温病营分证时与清营热、养营阴必不可少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